目 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3
《大学体育1》课程教学大纲 33
《大学体育2》课程教学大纲 37
《大学体育3》课程教学大纲 42
《大学体育4》课程教学大纲 47
《通用英语1》课程教学大纲 53
《通用英语2》课程教学大纲 58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63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9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90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97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课程教学大纲 1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课程教学大纲 110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6
《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121
《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30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151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58
《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163
《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206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11
《化工原理实验I》教学大纲 217
《化工原理Ⅰ》课程教学大纲 223
《化工原理Ⅰ》课程教学大纲 224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30
《化工原理Ⅱ》课程教学大纲 236
《化工原理实验II》教学大纲 242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47
《化工专业实验I》实验教学大纲 255
《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大纲 262
《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271
《化工专业实验II》教学大纲 284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288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296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教学大纲 302
《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308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35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440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45
《化工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48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454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45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英文名称 |
Ideology & Ethics Cultivation and the Basics of Law |
课程编码 |
186300801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6 |
适用范围 |
大一新生 |
制定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执笔者 |
刘雪松 |
审核者 |
罗明星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的课程。它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环境保护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能够在处理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 |
毕业要求6 6-1了解化工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2 |
培养学生能够在处理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过程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毕业要求8 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3 |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专业修养能力。 |
毕业要求8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式,小组讨论式,演讲式等。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继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方法,是另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先行课。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解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掌握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教学难点:新时代特征
教学重点:时代新人新使命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教学要求:了解人生观的主要内容;理解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难点: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教学要求: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理解信仰马克思主义重大依据;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教学难点: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放飞青春梦想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教学重点: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要求: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理解价值观自信的三大理由;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
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教学难点:坚定价值观自信
教学重点: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理解道德发展进步客观规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教学难点: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教学重点: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难点:法治思维
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绪论 |
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6 |
6 |
|
|
|
|
|
|
1, 3 |
第一章 |
人生的青春之问 |
4 |
4 |
|
|
|
|
|
|
1,2 |
第二章 |
坚定理想信念 |
6 |
6 |
|
|
|
|
|
|
1,2 |
第三章 |
弘扬中国精神 |
6 |
6 |
|
|
|
|
|
|
1,2 |
第四章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 |
6 |
|
|
|
6 |
|
|
1,2 |
第五章 |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6 |
6 |
|
|
|
|
|
|
1,2 |
第六章 |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8 |
6 |
|
|
2 |
|
|
|
2,3 |
合计 |
48 |
40 |
|
|
2 |
6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总表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根据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教务规定,以下情况不予考核、无成绩:旷课累计达到总学时1/4者(8学时);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总学时1/3者(11学时)。 |
10 |
60 |
课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20 |
课外作业 |
考核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抄袭不得分。 |
30 |
期末考试 |
开卷考查 |
40 |
合计 |
10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
(二)课程考核分表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培养学生能够在处理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 支撑毕业要求6 指标点6-1 |
1.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2. 培养学生能够在处理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过程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1.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2.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3.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3.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专业修养能力。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2 |
1.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专业修养能力。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超过3次的记为不及格;如果全勤次数为3次时,缺勤3次即记为不及格。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测验内容 |
8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1处错误以内。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2处错误。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3处错误。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4处错误。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5处错误以上。 |
回答主动性 |
10% |
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较为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需要教师督促和鼓励才主动回答问题 |
被动回答问题 |
不愿意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1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完成课程习题,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作业内容 |
80% |
答案正确、完整;语言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答案较正确、完整;语言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答案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语言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答案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答案不正确;语言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4.期末考核
本课程期末考试形式为开卷考查。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理论。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单题、问答题和论述题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英文名称 |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课程编码 |
186300802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适用范围 |
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 |
制定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执笔者 |
吴九占 |
审核者 |
罗明星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先修课程。
2.课程地位、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能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环境观念。
3.课程任务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能够了解国史和国情,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
毕业要求8 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部分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行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部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先修课程,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基础知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奠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为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教育部统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教学参考书:教育部统编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教学要求:了解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历史概况。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钱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目的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要求:了解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其危害,认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教学难点: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正义性。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要求: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难点: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要求: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教学要求:了解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教学重点:三种建国方案的比较。
教学难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党对国民革命新局面的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历程与开创的意义,认识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
教学难点: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的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要求: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了解抗日战争的进程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要求: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与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性选择。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
教学内容:
(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难点: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发展。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要求:了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与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教学重点: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过渡时期的性质和总路线,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教学难点:探索中出现严重曲折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历史与发展进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历史性转折的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要求: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第三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教学重点: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的提出、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内涵、方略、步骤等以及国家治理的相关理论。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实践 教学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上编综述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
1 |
|
|
|
|
|
1 |
|
1 |
一 |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2 |
|
|
1 |
|
|
1 |
|
1 |
二 |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2 |
|
|
1 |
|
|
1 |
|
1 |
三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 |
|
|
2 |
|
|
1 |
|
1 |
中编综述 |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
1 |
|
|
|
|
|
1 |
|
1 |
四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3 |
|
|
2 |
|
|
1 |
|
1 |
五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2 |
|
|
1 |
|
|
1 |
|
1 |
六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3 |
|
|
2 |
|
|
1 |
|
1 |
七 |
为新中国而奋斗 |
2 |
|
|
1 |
|
|
1 |
|
1 |
下编综述 |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18) |
1 |
|
|
|
|
|
1 |
|
1 |
八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3 |
|
|
2 |
|
|
1 |
|
1 |
九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3 |
|
|
2 |
|
|
1 |
|
1 |
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3 |
|
|
2 |
|
|
1 |
|
1 |
十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3 |
|
|
2 |
|
|
1 |
|
1 |
合计 |
48 |
32 |
|
|
18 |
|
|
14 |
16 |
|
|
|
|
|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总表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线下 成绩 |
课程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情况 |
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等 |
40 |
40 |
线上成绩 |
采用线上过程性评价,在课程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部分教师采用传统考核方式。 |
60 |
合计 |
100 |
|
|
|
|
|
(二)课程考核分表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能树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能够认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
可认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能够了解国史和国情,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了解国史和国情,能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线下翻转课堂)
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超过3次的记为不及格;如果全勤次数为3次时,缺勤3次即记为不及格。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测验内容 |
8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1处错误以内。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2处错误。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3处错误。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4处错误。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5处错误以上。 |
回答主动性 |
10% |
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较为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需要教师督促和鼓励才主动回答问题 |
被动回答问题 |
不愿意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1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完成课程习题,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作业内容 |
80% |
答案正确、完整;语言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答案较正确、完整;语言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答案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语言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答案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答案不正确;语言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4.期末线上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线上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和知识及分析问题。出题形式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论述题等。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及其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英文名称 |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
课程编码 |
186300803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6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专业 |
制定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执笔者 |
陈咸瑜 |
审核者 |
罗明星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把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融合在一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具体包括:
1.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与价值精髓。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性,以及对劳动解放、人类解放理想状态的追求及其历史进步意义和现实超越意义,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社会取向。
3.培育思辨能力,建构理性态度,养成责任意识,能够自觉按照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思考人生,奉献社会,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科学理论水平。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知识层面上,理解准确,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方法层面上,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层面上,自觉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规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
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学术专题、案例讨论、课堂辩论、问题导向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课外阅读、读书报告评讲、影像观摩、自学与思考、社会调查等为辅助。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7版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4.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5.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8大报告)
10.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11.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12.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支撑课程目标1、2)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章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理论成果
【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本质特征及其创新发展的阶段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支撑课程目标1、2)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二、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教学内容】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本章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本章难点】(1)如何处理好精讲与略讲的关系,抓住重点,兼顾一般。(2)在讲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原理的关系时,既要强调世界的物质本质,又要讲清楚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重要性。(3)要讲清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但又不能等同。(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即二者的同一性问题。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支撑课程目标1、2、3)
一、实践与认识
二、真理与价值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辩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6)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难点】(1)实践和认识(社会)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2)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真理的涵义(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谬误及其相互转化(6)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价值问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支撑课程目标2、3)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1)讲清楚本章的主题和逻辑结构: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及其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章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两种历史观的对立(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特点、实现条件与机制问题(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三大经济形态与五大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5)革命与改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及其现实意义(7)科技决定论与科技异化论之争(8)人的本质、价值和人性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支撑课程目标1、2、3)
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内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认识商品经济规律及其作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本章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本章难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问题(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虚伪性的问题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支撑课程目标2、3)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实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重点】(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3)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难点】(1)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问题(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问题(3)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腐朽性的论述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支撑课程目标1、2、3)
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二、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三、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
【本章重点】(1)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3)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4)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7)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8)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难点】(1)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形式与和平形式(2)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即“同时胜利”和“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问题(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支撑课程目标3)
一、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新社会
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教学内容】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本章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本章难点】(1)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与“渺茫论”的本质区别(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问题。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导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4 |
3 |
|
1 |
|
|
|
|
1 |
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9 |
8 |
|
1 |
|
|
|
|
1 |
第二章 |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8 |
7 |
|
1 |
|
|
|
|
1 |
第三章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6 |
5 |
|
1 |
|
|
|
|
1 |
第四章 |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6 |
6 |
|
|
|
|
|
|
1 |
第五章 |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6 |
6 |
|
|
|
|
|
|
1 |
第六章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5 |
5 |
|
|
|
|
|
|
1 |
第七章 |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4 |
3 |
|
1 |
|
|
|
|
1 |
合计 |
48 |
43 |
|
5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考勤状况、课堂参与、平时作业、师生交流 |
平时成绩计算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自定,一般应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答问和调查报告等环节的考核。 |
50 |
50 |
期末考试 |
一、题型:辨析题、文本评述题、辩论题、材料分析题、课堂反馈题等;二、内容:教材重点难点;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与反馈;哲学思辨性辩题的破题与立论;等 |
50 |
合计 |
100 |
|
|
|
|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知识层面上,理解准确,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方法层面上,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层面上,自觉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规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1.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2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1.3以历史唯物主义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
考勤,随堂答问、课程作业、调查报告、期末考试。 |
五、课内实践教学安排
(1)课程实践教学安排依据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性特点,由任课教师在教研部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下具体执行。任课教师在学期初提出实践教学的任务、要求、组织形式、实践报告写作的具体要求等,并设定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生思想特点、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调查主题供学生选择。教师批阅调查论文,并在课堂点评。实践教学占平时成绩的一定比例。
(2)实践安排与主要内容
序号 |
实践安排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式 |
学时/天.周 |
1 |
任课教师选定生活实践主题,提出相关要求,由学生课外完成实践调查。 |
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
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辅导。 |
6 |
合计 |
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英文名称 |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课程编码 |
186300804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4 |
先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学时数 |
64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6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专业 |
制定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执笔者 |
李俊彪 |
审核者 |
罗明星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树立“四个自信”,养成科学、正确的“三观”;运用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
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本课程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社会实践认知法等。
2.本课程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版书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灌输与自觉认知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院内沟通,尽量避免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复;
2.上下沟通,尽量做好与中学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定位和衔接,避免与中学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重复。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教学参考书:第一、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解析》主编:魏晓文,副主编:葛丽君、杜广强、王晶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本);第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导学》(本科版)主编:刘苍劲、王仕民、章德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重点难点:
1.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形成发展的过程;
2.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3.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和主要内容,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并认真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宝贵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背景,掌握改造的内容、原则、手段、步骤等,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三大改造”的方针、原则和步骤及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了解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并正确认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一是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所包含内容
二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本章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和意义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的思想
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要求同学们认识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让同学们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要求同学们正确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社会历史条件,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2.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意图和作用。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围绕的历史性课题及研判新时代的主要依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逻辑体系,掌握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积极融入实践之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逻辑体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4.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感的主要依据。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梦的由来、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理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要求学生把民族梦与自己的梦有机衔接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梦的由来和科学内涵
2.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
第二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相互关系,理解当下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政策及主要举措,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对策;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方针政策;
4.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和质量;
5.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举措。
6.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和重大意义,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举措;理解和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必然性、总目标和主要内容以及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和主要任务;理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对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举措;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内容及应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4.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对策。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习近平的强军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新时代军事变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及举措,掌握我军发展壮大的基本历程及强军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人民军队的情怀,并努力为强军和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2.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第二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理解中国特色外交长期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要求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对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举措。
3.为什么要不断调整外交方针和策略?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三、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及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并掌握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同学们真正认识党的历史、党的引导整合功能、党的自我革命等,永远跟党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客观必然性;
2.如何提高党的执政本领?
3.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4.认识和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大政治优势;
5.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自我发展能力。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三、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2 |
2 |
|
|
|
|
|
|
1 |
第二章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 |
2 |
|
|
|
|
|
|
1 |
第三章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4 |
4 |
|
|
|
|
|
|
1 |
第四章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 |
4 |
|
|
|
|
|
|
1 |
第五章 |
邓小平理论 |
4 |
4 |
|
|
|
|
|
|
1 |
第六章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4 |
4 |
|
|
|
|
|
|
1 |
第七章 |
科学发展观 |
4 |
4 |
|
|
|
|
|
|
1 |
第八章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6 |
6 |
|
|
|
|
|
|
1 |
第九章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4 |
4 |
|
|
|
|
|
|
1 |
第十章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2 |
12 |
|
|
|
|
|
|
1 |
第十一章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4 |
4 |
|
|
|
|
|
|
1 |
第十二章 |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4 |
4 |
|
|
|
|
|
|
1 |
第十三章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4 |
4 |
|
|
|
|
|
|
1 |
第十四章 |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4 |
4 |
|
|
|
|
|
|
1 |
结束语 |
坚持“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 |
2 |
2 |
|
|
|
|
|
|
1 |
合计 |
64 |
64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作业、讨论、考勤 |
至少完成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写一篇创意性论文、或读书心得体会 |
50 |
50 |
期末考试 |
考试范围原则上从第一章—第十一章,题型包括客观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正误),主观题(问答题、论述题,或比较题,材料分析题) |
50 |
合计 |
100 |
|
|
|
|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树立“四个自信”,养成科学、正确的“三观”。运用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1.1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1.2邓小平理论的逻辑结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4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意义。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考勤、调查报告、考试。 |
五、课内实践教学安排
(1)开学第一课都会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作出布置:
(2)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写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老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部分。
(3)实践安排与主要内容
序号 |
实践安排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式 |
学时/天.周 |
1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
参观 |
6 |
合计 |
6 |
《大学体育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体育1 |
英文名称 |
College PE 1 |
课程编码 |
181700801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30 |
适用范围 |
全校本科生 |
制定单位 |
体育学院 |
执笔者 |
陈卓儒 |
审核者 |
祝振军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生活与体育以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
1.増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提高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3.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学会常见运动损伤、运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体育以实践课教学为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互教互学相结合,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途径,逐步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一是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创新精神,发挥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依据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手段,突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学习技术动作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是实行主体教学的新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通过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既增进身心健康,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运动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
[1]孙麒麟、顾圣益著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体育与健康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五版)
[2]赵斌、姚鸿恩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2.教学参考书:
各选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大学体育1》
第一章 领悟体育真谛
教学要求:
1. 通过体育教学,初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 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健身意识,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育概述及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解读
重点: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
难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解读
第二章 大学体育的使命
教学要求:
1.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原则和方法
2.熟悉选项理论:各选项运动发展概述、发展趋势,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和实用田径素质练习
第二节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练习
重点:素质练习
难点:健康标准测试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领悟体育真谛 |
32 |
2 |
|
|
|
30 |
|
|
1 |
2 |
大学体育的使命 |
|
|
|
|
|
|
|
|
1 |
合计 |
32 |
2 |
|
|
|
30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期末考察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主要根据考勤、实际练习表现。 |
1考勤。2、教学练习中各项技术的运用能力评定 |
50 |
50 |
体侧及专项运动指标测试 |
选项课 |
50 |
合计 |
100 |
|
|
|
|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支撑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 |
1.常用和实用田径素质练习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练习 |
考勤/实训表现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考勤
请假,迟到10分钟1次扣5分;迟到、早退15分钟按一次旷课处理,扣10分;无骨缺、旷课4次不能参加考试,成绩计0分(重修)。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2.体能测试
男生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90分及以上) |
良(80-89分) |
及格(60-79分) |
不达标(59分及以下) |
体重指数 |
15% |
17.9~23.9 |
≤17.8 |
24.0~27.9 |
≥28.0 |
肺活量 |
15% |
≥4800 |
4300-4799 |
3580-4789 |
≤3579 |
立定跳远 |
20% |
≥263cm |
248-262cm |
224-247cm |
≤223cm |
50米 |
20% |
6秒9及以下 |
7秒-7秒3 |
7秒4-8秒3 |
8秒3及以上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纪律;绝对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基本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无故不听从老师安排。 |
|
|
|
|
|
|
|
|
女生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90分及以上) |
良(80-89分) |
及格(60-79分) |
不达标(59分及以下) |
体重指数 |
15% |
17.2~23.9 |
≤17.1 |
24.0~27.9 |
≥28.0 |
肺活量 |
15% |
≥3300 |
2900-3299 |
2400-3298 |
≤2399 |
立定跳远 |
20% |
≥195cm |
181-194cm |
163-180cm |
≤162cm |
50米 |
20% |
7秒5及以下 |
7秒6-8秒3 |
8秒4-9秒5 |
9秒6及以上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纪律;绝对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基本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无故不听从老师安排。 |
|
|
|
|
|
|
|
|
3.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内容包括体质测试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
《大学体育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体育2 |
英文名称 |
College PE 2 |
课程编码 |
181700802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30 |
适用范围 |
全校本科生 |
制定单位 |
体育学院 |
执笔者 |
陈卓儒 |
审核者 |
祝振军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将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身体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主要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将体育课程视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五个领域目标中,让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引导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去实现发展目标。
课程任务:
1.増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提高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3.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学会常见运动损伤、运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体育以实践课教学为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互教互学相结合,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途径,逐步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一是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创新精神,发挥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依据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手段,突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学习技术动作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是实行主体教学的新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通过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既增进身心健康,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运动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1]孙麒麟、顾圣益著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体育与健康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五版)
[2]赵斌、姚鸿恩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2.教学参考书:
各选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大学体育2》
第一章 心肺功能与运动、运动疲劳与恢复
教学要求:
1. 掌握有氧运动训练的技术和方法
2. 熟悉心脏康复训练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3. 了解呼吸康复训练的适应症、禁忌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功能训练
1.1 运动类型
1.2 康复训练
第二节 有氧训练
2.1运动程序
2.2运动处方的应用
第三节 呼吸功能训练方法
3.1 物理因子或电刺激治疗
3.2 中国传统康复方法
3.3 自然疗法
重点:心功能训练和有氧训练
难点:呼吸功能训练方法
第二章 遵循锻炼基本内容、科学选择锻炼内容、制定实施锻炼计划
教学要求:
1. 了解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体育锻炼
2. 掌握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合理的锻炼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能与健康
1.1 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1.2 身体柔韧性
1.3 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第二节 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
2.1 身高标准体重
2.2 肺活量体重指数
2.3 1000米、800米、立定跳远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内容和方法
3.1力量练习
3.2速度练习
第四节 制定个人体能发展计划
4.1锻炼目标
4.2运动项目
4.3运动强度
4.4运动时间
4.5运动频率
重点:体能训练及方法
难点:体能训练强度和目标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心肺功能与运动、运动疲劳与恢复 |
32 |
2 |
|
|
|
30 |
|
|
1 |
2 |
第四章:遵循锻炼基本内容、科学选择锻炼内容、制定实施锻炼计划 |
|
|
|
|
|
|
|
|
1 |
合计 |
32 |
2 |
|
|
|
30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期末考察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主要根据考勤、实训表现。 |
1考勤、课外活动。2、体能训练测试 |
50 |
50 |
期末考试 |
选项运动指标 |
50 |
合计 |
100 |
|
|
|
|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支撑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 |
1.常用和实用田径素质练习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能测试练习 |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考勤
请假,迟到10分钟1次扣5分;迟到、早退15分钟按一次旷课处理,扣10分;无骨缺、旷课4次不能参加考试,成绩计0分(重修)。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2.体能测试
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90分及以上) |
良(75-89分) |
及格(60-74分) |
不及格(59分及以下) |
1000米(男) |
70% |
3分27秒及以下 |
3分40秒- 3分58秒 |
3分59秒- 4分33秒 |
4分33秒及以上 |
800米 (女) |
70% |
3分24秒及以下 |
3分42秒- 3分58秒 |
3分59秒- 4分29秒 |
4分30秒及以上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纪律;绝对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基本听从老师安排。 |
无违反纪律;无故不听从老师安排。 |
|
|
|
|
|
|
|
|
3.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内容包括体质测试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
《大学体育3》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体育3 |
英文名称 |
College PE 3 |
课程编码 |
181700803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28 |
适用范围 |
全校本科生 |
制定单位 |
体育学院 |
执笔者 |
陈卓儒 |
审核者 |
祝振军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生活与体育以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
1.増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提高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3.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学会常见运动损伤、运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体育以实践课教学为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互教互学相结合,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途径,逐步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一是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创新精神,发挥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依据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手段,突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学习技术动作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是实行主体教学的新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通过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既增进身心健康,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运动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1]孙麒麟、顾圣益著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体育与健康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五版)
[2]赵斌、姚鸿恩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2.教学参考书:
各选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大学体育3》
第一章 田径
教学要求:
3. 了解跑跳投等田径项目对提高全面身体素质的原理。
4. 掌握跑跳投健身练习的方法,为自主锻炼提供基本的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跑短跑和长跑的技术动作和发展耐力的健身方法
第二节 跳立定跳的技术动作和发展跳跃的健身方法
第三节 投铅球投掷技术和发展力量的健身方法
重点:跑跳投项目的基本锻炼原理和方法
难点:跑跳投项目的技巧
第二章 篮球
教学要求:
1.了解和理解蓝球练习对发展身体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2.掌握篮球基本技术、规范动作、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介绍篮球的起源发展及健身作用,学习篮球脚步移动和运球(原地和行进间)技术。
第二节 学习篮球的原地传球技术和变向运球技术
第三节 学习原地胸前投篮技术(女)、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男)
第四节 简介篮球比赛方法及规则
重点:原地传球技术和变向运球技术
难点: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田径 |
16 |
2 |
|
|
|
14 |
|
|
1 |
2 |
篮球 |
16 |
2 |
|
|
|
14 |
|
|
1 |
合计 |
32 |
4 |
|
|
|
28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期末考察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主要根据考勤、课堂表现。 |
1考勤、课外活动。2、校园课外阳光长跑 |
50 |
50 |
期末考试 |
选项课 |
50 |
合计 |
100 |
|
|
|
|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支撑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 |
1.田径和篮球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练习 |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一般随机进行,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现场提问,学生主动、被动回答问题;单次提问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提问成绩由多个单次提问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提问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回答准确性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回答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回答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回答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回答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回答不准确。 |
答题主动性 |
30% |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主动回答问题,但较迟疑。 |
需教师点名回答问题。 |
教师点名后还需多次鼓励回答问题。 |
不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交头接耳;未给答题者提示答案;无起哄喧闹;无玩手机或其它无关设备;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讨论,并以组员代表的形式回答问题,小组成绩即为组员成绩。单次讨论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讨论成绩由多个单次讨论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讨论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回答准确性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回答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回答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回答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回答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回答不准确。 |
讨论主动性 |
30% |
组员积极主动讨论问题;讨论内容完全与提问相关。 |
组员较积极讨论问题;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相关。 |
组员需要教师督促讨论;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相关。 |
组员需要教师督促讨论;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无关。 |
组员不讨论;或者讨论内容与提问无关。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跨组交流;未给其它组答题者提示答案;无起哄喧闹;无玩手机或其它无关设备;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4.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单次测验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测验内容 |
5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 |
课堂纪律 |
5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按时提交;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
|
|
|
|
|
|
|
|
5.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内容包括体质测试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
《大学体育4》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体育4 |
英文名称 |
College PE 4 |
课程编码 |
181700804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28 |
适用范围 |
全校本科生 |
制定单位 |
体育学院 |
执笔者 |
陈卓儒 |
审核者 |
祝振军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将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身体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主要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将体育课程视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五个领域目标中,让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引导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去实现发展目标。
课程任务:
1.増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提高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3.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学会常见运动损伤、运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体育以实践课教学为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互教互学相结合,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途径,逐步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一是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创新精神,发挥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依据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手段,突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学习技术动作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是实行主体教学的新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通过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既增进身心健康,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运动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1]孙麒麟、顾圣益著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体育与健康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五版)
[2]赵斌、姚鸿恩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2.教学参考书:
各选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大学体育4》
第一章 排球
教学要求:
1.了解排球练习方法和手段,理解快速反应、转变动作的能力的重要性,掌握灵敏素质的练习法。
2.掌握排球基本技术,规范动作,能在业余活动中加以运用,为自主锻炼提供基本的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排球的起源发展和健身作用,排球的脚步技术,原地双手垫球技术。
第二节 排球传球技术。
第三节 下手发球技术,介绍排球比赛方法及规则。
重点:排球比赛方法、规则与垫球技术。
难点:转变动作的能力
第二章 第九套广播体操
教学要求:
3. 掌握第九套广播体操基本动作,发展身体协调灵敏性
4. 掌握在短时间内快速活动身体,消除疲劳的方法。
教学内容:
原地踏步(8拍×2),伸展运动(4×8)
第五节 扩胸运动(4×8)
第六节 踢腿运动(4×8)
第七节 体侧运动(4×8)
第八节 体转运动(4×8)
第九节 全身运动(4×8)
第十节 跳跃运动(4×8)
第十一节 整理运动(2×8)
重点:第九套广播体操1-8节动作技术
难点:发展身体协调灵敏性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排球 |
16 |
2 |
|
|
|
14 |
|
|
1 |
2 |
第九套广播体操 |
16 |
2 |
|
|
|
14 |
|
|
1 |
合计 |
32 |
4 |
|
|
|
28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期末考察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主要根据考勤、课堂表现。 |
1考勤、课外活动。2、体能训练测试 |
50 |
50 |
期末考试 |
选项课 |
50 |
合计 |
100 |
|
|
|
|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培养学生优良身体素质,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和健康的概念;树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生活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支撑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 |
1.排球和第九套广播体操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能测试练习 |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一般随机进行,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现场提问,学生主动、被动回答问题;单次提问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提问成绩由多个单次提问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提问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回答准确性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回答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回答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回答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回答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回答不准确。 |
答题主动性 |
30% |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主动回答问题,但较迟疑。 |
需教师点名回答问题。 |
教师点名后还需多次鼓励回答问题。 |
不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交头接耳;未给答题者提示答案;无起哄喧闹;无玩手机或其它无关设备;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讨论,并以组员代表的形式回答问题,小组成绩即为组员成绩。单次讨论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讨论成绩由多个单次讨论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讨论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回答准确性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回答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回答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回答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回答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回答不准确。 |
讨论主动性 |
30% |
组员积极主动讨论问题;讨论内容完全与提问相关。 |
组员较积极讨论问题;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相关。 |
组员需要教师督促讨论;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相关。 |
组员需要教师督促讨论;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无关。 |
组员不讨论;或者讨论内容与提问无关。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跨组交流;未给其它组答题者提示答案;无起哄喧闹;无玩手机或其它无关设备;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4.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单次测验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测验内容 |
5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 |
课堂纪律 |
5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按时提交;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
|
|
|
|
|
|
|
|
5.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内容包括体质测试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
《通用英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通用英语1 |
英文名称 |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1 |
课程编码 |
181800801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全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不含音乐、体育、美术专业) |
制定单位 |
外国语学院 |
执笔者 |
粟孝君 |
审核者 |
徐歆玉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课程性质地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近年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通用英语(1)》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含音乐、体育、美术)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时作为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依据。
课程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
课程任务:《通用英语(1)》属于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实现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过渡,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了解英语学习资源,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化学工程专业的国际化沟通和交流提供保障。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化学工程专业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化学工程专业技术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
毕业要求10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活动主要由如下两部份构成:课堂面授及网上自主学习。每周上二节面授课,其中隔周安排一节视听说导学课。网络自主学习的形式为:在任课教师的督促下,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课余时间充分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强化听力及口语能力。
2.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及平台,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切实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译并举;教师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及管理。
3.读写译课堂上要求教师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网上资源、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途径。
4.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进行教考分离的全校统考。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50%(包括网络学习、口语训练的参与程度、课堂内外的任务、书面作业、学习态度及在学习精力上的投入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通用英语(1)》为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英语课程;学生完成该课程后继续修读《通用英语(2)》。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树棠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译,第三版)第3册,2014,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3.王敏华等,《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第三版),201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读写译,八个单元
重点讲解六个单元(另外两个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SectionA,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SectionB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就难句及结构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操练一些常用结构及短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新词约600,使累计领会式词汇达到3900,其中复用式词汇约为1800。具体标准:
读: 阅读速度达到约70 wpm,阅读量27000单词以上,理解的准确率为75%以上。
写:能在30分钟内写出约120词各种体裁的短文,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法错误。
译: 能就一般话题的材料进行翻译,英译汉为每小时200英语单词,汉译英为每小时150汉字。
(二)视听说
选用教材中的视听材料,隔周进行听说导学,督促学生课外完成各项训练任务。能听懂语速每分钟120左右单词的一般性会话及短文,能听懂一般国内英文台的新闻报道。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约五分钟的发言;能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且在讨论过程中熟悉各种提问形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容连贯,语法方面以实现交际目的为主。
(三)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此部份任务。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Unit 1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2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3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4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5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6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7 |
读写Section A |
2 |
1 |
|
0.5 |
|
0.5 |
|
|
1 |
合计 |
32 |
19 |
|
6.5 |
|
6.5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总表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教师加强考勤,根据学生出勤状况评定成绩 |
10 |
50 |
随堂测验 |
随堂测验包括书面及口头测验,教师加强记录 |
15 |
课堂作业 |
完成3次以上书面作业 |
15 |
自主学习 |
课外完成各单元的网络自主学习任务 |
10 |
期末考试 |
就听、读、写、译技能进行书面校内统一考试 |
50 |
合计 |
10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
(二)课程考核总表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化学工程专业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支撑毕业要求10 指标点10-3 |
1.具备较强的英语听力; 2.口语流利,能有效的交流表达; 3.掌握英语书面交流能力。 4.掌握自主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5.能自主学习外文专业文献,初步具备文献调研的能力。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超过3次的记为不及格;如果全勤次数为3次时,缺勤3次即记为不及格。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测验内容 |
8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发音标准;答题准确,1处错误以内。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发音正确;答题较准确,2处错误。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发音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3处错误。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发音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4处错误。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发音有误;答题不准确,5处错误以上。 |
回答主动性 |
10% |
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较为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需要教师督促和鼓励才主动回答问题 |
被动回答问题 |
不愿意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1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完成课程习题,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作业内容 |
80% |
答案正确、完整;语言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答案较正确、完整;语言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答案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语言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答案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答案不正确;语言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四)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及其对动力学的简单应用。
《通用英语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通用英语2 |
英文名称 |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2 |
课程编码 |
181800802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通用英语1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全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不含音乐、体育、美术专业) |
制定单位 |
外国语学院 |
执笔者 |
粟孝君 |
审核者 |
徐歆玉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课程性质地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近年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通用英语(2)》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含音乐、体育、美术)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时作为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依据。
课程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
课程任务:《通用英语(2)》属于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了解英语学习资源,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化学工程专业的国际化沟通和交流提供保障。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化学工程专业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化学工程专业技术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
毕业要求10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活动主要由如下两部份构成:课堂面授及网上自主学习。每周上二节面授课,其中隔周安排一节视听说导学课。网络自主学习的形式为:在任课教师的督促下,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课余时间充分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强化听力及口语能力。
2.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及平台,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切实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译并举;教师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及管理。
3.读写译课堂上要求教师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网上资源、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途径。
4.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进行教考分离的全校统考。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50%(包括网络学习、口语训练的参与程度、课堂内外的任务、书面作业、学习态度及在学习精力上的投入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通用英语(1)》为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英语课程;学生完成该课程后继续修读《通用英语(2)》。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树棠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译,第三版)第4册,2014,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3.王敏华等,《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4》(第三版),201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读写译,八个单元
重点讲解六个单元(另外两个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SectionA,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SectionB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就难句及结构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操练一些常用结构及短语。
读:阅读速度达到约70 wpm,阅读量30000单词以上,理解的准确率为75%以上。
写:能在30分钟内写出约120词各种体裁的短文,表达意思清楚,语法错误少。
译:能就一般话题的材料进行翻译,英译汉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译英为每小时250个汉字。
(二)视听说
选用教材中的视听材料,隔周进行听说导学,督促学生课外完成各项训练任务。能听懂语速每分钟130左右单词的一般性会话及短文,能听懂一般国内英文台的新闻报道。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约五分钟的发言;能就熟悉的话题作大约五分钟的发言,能就热门话题参与辩论,语言力求流畅。
(三)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此部份任务。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Unit 1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2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3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4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5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6 |
读写Section A 视听说 |
5 |
3 |
|
1 |
|
1 |
|
|
1 |
Unit 7 |
读写Section A |
2 |
1 |
|
0.5 |
|
0.5 |
|
|
1 |
合计 |
32 |
19 |
|
6.5 |
|
6.5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总表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教师加强考勤,根据学生出勤状况评定成绩 |
10 |
50 |
随堂测验 |
随堂测验包括书面及口头测验,教师加强记录 |
15 |
课堂作业 |
完成3次以上书面作业 |
15 |
自主学习 |
课外完成各单元的网络自主学习任务 |
10 |
期末考试 |
就听、读、写、译技能进行书面校内统一考试 |
50 |
合计 |
10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
(二)课程考核总表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化学工程专业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支撑毕业要求10 指标点10-3 |
1.具备较强的英语听力; 2.口语流利,能有效的交流表达; 3.掌握英语书面交流能力。 4.掌握自主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5.能自主学习外文专业文献,初步具备文献调研的能力。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自主学习、闭卷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超过3次的记为不及格;如果全勤次数为3次时,缺勤3次即记为不及格。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测验内容 |
8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发音标准;答题准确,1处错误以内。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发音正确;答题较准确,2处错误。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发音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3处错误。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发音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4处错误。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发音有误;答题不准确,5处错误以上。 |
回答主动性 |
10% |
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较为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需要教师督促和鼓励才主动回答问题 |
被动回答问题 |
不愿意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1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完成课程习题,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作业内容 |
80% |
答案正确、完整;语言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答案较正确、完整;语言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答案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语言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答案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答案不正确;语言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及其对动力学的简单应用。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通用学术英语 |
英文名称 |
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
课程编码 |
181800803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通用英语1;通用英语2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 |
制定单位 |
外国语学院 |
执笔者 |
谭苏燕 |
审核者 |
徐歆玉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近年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含音乐、体育、美术)第三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时作为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依据。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
本课程是为已完成《通用英语1》、《通用英语2》的学生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能力迁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流利性、得体性和准确性的语言能力以及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独立思考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以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摘要,毕业后使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工作,出国深造、进行学术交流、从事学术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以学术英语技能训练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文献语言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用正确的语体撰写学术论文,满足未来专业学习的要求以及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毕业要求10 10-2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2 |
使学生能较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概述并作分析评价,能参与一定方位的国际学术讨论; |
毕业要求10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教师课堂精讲、学生课堂讨论及展示。在条件成熟时将学习资料、拓展材料等以微课、音视频、PPT、网页链接等形式融合成线上学习资源库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进行自主学习效果检测、学习难点精讲以及核心技能的操练。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通用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大学英语拓展课。本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其以先修课程---《通用大学英语》为基础,在学生达到了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其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尤其是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学术研究的能力。本课程与其先修课程均为必修课,突出共性,夯实基础,而后续课程---大学英语拓展课则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化,学生可自由选修符合其自身兴趣和专业发展的课程,开阔眼界、蕴养情怀、提升文化修养。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我校“专融相同”人才培养目标。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杨惠中,《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08
教学参考书:
张敬源等,《通用学术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8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
教学要求:了解图表的描述方式;理解“略读”的应用;掌握边听边做笔记时的略写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给一个事物或概念下定义;如何猜测新词的词义;学写文章摘要
教学内容:reading skills: examining graphics, reading for main ideas, skimming; writing skills: definitions, expanded definitions, writing a body paragraph; vocabulary skills: guessing meaning from content, word families, collocations, synonyms, using grammar to guess meaning, the academic word list; academic success skills: taking notes;writing abstracts
教学重点:1.examining graphics; 2. skimming; 3. taking notes; 4. definitions; 5. guessing meaning; 6. body paragraph writing
难点: how to take notes and define
第二单元:
教学要求:了解速读学术文献的技巧;理解图表描述的原则;掌握如何作比较和总结;如何写介绍性段落;学写书评
教学内容:reading skills: skimming, examining graphics, increasing reading speed; writing skills: showing contrast, summarizing, supporting main ideas, writing an introductory paragraph; vocabulary skills: cues for finding word meaning, word families, guessing meaning from context, collocations, the academic word list; academic success skills: making a chart;writing book reports
教学重点:1.examining graphics; 2. showing contrast; 3. summarizing; 4. introductory paragraph writing; 5. guessing meaning from context;
难点: how to contrast and summarize
第三单元:
教学要求:了解“略读”和“查阅”的区别;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新方法;掌握标注重点的技巧;如何进行解释性描述以及如何写介绍性段落;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教学内容:reading skills: skimming, scanning, increasing reading speed, reading for main ideas; writing skills: summarizing, paraphrasing; vocabulary skills: compound words and phrases, collocations, prefixes and suffixes, guessing meaning from context; the academic word list academic success skills: highlighting;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教学重点:1.summarizing; 2. paraphrasing; 3. compound words and phrases; 4. highlighting; 5. guessing meaning from context; 6. skimming & scanning
难点: how to paraphrase and highlight
第四单元:
教学要求:了解运用阅读材料,理解“查阅”的使用原则;掌握如何进行数据对比;如何设计表格;熟悉学术文献体裁及格式;分析学术论文
教学内容:reading skills: scanning, reading for main ideas; applying what you have read; writing skills: comparing data, using data from a graphic, signals of chronological order; vocabulary skills: guessing meaning from context, synonyms, collocations, word families, the academic word list; academic success skills: highlighting, making a chart;being acquainted with academic genres and formats;making academic paper analysis
教学重点:1.comparing data; 2. using data from a graphic; 3. highlighting; 4. making a chart;
难点: how to compare data and make a chart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unit 1 |
examining graphics; reading for main ideas; skimming; writing a body paragraph; taking notes;writing abstracts |
8 |
4 |
|
3 |
1 |
|
|
|
1 |
unit 2 |
showing contrast, summarizing; supporting main ideas; writing an introductory paragraph; making a chart;writing book reports |
8 |
4 |
|
3 |
1 |
|
|
|
1 |
unit 3 |
skimming, scanning; increasing reading speed; reading for main ideas; summarizing; paraphrasing; highlighting;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
8 |
4 |
|
3 |
1 |
|
|
|
1、2 |
unit 4 |
comparing data, using data from a graphic, signals of chronological order; being acquainted with academic genre and format; making academic paper analysis |
8 |
4 |
|
3 |
1 |
|
|
|
1、2 |
合计 |
32 |
16 |
|
12 |
4 |
|
|
|
|
注:“在线学习”主要指在线开放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学习的学时数。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测验和课程作业;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课堂考勤 |
每缺勤1次扣1分,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者得10分。同时,根据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教务规定,以下情况不予考核、无成绩:旷课累计达到总学时1/4者(8学时);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总学时1/3者(11学时) |
10 |
50 |
随堂测验 |
根据课前测及课中测的完成情况、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参与程度评分 |
10 |
课程作业 |
课前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各占10分 |
30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50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1以学术英语技能训练为核心; 1.2着力提升学生的文献语言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1.3使学生能较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概述并作分析评价,能参与一定方位的国际学术讨论; 1.4使学生能用正确的语体撰写学术论文,满足未来专业学习的要求以及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支撑毕业要求10 指标点10-2,10-3 |
1.英语学术文献“略读”和“查阅”2.学术论文分析。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闭卷考试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10%。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每缺勤1次扣1分,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者得10分。同时,根据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教务规定,以下情况不予考核、无成绩:旷课累计达到总学时1/4者(8学时);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总学时1/3者(11学时)。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单次测验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测验内容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 |
测验质量 |
3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按时提交;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
|
|
|
|
|
|
|
|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作业内容 |
50% |
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 |
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 |
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
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 |
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 |
作业质量 |
35%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5%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4.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时间2-3小时。考核内容覆盖课程目标要求的各项内容。试卷应该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编制,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各章节内容的分值分配应考虑支撑各指标点的权重,应与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基本同比例。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
英文名称 |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Computer |
课程编码 |
180600801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32 |
适用范围 |
全校非计算机专业 |
制定单位 |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合署软件研究所) |
执笔者 |
吴杰 |
审核者 |
汤茂斌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通识类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计算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有重要地位。本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期培养学生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熟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切实掌握一项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习后继计算机课程、利用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信息编码等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一项计算机应用技能(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 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
毕业要求5: 指标点5-1:了解化工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面向专业,以“案例教学”联结计算机知识与专业领域知识,运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或作品展示演讲等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通过慕课,延伸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借助慕课平台,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重视上机实践环节,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通过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和综合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本课程为后续计算机课程打下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1.温谦,《Html+CSS网页设计与布局从入门到精通》,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8年
2.谷岩、刘敏华主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Access2010)(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刘敏华主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践实践教程——Access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何钦铭、颜晖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龚沛曾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6.龚沛曾等,《VisualBasic实验指导与测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7.龚沛曾李湘梅,《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8.薛焱,《中文版AutoCAD2014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教学参考书:
1.温谦,《CSS网页设计标准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5
2.StephenKochan,张小潘译。C语言编程:一本全面的C语言入门教程(ProgramminginC:ACompleteintroductiontotheCprogramminglanguage),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孙家启等,《新编VisualBasic6.0程序设计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刘炳文,《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刘瑞新,《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徐秀花、陈晓锦等主编,《Access2010数据库应用技术教程》(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熊建强等主编,《Access2010数据库程序设计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8.王志强,多媒体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9.王志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例题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10.张凡,PhotoshopCS6中文版基础与实例教程(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
11.周琼等,《中文版AutoCAD2016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12.王征等,《中文版AutoCAD2014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3.崔晓利等,《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模块一网页设计
第一章网页设计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理解网络基本概念,了解网页基本原理;
2.掌握html的文件结构和使用html设置文本和图像的方法;
3.熟悉dreamweaver软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础概念与网页设计基础
第二节文本排版
2.1实现段落与段内换行
2.2设置标题
2.3设置文字段落缩进
第三节设置文字列表
3.1建立无序列表
3.2建立有序列表
第四节Html标记与属性
4.1用algin属性控制对象水平位置
4.2用bgcolor属性设置背景颜色
4.3设置文字的大小与颜色
4.4在网页中使用图像及设置图片的尺寸
第五节利用dreamweaver代码视图提高效率
重点:文本排版与使用图像。
难点:文字列表。
第二章用html建立超链接
教学要求:掌握如何利用html创建超链接,了解文字、图片等各种样式的链接。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设置文字超链接
第二节设置内部特定目标超链接
第三节设置图片超链接
第四节设置电子邮件超链接
第五节设置以新窗口显示链接页面
第六节创建热点区域
重点:文字与图像超链接。
难点:创建图片热区。
第三章CSS基础知识与用CSS设置文本样式
教学要求:
1.理解html与CSS之间的关系,掌握使用CSS的核心目的;
2.理解各种选择器的使用方法;
3.了解选择器概念和选择器的复合构成;
4.掌握利用CSS属性定义网页文字样式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CSS基础知识
1.1编辑CSS
1.2浏览器与CSS
第二节CSS核心基础
2.1构造CSS规则
2.2基本CSS选择器
2.3在html中使用CSS的方法
2.4复合选择器
2.5CSS的继承特性
2.6CSS的层叠特性
第三节利用CSS设置文字样式
重点:各种选择器的使用以及文字样式的设置。
难点:CSS的继承特性。
第四章用CSS设置图像效果
教学要求:
掌握了解如何利用CSS设置图片风格样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设置图片边框
给对象添加设置边框。
第二节图片缩放
设置对象宽度与高度。
第三节图文混排
设置对象的文字环绕。
重点:CSS设置图像样式的方法。
第五章用css设置背景颜色与图像
教学要求:掌握设置网页的背景颜色以及把图片设置为网页背景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设置背景颜色
第二节设置背景图像
第三节设置背景图像平铺
第四节设置背景图像位置
第五节设置背景图片位置固定
第六节设置标题的图像替换
重点:网页背景的设置与应用。
难点:背景属性的应用。图片替换技术与滑动门技术。
第六章CSS盒子模型及盒子的浮动与定位
教学要求:
1.掌握盒子模型的基本概念及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利用浮动属性来控制页面排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盒子模型的概念
1.1盒子基本概念
1.2设置盒子边框
1.3设置盒子内边距与外边距
1.4盒子之间的关系
1.5盒子在标准流中的定位原则
第二节盒子的浮动
2.1盒子浮动的原理
2.2盒子浮动案例
第三节盒子的定位
第四节Z-index空间位置
重点: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盒子在标准流中的定位原则,盒子的浮动。
难点:盒子的浮动。
第七章用CSS设置超链接与导航菜单
教学要求:掌握设置超链接样式及导航条的制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CSS伪类选择器的使用
设置<a>超链接的四种状态
第二节制作竖排荧光灯效果导航条
第三节制作横排荧光灯效果导航条
第四节控制鼠标指针
用CSS属性设置鼠标指针效果
第五节设置项目列表样式
利用无序列表标记给超链接添加符号
第六节设置鼠标经过时背景图翻转效果
第七节设置鼠标经过图片时给图片加边框
重点:设置超链接样式及横排竖排导航条的制作。
难点:横排竖排导航条的制作,设置鼠标经过时背景图翻转效果。
模块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第一章数据库设计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概念
第二节关系模型
关系、元组、属性、码、域等基本概念,关系模型的性质,三种联系类型,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重点:重点理解元组、属性、码、域等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重点理解三种联系类型;重点理解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难点:理解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第二章数据库和表的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Access的操作环境和基本设置;
2.了解创建Access数据库的操作方法;
3.应用常见的操作方法创建指定要求的Access表;
4.应用主要的操作方法维护Access表结构、建立表间关系、向表中输入数据。
教学内容:
第一节Access的基本操作
导航窗格的基本操作,信任数据库,数据库对象的主要视图。
第二节创建Access数据库
创建空白Access数据库,使用模板创建Access数据库。
重点:重点应用创建Access表的操作方法;重点应用在设计视图中维护Access表结构的操作方法;重点应用向Access表输入数据的操作方法。
难点:应用在设计视图中维护Access表结构的操作方法。
第三章查询的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查询的功能、视图和分类;
2.应用创建Access查询的操作方法;
3.理解查询准则中常用的运算符和函数,表达式的编写要求;
4.应用编辑Access查询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Access查询
查询的功能,查询的视图,查询的分类。
第二节简单的选择查询
使用向导创建简单查询、交叉表查询等,使用设计视图创建多表查询。
第三节复杂的选择查询
使用设计视图编辑带条件的选择查询,在查询中实现计算,编辑汇总查询,编辑参数查询。
第四节操作查询
使用设计视图编辑生成表查询、追加查询、更新查询和删除查询。
重点:重点理解查询准则中常用的运算符和函数;重点应用查询向导创建Access查询;重点应用设计视图创建和编辑选择查询;重点应用设计视图编辑生成表查询、追加查询和更新查询。
难点:理解查询准则中常用的运算符和函数;应用设计视图编辑参数查询;应用设计视图编辑具有计算功能的查询。
第四章窗体的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窗体的作用、组成结构、类型和视图;
2.应用创建Access窗体的操作方法;
3.应用创建和编辑Access控件的操作方法;
4.应用美化Access窗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Access窗体
窗体的作用,窗体的组成结构,窗体的类型,窗体的视图。
第二节创建简单的窗体
使用快速工具创建Access窗体,使用向导创建Access窗体,使用设计视图创建Access窗体。
第三节控件的设计与编辑
认识控件设计的工具,认识布局视图,在设计视图中控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四节窗体的美化
认识窗体主要属性及其主要的操作方法。
重点:重点应用创建Access窗体的操作方法;重点应用创建和编辑Access控件的操作方法;重点应用美化Access窗体的操作方法。
难点:应用创建和编辑Access控件的操作方法。
第五章报表的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报表的作用、组成结构、类型和视图;
2.应用创建Access报表的操作方法;
3.应用编辑Access分组报表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Access报表
报表的作用,报表的组成结构,报表的类型,报表的视图。
第二节创建简单的报表
使用快速工具创建Access报表,使用向导创建Access报表,使用设计视图创建Access报表。
第三节分组报表
使用向导创建Access分组报表,使用设计视图创建和编辑Access分组报表。
重点:重点应用向导创建Access报表;重点应用Access分组报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应用Access分组报表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六章宏的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Access宏的作用;
2.理解常用的Access宏操作指令;
3.应用创建Access宏的操作方法;
4.理解Access宏的运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Access宏
Access宏的作用,常用的Access宏操作指令,Access宏生成器(VBE)。
第二节创建Access宏
创建独立宏的操作方法,创建嵌入宏的操作方法,创建宏组的操作方法,创建条件宏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Access宏的运行
Access宏运行的主要方式。
重点:重点理解常用的Access宏操作指令;重点应用创建Access宏的操作方法。
难点:应用创建Access宏的操作方法。
模块三C语言程序设计
第一章用C语言编写程序
教学要求:
1.了解怎样编写程序,在屏幕上显示一些信息;
2.掌握怎样编写程序,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例如将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温度;
3.了解如何使用if语句计算分段函数;
4.学会用for语句求累加和1+2+……+100;
5.了解定义和调用函数生成一张乘方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在屏幕上显示HelloWorld!
第二节求华氏温度100°F对应的摄氏温度;
第三节计算分段函数;
第四节输出华氏—摄氏温度转换表;
第五节生成乘方表与阶乘表。
重点:熟悉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几个简单的C语言程序。
难点:C程序中控制结构的理解。
第二章分支结构(一)
教学要求:
1.了解if及ifelse单/双分支结构的作用和表达形式;
2.了解逻辑运算和关系运算的异同;
3.熟悉字符型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输入的一批字符中各类字符的数量
1.1程序解析;
1.2字符类型;
1.3字符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1.4逻辑运算;
1.5else-if语句;
第二节二分支结构和基本的if语句。
重点:掌握if分支语句表达形式和编程实现。
难点:if与else的匹配关系、字符型数据的存储方式。
第三章分支结构(二)
教学要求:
1.了解switch多分支结构的作用和表达形式;
2.掌握switch语句中的break的正确使用;
3.掌握分支结构语句的嵌套使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查询自动售货机中商品的价格
1.1程序解析
1.2switch语句
第二节多分支结构与嵌套的if语句和switch语句
重点:掌握switch分支语句表达形式及编程实现。
难点:break的作用、分支结构的嵌套。
第四章循环结构(一)
教学要求:
1.了解循环的结构特点和这种结构的用途;
2.掌握for循环的表达式及实现方法;
3.掌握for循环条件表达式的结构、意义及正确使用方法;
4.掌握for循环体的程序表达;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1求500以内的全部素数,每行输出10个;
1.2求Fibonacci序列:1,1,2,3,5,8,13,…
第二节循环嵌套
2.1求1!+2!+...+100!
2.2古典算术问题-搬砖头。
重点:掌握for循环表达式及编程实现。
难点:素数的判别程序及嵌套循环的使用。
第五章循环结构(二)
教学要求:
1.理解使用while和do-while语句实现次数不确定的循环;
2.区分while和do-while语句的异同;
3.掌握使用break语句处理多循环条件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用格里高利公式求π的近似值(用while语句实现)
第二节统计一个整数的位数(用do-while语句实现)
第三节判断素数(使用break和continue语句)
重点:掌握while循环的使用以及几个典型问题的C程序设计。
难点:while和do-while语句的异同。
第六章数据类型和表达式
教学要求:
1.熟悉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
2.掌握各种基本数据类型的常量和变量的定义方式;
3.熟悉C语言有哪些表达式;
4.了解各种表达式的求解规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存储和基本数据类型;
第二节常量和变量;
第三节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第四节不同数据类型的转换;
第五节表达式。
重点:掌握C语言基本数据类型和表达式求解规则。
难点:各种数据类型的存储方式及数据类型转换规则。
第七章函数
教学要求:
1.掌握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及函数声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函数的参数?在函数调用时,参数是如何传递的?
3.了解确定函数的参数的方法、使用函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算圆柱体积
1.1程序解析
1.2函数的定义
1.3函数的调用
第二节使用函数编写程序
第三节变量与函数
重点: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声明及参数传递方式。
难点:函数的调用。
第八章函数与程序结构
教学要求:
1.掌握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及函数声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函数的参数,以及函数调用时参数的传递方式;
3.了解确定函数的参数的方法、使用函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函数的组织
第二节递归函数
2.1程序解析
2.2递归函数基本概念
2.3递归程序设计
第三节宏定义
第四节编译预处理
重点:掌握递归算法的设计与递归函数的实现。
难点:递归函数的实现。
模块四VB程序设计
第一章VisualBasic程序设计概述
教学要求:
通过字幕动画的引例让学生对VB有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引例和VB的特点
第二节VB集成开发环境
重点:VB集成开发环境和创建应用程序的过程。。
难点:理解字幕动画引例程序。
第二章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基础
教学要求:
理解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基本控件的使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类和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第二节窗体和基本控件
控件的基本属性,窗体,标签,文本框,命令按扭,图片框和图
第三节综合应用和自主学习
重点: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基本控件的使用。
第三章VB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
2.理解表达式。
3.会使用常用内部函数。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类型
第二节变量与常量
第三节运算符和表达式
第四节常用内部函数
重点:变量的定义,表达式的表示,常用内部函数的使用
难点:对变量的理解。
第四章基本控制结构
教学要求:
1.理解三种程序结构。
2.了解“穷举”“递推”等常用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顺序结构
第二节选择结构
第三节循环结构
第四节其他辅助控制语句
第五节“穷举”、“递推”等常用算法应用
第六节程序调试
重点: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难点:IF语句的嵌套,循环的嵌套。
第五章数组
教学要求:
1.理解数组的概念
2.结合循环使用数组。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组的概念
第二节数组的声明
第三节数组的操作
重点:数组的基本操作
难点:排序等常用算法
第六章过程
教学要求:
1.理解函数过程和子过程的定义
2.了解过程调用的参数传递
3.了理变量的作用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函数过程的定义和调用
第二节子过程的定义和调用
第三节参数传递
第四节过程的嵌套和递归调用
第五节变量的作用域
重点:子过程、函数过程的定义和调用,参数传递。
难点:过程的递归调用
模块五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教学要求:
1.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
2.了解多媒体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多媒体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媒体技术概述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关键技术
第二节多媒体硬件系统
多媒体输入输入设备,多媒体存储设备
第三节多媒体软件系统
多媒体软件,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流程
重点: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多媒体关键技术
难点:多媒体数据存储与压缩
第二章音频处理技术与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数字音频的基本概念
2.了解音频信号数字化过程
3.掌握常见音频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字音频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第三节语音识别技术
重点:音频基本概念
难点:音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
第三章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图像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图像数字化过程
3.掌握常见图像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4.掌握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像处理基础
图像基本概念,图像数字化过程
第二节图像文件格式
第三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选区操作;绘制与修复图像;图层、通道与蒙版;色彩色调调整;路径;滤镜
重点:图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
难点:图像数字化过程
第四章视频处理技术与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视频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3.掌握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视频基础知识
视频概述,模拟视频与数字视频,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常用视频格式及其特点
第二节电视制式
几种电视制式,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第三节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
Premiere视频制作的工作流程,素材的导入与编排,在特效控制台中进行效果控制,视频切换与特效制作,字幕制作和视频节目的输出
重点:视频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的使用
难点:键控特效
第五章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
教学要求:
1.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基本原理
2.了解常用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压缩基本原理
数据压缩的必要性,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
第二节常用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
音频压缩标准,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运动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重点:理解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
难点:数据压缩编码标准
第六章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案例
教学要求:
1.掌握多媒体综合应用作品的制作流程和设计原则
2.掌握制作综合多媒体应用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媒体作品设计原则
第二节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
第三节优秀综合多媒体应用作品案例
重点: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与设计原则
模块六计算机辅助设计
第一章AutoCAD绘图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并设置AutoCAD用户界面
2.掌握AutoCAD命令的各种启动方式、设置绘图环境。
3.掌握图层的设置与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AutoCAD基本界面的介绍
AutoCAD用户界面的设置
第二节AutoCAD绘图基础
设置参数选项,图形单位,图形界限,熟悉各种坐标系
第三节AutoCAD绘图辅助工具
图层的设置与管理,控制图形的显示方式,对象捕捉,自动追踪,动态输入
重点:了解AutoCAD绘图界面,设置用户界面,图层的建立
难点:图层的管理及运用
第二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绘图命令
2.绘制基本图形。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绘制点与线
设置点的样式,绘制单点和多点,绘制直线、射线、构造线、多线,绘制与编辑多段线
第二节绘制矩形与正多边形
矩形的设置与绘制,正多边形的多种绘制方式
第三节绘制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
绘制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绘制与编辑样条曲线,绘制修订云线。
重点:直线、圆、多边形的多种绘制方式
难点:编辑多段线,编辑样条曲线
第三章编辑二维图形对象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所有的编辑命令,结合绘图命令,绘制出较复杂的图形。
2.熟练掌握用面域绘制复杂但有规则的图形,并查询图形的各种属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复制对象:复制图形、镜像图形、偏移对象、阵列对象。
第二节调整对象位置:移动和旋转、缩放图形。
第三节调整对象形状:拉伸图形、拉长图形。
第四节编辑对象:修剪和延伸对象、创建倒角与圆角。
第五节图案填充及面域的使用
重点:复制、阵列图形,修剪、拉伸对象,面域
难点:拉伸图形及对齐命令,面域的使用
第四章块与外部参照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块的制作
2.熟练制作动态块,减少制图中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制图效率。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建块
了解块的特点,定义块,存储块,插入块,编辑块
第二节属性块的制作
创建带属性的块,编辑块属性
第三节动态块的制作
创建动态块、块参数、块动作,使用参数集
第四节外部参照
外部参照的附着,编辑,剪裁,管理
重点:块的制作
难点:动态块的制作
第五章使用文字与表格
教学要求:
1.掌握文字样式的设置
2.掌握文字输入与编辑的方式
3.掌握表格的绘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设置文字样式。
第二节创建与编辑文字。
第三节创建与编辑表格。
重点:文字的输入
难点:文字格式的设置
第六章标注图形尺寸
教学要求:
1.了解尺寸样式设置的方式
2.掌握不同的对象的标注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建与设置尺寸样式。
第二节长度、半径、直径、角度尺寸的标注。
第三节编辑标注对象。
重点:各种尺寸的标注方式
难点:标注样式的设置
第七章设计中心、打印输出和发布
教学要求:
1.设置打印样式
2.管理模型空间和布局空间。
3.了解一副完整工程图形的全部制作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使用设计中心。
第二节创建与管理布局。
第三节打印输出。
第四节发布图形。
重点:创建布局
难点:打印样式的设置及布局出图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4 |
|
|
|
|
4 |
|
|
1 |
2 |
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践 |
12 |
|
|
|
|
12 |
|
|
1 |
3 |
计算机应用技术核心模块 |
32 |
16 |
|
|
|
16 |
|
|
1 |
合计 |
48 |
16 |
|
|
|
32 |
|
|
|
注:“在线学习”主要指在线开放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学习的学时数。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期末考察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
课堂考勤:根据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教务规定,以下情况不予考核无成绩:旷课累计达到总学时1/4;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总学时1/3。课堂表现: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作业或实验报告的情况。 |
40 |
40 |
期末考察 |
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 |
60 |
合计 |
100 |
|
|
|
|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1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信息编码等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一项计算机应用技能(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 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支撑毕业要求5 指标点5-1 |
1. 计算机系统及原理等计算机基础知识; 2.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3. 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4. 计算机应用技能 |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一般随机进行,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现场提问,学生主动、被动回答问题;单次提问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提问成绩由多个单次提问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提问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回答准确性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回答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回答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回答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回答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回答不准确。 |
答题主动性 |
30% |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主动回答问题,但较迟疑。 |
需教师点名回答问题。 |
教师点名后还需多次鼓励回答问题。 |
不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交头接耳;未给答题者提示答案;无起哄喧闹;无玩手机或其它无关设备;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讨论,并以组员代表的形式回答问题,小组成绩即为组员成绩。单次讨论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讨论成绩由多个单次讨论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讨论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回答准确性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回答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回答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回答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回答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回答不准确。 |
讨论主动性 |
30% |
组员积极主动讨论问题;讨论内容完全与提问相关。 |
组员较积极讨论问题;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相关。 |
组员需要教师督促讨论;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相关。 |
组员需要教师督促讨论;大部分讨论内容与提问无关。 |
组员不讨论;或者讨论内容与提问无关。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跨组交流;未给其它组答题者提示答案;无起哄喧闹;无玩手机或其它无关设备;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4.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单次测验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测验内容 |
4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 |
测验质量 |
3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课堂纪律 |
3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按时提交;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
|
|
|
|
|
|
|
|
5.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作业内容 |
50% |
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 |
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 |
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
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 |
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 |
作业质量 |
35%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5%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6.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考查及模块教学内容考查。
五、课内实践教学安排
(1)分两大部分:
一、公共实践项目部分
1.计算机基础知识(4学时基础类)
2.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践(12学时基础类)
二、分模块实践部分
网页设计模块:
1.用html创建网页(2学时基础类)
2.用html创建超链接(2学时基础类)
3.用CSS设置文本(2学时基础类)
4.用CSS设置背景(2学时基础类)
5.盒子浮动与定位-用css控制页面(2学时基础类)
6.盒子浮动与定位-页面布局综合运用(2学时基础类)
7.超链接样式与导航条制作(2学时基础类)
8.综合设计一个小型网站(2学时综合类)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模块:
1.数据库的创建及表的设计(4学时基础类)
2.查询的设计(2学时基础类)
3.窗体的设计(2学时基础类)
4.报表的设计(2学时基础类)
5.宏的设计及综合应用(6学时综合类)
C语言程序设计模块:
1.分支结构程序设计(4学时基础类)
2.循环结构程序设计(4学时基础类)
3.函数程序设计(4学时基础类)
4.综合程序设计(4学时综合类)
VB程序设计模块:
1.程序设计初步(2学时基础类)
2.基本控件应用(2学时基础类)
3.顺序程序设计(2学时基础类)
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基础类)
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基础类)
6.数组(2学时基础类)
7.过程(2学时基础类)
8.综合编程(2学时基础类)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模块:
1.选区与图层基本操作(2学时基础类)
2.绘制与修复图像(2学时基础类)
3.色彩与色调处理(2学时基础类)
4.图像合成(2学时基础类)
5.视频基本编辑(2学时基础类)
6.视频切换与特效(2学时基础类)
7.视频合成与输出(2学时基础类)
8.多媒体综合作品(2学时基础类)
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
1.AutoCAD操作基础及设置图层 (2学时基础类)
2.基本绘图方法(2学时基础类)
3.基本编辑方法(4学时基础类)
4.图块的制作(2学时基础类)
5.文本标注(2学时基础类)
6.图形尺寸标注(2学时基础类)
7.工程图综合设计(2学时综合类)
(2)实践安排与主要内容
序号 |
实践安排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式 |
学时/天.周 |
1 |
1 |
计算机应用技术核心模块 |
实验项目指导 |
16 |
2 |
2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视频+慕课 |
4 |
3 |
3 |
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践 |
在线测试 |
12 |
合计 |
32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心理健康教育 |
英文名称 |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
课程编码 |
183800801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24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适用范围 |
大学本科一至四(五)年级学生 |
制定单位 |
学生处(学生工作部) |
执笔者 |
沈洪炎 |
审核者 |
陶剑飞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公共必修课,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梳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正确地面对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习与成才、人格发展、未来的择业与就业,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健全,以全面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本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素质,学习心理调适、应对挫折和环境压力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知识方面: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了解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2、能力方面:发展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素质方面: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
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应该符合大学生心身发育的规律和特点,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做到形式多样有趣,使讲授与讨论、观看影视资料和各种行为训练、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要将知识学习与学生操行考核结合起来。因此,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小组辅导、互动游戏、主题演讲、视频分享、社会调查、素质拓展等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本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等学科和课程均有密切联系,是大学生各专业顺利开展其他课程的先行课。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课程使用陶剑飞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拓展训练》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8月
参考书目:张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何敏,古晶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08
于冬娟,李天源主编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08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撑课程目标1)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难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2.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及其表现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调适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结构。
2.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了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调适。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大学生自我意识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调适。
(三)大学生人格发展(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人格发展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教学难点: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2.了解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3.掌握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四)大学生情绪管理(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情绪困扰和情绪管理
教学难点:大学生情绪管理及其理论和策略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及常见的情绪困扰。
2.掌握大学生常见情绪困扰与情绪管理策略。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与情绪管理策略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困惑
教学难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困惑。
2.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3.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提升人际吸引能力。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
(六)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难点:大学生性心理问题调适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爱情的相关理论,大学生性别差异与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
2.掌握大学生性心理问题调适。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爱情的相关理论;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性心理问题调适
(七)大学生学习心理(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教学难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学习基本问题概述,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2.掌握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掌握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教学难点:探索自己;探索职场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2.掌握如何探索自己,探索职场。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探索自己;探索职场
(九)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力与挫折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教学难点: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压力与挫折的表现。
2.压力与挫折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3.掌握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的方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压力表现;挫折承受能力;压力挫折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方法。
(十)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培养
教学难点:网络成瘾预防矫治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概述。
2.理解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培养。
3.掌握网络成瘾的预防矫治。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培养;网络成瘾的预防矫治
(十一)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教学难点: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2.认识心理危机。
3.掌握识别和干预心理危机。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认识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1 |
1 |
|
|
|
|
|
|
1 |
2 |
大学生自我意识 |
|
|
|
|
|
|
|
|
1 |
3 |
大学生人格发展 |
1 |
1 |
|
|
|
|
|
|
1 |
4 |
大学生情绪管理 |
1 |
1 |
|
|
|
|
|
|
1 |
5 |
大学生人际交往 |
1 |
1 |
|
|
|
|
|
|
1 |
6 |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 |
1 |
1 |
|
|
|
|
|
|
1 |
7 |
大学生学习心理 |
|
|
|
|
|
|
|
|
1 |
8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
|
|
|
|
|
|
|
1 |
9 |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
1 |
1 |
|
|
|
|
|
|
1 |
10 |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
|
|
|
|
|
|
|
|
1 |
11 |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 |
1 |
1 |
|
|
|
|
|
|
1 |
12 |
考查 |
1 |
1 |
|
|
|
|
|
|
1 |
13 |
实践 |
16 |
|
|
|
|
16 |
|
|
1 |
合计 |
24 |
8 |
|
|
|
16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平时表现 |
出勤、表现等 |
40 |
40 |
期末考试 |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人格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学习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网络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开卷考试或者大论文 |
60 |
合计 |
100 |
|
|
|
|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知识方面: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了解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能力方面:发展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素质方面: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自我意识 大学生情绪管理、恋爱心理 生命教育、危机干预 |
课堂互动:探索自我的内心 案例分析:熟练运用情绪ABC理论 自查、测评量表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考勤
考勤在平时成绩中占比30%,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两个学时或者1个实践活动为一次),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累计超过需出勤次数三分之一者为不及格。
2.表现
根据课程上课时的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及准确度,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参与实践活动时的表现及效果给出五级制的评定成绩。
3.期末考试
如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直接按照卷面成绩给分,如为大论文的撰写,评分标准如下: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并论证严密。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必要的讨论。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能和实际情况联系,有相应讨论但不全面。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关键的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但是整体质量和深度皆不足。 |
不提交论文;或虽提交,但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内容不全面。 |
五、课内实践教学安排(不含实验)
实践环节的的目标和理论部分的目标一致,实践的成绩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中,实践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
实践安排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式 |
学时 |
1 |
专题1:适应变化与心理健康 |
通过舍友相知,拟定舍名、舍标、舍歌、宿舍契约等,明确宿舍小组内的识别特征,初步建立宿舍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增强宿舍小组的凝聚力。 |
小组讨论、小组辅导、互动游戏、主题演讲 |
2 |
2 |
专题2:认识你自己 |
通过参加心理活动,让同学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提高自尊水平,更加自信。 |
2 |
3 |
专题3:自尊、自信、自强 |
让同学们塑造一个更加独立、自信、自强的人,逐渐完善人格。 |
2 |
4 |
专题4:合理调节放飞心情 |
帮助同学们认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主导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管理情绪,构建愉悦心情。 |
2 |
5 |
专题5:沟通你我他 |
帮助小组成员认识提升人际交往模式,提升团队成员的沟通机制,促进人际沟通和信任的深度。 |
1 |
6 |
专题6:恋爱与性心理之谈情说爱 |
让同学们对情感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应对生活中常见的情感困扰,过上幸福的生活。 |
1.5 |
7 |
专题7:我的学习我做主 |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从容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学会处理考试引发的焦虑。 |
1 |
8 |
专题8:职业生涯规划 |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对生涯规划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为自己绘制一份生涯蓝图。 |
1.5 |
9 |
专题9:压力成长剂 |
通过活动训练,增加同学们对压力事件的承受能力,把压力转换为动力。 |
1 |
10 |
专题10:感恩生命,用心生活 |
感恩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恩生命的馈赠,寻找生命的意义,追逐生活的理想。 |
2 |
合计 |
16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形势与政策 |
英文名称 |
Situation and Policy |
课程编码 |
186300806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8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 |
执笔者 |
龚耀南 |
审核者 |
冉杰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通过介绍、分析、阐述我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党和国家采取的相应政策,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树立起“四个意识”,使大学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明确自身在当今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坚信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正确性 |
毕业要求6 指标点6-1:了解化工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2.较深入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
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中宣部、教育部每年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大学生成长的特点而开设。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配合各种教学方式灵活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该课程以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为以上课程提供最新教学素材,协同完成培养学生“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的历史使命;另外,《政治学原理》和《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也起到基础性作用。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本书编写组:《形势与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学期最新版。
2.教学参考书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学习出版社,每年最新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专题一:国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政治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际政治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我国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二: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我国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三:国际文化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文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际文化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我国文化建设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际文化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际文化发展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四:国外社会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外社会建设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外社会建设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我国社会建设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外社会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外社会建设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五: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际生态文明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六:国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内政治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内政治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党和国家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和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七: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我国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和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八:国内文化建设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内文化建设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内文化建设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党和国家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党和国家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内文化建设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和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内文化建设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九:国内社会建设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内社会建设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内社会建设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党和国家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党和国家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内社会建设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我国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内文化建设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题十: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和热点问题,较深入理解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成因以及党和国家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培养对党和国家政策选择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形势、热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
学时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
第一专题 |
国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2 |
2 |
|
|
|
|
|
|
1、2 |
第二专题 |
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2 |
2 |
|
|
|
|
|
|
1、2 |
第三专题 |
国际文化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2 |
2 |
|
|
|
|
|
|
1、2 |
第四专题 |
国外社会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2 |
2 |
|
|
|
|
|
|
1、2 |
第五专题 |
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2 |
2 |
|
|
|
|
|
|
1、2 |
第六专题 |
国内政治形势、热点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6 |
4 |
|
|
|
2 |
|
|
1、2 |
第七专题 |
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
6 |
4 |
|
|
|
2 |
|
|
1、2 |
第八专题 |
国内文化建设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
4 |
2 |
|
|
|
2 |
|
|
1、2 |
第九专题 |
国内社会建设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
4 |
2 |
|
|
|
2 |
|
|
1、2 |
第十专题 |
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形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 |
2 |
2 |
|
|
|
|
|
|
1、2 |
合计 |
|
32 |
24 |
|
|
|
8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课堂考勤 |
要求必须出勤,并认真聆听,参加讨论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解决一个问答题(600字以上) |
15 |
课后作业 |
完成一篇小时事论文(1500字以上)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老师布置的随堂考查作业(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写作等形式) |
60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坚信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正确性 支撑毕业要求6 指标点6-1 |
教师依据该学期讲授主题及相关知识 |
考勤+随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论文,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
2.较深入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1 |
教师依据该学期讲授主题及相关知识 |
考勤+随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论文,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考勤
考勤在平时成绩中占比30%,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两个学时为一次),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累计超过需出勤次数三分之一者为不及格。
2.随堂测验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能按要求提交测验答案,能全面的回答问题,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 |
能按要求提交测验答案,能全面的回答问题,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 |
能按要求提交测验答案,回答问题较全面,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
能按要求提交测验答案,回答问题基本全面,关键的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 |
不提交测验答案;或虽提交,但回答不全面,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 |
3.课后作业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并论证严密。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必要的讨论。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能和实际情况联系,有相应讨论但不全面。 |
能按要求提交论文,关键的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但是整体质量和深度皆不足。 |
不提交论文;或虽提交,但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内容不全面。 |
4.期末考试
如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直接按照卷面成绩给分,如为大论文的撰写,评分标准同课后作业论文。
五、课内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环节的的目标和理论部分的目标一致,实践的成绩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中,实践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
实践安排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式 |
学时 |
1 |
参观广东博物馆 |
了解广东发展史 |
自行+参观心得 |
4 |
2 |
考查南沙港 |
广州改革开发历程 |
自行+考察报告 |
4 |
合计 |
8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
英文名称 |
Career Development and Guidance for Graduates 1 |
课程编码 |
185600801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0.5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8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全校一年级 |
制定单位 |
招生就业工作处 |
执笔者 |
徐芃 |
审核者 |
罗福先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规范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使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大学生尽早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合理规划大学学业,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及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旨在通过较为系统、科学的教学环节和丰富互动的小组活动指导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探索职业社会,拟订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计划,并通过雇主拜访、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对职业社会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授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和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积极行动。难点是职业生涯理论的教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的构建、情商开发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训练。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
毕业要求8: 指标点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2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
毕业要求12: 指标点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实践调研等直观教学手段。鼓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开放式教与学形式,全程化、全员化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辅导和就业指导。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供参考:
1.课堂专题讲授:一讲一专题,尽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法。
2.课堂讨论、提问:以课堂专题为依据,预调研列出讨论提纲,结合分组讨论、教师讲评等形式。
3.观看教学录像:主题以扩展学生的职业经验为主。
4.职业发展辅导与就业咨询:以课外学习辅导的方式进行。
5.社会实践调查:以课外实践的方式进行。
6.情景模拟、行为训练:以课外职业素质拓展的方式进行。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专业导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课程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教材,参考资料由教研室自编。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专题1: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认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教学时数:
2学时
主要内容:
1.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
(1)职业对生活的意义
(2)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4)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5)大学生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2.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1)影响职业生涯的自身因素
(2)影响职业生涯的职业因素
(3)影响职业生涯的环境因素
教学重点:
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
教学难点:
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解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
专题2:职业生涯规划之“认识自我”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学时数:
1学时
主要内容:
1.能力与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
2.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3.人格的概念;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4.需要和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5.职业期望的初步形成。
教学重点:
需要和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教学难点:
职业期望的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
专题3:职业生涯规划之“了解职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
2.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3.职业信息: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4.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学校、社区、家庭、朋友等小环境资源;网络、媒体等大环境资源。
教学重点:
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教学难点:
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分组调查、课堂讨论等。
专题4:职业生涯规划之“了解环境”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2.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教学难点:
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完成作业。
专题5:职业生涯规划之“职业发展决策”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决策类型;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
2.决策相关理论;决策模型在职业生涯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3.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4.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解决技能;
5.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教学重点:
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教学难点:
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个人经验分析、课后练习。
专题6:提高就业能力
教学目标:
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关系;评价个人目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2.职业对通用技能的要求;识别并评价自己的通用技能;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
3.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了解个人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4.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教学重点:
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教学难点:
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
教学方法:
职场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专题1 |
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
2 |
2 |
|
|
|
|
|
|
1,2 |
专题2 |
职业生涯规划之“认识自我” |
1 |
1 |
|
|
|
|
|
|
1,2 |
专题3 |
职业生涯规划之“了解职业” |
1 |
1 |
|
|
|
|
|
|
1,2 |
专题4 |
职业生涯规划之“了解环境” |
1 |
1 |
|
|
|
|
|
|
1,2 |
专题5 |
职业生涯规划之“职业发展决策” |
1 |
1 |
|
|
|
|
|
|
1,2 |
专题6 |
提高就业能力 |
2 |
2 |
|
|
|
|
|
|
1,2 |
合计 |
8 |
8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 课程考试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程作业;期末考查以综合作业形式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考勤;作业完成 |
考勤;职业认知成长小组;小组评分表;课程学习评估表 |
40 |
40 |
期末考试 |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践行书作业完成 |
60 |
合计 |
100 |
|
|
|
|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2 |
1.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 2.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3.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 4.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5.职业信息: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6.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学校、社区、家庭、朋友等小环境资源;网络、媒体等大环境资源。 |
课堂提问 平时作业 期末作业 |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支撑毕业要求12 指标点12-1 |
1.能力与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 2.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3.人格的概念;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4.需要和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5.职业期望的初步形成。 |
课堂讨论 平时作业 期末作业 |
(三)、过程考核评定标准
1.考核方式:课堂提问或讨论、平时作业、期末作业
2.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2.1课堂提问或讨论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思路清晰 2.观点深刻 3.回答完整 4.积极主动 |
在优的标准1-3中3项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4中主动回答问题,但较迟疑。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4中需教师点名回答问题。 |
在优的标准1-3中2项达到基本合格水平;在标准4中教师点名后还需多次鼓励回答问题。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达到不合格水平;在标准4中教师点名后不回答问题。 |
2.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特别是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自我分析、了解外部环境和职业信息、进行职业决策等关键问题。
一般要求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认知成长小组报告(电子版)。
单次作业成绩等级由任课教师评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按要求认真、团队合作完成作业; 2.关键问题把握准确; 3.作业的格式、布局等形式优美。 4.及时提交作业。 |
优的标准1-2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在优的标准1-2中1项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优的标准3-4达到较好水平。 |
未达到优的标准1-4中任何一条。 |
2.3期末作业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查形式为小组作业1份(职业认知成长小组报告)、个人作业3份(“大学生涯+”规划践行书、课程学习效果评估、小组报告评分表),分别于课程讲授中、课程结束后在课外进行,是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大学生涯+”规划践行书、职业认知成长小组报告按模板要求完成电子版即可,课程学习效果评估采用线上测验的方式完成,小组报告评分表采用手写填表或线上填表的方式完成。成绩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全部按要求认真、高质量完成; 2. 对关键问题把握准确; 4.格式符合要求、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4. 按时提交。 |
优的标准1-2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优的标准1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优的标准1达到较好水平。 |
有未完成的作业。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 |
英文名称 |
Career Development and Guidance for Graduates 2 |
课程编码 |
185600802 |
课程类型 |
通识类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0.5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8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大学三年级 |
制定单位 |
招生就业工作处 |
执笔者 |
徐芃 |
审核者 |
罗福先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
规范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使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大学生尽早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合理规划大学学业,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及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旨在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在就业前必备的知识,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一个服务平台,不仅对面临就业关口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尚在校园学习的大学生也提供了定向今后发展的参考;另一方面为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主渠道,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主阵地,为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保障,有助于学校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从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通过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基本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正确自我定位,能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职业选择,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以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心态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择业道德、健康的择业心态,增强择业意识。 |
毕业要求8: 指标点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2 |
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方法;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
毕业要求12: 指标点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实践调研等直观教学手段。鼓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开放式教与学形式,全程化、全员化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辅导和就业指导。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供参考:
1.课堂专题讲授:一讲一专题,尽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法。
2.课堂讨论、提问:以课堂专题为依据,预调研列出讨论提纲,结合分组讨论、教师讲评等形式。
3.观看教学录像:主题以扩展学生的职业经验为主。
4.职业发展辅导与就业咨询:以课外学习辅导的方式进行。
5.社会实践调查:以课外实践的方式进行。
6.情景模拟、行为训练:以课外职业素质拓展的方式进行。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专业导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课程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教材,参考资料由教研室自编。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专题1:求职定位与信息搜集
教学目标:
分析当年就业形势,介绍相关就业政策,毕业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周几渠道,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能,合理就业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就业形势与主要政策
2.合理定位与职业选择
3.搜集就业信息
(1)了解就业信息
(2)搜集就业信息
(3)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教学重点:
合理定位与职业选择
教学难点:
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经验交流、现场讨论
专题2: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教学目标:
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绩效,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2.求职礼仪
3.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4.面试后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面试应对技巧
教学难点:
求职礼仪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网络面试资源、小组训练、模拟面试
专题3:职业心理调适与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掌握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应对职业过程中的可能困境;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求职心理解析
2.个性化的心理调适
3.求职过程中的常见侵权、违法行为
4.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5.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
6.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教学难点:
求职过程中的常见侵权、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团体训练
专题4: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
教学目标:
使毕业生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顺被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2.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
3.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4.有效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5.职业道德的培养
6.教学重点: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职场人物访谈
专题5:创业教育
教学目标:
使毕业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创业的内涵与意义
2.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
3.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
4.创业准备与机遇等待
5.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教学重点:
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
教学难点:
创业准备与机遇等待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专题1 |
求职定位与信息搜集 |
2 |
2 |
|
|
|
|
|
|
1,2 |
专题2 |
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
2 |
2 |
|
|
|
|
|
|
1,2 |
专题3 |
职业心理调适与就业权益保护 |
1 |
1 |
|
|
|
|
|
|
1,2 |
专题4 |
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 |
1 |
1 |
|
|
|
|
|
|
1,2 |
专题5 |
创业教育 |
2 |
2 |
|
|
|
|
|
|
1,2 |
合计 |
8 |
8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 课程考试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程作业;期末考查以综合作业形式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作业完成 |
创业成长小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践行书,就业政策知识问答,小组评分表,课程学习评估表。 |
40 |
40 |
期末考试 |
作业完成 |
60 |
合计 |
100 |
|
|
|
|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择业道德、健康的择业心态,增强择业意识。 支撑毕业要求8 指标点8-2 |
1.就业形势与主要政策 2.求职心理解析及个性化的心理调适 3.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 4.创业教育 |
课堂提问 平时作业 期末作业 |
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方法;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支撑毕业要求12 指标点12-1 |
1.合理定位与职业选择 2.搜集就业信息 3.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4.求职礼仪 5.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6.面试后注意事项 |
课堂讨论 平时作业 期末作业 |
(三)、过程考核评定标准
1.考核方式:课堂提问或讨论、平时作业、期末作业
2.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2.1课堂提问或讨论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回答完整 4.积极主动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4中主动回答问题,但较迟疑。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3项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4中需教师点名回答问题。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只达到基本合格水平;在标准4中教师点名后还需多次鼓励回答问题。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只达到不合格水平;在标准4中教师点名后不回答问题。 |
2.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特别是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求职技巧中简历制作、面试着装、面试问题解题思路等关键问题。
一般要求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毕业生简历点评、xx行业xx岗位面试着装分析等小组作业(电子版)。
单次作业成绩等级由任课教师评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1.按要求认真、团队合作完成作业; 2.关键问题把握准确; 3.作业的字迹、布局等形式优美。 4.及时提交作业。 |
优的标准1-2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在优的标准1-2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优的标准3-4达到较好水平。 |
未达到优的标准1-4中任何一条。 |
2.3期末作业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查形式为小组作业1份(无领导小组报告)、个人作业4份(个人求职践行计划、就业政策知识测验、课程学习效果评估、小组报告评分表),分别于课程讲授中、课程结束后在课外进行,是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个人求职践行计划、无领导小组报告按模板要求完成电子版即可,就业政策知识测验、课程学习效果评估采用线上测验或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小组报告评分表采用手写填表或线上填表的方式完成。成绩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85-100分) |
良(75-84分) |
中(65-74分) |
及格(60-64分 |
不及格(0-59分) |
1.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全部按要求认真、高质量完成; 2. 对关键问题把握准确; 4.格式符合要求、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4. 按时提交。 |
优的标准1-2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优的标准1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3-4中至多1项达到较好水平。 |
优的标准1达到较好水平。 |
有未完成的作业。 |
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无机化学 |
英文名称 |
Inorganic Chemistry |
课程编码 |
180520001 |
课程类型 |
学科基础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4 |
先修课程 |
高中化学、高中物理 |
学时数 |
64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王静 |
审核者 |
陈国术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无机化学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本专业的先行课,处于中学和大学教学的连接点,其作用和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单纯学习无机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无机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解决化学工程专业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具有自学无机化学书刊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进行化学反应方向、反应速率、反应平衡移动等问题分析,能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和电化学原理进行酸碱反应、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问题分析和计算;加强对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的训练和培养。 |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1.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备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 2.阐述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化工生产问题,鼓励学生查阅课外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本专业先行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出,与后续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环境化学等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联系十分密切。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天津大学编, 无机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6. 参考书: 1.大连理工大学编, 无机化学(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9. 2.北京师范大学编,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5. 3.浙江大学编, 普通化学 (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6. 4.吉林大学编, 无机化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3.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1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
教学要求: |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
2.理解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状态函数,标准态和反应焓变等重要概念 |
3.会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
教学内容:物质的聚集态和层次,化学中的计量,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
教学难点和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重点、难点) |
|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
教学要求: |
1.理解吉布斯自由能和熵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掌握物质的热力学函数查表及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熵变的计算 |
2.掌握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理解ΔrG与ΔrΗ和ΔrS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及分解温度的计算 |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活化能的概念,初步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理解基元反应以及速率方程及其确定;掌握浓度对化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以及相关计算 |
4.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意义,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有关转化率、化学平衡的计算 |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 |
教学难点和重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自由能变(重点),化学反应的限度(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移动(重点、难点) |
|
第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
教学要求: |
1.了解酸碱电离理论和质子理论的基本观点 |
2.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多元酸碱、酸碱两性物质体系的电离平衡计算 |
3.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原理、缓冲溶液的选择以及相关的计算 |
4.掌握溶度积原理的内容和应用以及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和相关计算,了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以及应用 |
教学内容:水的解离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沉淀反应 |
教学重点和难点: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重点),盐类的水解反应(重点、难点),沉淀反应(重点、难点) |
|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 |
教学要求: |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态含义以及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方法 |
2.掌握原电池符号、标准电极电势的含义、能斯特方程的计算和应用(浓度、介质对反应方向的影响),以及电动势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
3.掌握电动势与平衡常数以及反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和有关计算 |
4.了解电势图及其应用、实用电池、电解、金属腐蚀与防腐 |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电势图及其应用 |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极电势(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重点、难点) |
|
第5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
教学要求: |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波函数、原子轨道、电子云、几率密度的含义 |
3.了解电子层的意义并掌握近似能级图和能级组的划分、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和排布规律 |
4.掌握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周期、族及区的划分,掌握原子半径、电离势、电负性和电子亲合势的意义及元素周期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
教学内容: 原子与元素,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重点、难点),原子中电子的分布(重点) |
|
第6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
教学要求: |
1.了解键参数,理解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共价键、离子键的特点 |
2.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分子的几何构型的解释 |
3.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键级、分子的磁性和稳定性的判定 |
4.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其特点;理解氢键的形成、特点、种类及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教学内容: 键参数,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键理论(重点、难点),杂化轨道理论(重点、难点),分子轨道理论(重点、难点) |
|
第7章 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
教学要求: |
1.了解晶体的特征、结构及晶体的分类 |
2.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晶体的类型 |
3.了解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教学内容: 晶体和非晶体,离子晶体及其性质,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型晶体和晶体的缺陷,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晶体及其性质(重点),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重点),金属晶体(重点),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难点) |
|
第8章 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教学要求: |
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位数、配体、中心原子等基本概念 |
2.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掌握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磁性的关系 |
3.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不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及配位平衡中离子的浓度计算 |
4.了解配合物的类型和常用的制备方法 |
教学内容: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在水溶液的稳定性,配合物的类型,配合物的应用 |
教学重点和难点: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重点),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重点、难点),配合物在水溶液的稳定性(难点) |
|
第9章 过渡元素(一) |
教学要求: |
1.了解过渡元素的基本特点 |
2.了解钛族和钒族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3.掌握铬单质及其铬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4.掌握锰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5.掌握铁、钴、镍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递变规律,特别是氧化性和还原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铁、钴、镍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
教学内容: 过渡元素概述,钛族、钒族元素,铬族元素,锰族元素,铁系和铂系元素 |
教学重点和难点:铬族元素(重点),锰族元素(重点),铁系和铂系元素(重点、难点) |
|
第10章 过渡元素(二) |
教学要求: |
1.掌握铜单质及其铬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2.掌握锌单质及其铬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3.了解镧系和锕系元素概述 |
4.了解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 |
教学内容: 铜族元素,锌族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概述,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稀土元素 |
教学重点和难点:铜族元素(重点),锌族元素(重点),镧系和锕系元素概述(重点、难点) |
|
第11章 无机物合成 |
教学要求: |
1.了解常用的无机物合成方法 |
2.查阅文献,了解最新的无机物合成方法 |
教学内容: 高温、低温法,高压、低压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电化学合成,光化学合成,微波等离子技术合成,化学气相沉积法,低热固相反应合成 |
教学重点和难点:合成的原理及条件(难点)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
5 |
4 |
|
|
|
|
|
1 |
1 |
2 |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
9 |
6 |
|
1 |
1 |
|
|
1 |
1 |
3 |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
9 |
6 |
|
1 |
1 |
|
|
1 |
1 |
4 |
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 |
9 |
6 |
|
1 |
1 |
|
|
1 |
1 |
5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
6 |
4 |
|
1 |
1 |
|
|
|
1 |
6 |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
6 |
4 |
|
1 |
1 |
|
|
|
1 |
7 |
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
4 |
3 |
|
1 |
|
|
|
|
1 |
8 |
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4 |
3 |
|
1 |
|
|
|
|
1 |
9 |
过渡元素(一) |
4 |
4 |
|
|
|
|
|
|
1 |
10 |
过渡元素(二) |
2 |
2 |
|
|
|
|
|
|
1 |
11 |
无机物合成 |
2 |
2 |
|
|
|
|
|
|
1 |
12 |
总复习 |
4 |
1 |
|
2 |
1 |
|
|
|
1 |
合计 |
64 |
45 |
|
9 |
6 |
|
|
4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每章节布置的课堂作业,要求课后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重点考核: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原理、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的重要概念和相关计算,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配合物的相关知识点,过渡元素重要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等。 |
60 |
合计 |
100 |
《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无机化学实验 |
课程编码: |
180520002 |
课程负责人: |
林璟 |
课程性质: |
独立设课 |
开设学期: |
1 |
学时学分: |
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其中实验总学时:32 实验总学分: 2 |
开设实验项目数: |
8,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6 选做实验项目数: 2 |
适用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主笔人 |
林璟 |
主审人 |
陈国术 |
日期 |
2018 年 11 月 09 日 |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学生可直接获得许多化学事实,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结合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作风等良好习惯,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
1、通过验证性实验和一些常数的测定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学会常用仪器的使用; |
2、通过性质实验和定性分析实验加深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组成的记忆和理解; |
3、掌握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干燥、试管反应等项实验技术; |
4、通过无机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学会一些常见及复杂无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及组成测定等方法。 |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 |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仪器名称 |
仪器功能 |
主要技术指标 |
型号/均价 |
耗材名称 |
参考均价 |
1 |
1826011089 |
实验序言和基本知识 |
了解学习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安全守则、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进度表、实验常用基本玻璃仪器的操作使用。 |
4 |
1 |
1 |
1 |
滴定管 |
基本操作练习 |
25毫升 |
50元 |
pH试纸 |
30元 |
移液管 |
基本操作练习 |
25毫升 |
50元 |
- |
- |
锥型瓶 |
基本操作练习 |
250毫升 |
50元 |
- |
- |
点滴板 |
基本操作练习 |
50*80cm |
40元 |
- |
- |
吸量管 |
基本操作练习 |
250毫升 |
50元 |
- |
- |
2 |
1826011022 |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
学习溶液的配制,酸度计的使用,学会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方法 |
4 |
1 |
1 |
1 |
pH计 |
测溶液的pH值 |
数显、手持式酸度计 |
2000元/台 |
锥形瓶、容量瓶 |
50元/个 |
移液管 |
移取溶液 |
25mL |
80元/个 |
移液管架、洗耳球等 |
30元/盒 |
吸量管 |
移取溶液 |
10mL |
80元/个 |
擦镜纸 |
50元/盒 |
滴定管 |
滴定 |
50mL |
150元/个 |
HAc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 |
50元/瓶 |
3 |
1826011018 |
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
学习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产品,并熟悉实验过程中的秤量,溶解,过滤,蒸发,浓缩,结晶等操作 |
4 |
2 |
1 |
1 |
台秤 |
称量样品 |
精确度0.1g或0.01g,量程500g |
2000元/台 |
称量纸、滤纸、pH试纸等 |
20元/盒 |
水浴锅 |
加热蒸发 |
水浴锅恒温、数显双列八孔 |
2000元/台 |
烧杯、蒸发皿 |
30元/个 |
电炉 |
加热 |
封闭式、可调、功率1500W |
200元/台 |
坩埚钳、镊子、剪刀等 |
30元/个 |
抽滤装置 |
抽滤 |
真空泵 |
5000元/台 |
漏斗、漏斗架、布式漏斗、滤纸等 |
50元/个 |
显微镜 |
观察产品外观 |
可视屏幕、放大40倍 |
10000元/台 |
工业硫酸铜、硫酸亚铁等 |
50元/瓶 |
/ |
/ |
/ |
/ |
H2O2、H2SO4溶液、NaOH |
100元/瓶 |
/ |
/ |
/ |
/ |
无水乙醇 |
50元/瓶 |
4 |
1826011090 |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
设计制备硫酸亚铁铵产品,掌握提纯和结晶基本操作。 |
6 |
2 |
1 |
1 |
加热板 |
蒸发结晶 |
功率1500W |
|
布式漏斗 |
|
水浴锅 |
蒸发结晶 |
功率1500W |
|
滤纸 |
|
台秤 |
称量物品 |
精确度0.01g量程500g |
|
铁粉 |
|
分析天平 |
称量物品 |
精确度0.001g量程200g |
|
硫酸 |
|
真空泵 |
抽滤装置 |
|
|
硫酸铵 |
|
抽滤瓶 |
抽滤 |
|
|
盐酸 |
|
离心机 |
离心 |
转速5000 |
|
KSCN |
|
5 |
1826011036 |
ds区元素 |
掌握ds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4 |
2 |
2 |
1 |
离心机 |
沉淀分离 |
台式低速大容量 |
|
试管、离心试管、烧杯等 |
|
电炉 |
加热 |
|
|
pH 试纸 |
|
离心试管 |
离心分离 |
|
|
HCl,H2SO4,HNO3,NaOH,氨水 |
|
烧杯 |
溶解 |
|
|
CuSO4 ,ZnSO4,CdSO4,NaCl,CuCl2 |
|
试管 |
反应 |
|
|
SnCl2, HgCl2, AgNO3, KI, KSCN |
|
点滴板 |
反应 |
|
|
Hg(NO3)2,Na2S, Na2S2O3 |
|
/ |
/ |
/ |
/ |
金属汞,碘化钾,铜屑,葡萄糖溶液 |
|
6 |
1826011091 |
d区元素 |
学习d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4 |
2 |
2 |
1 |
点滴板 |
pH测定 |
|
|
K2Cr2O7 |
|
离心机 |
离心分离 |
|
|
K2CrO4 |
|
试管 |
反应 |
50ml,100ml |
|
AgNO3 |
|
离心管 |
反应 |
50ml |
|
Pb(NO3)2 |
|
烧杯 |
反应 |
100ml |
|
FeSO4 |
|
电炉 |
加热 |
|
|
MnSO4 |
|
/ |
/ |
/ |
/ |
NiSO4 |
|
/ |
/ |
/ |
/ |
FeCl3 |
|
/ |
/ |
/ |
/ |
KMnO4 |
|
/ |
/ |
/ |
/ |
KI |
|
/ |
/ |
/ |
/ |
K4(Fe(CN)6) |
|
/ |
/ |
/ |
/ |
Na2SO3 |
|
/ |
/ |
/ |
/ |
H2O2 |
|
7 |
1826013012 |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Ⅰ) |
学习混合离子的分离方法,掌握常见阳离子鉴定的条件和方法。 |
4 |
1 |
1 |
3 |
离心机 |
离心 |
转速5000 |
8000元/台 |
AgNO3 |
290元/瓶 |
加热板 |
加热 |
功率1500W |
200元/台 |
Pb(NO3)2 |
280元/瓶 |
台秤 |
称量物品 |
精确度0.01g量程500g |
1000元/台 |
CuCl2 |
250元/瓶 |
/ |
/ |
/ |
/ |
K2CrO4 |
240元/瓶 |
/ |
/ |
/ |
/ |
FeCl3 |
280元/瓶 |
8 |
1826011092 |
考查 |
通过开发性问答题,考查对实验原理、基本概念、实验现象分析的分析和解答。 |
2 |
1 |
1 |
1 |
|
|
|
|
|
|
9 |
1826011093 |
滴定操作练习 |
学习酸、碱滴定管的使用;学习酸碱滴定的原理; |
4 |
1 |
2 |
1 |
锥形瓶 |
滴定 |
100毫升 |
60元/个 |
硫酸 |
28元/瓶 |
容量瓶 |
定容 |
100毫升 |
60元/个 |
盐酸 |
20元/瓶 |
滴定管 |
滴定 |
50毫升 |
50元/个 |
NaOH |
20元/瓶 |
移液管 |
移液 |
50毫升 |
40元/个 |
酚酞 |
80元/瓶 |
滴定管架 |
滴定 |
50*80 |
80元/个 |
甲基醇 |
60元/瓶 |
10 |
1826011094 |
酒精喷灯的使用和玻璃管棒的简单加工 |
学习熟练酒精喷灯的使用和玻璃管棒的简单加工自制 |
4 |
1 |
2 |
1 |
玻璃棒 |
加工 |
50厘米 |
60元/根 |
手套 |
20元/副 |
玻璃管 |
加工 |
50厘米 |
60元/根 |
/ |
/ |
喷灯 |
加热 |
500W |
400元/台 |
/ |
/ |
三、实验教学方式 |
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而言,无机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借助实验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拓展他们获得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
1、通过验证性实验和一些常数的测定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学会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
2、通过性质实验和定性分析实验加深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组成的记忆和理解; |
3、掌握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干燥、试管反应等项实验技术; |
4、通过无机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学会一些常见及复杂无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及组成测定等方法。 |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
每次实验的成绩按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三部分评分,实验成绩为各次实验的总评成绩。成绩构成比例为:实验准备(含预习、回答老师提问、实验方案设计等)20%;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现象观察)20%;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评价等)60%。 总评为五等级制,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 计算分数后折算为五等级制。 |
五、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
1、教材(指导书) |
吴惠明主编.《基础化学实验I-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
2、参考书 |
天津大学编主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主编.《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专业概论/Instruction professional |
课程编码 |
0502003 |
课程类型 |
学科基础课 |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16 |
实验/实践学时 |
无 |
课外学时 |
无 |
考核方式 |
考查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化工系 |
制订日期 |
2012年10月 |
执笔者 |
陈姚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专业概论》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给初次步入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殿堂的学生开设的启蒙概论课。向学生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它的主干学科,与其他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渗透,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我校本专业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介绍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及典型的化学工业、国内外精细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等内容,使学生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概论的引论课,既是通才教育课,又是素质教育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进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大门,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了解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工程职业道德和责任。 |
毕业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化学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2 |
能够比较完整、系统的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培养学生科学猎取知识和自学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其他课程做准备,达到巩固专业思想和明确未来方向的目的。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实验室参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最新技术进展,让学生了解相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加强教学效果。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启蒙概论课,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教学参考书:
1.丁志平主编,《精细化工概论》(第三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汪怀远主编,《化工新材料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文翠、胡浩权、鲁金明编,《能源化学工程概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李再资主编,《生物化学工程基础》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专题一 国内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教学要求:1. 了解化工行业的基本情况、地位及发展,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2. 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了解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化学工程职业道德和责任。
教学内容: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概况;2.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化学工业发展史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介绍;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教学重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专题二 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材料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了解涂料工业、化妆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精细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涂料工业、化妆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精细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涂料工业、化妆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工业等发展概况。
专题三 国内外材料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能源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材料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典型材料化工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材料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典型材料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材料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典型材料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专题四 国内外能源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生物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能源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典型能源化工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能源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石油化工、电池行业等典型能源化工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能源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石油化工、电池行业等典型能源化工发展概况。
专题五 国内外生物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生物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典型生物化工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生物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典型生物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生物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典型生物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专题六 化学工业前沿与展望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和在新挑战下的新机遇
教学内容:低碳发展,绿色化工
教学重点:化工行业的新挑战和展望
难点:化工行业的展望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专题一 |
国内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
4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二 |
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精细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三 |
国内外能源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材料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四 |
国内外材料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能源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五 |
国内外生物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生物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六 |
化学工业前沿与展望 |
4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合计 |
16 |
|
|
|
|
|
16 |
|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综述论文一篇。 |
60 |
《高等数学Ⅱ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高等数学Ⅱ1 |
英文名称 |
Higher Mathematics Ⅱ1 |
课程编码 |
181500701 |
课程类型 |
大学数学平台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6 |
先修课程 |
初等数学 |
学时数 |
96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考研数学科目为“数一”或对高等数学要求较高的理工类专业 |
制定单位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执笔者 |
邓小成 |
审核者 |
夏锦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高等数学Ⅰ1》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面向考研数学科目为“数一”或对高等数学要求较高的理工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课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现代数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综合,应用更加广泛。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衡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数学泛指非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它们都是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运算技能,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方面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Ⅰ1》是大学数学课程的一门子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内的数学知识,也要努力揭示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重要思维方法。要以知识(概念、理论和应用等)为载体,将渗透在知识中的思维方法,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熏陶和美感的享受,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达成工程认证毕业要求所对应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二)中的2个课程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数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能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识别、表达、分析工程问题,并能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获得有效结论。 |
毕业要求1: 1-1 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讲究实效。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练习与自学。基本内容由老师讲授,通过习题课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到教学中,并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纳入教学计划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高等数学Ⅰ》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各专业相关课程的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1》是本课程第一学期的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吴赣昌,《高等数学》(理工类•第五版)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3.詹姆斯•斯图尔特,《微积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吴赣昌,《高等数学(上册)》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理工类•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说明:按每学时能完成的教学量编排每节教学内容。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
教学要求:
(1)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2)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3)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4)理解极限的概念,了解极限,定义(不要求学生做给出求或的习题)。
(5)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用变量代换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
(6)了解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和两个存在准则(夹逼准则与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与求极限。
(7)了解无穷小、无穷大、高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8)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连续的概念。
(9)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教学内容:
1-1基本初等函数
1-2初等函数
1-3数列极限的概念
1-4数列极限的性质
1-5函数极限的概念
1-6函数极限的性质
1-7无穷小与无穷大
1-8极限运算法则
1-9极限存在准则
1-10两个重要极限
1-11无穷小的比较
1-12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1-13连续函数的运算与性质
教学重点:
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的概念,初等函数的概念,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函数连续性的概念。
难点:
极限定义中“的意义”,夹逼法的应用,等价无穷小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作代换,函数间断点的分类。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教学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不要求学生做利用导数的定义研究抽象函数可导性的习题),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了解导数作为函数变化率的实际意义,会用导数表达科学技术中一些量的变化率。
(3)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4)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概念中所包含的局部线性化思想,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5)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不要求学生求函数的阶导数的一般表达式)。
(6)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导数以及这两类函数中比较简单的二阶导数,会解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变化率问题。
教学内容:
2-1导数的概念
2-2按定义求导举例
2-3函数的求导法则
2-4初等函数求导举例
2-5高阶导数
2-6隐函数的导数
2-7函数的微分
2-8函数的局部线性化
2-9相关变化率
教学重点: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运算法则,求初等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微分的概念。
难点:
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分段函数的可导性,求隐函数和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二阶导数。
第三章导数的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对三个定理的分析证明不作要求,并且不要求学生掌握构造辅助函数证明相关问题的技巧),会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2)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3)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近线)。
(4)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教学内容:
3-1罗尔定理
3-2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
3-3洛必达法则
3-4不定式的极限计算
3-5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3-6数学建模——最优化
3-7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与拐点
3-8函数图形的描绘
3-9曲率
教学重点:
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
难点:
利用微分中值定理对一些命题作证明,不定式的极限计算,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曲率的概念。
第四章不定积分
教学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了解原函数存在定理。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3)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淡化特殊积分技巧的训练,对于求有理函数积分的一般方法不作要求,对于一些简单有理函数、三角有理函数和无理函数的积分可作为两类积分法的例题作适当训练)。
教学内容:
4-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4-2直接积分法
4-3第一类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
4-4求原函数——凑微分
4-5第二类换元积分法(积分变量代换法)
4-6几类特定的积分变量代换
4-7分部积分法
4-8分部积分基本题型
教学重点: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性质,基本积分表,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难点:
分部积分法,特殊函数的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
教学要求: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对于利用定积分定义求定积分与求极限不作要求),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积分中值定理。
(2)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3)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4)了解两类广义积分及其收敛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
5-1定积分的概念
5-2定积分的性质
5-3微积分基本定理
5-4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5定积分的换元法
5-6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5-7无穷限的广义积分
5-8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
教学重点:
定积分的概念,变限积分函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无穷限的广义积分。
难点:
定积分的概念,变限积分函数,定积分的换元法。
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科学技术问题中建立定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微元法)。
(2)会建立某些简单几何量和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教学内容:
6-1定积分的微元法
6-2平面图形的面积
6-3体积
6-4平面曲线的弧长
6-5物理应用举例
教学重点:
微元法,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做功的计算。
难点:
微元法,求旋转体体积的柱壳法,建立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第七章微分方程
教学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方程,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思想。
(4)会用降价法求下列三种类型的高阶方程:,,。
(5)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7)会求自由项形如,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其中为实系数次多项式,,,,为实数。
(8)会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7-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7-2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7-3齐次微分方程
7-4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7-5贝努利方程
7-6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
7-7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7-8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9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10微分方程的应用举例
教学重点: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难点:
微分方程通解的辨析,微分方程的建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函数极限与连续 |
20 |
13 |
|
|
5 |
|
|
2 |
1 |
第二章 |
导数与微分 |
12 |
9 |
|
|
3 |
|
|
|
1 |
第三章 |
导数的应用 |
16 |
9 |
|
|
5 |
|
|
2 |
1 |
第四章 |
不定积分 |
12 |
8 |
|
|
4 |
|
|
|
1 |
第五章 |
定积分 |
12 |
8 |
|
|
4 |
|
|
|
1 |
第六章 |
定积分的应用 |
8 |
5 |
|
|
3 |
|
|
|
1 |
第七章 |
微分方程 |
16 |
10 |
|
|
4 |
|
|
2 |
1 |
合计 |
96 |
62 |
|
|
28 |
|
|
6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测验和课程作业;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5 |
课程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读书报告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
期末考试为百分制计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1)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1: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数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能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识别、表达、分析工程问题,并能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获得有效结论。 支撑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 |
对课堂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简单问题应用、反应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的建立;分析、识别、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 |
课堂考勤、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评价标准见下表: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85-100份)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5份) |
不及格 (0-59份) |
作业内容 |
80% |
原理、基础理论正确、完整;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原理、基础理论较正确、完整,;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四)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时间2-3小时。
试卷应该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编制,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各章节内容的分值分配应考虑支撑各指标点的权重,应与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基本同比例。
试题应能检验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形式,计算题的分值不少于50。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有机化学 |
英文名称 |
Organic Chemistry |
课程编码 |
180520003 |
课程类型 |
学科基础课程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5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 |
学时数 |
80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韦星船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应在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有关理论问题,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与化工、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后续专业课程、为胜任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有关研究、开发、管理和营销等方面以及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开展等奠定基础,从而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
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2 |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分子结构、同分异构现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合成方法以及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 |
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4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4 |
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重要反应机理、重要反应历程,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1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项目可能的研究路线、原料路线和分析检测方法。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课堂演示与习题课;采用PowerPoint、雨课堂、动画、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精讲”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用性”及“工程性”,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由浅入深,扎实地掌握和理解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应用。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无机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在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利于进行《有机化学》讲授;
2、《大学物理》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必要的光学、电学及力学原理有利于《有机化学》教学;
3、本课程是后续课程《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本学科的本质。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参考书:
1、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刑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4版,,21世纪化学规划教材·基础课系列。
3、王积涛主编,《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 |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
重点:共价键理论,酸碱理论 |
第二章 烷烃和环烷烃 |
教学要求: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能应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及分子构型,了解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备。 |
教学内容: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备。 |
重点:烷烃与环烷烃的构造异构,杂化轨道理论,顺反异构 |
难点:杂化轨道理论 |
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
教学要求: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能应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及分子构型,掌握烯烃和炔烃的主要来源和制备方法。 |
教学内容: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烯烃和炔烃的主要来源和制备。烯烃和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
重点:烯烃和炔烃的构型及化学性质 |
难点:亲电加成、马氏规则 |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
教学要求:掌握二烯烃的分类、命名,掌握共轭二烯烃的性质,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
教学内容:二烯烃的分类、命名,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性及化学反应,共轭效应。 |
重点: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共轭加成 |
难点:共轭效应 |
第五章 芳烃 芳香性 |
教学要求:掌握苯环共轭的结构、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取代定位规则,能应用Huckel规则判断非苯芳烃,了解其他芳香化合物。 |
教学内容:苯环结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取代定位规则,Huckel规则,苯系及非苯芳烃。 |
重点:苯环共轭结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取代定位规则,Huckel规则 |
难点:取代定位规则,Huckel规则 |
第六章 立体化学 |
教学要求:掌握立体化学基本概念,掌握手性分子的表示方法,掌握对映异构体结构特点及手性性质。了解分子的旋光性。 |
教学内容:对映异构,分子的旋光性,比旋光度,手性分子的表示方法,对映异构体的手性性质。 |
重点:手性与对称性、R/S标记法,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
难点:R/S标记法 |
第七章 卤代烃 |
教学要求: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和制备、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了解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立体化学、影响反应活性因素。 |
教学内容: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制备、物理及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
重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和制备、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
难点: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立体化学 |
第八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
教学要求:了解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氢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能对红外光谱图、氢核磁共振谱图进行解析。 |
教学内容: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氢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氢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解析。 |
重点: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氢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难点:谱图解析 |
第九章 醇和酚 |
教学要求:掌握醇和酚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一些重要的醇和酚。 |
教学内容:醇和酚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介绍一些重要的醇和酚。 |
重点:醇、酚的性质和制备,β-消除反应机理,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及立体化学 |
难点: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及立体化学 |
第十章 醚和环氧化合物 |
教学要求:掌握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Claisen重排反应。 |
教学内容: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Claisen重排反应。 |
重点:醚和环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
第十一章 醛、酮和醌 |
教学要求: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了解醌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 |
教学内容:醛、酮和醌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 |
重点:醛、酮的性质和制备;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
难点: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
第十二章 羧酸 |
教学要求:掌握羧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 |
教学内容:羧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 |
重点:羧酸的化学性质与制备;羧酸的酸性及比较 |
难点:羰基的结构与羧酸反应活性的关系 |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
教学要求: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 |
教学内容: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 |
重点: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
难点:酯的水解等机理,反应活性顺序 |
第十四章 β-二羰基化合物 |
(自学) |
第十五章 胺 |
教学要求:掌握有机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分子重排反应、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
教学内容:有机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
重点:有机胺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 |
难点:分子重排反应 |
第十六章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 |
(自学) |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 |
教学要求:了解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掌握一些重要杂环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 |
教学内容: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化学性质。 |
重点:呋喃、噻吩、吡咯、吡啶、喹啉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
第十八章 类脂类 |
(自学) |
第十九章 糖类 |
教学要求:了解单糖、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
教学内容:单糖、双糖、多糖的构型和性质。 |
重点:单糖的结构和化学反应,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
第二十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
(自学)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第二章 |
烷烃和环烷烃 |
6 |
6 |
|
|
|
|
|
|
1、2 |
第三章 |
烯烃和炔烃 |
6 |
4 |
|
1 |
1 |
|
|
|
1、2、3 |
第四章 |
二烯烃 共轭体系 |
4 |
4 |
|
|
|
|
|
|
1、2、3 |
第五章 |
芳烃 芳香性 |
6 |
5 |
|
|
1 |
|
|
|
1、2、3 |
第六章 |
立体化学 |
4 |
4 |
|
|
|
|
|
|
1、3 |
第七章 |
卤代烃 |
6 |
5 |
|
1 |
|
|
|
|
1、2、3 |
第八章 |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
6 |
5 |
|
|
1 |
|
|
|
1、3 |
第九章 |
醇和酚 |
6 |
6 |
|
|
|
|
|
|
1、2、3 |
第十章 |
醚和环氧化合物 |
4 |
4 |
|
|
|
|
|
|
1、2 |
第十一章 |
醛、酮和醌 |
8 |
7 |
|
|
1 |
|
|
|
1、2、3 |
第十二章 |
羧酸 |
4 |
4 |
|
|
|
|
|
|
1、2、3 |
第十三章 |
羧酸衍生物 |
4 |
4 |
|
|
|
|
|
|
1、2、3 |
第十五章 |
胺 |
6 |
5 |
|
|
1 |
|
|
|
1、2、3 |
第十七章 |
杂环化合物 |
4 |
4 |
|
|
|
|
|
|
1、2 |
第十九章 |
糖类 |
4 |
3 |
|
|
1 |
|
|
|
1、2、3 |
合计 |
80 |
72 |
|
2 |
6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问答互动考核 |
根据学生实际出勤情况计分,同时,根据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教务处规定,对缺课或者请假次数超过规定的,不予考试,无成绩。 |
20 |
40 |
课后作业 |
包括课后习题,小组作业等 |
20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100分,按照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二)课程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支撑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1 |
1、有机化合物酸碱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2、有机反应类型,亲电反应及亲核反应 |
课堂考勤、 随堂测验、 课堂作业、 期末考试。 |
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分子结构、同分异构现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合成方法以及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4 |
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分子结构、同分异构现象 4、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有机化合物重要的合成方法以及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 |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重要反应机理、重要反应历程,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1 |
6、有机化合物结构表征 7、重要有机反应机理、重要反应历程 8、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有机化学》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有机化学》 |
毕业要求 |
内涵观测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
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用于表述化学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1: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
毕业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4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课程目标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分子结构、同分异构现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合成方法以及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 |
毕业要求4:(产品开发)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能够基于专业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项目可能的研究路线、原料路线和分析检测方法。 |
课程目标3: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重要反应机理、重要反应历程,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根据以上课程目标,设计以下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并在课堂教学和考评中执行贯彻。
表6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 |
平时成绩目标值 |
40 |
期末考试成绩目标值 |
60 |
课程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A=A1+A2 |
期末考试 B=B1+B2+B3 |
A+ B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A1 |
A2 |
B1 |
B2 |
B3 |
考核内容和方式 |
课堂考勤、问答互动考核 |
课后作业完成考核 |
命名、选择、填空、判断题 |
完成反应、 反应历程、 鉴别题 |
合成、结构推导 |
|
满分值 |
40 |
60 |
30 |
40 |
30 |
|
目标 分值 |
16 |
24 |
18 |
24 |
18 |
100 |
|
|
|
|
|
|
|
|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及问答互动
课堂考勤、问答互动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基础分为100分。
课堂考勤采用累计扣分办法评定。参考标准如下:
① 旷课1次扣10分;
② 请假、迟到或早退1次扣5分(以上课后或下课前5分钟为限);
③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问答互动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包括随堂测验。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重点测验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理化性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按标准答案评定;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占平时成绩的60%。课堂作业合计满分为100分,一般课后进行,包括课后习题,小组作业等,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重点是基本理论和相关应用。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引用正确 3.公式引用正确; 4.逻辑分析思路清晰; 5.结果正确; 6.作业整洁美观; 7.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8.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8条中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满分100分。一般课程讲授结束后在课外进行,是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总体考量。评定结果依据标准答案进行评分,其中卷面成绩85-100分为优,75-84分为良,65-74分为中等,60分-64分为及格,0-59分不及格。若有作弊等违纪行为,按照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相关制度执行。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
课程编码:180520004 课程负责人:韦星船、于丹凤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开出时间: 2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其中实验总学时 32 实验总学分1
开设实验项目数:7 ,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7 选做实验项目数 0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主笔人:于丹凤 主审人:毛桃嫣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以有机化学实验为基础,融入适量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经一体化重整而成。训练有机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有机合成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技能,正确选择合成、分离和提纯以及基本的分析鉴定方法,掌握有机合成的研究手段和规律。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和完成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基本要求:实验前做好预习,对实验目的、装置流程、测取的数据等有清楚的了解方可进行实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正确操作、准确读取数据,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释实验现象;应具备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评价。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3 能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安全地开展实验。 |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
1 |
1826011114 |
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实验要求 |
1. 实验室规则和安全知识 2.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实验报告要求和格式 |
1 |
1 |
1 |
1 |
|
2 |
1826011159 |
固体物质重结晶( 乙酰苯胺重结晶/工业萘重结晶) |
1. 重结晶原理 2. 溶剂的选择、回流 3. 趁热过滤、抽滤操作 |
3 |
1 |
1 |
1 |
|
3 |
1826011117 |
蒸馏及沸点的测定 (无水乙醇制备/丙酮水溶液的蒸馏) |
1. 蒸馏原理与技术 2. 标准磨口仪的使用 3. 折光仪原理与技术 |
4 |
1 |
1 |
1 |
|
|
4 |
1826011119 |
亲核取代反应(2-甲基-2-氯丙烷的制备/叔丁基氯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
1. 亲核取代反应实验通法 2. 液体化合物的萃取和干燥原理与技术 3. 分液漏斗的使用 |
4 |
1 |
1 |
1 |
|
5 |
1826011120 |
消除反应(环己烯的制备 /2-甲基-2-丁烯和2-甲基-1-丁烯的制备) |
1.消除反应实验通法 2. 分馏原理与技术 3. 分馏装置的搭建 |
6 |
1 |
1 |
1 |
|
|
6 |
1826011160 |
脱水反应(正丁醚的制备) |
1. 脱水反应实验通法 2. 共沸蒸馏原理 3. 油水分离器的使用 |
6 |
1 |
1 |
1 |
|
7 |
1826012040 |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及薄层色谱法对APC各组分的分离与定性分析 |
1. 从天然产物(茶叶)中提取纯有机物(咖啡因)。 2. 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和方法。 3.升华的基本操作。 |
8 |
1 |
1 |
2 |
|
四、实验教学方式
本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又分为基本操作技术和基础合成实验二部分。
(一)基本操作技术
1. 熟悉有机实验常用仪器的正确选择与装卸、标准磨口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 掌握各种加热、冷却、过滤及干燥方法。
3.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及液体物质的萃取、索氏提取器的使用及固体物质的提取。
4. 掌握回流、蒸馏、分馏操作。
5. 掌握重结晶及升华技术。
6. 掌握熔点、沸点的测定;熟悉折光率、旋光度的测定。
7. 了解薄层色谱技术。
8. 掌握理化手册及工具书的查阅。
9. 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和要求,了解研究论文的格式。
以上基本操作大部分不独立开设,主要结合在部分单元合成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查阅、预习和操作,能达到正确、熟练、灵活运用的程度,从而具备独立从事有机合成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基础合成实验
基础合成实验是以有机反应为主线,将反应原理、实验通法、制备、分离提纯、物性分析等环节串联起来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合成实验。这部分内容是巩固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与产物分析方法的重要途径,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选择的实验项目既符合典型有机合成反应类型,也兼顾基本操作训练的要求。其教学效果是使学生熟练运用有机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各类重要的有机反应。
(三)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主要进行综合和连续合成实验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实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材上考虑现代性、综合性、应用及趣味性等方面,安排一些较新和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所选产物通常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如咖啡因的提取、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的成分鉴定等。通过介绍应用背景及实验通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反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合成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 考核方式:每次实验的成绩按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三部分评分,实验成绩为各次实验的总评成绩。成绩构成比例为:实验准备(含预习、回答老师提问、实验方案设计等)20%;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现象观察)20%;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评价等)60%.
2.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
各考核方式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
课程目标占总成绩比例 |
实验准备 |
实验过程 |
实验报告 |
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3 |
20% |
20% |
60% |
100% |
3. 评分标准
考核方式 |
优(85-100) |
良(75-84) |
中(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0-59) |
实验准备 |
完整准确陈述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装置图,查阅文献列出试剂理化性质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腐蚀类试剂的应急处理方法, 课堂互动积极互动,勇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
较准确陈述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装置图,较积极互动,回答问题正确 |
较准确陈述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装置图,较积极互动,回答问题大部分正确 |
能陈述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装置图,参与互动,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
未达到及格以上标准 |
实验过程 |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装置安装正确、美观,药品、试剂称量方法正确 ;实验现象描述客观、详细、完整,原始数据记录完整规范 ;产品重量、纯度符合要求;实验过程有序,相互配合 ; 玻璃仪器、装置整洁,桌面摆放整齐。 |
实验操作正确、熟练,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各项考核指标良好。 |
实验操作正确,操作技能一般,各项考核指标较好。 |
实验操作正确,操作技能一般,各项指标合格。 |
未达到及格以上标准 |
实验报告 |
实验结果分析全面、完整、正确;课后思考题正确;书写工整,报告整洁 |
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评价达到良好水平 |
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评价基本正确 |
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评价基本正确 |
未达到及格以上标准 |
六、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指导书)
1. 刘天穗,《基础化学实验(II)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
2. 李吉海、刘金庭,《基础化学实验(II)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1. 叶彦春主,《有机化学实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赵剑英、胡艳芳、孙桂滨、邢令宝 ,《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专业概论/Instruction professional |
课程编码 |
0502003 |
课程类型 |
学科基础课 |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 |
学时数 |
16 |
实验/实践学时 |
无 |
课外学时 |
无 |
考核方式 |
考查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化工系 |
制订日期 |
2012年10月 |
执笔者 |
陈姚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专业概论》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给初次步入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殿堂的学生开设的启蒙概论课。向学生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它的主干学科,与其他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渗透,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我校本专业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介绍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及典型的化学工业、国内外精细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等内容,使学生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概论的引论课,既是通才教育课,又是素质教育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进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大门,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了解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工程职业道德和责任。 |
毕业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化学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2 |
能够比较完整、系统的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培养学生科学猎取知识和自学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其他课程做准备,达到巩固专业思想和明确未来方向的目的。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实验室参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最新技术进展,让学生了解相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加强教学效果。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启蒙概论课,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教学参考书:
1.丁志平主编,《精细化工概论》(第三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汪怀远主编,《化工新材料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文翠、胡浩权、鲁金明编,《能源化学工程概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李再资主编,《生物化学工程基础》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专题一 国内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教学要求:1. 了解化工行业的基本情况、地位及发展,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2. 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了解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化学工程职业道德和责任。
教学内容: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概况;2.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化学工业发展史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介绍;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教学重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专题二 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材料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了解涂料工业、化妆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精细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涂料工业、化妆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精细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涂料工业、化妆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工业等发展概况。
专题三 国内外材料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能源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材料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典型材料化工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材料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典型材料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材料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典型材料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专题四 国内外能源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生物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能源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典型能源化工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能源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石油化工、电池行业等典型能源化工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能源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石油化工、电池行业等典型能源化工发展概况。
专题五 国内外生物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生物化工工业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化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典型生物化工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国内外生物化工的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典型生物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生物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难点:典型生物化工工业等发展概况。
专题六 化学工业前沿与展望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和在新挑战下的新机遇
教学内容:低碳发展,绿色化工
教学重点:化工行业的新挑战和展望
难点:化工行业的展望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专题一 |
国内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
4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二 |
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精细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三 |
国内外能源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材料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四 |
国内外材料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能源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五 |
国内外生物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及典型生物化工工业介绍 |
2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专题六 |
化学工业前沿与展望 |
4 |
|
|
|
|
|
|
课堂教学PPT |
合计 |
16 |
|
|
|
|
|
16 |
|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综述论文一篇。 |
60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分析化学 |
英文名称 |
Analytical Chemistry |
课程编码 |
180520005 |
课程类型 |
学科基础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耿新华 |
审核者 |
陈国术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分析化学》是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量的概念,能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的基本问题;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通过经典定量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和食品、环境化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内涵观测点 |
1 |
1.了解分析化学包含的内容、作用、分类以及发展过程。 2.掌握分析工作中有关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处理和误差的计算,可疑值的检验,培养学生能对实验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误差分析、数据的取舍。 3.了解和掌握四大平衡理论(酸碱平衡、络合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各类滴定方法及结果计算。培养学生应用平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掌握重量分析法中沉淀重量法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
4-1 能够基于化学与化工专业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项目可能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原料路线和分析检测方法。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定数量的习题课。采用理论与实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课,本课程适宜安排在修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等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期,内容上注意与无机化学的衔接和数学、物理结论的应用,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好分析化学课程对一步了解和加深前面所学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实验技能有了较好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1]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编 ,《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4版 参考书: [1] 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第6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概论 |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过程;了解滴定分析法各种术语、滴定方式、滴定反应条件;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的求算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 |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 ;分析化学的分类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应用 ; |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
难点:分析化学的各种分类。 |
|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
教学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了解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
教学内容:了解误差及产生的原因,区分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概念,掌握并运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算术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理解和掌握测量中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教学重点:误差和偏差及准确度和精密度等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用算规则。 |
难点:正态分布。 |
|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
教学要求:握定量分析的基本过程;了解滴定分析法各种术语、滴定方式、滴定反应条件;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的求算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 |
教学内容: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主要的滴定分析方法,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标准溶液的配制(直接法、标定法)、标准溶液的标定,滴定分析的计算:计算依据,计算类型及示例。 |
教学重点: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主要的滴定分析方法,滴定分析中的各术语。 |
|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
教学要求: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及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熟悉酸碱体系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以及酸碱溶液pH值计算方法。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主要影响因素,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据,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 |
教学内容: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质子理论,水的自递反应,共轭酸碱对的Ka 与Kb关系;酸碱平衡中pH的计算:强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一元弱酸(碱)溶液的计算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酸碱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酸碱滴定类型及指示剂的选择:强酸强碱的滴定、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终点误差;应用实例。 |
教学重点: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质子理论,酸碱滴定类型及指示剂的选择原理及滴定突跃:强酸强碱的滴定、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
难点:溶液中各种型体酸碱组分的分布,多元酸碱、两性物质、缓冲溶液的pH计算判断,一元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曲线及滴定突跃范围及意义。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
|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 |
教学要求:掌握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EDTA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的判断式。熟悉配位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控制滴定条件以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常用的金属指示剂。了解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配位滴定的应用。 |
教学内容: EDTA的化学性质,溶液中络合物型平衡;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EDTA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条件;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络合滴定方式和应用。 |
教学重点: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分布,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EDTA滴定曲线及影响因素,滴定误差和准确滴定条件。 |
难点: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分布,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及相关计算。 |
|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
教学要求:掌握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电位突跃范围的因素;了解滴定前试样预处理。 |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方法的实质和特点,能斯特方程,条件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电极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平衡,条件电位,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计算。 |
难点:氧化还原平衡,条件电位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结果计算。 |
|
第七章 淀滴定法 |
教学要求:握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应用,掌握沉淀滴定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内容:沉淀滴定法的概述, 银量法(滴定曲线;指示终点方法:K2CrO4 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铁铵矾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标准溶液,应用示例。 |
教学重点:摩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及滴定条件。 |
难点: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 |
|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
教学要求:掌握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熟悉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了解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 |
教学内容: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沉淀溶解及影响因素;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进行沉淀的条件;沉淀分析结果的计算。 |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及影响因素,沉淀的形成,进行沉淀的条件。 |
难点:沉淀溶解及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第二章 |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
4 |
4 |
|
|
|
|
|
|
2、3 |
第三章 |
滴定分析法概论 |
2 |
2 |
|
|
|
|
|
|
2、3 |
第四章 |
酸碱滴定法 |
8 |
7 |
|
|
1 |
|
|
|
2、3 |
第五章 |
络合滴定法 |
5 |
4 |
|
|
1 |
|
|
|
2、3 |
第六章 |
氧化还原滴定法 |
4 |
4 |
|
|
|
|
|
|
2、3 |
第七章 |
沉淀滴定法 |
2 |
2 |
|
|
|
|
|
|
2、3 |
第八章 |
重量分析法 |
5 |
4 |
|
|
1 |
|
|
|
2、3、4 |
合计 |
32 |
29 |
|
|
3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分析化学实验 |
课程编码: |
180520006 |
课程负责人: |
耿新华 |
课程性质: |
独立设课 |
开设学期: |
2 |
学时学分: |
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其中实验总学时:32 实验总学分: 1 |
开设实验项目数: |
12,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4 选做实验项目数: 8 |
适用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主笔人 |
耿新华 |
主审人 |
陈国术 |
日期 |
2018 年 12 月 23 日 |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
|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实验的方法、手段和技能。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要求:实验前做好预习,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测取的数据等有清楚的了解方可进行实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正确操作、准确读取数据,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释实验现象;应具备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评价。 |
|
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内涵观测点: |
1 |
通过分析化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为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运用相关物理化学知识识别复杂工程问题。 |
4-3 能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安全地开展实验。 |
|
|
|
|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
1 |
1826011074 |
酸碱标准溶液配制标定 |
HCl、NaOH的配制及标定,分析天平的使用,酸、碱滴定管的使用. |
4 |
1 |
2 |
1 |
|
|
2 |
1826011075 |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
弱酸的测定,指示剂的使用,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 |
4 |
1 |
1 |
1 |
|
|
3 |
1826011076 |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EDTA溶液的配制,Ca2+标准溶液的配制,溶样、定溶的操作. |
4 |
1 |
2 |
1 |
|
|
4 |
1826011077 |
水中总硬度的测定 |
水的总硬度测定,指示剂及其变色原理,适宜酸度范围等三乙醇胺及硫化钠Na2S掩蔽重金属离子. |
4 |
1 |
1 |
1 |
|
5 |
1826011078 |
白云石钙、镁含量测定 |
固体试样的处理,分析试样制备,干扰离子的掩蔽,EDTA滴定钙、镁含量. |
4 |
1 |
2 |
1 |
|
6 |
1826011079 |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及注意事项,标定的温度控制. |
4 |
1 |
2 |
1 |
|
|
|
7 |
1826011080 |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H2O2的移取及应注意移液管的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控制酸度. |
4 |
1 |
1 |
1 |
|
8 |
1826011081 |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
Na2S2O3溶液浓度的标定,碘量法的特点,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时观察每加一种试剂所出现的颜色、现象. |
4 |
1 |
2 |
1 |
|
9 |
1826011082 |
碘量法测定水中的游离氧 |
Na2S2O3溶液浓度的标定,碘量法的特点,水中游离氧的固定操作. |
4 |
1 |
2 |
1 |
|
10 |
1826011083 |
氯化物中氯含量测定 |
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测定条件必须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K2CrO4指示剂的浓度大小、用量. |
4 |
1 |
2 |
1 |
|
11 |
1826012026 |
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及中间过程的残留离子检定(重量分析、定性分析法) |
如何做沉淀,如何陈化, 滤纸的折叠、坩埚的洗涤和使用以及沉淀如何转移、洗涤、过滤,烘干、炭化、灰化、恒重;如何检查Cl离子,-坩埚洗涤好后要在(800±200C)下进行灼烧恒重,恒重好的坩埚称量,记录. |
8 |
1 |
1 |
2 |
|
|
12 |
1826011084 |
滴定分析实验考查 |
酸碱滴定现场操作,考查内容: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的正确的使用,即结果打分。 |
4 |
1 |
2 |
1 |
|
|
三、实验教学方式 |
1、验证性实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教师辅导多一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独立思考的实验态度。 |
2、综合性实验是在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之后,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查阅相关资料,提出恰当的分析方法并加以实施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实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验技能, 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
每次实验的成绩按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考核、实验报告三部分评分,实验成绩为各次实验的总评成绩。成绩构成比例为:实验准备(含预习、回答老师提问、实验方案设计等)25%;实验过程和考核(实验表现、操作情况、动手能力等)25%;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评价等)50% 。 |
五、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
1、教材(指导书) |
邓湘舟,李晓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
2、参考书 |
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高等数学Ⅱ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高等数学Ⅱ2 |
英文名称 |
Higher Mathematics Ⅱ2 |
课程编码 |
181500702 |
课程类型 |
大学数学平台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4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Ⅰ2 |
学时数 |
7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考研数学科目为“数一”或对高等数学要求较高的理工类专业 |
制定单位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执笔者 |
邓小成 |
审核者 |
夏锦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高等数学Ⅰ2》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面向考研数学科目为“数一”或对高等数学要求较高的理工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课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现代数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综合,应用更加广泛。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衡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数学泛指非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它们都是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运算技能,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方面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Ⅰ2》是大学数学课程的一门子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内的数学知识,也要努力揭示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重要思维方法。要以知识(概念、理论和应用等)为载体,将渗透在知识中的思维方法,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熏陶和美感的享受,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达成工程认证毕业要求所对应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二)中的2个课程教学目标。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数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能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识别、表达、分析工程问题,并能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获得有效结论。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1-1 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讲究实效。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练习与自学。基本内容由老师讲授,通过习题课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到教学中,并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纳入教学计划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高等数学Ⅰ》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各专业相关课程的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2》是本课程第二学期的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吴赣昌,《高等数学》(理工类•第五版)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下册(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3.詹姆斯•斯图尔特,《微积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吴赣昌,《高等数学(下册)》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理工类•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说明:按每学时能完成的教学量编排每节教学内容。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
教学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了解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5)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
(6)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7)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8)了解两曲面的交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教学内容:
8-1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8-2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的坐标
8-3数量积
8-4向量积
8-5曲面及其方程
8-6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8-7平面及其方程
8-8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8-9二次曲面
教学重点: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空间中直线和平面的方程,旋转曲面。
难点:
向量的叉乘运算,二次曲面。
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
教学要求:
(1)理解二元函数的概念,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4)了解一元向量值函数及其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5)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6)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会求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对于求抽象复合函数的二阶导数,只要求作简单训练)。
(7)会求隐函数的一阶偏导数(方程组情形以及求二阶偏导数不作要求)。
(8)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以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并会求出它们的方程。
(9)理解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了解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会求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
9-1多元函数的概念
9-2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9-3偏导数
9-4高阶偏导数
9-5全微分
9-6全微分的应用
9-7复合函数微分法
9-8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9-9隐函数微分法
9-10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9-11方向导数
9-12梯度
9-13二元函数的极值
9-14条件极值
教学重点:
偏导数、全微分的概念及其计算,复合函数求导公式,隐函数求导公式,曲面的法向量,二元函数极值的求法。
难点:求抽象多元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
第十章重积分
教学要求:
(1)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系、极坐标),会计算简单的三重积分(直角坐标系、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了解科学技术问题中建立重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微元法),会建立某些简单问题的几何量和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教学内容:
10-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10-2化二重积分为二次积分
10-4二重积分计算举例
10-5对称性区域上奇偶函数的二重积分
10-6利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10-7柱体体积与曲面面积
10-8三重积分与三次积分
10-9利用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
10-10利用球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
10-11体积质心
10-12转动惯量引力
教学重点:
二重积分的概念,二重积分的计算,重积分的几何应用。
难点:
重积分的概念,化二重积分为极坐标形式的二次积分,三重积分的计算,重积分的应用。
第十一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教学要求:
(1)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会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对于空间曲线积分的计算只作简单训练)。
(2)掌握格林公式,会使用平面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了解第二类平面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物理意义。
(3)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了解高斯公式。
(5)了解通量与散度的概念,会计算散度。
(6)了解科学技术问题中建立曲线、曲面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微元法),会建立某些简单问题的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教学内容:
11-1第一类曲线积分
11-2第二类曲线积分
11-3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11-4格林公式
11-5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11-6恰当微分
11-7第一类曲面积分
11-8第二类曲面积分
11-9高斯公式
11-10通量与散度
教学重点:
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及其应用,高斯公式。
难点:
线面积分的概念,三重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的应用,曲面积分的计算。
第十二章无穷级数
教学要求:
(1)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了解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以及几何级数与级数的敛散性,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和根值审敛法。
(3)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会估计交错级数的截断误差。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4)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幂级数收敛区间的求法。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对求幂级数的和函数只要求作简单训练)。
(5)会利用,,,与的麦克劳林展开式将一些简单的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6)了解利用将函数展开成幂级数进行近似计算的思想。
(7)了解傅里叶级数。
教学内容:
12-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12-2正项级数收敛的条件
12-3比较审敛法
12-4比值与根值审敛法
12-5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12-6幂级数及其敛散性
12-7幂级数的运算
12-8泰勒级数与泰勒定理
12-9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12-10幂级数的应用
12-11傅里叶级数
12-12一般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教学重点:
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比值审敛法和根值审敛法,幂级数收敛区间的求法,将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难点:
比较审敛法,求幂级数的和函数,傅里叶级数。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八章 |
空间解析几何 |
12 |
9 |
|
|
3 |
|
|
|
1 |
第九章 |
多元函数微分学 |
18 |
14 |
|
|
4 |
|
|
|
1 |
第十章 |
重积分 |
16 |
12 |
|
|
4 |
|
|
|
1 |
第十一章 |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
12 |
10 |
|
|
2 |
|
|
|
1 |
第十二章 |
无穷级数 |
14 |
12 |
|
|
2 |
|
|
|
1 |
合计 |
72 |
57 |
|
|
15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于权重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
期末考试为百分制计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1)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1: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数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能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识别、表达、分析工程问题,并能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获得有效结论。 支撑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 |
对课堂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简单问题应用、反应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的建立;分析、识别、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 |
课堂考勤、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评价标准见下表: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85-100份)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5份) |
不及格 (0-59份) |
作业内容 |
80% |
原理、基础理论正确、完整;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原理、基础理论较正确、完整,;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四)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时间2-3小时。
试卷应该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编制,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各章节内容的分值分配应考虑支撑各指标点的权重,应与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基本同比例。
试题应能检验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形式,计算题的分值不少于50分。
《大学物理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物理Ⅱ College Physics Ⅱ |
课程编码 |
001900703 |
课程类型 |
公共必修课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必修 |
适用范围 |
理工科各专业 |
学分数 |
2.5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 |
学时数 |
40 |
实验/实践学时 |
0 |
课外学时 |
0 |
考核方式 |
闭卷笔试,统考 |
制订单位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系 |
制订日期 |
2012年12月 |
执笔者 |
马颖 |
审核者 |
皮飞鹏 |
一、教学大纲说明
《大学物理》课程分两学期完成,分别为大学物理Ⅱ/大学物理ⅢA,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每学期40学时。
《大学物理Ⅱ》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规范文件并结合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所设各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习情况而修订的。考虑到教学时数的缩减,同时考虑到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其所开的专业基础课中将学习涉及《大学物理Ⅱ》课程中某些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大学物理Ⅱ》课程中与其他课程相对应有所重复的内容和部分章节作了适当地删减。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学研究的是整个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物质运动形式,研究物质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的转化等内容,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大学物理Ⅱ》课程是以经典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校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素质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大学物理Ⅱ》课程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工科各专业,同时具备良好中学物理基础的、后继课程中需要较好物理基础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并与毕业要求相对应: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1)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方面素质。 (2)掌握经典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毕业要求1 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
|
|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物理Ⅱ》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常用的物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充分结合《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微积分及矢量分析等知识,学生应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工类专业许多课程的先行课。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大学基础物理学》(第2版)上、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三慧主编,马颖等改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大学物理学》(第3版)上、下册,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物理学教程》(第2版)上、下册,马文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马颖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4]《费曼物理学讲义》,费曼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力学(对应课程目标1、2)
1.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了解质点在不同参照系中相对运动的规律。
2.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3.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4.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5.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及实际应用。
6.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二)、相对论简介(对应课程目标2)
了解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三)、振动和波动(对应课程目标1、2)
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
2.理解旋转矢量法。
3.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5.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7.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8.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9.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重点: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机械波;驻波。
难点:旋转矢量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及其物理意义;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四)、光学(对应课程目标1、2)
1.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能分析、确定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解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2.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暗纹分布规律的方法;会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3.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会分析光栅常量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4.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现象,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了解双折射。
5.了解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重点:相干光;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光栅衍射公式;自然光和线偏振光。
难点:分析、确定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教学单元学时分配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
一 |
力学 |
16 |
16 |
|
|
课外 |
|
|
|
1 |
二 |
相对论简介 |
4 |
4 |
|
|
课外 |
|
|
|
1 |
三 |
振动和波动 |
8 |
8 |
|
|
课外 |
|
|
|
1 |
四 |
光学 |
12 |
12 |
|
|
课外 |
|
|
|
1 |
合计 |
40 |
40 |
|
|
|
|
|
|
|
三、学时分配
注:“在线学习”主要指在线开放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学习的学时数。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期末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5 |
40 |
课堂表现 |
考核课堂测验与回答问题情况 |
15 |
书面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 |
20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期末考试为百分制计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方面素质。 (2)掌握经典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 |
一、力学 二、相对论简介 三、振动和波动 四、光学 |
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期末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考勤
占总分数比例为10%,全勤为10分,缺勤一次(2学时为一次)扣1分,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课程计划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课堂表现
考核学生随堂测验与回答问题情况,成绩以百分制评价,最后按照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在课后进行,要求手写完成;作业成绩以百分制评价,多次作业成绩采用算数平均计算,最后按照15%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分析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综合题等,保证题型多样。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化学 |
英文名称 |
Physical Chemistry |
课程编码 |
180520007 |
课程类型 |
学科基础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5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
学时数 |
80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工类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宋建华 |
审核者 |
李楠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物理化学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为后继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仪器分析等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得到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增长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物理化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为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运用相关物理化学知识识别复杂工程问题。 |
1.工程知识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从感性的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层面,熟练驾驭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能运用于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现场调研、文献研究等途径识别、分析化工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教学要多列举一些实例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深入浅出,加深学生的认识。开设必要的习题讨论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方式,利用PPT电子教案、动画等信息,并与传统教案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这些课是基础,后续课程是化学原理、化工制图、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又是这些课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沈文霞主编,《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2017。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参考书:傅献彩主编,《物理化学》(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5。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
绪论及第一章气体 |
1.物理化学课程介绍 |
2.学习方法 |
3.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 |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 |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
1.热力学概论 |
2.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重点)) |
3.热力学第一定律(重点难点) |
4.焓和热容(重点)) |
5.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
6.几种热效应 |
7.化学反应的焓变 |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状态函数的性质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相关问题计算。 |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
1.热力学第二定律(重点难点) |
2.Carnot循环和Carnot定理 |
3.熵的概念(重点难点) |
4.熵的物理意义和规定熵 |
5.Helmholtz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 (重点难点) |
6.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Helmholtz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学会三个判据的应用。 |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
1.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
2.稀溶液的两个经验定律 (重点) |
3.稀溶液的依数性(重点) |
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偏摩尔量与化学势;掌握稀溶液的两个经验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两个经验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
第五章 化学平衡 |
1.化学反应的等温式(重点) |
2.标准平衡常数(重点) |
3.标准平衡常数的测定与计算 |
4.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重点) |
本章学习要求:掌握 标准平衡常数;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第六章 相平衡 |
1.相律 |
2.单组分系统的相图(重点) |
3.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相图(重点) |
4.二组分非理想液态混合物的相图(重点) |
5.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图 (重点) |
6.完全不互溶双液系 |
7.简单的二组分低共熔相图 (重点) |
8.形成化合物的二元相图(重点) |
9.固态互溶的的二元相图 |
本章学习要求:掌握 相律;单组分系统相图;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相图;简单的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形成化合物的二元相图。 |
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
1.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2.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重点) |
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重点) |
4.典型的复杂反应(难点) |
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典型的复杂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八章 电化学 |
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
2.电导及其应用(重点) |
3.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重点难点) |
4.可逆电池热力学(重点) |
5.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重点难点) |
6.电动势测定的应用(重点难点) |
7.极化作用和电极反应(重点难点) |
本章学习要求:掌握 电导及其应用;可逆电池热力学;电动势测定的应用;极化作用和电极反应。 |
第九章 表面现象 |
1.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重点) |
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重点难点) |
3.弯曲液面的蒸气压(重点难点) |
4.溶液的表面吸附(重点) |
5.铺展与润湿 |
6.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7.固体表面的吸附 |
本章学习要求:掌握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弯曲液面的蒸气压;溶液的表面吸附。 |
第十章 胶体分散系统 |
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
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重点) |
3.溶胶的电学性质(重点难点) |
4.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重点) |
5.大分子概说 |
6.Donnan平衡(难点) |
7.凝胶 |
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溶胶的电学性质;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Donnan平衡。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绪论及第一章 |
课程介绍、学习方法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2 |
2 |
|
|
|
|
|
|
1 |
第二章 |
热,功,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状态函数,焓 |
10 |
8 |
|
1 |
1 |
|
|
|
1,2 |
第三章 |
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判据,A,G自由能判据及相关计算 |
12 |
10 |
|
1 |
1 |
|
|
|
1,2 |
第四章 |
偏摩尔量与化学势,两个稀溶液的经验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
8 |
6 |
|
1 |
1 |
|
|
|
1,2 |
第五章 |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外界因数对平衡的影响 |
6 |
4 |
|
1 |
1 |
|
|
|
1,2 |
第六章 |
相率,单组分体系相图,二组分体系相图 |
10 |
8 |
|
1 |
1 |
|
|
|
1,2 |
第七章 |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10 |
8 |
|
1 |
1 |
|
|
|
1,2 |
第八章 |
电导及其应用;可逆电池热力学;电动势测定的应用;极化作用和电极反应 |
10 |
8 |
|
1 |
1 |
|
|
|
1,2 |
第九章 |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弯曲液面的蒸气压;溶液的表面吸附 |
6 |
4 |
|
1 |
1 |
|
|
|
1,2 |
第十章 |
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溶胶的电学性质;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
6 |
4 |
|
1 |
1 |
|
|
|
1,2 |
合计 |
80 |
62 |
|
9 |
9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考勤,作业,期中考试 |
每节课都数人数,缺勤的学生名单由考勤员报告上来,缺一次扣五分;根据每次作业的质量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期中间会进行一次期中摸底考试,最后课程结束后给出该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
40 |
40 |
期末考试 |
期末成绩占60% |
60 |
合计 |
100 |
|
|
|
|
|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化学实验 |
课程编码: |
180520008 |
课程负责人: |
宋建华 |
课程性质: |
独立设课 |
开设学期: |
1 |
学时学分: |
课程总学时: 48 课程总学分: 1.5 ,其中实验总学时:48 实验总学分: 3 |
开设实验项目数: |
14,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6 选做实验项目数: 8 |
适用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主笔人 |
宋建华 |
主审人 |
李楠 |
日期 |
2018 年 12 月 21 日 |
|
|
|
|
|
|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
|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本科专业继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之后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它以数据测量为主要内容,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为手段来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规律。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控温、控压等实验条件的操作方法,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初步学会从事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
|
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内涵观测点: |
1 |
通过物理化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为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运用相关物理化学知识识别复杂工程问题。 |
4-3 能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安全地开展实验。 |
|
|
|
|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
1 |
1826011041 |
燃烧热的测定 |
1、熟悉让燃烧热的定义,以及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系。 2、熟悉量热计中主要部件的原理和作用,掌握氧弹量热计的实验技术。 3、用氧弹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热。 4、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的变化值。 |
4 |
4 |
1 |
1 |
|
|
|
|
|
2 |
1826011042 |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
1、明确液体饱和蒸汽压得定义及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2、用静态法测量乙醇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3、掌握精密数字气压计的使用。 |
4 |
1 |
1 |
1 |
|
|
|
|
3 |
1826011043 |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
1、掌握电导法测定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方法。 2、掌握DDS-11型电导仪的正确操作 |
4 |
1 |
1 |
1 |
|
|
4 |
1826011044 |
表面张力测定 |
1、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体系的表面张力的原理与技术。 2、掌握Origin6.0制作曲线图。 3、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表面吸附量等概念的理解。 |
4 |
1 |
1 |
1 |
|
|
|
5 |
1826011045 |
双液系相图 |
1、掌握阿贝折射仪的操作方法 2、掌握沸点仪的使用方法 3、阿贝折射仪、沸点测定仪 |
4 |
1 |
2 |
1 |
|
|
6 |
1826011046 |
金属相图 |
1、掌握热分析法测量技术 2、了解热电偶测温技术 |
4 |
1 |
2 |
1 |
|
|
|
7 |
1826011047 |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
1、掌握测定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2、掌握旋光仪的使用 |
4 |
1 |
2 |
1 |
|
|
|
8 |
1826011048 |
电泳 |
1、掌握电泳法测定电动电势的原理与技术 2、掌握胶体的制备与纯化 |
4 |
1 |
2 |
1 |
|
|
9 |
1826011049 |
丙酮碘化反应 |
1、采用初始速度法测定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2、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的方法 |
4 |
1 |
2 |
1 |
|
|
10 |
1826012022 |
粘度法测定聚乙烯醇分子量及其分子构型 |
用乌氏粘度计测定聚乙烯醇的分子量,并确定聚合物的分子构型,计算头头结合和头尾结合的几率 |
12 |
2 |
2 |
2 |
|
|
|
|
11 |
1826013006 |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染料废水 |
1、理解并掌握电催化氧化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2、了解电催化氧化装置的基本结构并掌握搭建的基本方法。 3、了解电催化氧化法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参数的意义,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各种不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并优化技术参数。 |
12 |
2 |
2 |
3 |
|
|
|
|
12 |
1826013008 |
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的制备 |
1.掌握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燃烧法等合成荧光粉的常用方法 2.学习三基色原理并学习识别CIE色度图 3.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整个实验 |
12 |
4 |
2 |
3 |
|
|
|
|
三、实验教学方式 |
实验方式如下:开设专题讲座,实验原理讲解,实验基本操作示范,PPT展示,板书等教学方式。 |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
考核方式:考查 |
学期结束后,考试方式为操作考试,为时1小时,成绩占70%;简单的笔试或口试占30%;合起来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作综合评分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合起来为总评成绩。评定各级成绩时,可参考以下标准: |
(一)优秀(很好) |
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报告及其它各项实验作业;有一定创造精神和能力;有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习惯。 |
(二)良好(较好) |
能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认真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绝大部分所学的实验技能,对难点较大的操作完成有困难;能一般完成实验报告和其它实验作业;有较好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 |
(三)中等(一般) |
能基本上理解实验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但技巧较差;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掌握实验技能的大部分,有30%掌握得不好;能一般完成各项实验作业和报告;处理问题缺乏条理,工作作风较好;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 |
(四)及格(较差) |
只能机械地了解实验内容;能一般按图或按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完成实验操作;能完成60%所学的实验技能,有些虽做但不准确;遇到问题常常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别人启发下能作些简单处理,但效果不理想;能一般完成实验报告;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有小的习惯性缺点(如工作无计划,处理问题缺乏条理)。 |
(五)不及格(很差) |
实验中只能盲目地“照方抓药”,所学实验技能只掌握不足60%;有些实验虽能做,但效果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作忙乱无条理;一般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但常有小的错误;实验报告错误较多,遇到问题解释不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实验作业仍有难度;或有些小聪明但不努力,不求上进。 |
五、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
1、教材(指导书) |
李楠,宋建华主编.《物理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
2、参考书 |
复旦大学化学系主编.《物理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4 |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线性代数 |
英文名称 |
Linear Algebra |
课程编码 |
181500711 |
课程类型 |
大学数学平台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初等代数 |
学时数 |
36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 |
制定单位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执笔者 |
李宇春 |
审核者 |
邓小成 |
一、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线性代数》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课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现代数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综合,应用更加广泛。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衡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数学泛指非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它们都是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运算技能,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方面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线性代数》是大学数学课程的一门子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内的数学知识,也要努力揭示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重要思维方法。要以知识(概念、理论和应用等)为载体,将渗透在知识中的思维方法,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熏陶和美感的享受,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达成工程认证毕业要求所对应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二)中的2个课程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数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能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识别、表达、分析工程问题,并能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获得有效结论。 |
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讲究实效。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练习与自学。基本内容由老师讲授,通过习题课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到教学中,并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纳入教学计划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线性代数》是各专业相关课程的先修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邓小成等,《简明线性代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吴赣昌,《线性代数》(理工类•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3.居余马等,《线性代数》(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DavidPoole,《线性代数》(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5.DavidC.Lay,《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PeterD.Lax,《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7.SheldonAxler,《线性代数应该这样学》(第三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8.吴赣昌,《线性代数》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理工类•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说明:按每学时能完成的教学量编排每节教学内容。因节假日而减少学时或增加习题课学时,可删去带*号的内容。
第一章矩阵与行列式
教学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
(2)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3)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4)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5)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计算行列式。
(6)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伴随矩阵与逆矩阵的关系,掌握逆矩阵的性质。
教学内容:
1-1线性变换及其系数矩阵
1-2矩阵的运算
1-3二阶和三阶行列式
1-4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1-5行列式值的计算
1-6行列式乘法定理
1-7伴随矩阵与逆矩阵
1-8可逆矩阵的性质和应用
1-9矩阵分块法
教学重点:
重点:矩阵的运算及其运算规律,逆矩阵的概念,逆矩阵存在的条件及性质,伴随矩阵及其与逆矩阵的关系,行列式的性质及计算。
难点:
n阶行列式的的定义,n阶行列式的计算,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第二章线性方程组与矩阵的初等变换
教学要求:
(1)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
(2)了解矩阵秩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3)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求逆矩阵的方法。
(4)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5)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概念。
(6)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7)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
2-1线性方程组消元法的形式化
2-2矩阵的初等变换
2-3初等矩阵
2-4矩阵方程的初等变换解法
2-5矩阵的秩
2-6线性方程组的可解性
2-7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教学重点:
矩阵的行最简形,矩阵的秩,非齐次线性方程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逆矩阵及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难点:
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非齐次线性方程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基础解系的概念,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三章向量组与向量空间
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
(2)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秩。
(4)了解n维向量空间、线性子空间、基底、坐标等概念。
(5)了解基变换公式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
(5)了解內积的概念,会用Schmidt方法将线性无关的向量组规范正交化。
(6)了解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
(7)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及其矩阵表示。
教学内容:
3-1向量组的线性组合和生成空间
3-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3向量组的秩和极大无关组
3-4向量空间的基和维数
3-5基变换
3-6*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与相似矩阵
3-7向量的內积
3-8*规范正交基
教学重点:
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秩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
判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或线性无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化过程。
第四章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教学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会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3)了解矩阵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对角化的方法。
(4)会求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矩阵。
教学内容:
4-1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4-2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3矩阵相似对角化的条件
4-4*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教学重点:
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及其求法,用相似变换化矩阵为对角矩阵。
难点: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引例,矩阵相似对角化的条件,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第五章二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
(2)了解合同变换和合同矩阵的概念。
(3)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及其求法。
(4)了解惯性定理和二次型的规范形。
(5)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及它们的判别法。
教学内容:
5-1二次型及其标准形
5-2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5-3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5-4正定性
教学重点:
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关系,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正定性。
难点:
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惯性定理,霍尔维茨定理。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矩阵与行列式 |
10 |
9 |
|
|
1 |
|
|
|
1 |
第二章 |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的初等变换 |
8 |
7 |
|
|
1 |
|
|
|
1 |
第三章 |
向量组与向量空间 |
10 |
8 |
|
|
2 |
|
|
|
1 |
第四章 |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4 |
4 |
|
|
|
|
|
|
1 |
第五章 |
二次型 |
4 |
4 |
|
|
|
|
|
|
1 |
合计 |
36 |
32 |
|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来源于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成绩由闭卷考试给出。考核内容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详见:平时成绩评价标准) |
考核权重(%) |
平时 成绩 |
出勤 |
点名,或结合回答问题、练习、测验进行 |
10 |
40 |
课堂表现 |
讨论、回答问题、练习、测验、汇报 |
15 |
课后作业 |
习题或者小论文 |
15 |
期末成绩 |
考试 |
闭卷 |
60 |
总成绩 |
所有考核方式的百分制分数乘以各自的考核权重,相加得到本课程的百分制总成绩。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
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数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支撑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 |
掌握行列式、矩阵、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基本计算方法和技巧; 熟练掌握线性方程解的存在性判定条件及通解求法; 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掌握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会用初等变换的方法求逆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 了解矩阵相似对角化的条件,会求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矩阵; 了解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关系,会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
课堂表现 习题 考试 |
(三)平时成绩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100分。旷课一次扣20分,迟到、早退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旷课累计达到教学计划学时数四分之一者,或者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课程教学计划学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准参加正常考核。
2.课堂表现
1)讨论
教师拟定讨论题目,一般分成小组进行。每组推举代表做总结陈述,教师指定组员补充或者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主动补充回答。
讨论不少于4次。教师随后应该讲解和点评,根据讨论主动性、回答准确性给定成绩。
2)回答问题
教师随机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提问,并确保每一个同学的答问次数相同。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回答准确性给定成绩。
3)练习、测验
及时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练习和测验,一般进行20-30分钟。现场收卷,教师随后讲解。
要求学生自备用纸,手写完成。
每章都应安排练习或者测验,成绩根据答题质量给定。
4)汇报
教师布置自学、查阅资料、延伸思考等任务,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每组推举代表汇报,教师指定组员补充或者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主动补充汇报。
汇报不少于4次,教师点评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给定成绩。
3.课后作业
要求独立完成布置的课后习题或者小论文。
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手写完成。
每章都应布置课后作业2-4题,小论文可安排2-3次。教师应适当讲解和点评,成绩根据作业质量和是否按时提交来给定。
(四)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时间2-3小时。
试卷应该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编制,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各章节内容的分值分配应考虑支撑各指标点的权重,应与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基本同比例。
试题应能检验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形式,一份试卷一般不低于三种形式,计算题的分值不少于50分。
《大学物理ⅢC》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大学物理ⅢC College Physics ⅢC |
课程编码 |
001900703 |
课程类型 |
公共必修课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必修 |
适用范围 |
理工科各专业 |
学分数 |
2.5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 |
学时数 |
40 |
实验/实践学时 |
0 |
课外学时 |
0 |
考核方式 |
闭卷笔试,统考 |
制订单位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系 |
制订日期 |
2012年12月 |
执笔者 |
马颖 |
审核者 |
皮飞鹏 |
一、教学大纲说明
《大学物理》课程分两学期完成,分别为大学物理Ⅱ/大学物理ⅢC,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每学期40学时。
《大学物理ⅢC》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规范文件并结合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所设各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习情况而修订的。考虑到教学时数的缩减,同时考虑到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其所开的专业基础课中将学习涉及《大学物理ⅢC》课程中某些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大学物理ⅢC》课程中与其他课程相对应有所重复的内容和部分章节作了适当地删减。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学研究的是整个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物质运动形式,研究物质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的转化等内容,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大学物理Ⅱ》课程是以经典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校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素质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大学物理Ⅱ》课程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工科各专业,同时具备良好中学物理基础的、后继课程中需要较好物理基础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并与毕业要求相对应: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1)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方面素质。 (2)掌握经典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毕业要求1 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
|
|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大学物理ⅢC》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常用的物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充分结合《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微积分及矢量分析等知识,学生应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工类专业许多课程的先行课。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大学基础物理学》(第2版)上、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三慧主编,马颖等改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大学物理学》(第3版)上、下册,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物理学教程》(第2版)上、下册,马文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马颖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4]《费曼物理学讲义》,费曼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力学(对应课程目标1、2)
1.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了解质点在不同参照系中相对运动的规律。
2.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3.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4.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5.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及实际应用。
6.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二)、相对论简介(对应课程目标2)
了解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三)、振动和波动(对应课程目标1、2)
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
2.理解旋转矢量法。
3.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5.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7.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8.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9.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重点: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机械波;驻波。
难点:旋转矢量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及其物理意义;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四)、光学(对应课程目标1、2)
1.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能分析、确定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解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2.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暗纹分布规律的方法;会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3.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会分析光栅常量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4.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现象,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了解双折射。
5.了解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重点:相干光;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光栅衍射公式;自然光和线偏振光。
难点:分析、确定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教学单元学时分配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
一 |
力学 |
16 |
16 |
|
|
课外 |
|
|
|
1 |
二 |
相对论简介 |
4 |
4 |
|
|
课外 |
|
|
|
1 |
三 |
振动和波动 |
8 |
8 |
|
|
课外 |
|
|
|
1 |
四 |
光学 |
12 |
12 |
|
|
课外 |
|
|
|
1 |
合计 |
40 |
40 |
|
|
|
|
|
|
|
三、学时分配
注:“在线学习”主要指在线开放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学习的学时数。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期末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5 |
40 |
课堂表现 |
考核课堂测验与回答问题情况 |
15 |
书面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 |
20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期末考试为百分制计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方面素质。 (2)掌握经典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 |
一、力学 二、相对论简介 三、振动和波动 四、光学 |
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期末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考勤
占总分数比例为10%,全勤为10分,缺勤一次(2学时为一次)扣1分,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课程计划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课堂表现
考核学生随堂测验与回答问题情况,成绩以百分制评价,最后按照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在课后进行,要求手写完成;作业成绩以百分制评价,多次作业成绩采用算数平均计算,最后按照15%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分析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综合题等,保证题型多样。
《大学物理实验Ⅱ》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Ⅱ
课程编码:181900707 课程负责人:袁聿海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开出时间: 一 学年 二 学期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其中实验总学时 32 实验总学分 1
开设实验项目数: 11 ,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3 选做实验项目数8
主笔人:张姗 主审人: 袁聿海
批准日期:2019年 01 月 09 日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基本要求:
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2.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3.了解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并逐步学会使用。
4.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
5.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
6.适当介绍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
毕业要求4 指标点4-3能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安全地开展实验。 |
|
|
|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 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1 |
1811031001 |
常用仪器的使用 |
学会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测量物体的厚度、直径;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万用表测电阻、电压、电流;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毫伏表的调零及测量信号的值。 |
3 |
1 |
2 |
1 |
2 |
1811031008 |
固体密度测量 |
掌握测定规则物体密度的一种方法;掌握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和物理天平使用方法;学习各种随机误差的计算方法和不确定度,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
3 |
1 |
2 |
1 |
3 |
1811031002 |
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 |
学会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掌握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
3 |
1 |
1 |
1 |
4 |
1811031010 |
示波器的使用 |
了解示波器的基本结构、调节和使用;观测信号发生器的信号。 |
3 |
1 |
1 |
1 |
5 |
1811031011 |
变温粘滞系数的测定 |
用落体法测定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 了解粘滞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3 |
1 |
2 |
1 |
6 |
1811031012 |
电表的改装与校准 |
学习用替代法测量微安表的内阻;掌握电表扩大量程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对改装表进行校正和绘制校正曲线 |
3 |
1 |
2 |
1 |
7 |
1811031013 |
电子荷质比的测定 |
用电子荷质仪测量气体体积与电量的关系,并求出电子所带电量与其质量之比 |
3 |
1 |
2 |
1 |
8 |
1811031014 |
密立根油滴实验 |
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 掌握测量基本电荷的实验技术。 |
3 |
1 |
1 |
1 |
9 |
1811031015 |
等厚干涉测曲率半径 |
观察牛顿环干涉现象; 用牛顿环测凸透镜曲率半径。 |
3 |
1 |
1 |
1 |
10 |
1811031016 |
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
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掌握测量普朗克常数的实验技术;深入理解用宏观现象测量微观物理量的独特思路。 |
3 |
1 |
2 |
1 |
11 |
1811031017 |
转动惯量的测定 |
掌握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一种方法;学习用累积放大法测量物体运动的周期。 |
3 |
1 |
2 |
1 |
12 |
1811031019 |
不同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
利用导热系数仪测量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的导热系数。 |
3 |
1 |
2 |
1 |
13 |
1811031020 |
迈克尔逊干涉测光波的波长 |
学习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调节方法;观察等倾干涉条纹及其特点;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 |
3 |
1 |
2 |
1 |
14 |
1811031021 |
伏安法测电阻 |
用伏特表与电流表测电阻的阻值,并分析不同接法对电阻值的影响。 |
3 |
1 |
2 |
1 |
15 |
1811031022 |
弦振动的研究 |
利用驻波法测量波速,并测量弦振动中线波速与张力的关系。 |
3 |
1 |
2 |
1 |
16 |
1811031023 |
大学物理实验Ⅰ1绪论课 |
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考核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
2 |
1 |
1 |
1 |
17 |
1811032004 |
不同介质中声速的测定(上) |
用驻波共振法和相位比较法测定超声速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速度,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 |
3 |
1 |
2 |
2 |
18 |
1811032005 |
不同介质中声速的测定(下) |
用驻波共振法和相位比较法测定超声速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速度,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 |
3 |
1 |
2 |
2 |
19 |
1811032006 |
广州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测量(上) |
学习设计并使用多种方法测量重力加速度;通过实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最精确、最简洁的测量方法;并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
3 |
1 |
2 |
2 |
20 |
1811032007 |
广州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测量(下) |
学习设计并使用多种方法测量重力加速度;通过实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最精确、最简洁的测量方法;并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
3 |
1 |
2 |
2 |
21 |
1811032008 |
光学参量测量中分光计的应用(上) |
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学会调整和使用分光计; 测定棱镜的顶角,测量最小偏向角,测定折射率。 |
3 |
1 |
2 |
2 |
22 |
1811032009 |
光学参量测量中分光计的应用(下) |
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学会调整和使用分光计; 测定棱镜的顶角,测量最小偏向角,测定折射率。 |
3 |
1 |
2 |
2 |
23 |
1811031024 |
电桥法测电阻 |
用惠斯通电桥测量电阻及电桥灵敏度研究 |
3 |
1 |
2 |
1 |
24 |
1811031025 |
衍射光强测量 |
用光传感器测量单缝和多缝衍射光强的分布。 |
3 |
1 |
2 |
1 |
25 |
1811031026 |
偏振光实验 |
布儒斯特角测量,马吕斯定律验证,半波片作用研究。 |
3 |
1 |
2 |
1 |
26 |
1811031027 |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
平行光管的调节与使用,测量薄透镜和透镜组的焦距,准直管法测量透镜焦距;测微目镜使用 |
3 |
1 |
2 |
1 |
27 |
1811031029 |
带电粒子运动特性研究 |
研究电子在电场以及磁场中运动。 |
3 |
1 |
2 |
1 |
28 |
1811031030 |
空气中超声速的测量 |
用驻波共振法测定超声速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 |
3 |
1 |
2 |
1 |
29 |
1811031031 |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
掌握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了解光电计时器的原理并计时。 |
3 |
1 |
2 |
1 |
30 |
1811031032 |
分光计的调整及使用 |
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学会调整和使用分光计; 测定棱镜的顶角。 |
3 |
1 |
2 |
1 |
31 |
1811031009 |
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
了解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的原理和方法;学习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的等势线和电力线 |
3 |
1 |
2 |
1 |
32 |
1811031028 |
电位差计使用 |
了解补偿法测量原理,了解电位差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电位差计,能使用电位差计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的阻值。 |
3 |
1 |
2 |
1 |
33 |
1811031055 |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量 |
学习用百分尺或者千分尺来测量金属线胀系数的方法;了解PID温度控制仪的原理,并测定金属铜的线膨胀系数。 |
3 |
1 |
2 |
1 |
34 |
1811031051 |
热导率与比热的测定(准稳态法) |
用准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和比热。 |
3 |
1 |
2 |
1 |
35 |
1811031061 |
旋光性溶液浓度的测定 |
观察旋光现象,了解旋光仪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掌握旋光仪测定旋光液体的方法。 |
3 |
1 |
2 |
1 |
36 |
1811031052 |
铁磁材料居里温度测定 |
测量常温下的磁滞回线,用回线蜕化法和图解法测定居里温度。 |
3 |
1 |
2 |
1 |
37 |
1811031050 |
表面张力系数测量 |
学会用焦利称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
3 |
1 |
2 |
1 |
38 |
1811031049 |
霍尔效应的应用 |
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分布等。 |
3 |
1 |
2 |
1 |
四、实验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实验Ⅰ》课程共64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共开设21个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实验20个:6个必做项目(含2次绪论课)、14个选做项目;综合性实验1个。
《大学物理实验Ⅰ1》开设11个基础性实验:3个必做项目(含1次绪论课)、8个选做项目;综合性实验0个。
《大学物理实验Ⅰ2》开设9个基础性实验:3个必做项目(含1次绪论课)、6个选做项目;综合性实验1个。
1、基础性实验
学生1至2人一组,独立操作,每次实验3学时。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测量及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
基础性实验中开设1次绪论及误差理论课(2学时),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考核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原理和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了解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写出较完备的实验报告的方法。
2、综合性实验
学生1至2人一组,独立操作;综合性实验分2次完成,每次实验3学时,共6学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测量及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鼓励学生自行排除故障,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见解。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由各实验项目成绩取平均值确定,实验项目成绩由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半。可将实验过程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记录。
实验过程考察出勤、预习、操作三个方面。单个实验项目的考核内容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详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考核评价标准) |
考核权重(%) |
实验过程 |
出勤 |
每次实验均考勤 |
10 |
50 |
预习 |
实验前对实验的了解及准备 |
20 |
操作 |
对实验方法、工具的掌握程度 |
20 |
实验报告 |
对实验的完整描述 |
50 |
总成绩 |
所有考核方式的百分制分数乘以各自的考核权重,相加得到本课程的百分制总成绩。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
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4 指标点4-3 |
1.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万用表测电阻、电压、电流;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毫伏表的调零及测量信号的值。 2.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和物理天平使用方法;随机误差的计算方法和不确定度。 3.伸长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逐差法处理数据。 4.示波器的基本结构、调节和使用。 5.测量基本电荷的实验技术。 6.牛顿环干涉现象;用牛顿环测凸透镜曲率半径。 7.落体法测定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粘滞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8.替代法测量微安表的内阻;电表扩大量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改装表进行校正和绘制校正曲线。 9.测量普朗克常数的实验技术。 10.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用累积放大法测量物体运动的周期。 11.利用导热系数仪测量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的导热系数。 12.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调节方法;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 13.用伏特表与电流表测电阻的阻值。 14.驻波法测量波速,并测量弦振动中线波速与张力的关系。 |
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 |
|
|
|
|
(三)实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出勤
全勤为100分,缺勤则此实验项目成绩为零。
每迟到、早退、中途离开、做与实验无关的事一次扣20分,扣完为止。
2.预习
预习在实验开始前的课外时间进行,要求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内容、仪器仪表、测试方法等。
不要求提交书面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成绩根据回答指导教师提问情况给定。指导教师随机对实验应该了解的知识进行提问,并做到每一个同学都有同样的回答机会。
3.操作
主要是对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进行中、实验结束后三个过程的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一般采用减分制,发现不规则范酌情扣分。
(四)实验报告考核评价标准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的掌握;原始数据及数据整理;计算结果及表述;总结和结论;建议和见解等方面。
六、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指导书)
马颖、梁鸿东、徐丽琴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电工电子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电工电子学Ⅱ |
英文名称 |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Ⅱ |
课程编码 |
180700708 |
课程类型 |
电工电子课程平台 |
课程级别 |
校级课程 |
学分数 |
2.5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
学时数 |
40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执笔者 |
王力 |
审核者 |
李丽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化工工艺等非电类本科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实用技术基础课。其作用是使学生具有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化学工程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支撑毕业要求 |
1 |
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 |
毕业要求1 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课堂讲授,在授课时注意讲清楚概念、重点和难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将非电类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内容的实景实物、图片、动画以及文字表述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将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以及仿真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融为一体。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掌握微积分和电学的基本能力后,以理解和掌握电路和电路元件、数字集成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基本电路结构。通过学习电路分析方法、逻辑代数运算规则、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等内容,从而掌握基本电路、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涉及电工电子学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叶挺秀,张伯尧,电工电子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唐介,电工学(少学时)(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电路和电路元件
1.电路和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2.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
3.独立电源元件
4.二极管、双极晶体管
重点: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电功率和电位的计算;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难点:电感和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
(二)电路分析基础
1.基尔霍夫定律
2.叠加定理与等效电源定理
3.正弦交流电路
4.三相交流电路
5.一阶电路的瞬态分析
重点:
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
2.正弦交流及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一阶电路的瞬态分析。
(三)分立元件基本电路
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门电路
重点: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2.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门电路。
难点: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四)数字集成电路
1.逻辑代数运算规则
2.逻辑函数的表示和化简
3.集成门电路
4.组合逻辑电路
5.集成触发器
6.时序逻辑电路
重点:
1.逻辑代数的运算;
2.组合逻辑电路;
3.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4.时序逻辑电路。
难点:时序逻辑电路。
(五)集成运算放大器
1.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基本特性
2.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3.集成运放在模拟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4.集成运放在幅值比较方面的应用
重点:
1.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
2.集成运放在模拟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难点: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六)波形产生和变换(选讲)
1.正弦波振荡电路
2.多谐振荡器
3.单稳态触发器和施密特触发器
重点:单稳态触发器和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555集成定时器。
(七)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选讲)
1.电量测量
2.传感器
3.数-模(D/A)转换器
4.模-数(A/D)转换器
重点:电量测量。
难点:数-模(D/A)和模-数(A/D)转换的工作原理。
(八)功率电子电路(选讲)
1.低频功率放大电路
2.直流稳压电源
3.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变流电路
重点:直流稳压电源。
难点:低频功率放大电路。
(九)变压器和电动机(选讲)
1.磁路
2.变压器
3.异步电动机
重点:变压器、异步电动机。
难点:异步电动机。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电路和电路元件 |
6 |
5 |
|
|
1 |
|
|
|
1 |
2 |
电路分析基础 |
8 |
6 |
|
|
2 |
|
|
|
1 |
3 |
分立元件基本电路 |
4 |
4 |
|
|
|
|
|
|
1 |
4 |
数字集成电路 |
12 |
10 |
|
|
2 |
|
|
|
1 |
5 |
集成运算放大器 |
2 |
2 |
|
|
|
|
|
|
1 |
6 |
波形产生和变换 |
2 |
2 |
|
|
|
|
|
|
1 |
7 |
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 |
2 |
2 |
|
|
|
|
|
|
1 |
8 |
功率电子电路 |
2 |
2 |
|
|
|
|
|
|
1 |
9 |
变压器和电动机 |
2 |
2 |
|
|
|
|
|
|
1 |
合计 |
40 |
35 |
|
|
5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总表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讨论 |
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平时成绩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分数。
期末考试为百分制计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能为基本的工程计算打下基础,能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处理和评价工程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1 指标点1-1 |
1.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 2.电功率和电位的计算 3.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4.正弦交流电的向量表示 5.阻抗的串并联设计 6.理解三相电路 7.三相电路的计算 8.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9.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10.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门电路 11.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 12.集成运放在模拟信号运算。 13.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14.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
随堂测验/讨论、课堂作业、闭卷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2.随堂问答
随堂问答一般进行3-5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问答,一般由教师随机提问,选择学生当堂回答,要求覆盖全体同学,且每生每学期回答问题不少于2次;单次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总成绩为2次成绩平均值,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测验内容 |
80% |
概念清晰;理解正确;答题准确,1处错误以内。 |
概念较清晰;理解较正确;答题较准确,2处错误。 |
概念基本清晰;理解基本正确;答题基本准确,3处错误。 |
概念不太清晰;理解不太正确;答题不太准确,4处错误。 |
概念不清晰;理解不正确;答题不准确,5处错误以上。 |
回答主动性 |
10% |
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较为积极主动讨论问题 |
需要教师督促和鼓励才主动回答问题 |
被动回答问题 |
不愿意回答问题 |
课堂纪律 |
10% |
无违反课堂纪律;无抄袭;听从老师安排。 |
“优”级中1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0.85-1) |
良 (0.75-0.84) |
中 (0.65-0.74) |
及格 (0.60-0.64) |
不及格 (0-0.59) |
作业内容 |
80% |
原理、基础理论正确、完整;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1处错误以内。 |
原理、基础理论较正确、完整,;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2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大意基本正确,但不够严谨或不完整;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3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4处错误。 |
原理、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5处错误以上。 |
作业质量 |
10%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规整;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粘贴材料较规整;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基本规整;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太规整;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粘贴材料不规整;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作业提交 |
10%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及其对动力学的简单应用。
《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制图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
课程编码 |
180520010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毛桃嫣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工制图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上用来表达设计思想和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手段,常被喻为工程技术工作者交流技术思想的语言,是化工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本课程在画法几何、机械制图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化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化工图样,如化工工艺流程图、化工设备图、厂房建筑图、设备安装图(设备布置图)的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培养阅读国际通用设计体制下的化工设备零件图、化工设备图、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设备布置图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化工图样的标准有一定认识。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5-1了解化工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2 |
能掌握制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工零部件图、化工设备图、工艺流程图和化工车间设备的绘制方法。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PTDS标准教学流程,具体为问题导入(P)、知识讲解(T)、分组研讨(D)、知识总结(S)),教学手段拟采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需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金工实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为基础或同时研修。同时该课程也为后续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奠定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教学参考书:赵惠清、蔡纪宁主编,化工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1.张立军编,化工制图(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系列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周瑞芬、赵文欣编,化工制图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2 3.张瑞琳, 冯杰编,化工制图与AutoCAD绘图实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4.林大钧编,简明化工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5.林大钧编,简明化工制图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6.周瑞芬、曹喜承编,化工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7.赵惠清、蔡纪宁主编,化工制图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8.林大钧、于传浩、杨静编,化工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9.于传浩、林大钧编,化工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0.左宗义,冯开平编,工程制图(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
教学内容:化工制图的特点与用途 |
|
第二章 化工制图的投影基础 |
教学要求:1. 明确投影概念,掌握投影原理,能够运用投影规律绘制和分析视图。学习和掌握物体的正投影和三视图的基本概念。2. 学习和掌握物体点线面的投影知识。3. 学习和掌握基本立体的视图画法。4. 理解和掌握相贯体、组合体的视图画法。 |
教学内容:1. 投影方法的基本概念。2. 投影面体系的建立及视图的形成。3. 基本立体的投影。4. 相贯体的投影。 |
教学重点:截交线、相贯线的特点、基本求法及作图步骤。 |
教学难点:截交线、相贯线绘制及一般形体的三视图。 |
|
第三章 组合体 |
教学要求:1.能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
教学内容:1.组合体的分析方法。2.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3.组合体尺寸标注。4.看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
教学重点:画出复杂组合体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方法。 |
教学难点:运用形体分析法画出复杂组合体视图。 |
|
第四章 化工设备常用的表达方法 |
教学要求:1. 掌握基本视图、辅助视图、剖视、断面的意义、种类、用途及画法。2. 运用视图,剖视,断面的知识,绘制及识读图样。3. 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形体概念和分析图样的能力。 |
教学内容:1. 视图(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2. 剖视图(概念和画法、种类及画法、画剖视的其它规定);3. 断面图(移出断面图、重合断面图);4. 其他表达方法(规定画法、简化画法、局部放大图) |
教学重点:全、半、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剖视图的剖切方法。 |
教学难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阅读。 |
|
第五章 化工设备图的基础知识 |
教学要求:1. 学习和了解化工设备图的基础知识及相关规定。2. 掌握化工设备图的绘制原则。 |
教学内容:1. 化工设备图的分类。2. 化工设备图的基本规定。3. 化工设备图的绘图原则。4. 化工设备图中的表与栏。 |
教学重点:化工设备图的基本规定和绘画原则。 |
教学难点:化工设备图的绘画原则。 |
|
第六章 化工设备零部件图 |
教学要求:1. 学习和掌握化工设备中的通用零部件及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2. 掌握化工设备零部件图的内容。3. 基本掌握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4. 能够画出一些简单的零件图。5. 学习和掌握阅读零部件图的方法,并能读懂零部件图。 |
教学内容:1. 化工设备的通用零部件。2. 典型化工设备的常用零部件。3. 化工设备零部件图的内容。4. 零部件的视图选择及尺寸标注。5. 技术要求。6. 读零部件图。 |
教学重点:化工设备零件图内容和表达方法。 |
教学难点:化工设备零件图的绘制理解和掌握 |
|
第七章 化工设备装配图 |
教学要求:1. 学习和掌握化工设备装配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2. 基本掌握化工设备装配图的尺寸标注。3. 掌握化工设备装配图的绘图步骤及阅读。 |
教学内容:1. 化工设备设计条件。2. 化工设备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3. 化工设备装配图的表达。4. 化工设备装配图的视图选择。5. 化工设备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6. 化工设备装配图的绘图步骤。7. 化工设备装配图的阅读 |
教学重点:化工设备装配图内容和表达方法。 |
教学难点:化工设备装配图的绘制理解和掌握 |
|
第八章 工艺流程图 |
教学要求:1. 学习和掌握工艺流程图的种类和表达。2. 掌握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和阅读。 |
教学内容:1. 方案流程图。2. 物料流程图。3. 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
教学重点:工艺流程图作用和分类;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的阅读和绘制。 |
教学难点:基本掌握工艺流程图的阅读和绘制 |
|
第九章 设备布置图 |
教学要求:1. 学习和掌握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和内容。2. 掌握设备布置图的图示特点和绘制方法。3. 能够识读设备布置图。 |
教学内容:1. 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和内容。2. 设备布置图的图示特点。3. 设备布置图的绘制。4. 设备布置图的阅读 |
教学重点:厂房结构、建筑图视图特点及绘制 |
教学难点:了解分区索引图、设备安装图的内容和图示特点。 |
|
三、学时分配 |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
1 |
绪论 |
1 |
1 |
|
|
|
|
|
|
1 |
|
2 |
化工制图的投影基础 |
6 |
3 |
|
|
3 |
|
|
|
1、2 |
|
3 |
组合体 |
3 |
2 |
|
|
1 |
|
|
|
1、2 |
|
4 |
化工设备常用的表达方法 |
3 |
2 |
|
|
1 |
|
|
|
1、2 |
|
5 |
化工设备图的基础知识 |
1 |
1 |
|
|
|
|
|
|
1、2 |
|
6 |
化工设备零部件图 |
4 |
2 |
|
|
2 |
|
|
|
1、2 |
|
7 |
化工设备装配图 |
6 |
2 |
|
|
2 |
2 |
|
|
1、2 |
|
8 |
工艺流程图 |
4 |
2 |
|
|
2 |
|
|
|
1、2 |
|
9 |
设备布置图 |
4 |
2 |
|
|
2 |
|
|
|
1、2 |
|
合计 |
32 |
17 |
|
|
13 |
2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验、课堂作业;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合计 |
平时 成绩 |
平时表现 |
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课堂表现 |
25 |
平时作业 |
随堂小测验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等情况。 |
25 |
期末考核 |
独立完成化工图纸一张 |
50 |
合计 |
100 |
(二)课程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培养阅读国际通用设计体制下的化工设备零件图、化工设备图、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设备布置图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化工图样的标准有一定认识。 支撑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5-1 |
1. 阅读专业图样的初步能力。2.国家标准和必要的技术规范。 |
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 |
能掌握制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工设备图、工艺流程图、化工车间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2 |
1. 机械制图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绘制专业图样的初步能力。 3.国家标准和必要的技术规范。 |
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期末大作业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课程在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平时表现 |
平时作业 |
期末考核 |
培养阅读国际通用设计体制下的化工设备零件图、化工设备图、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设备布置图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化工图样的画法和标准有一定认识。 |
50% |
80% |
10% |
能掌握制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工零部件图、化工设备图、工艺流程图、化工车间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 |
50% |
20% |
90%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平时表现
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50%。随堂测验按照总次数合计满分为100分,每次占分比平均。随堂测试包含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方式,重点测验学生对机械制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和阅读国际通用设计体制下的化工设备零件图、化工设备图、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设备布置图的基本能力。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按标准答案评定;
2.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合计满分为100分,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重点是基本理论和应用。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独立完成;作业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中 (70-79分) |
及格 (60-69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应用正确; 3.制图规范; 4.制图正确; 5.结论可靠; 6.作业整洁美观; 7.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8.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均能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均能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
英文名称 |
The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
课程编码 |
180520011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Ⅱ等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刘芝婷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是化工工艺类本科生所必修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化工工程与设备综合的基本能力,能完成化学工业上一般常用的低压容器和单元操作设备的工艺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方面应着重化工设备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工工程问题 |
1-3: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化工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1:掌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知识,了解主要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为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
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化工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
课程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机械设备中基本力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课程目标3:能够掌握化工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解决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和操作等复杂工程问题。 |
2-3:能认识到解决化工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优化的解决方案。 |
课程目标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对机械化工设备设计的进行优化。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电子课件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及理论在化工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化工设备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工程观念的培养。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机械制图》、《物理学》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赵军.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8
教学参考书:
1、陈国桓,陈刚. 化工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9
2、董大勤.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
3、刘鸿文. 材料力学(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7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平衡方程
教学要求: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平衡条件。
教学内容:1.静力学基本概念;2.约束与约束反力;3.分离体和受力图;4.力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5.力矩 力偶;6.力的平移;7.平面力系的简化 合力矩定理;8.平面力系平衡方程;9.空间力系。
教学重点:平面力系平衡方程。
教学难点:约束反力、力矩、力偶概念。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教学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拉伸与压缩的强度计算、材料在拉伸与压缩力学性能;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及剪切与挤压的计算。
教学内容:1.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2.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3.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应力;4.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5.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6.拉伸与压缩的强度计算;7.应力集中的概念;8.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教学重点:拉伸与压缩的强度计算、材料在拉伸与压缩力学性能。
教学难点:应力概念、拉伸与压缩力学性能。
第三章 扭转
教学要求:掌握扭转的外力与内力计算;理解扭转时应力及强度、刚度条件。
教学内容:1.扭转的概念和实例;2.扭转时外力和内力的计算;3.纯剪切;4.圆轴扭转的应力;5.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6.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条件。
教学重点:圆轴扭转的强度及刚度条件。
教学难点:扭矩及扭矩图。
第四章 弯曲
教学要求: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惯性矩的计算;了解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及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教学内容:1.弯曲的概念和实例2.剪力和弯矩;3.剪力图和弯矩图;4.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5.惯性矩的计算;6.弯曲正应力的强度计算;7.提高梁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教学重点: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及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教学难点:弯矩及弯矩图。
第五章 化工容器设备设计概述
教学要求:掌握容器的基本知识及分类;了解容器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化设计。
教学内容:1.容器的结构和分类;2.压力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3.压力容器的标准化设计;4.化工容器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
教学重点:容器的标准化设计
第六章 内压薄壁容器设计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回转壳体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回转壳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要求。
教学内容:1.回转壳体几何特征2. 回转壳体薄膜应力分析;3. 典型回转壳体的应力分析;4.内压圆筒的边缘应力。
教学重点: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薄膜理论的应用。
教学难点:典型回转壳体的应力分析
第七章 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的强度计算;了解压力试验方法。
教学内容:1. 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的强度计算;2.容器的耐压试验和泄露试验。
教学重点: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的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内压薄壁容器厚度的含义。
第八章 内压容器封头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封头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凸封头的设计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凸形、锥形及平板封头设计;2.封头的结构特性及选择。
教学重点:凸形封头设计
教学难点:封头的强度计算
第九章 外压容器设计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外压容器的失稳种类和临界压力的概念;掌握外压容器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内容:1.临界压力概念;2.外压容器设计方法和要求;3.外压球壳及凸形封头的设计;4.加强圈的作用及结构。
教学重点:外压球壳及凸形封头的设计
难点:图解法计算。
第十章 容器零部件
教学要求:了解容器零部件的结构及选用。
教学内容:1.法兰连接;2.容器支座;3.容器开孔补强;4.容器附件。
教学重点:法兰连接。
难点:法兰选型、容器开孔补强原则。
三、学时分配
表2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学时分配情况
教学单元学时分配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1 |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平衡方程 |
5 |
4 |
|
|
1 |
|
|
|
2 |
拉伸、压缩与剪切 |
4 |
3 |
|
|
1 |
|
|
|
3 |
扭转 |
2 |
2 |
|
|
|
|
|
|
4 |
弯曲 |
6 |
5 |
|
|
1 |
|
|
|
5 |
化工容器设备设计概述 |
2 |
2 |
|
|
|
|
|
|
6 |
内压薄壁容器设计基础 |
3 |
2 |
|
|
1 |
|
|
|
7 |
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设计 |
2 |
2 |
|
|
|
|
|
|
8 |
内压容器封头设计 |
2 |
1 |
|
1 |
|
|
|
|
9 |
外压容器设计基础 |
4 |
4 |
|
|
|
|
|
|
10 |
容器零部件 |
2 |
1 |
|
1 |
|
|
|
|
合计 |
32 |
26 |
|
2 |
4 |
|
|
|
|
|
|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根据本课程考试大纲要求,本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开卷)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提问和讨论、课后作业)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最终成绩按百分制给出,60分为及格。课程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
表3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式 |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试/讨论 |
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后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二)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主要教学内容与内涵观测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评价方式如表5所示。
表4 主要教学内容与内涵观测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序号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学时 |
1 |
工程力学基础概述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学平衡方程 |
教学内容:概述:理解本课程在化工中的地位;掌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的基本条件。第一章-物体受力分析和静力平衡方程: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分离体和受力图、力的投影和合力投影定理、力矩和力偶、力的平移、平面力系的简化和合力矩定理;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空间力系;(内涵观测点1-3,1-4) |
5 |
2 |
拉伸、压缩和剪切 |
教学内容:拉伸、压缩与剪切: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的强度计算、应力集中的概念、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第二章小结 (内涵观测点1-3,1-4) |
4 |
3 |
扭转 |
教学内容:扭转的概念和实例;扭转时外力和内力的计算;纯剪切;圆轴扭转的应力;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条件。(内涵观测点1-3,1-4) |
2 |
4 |
弯曲 |
教学内容:弯曲的概念和实例、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惯性矩的计算、弯曲正应力的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措施。(内涵观测点1-3,1-4) |
6 |
5 |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概述 |
教学内容:容器的结构和分类,压力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压力容器的标准化设计,化工容器常用金属材料基本性能。(内涵观测点2-1, 2-3) |
2 |
6 |
内压薄壁容器设计基础 |
教学内容:内压薄壁容器设计基础:回旋壳体的几何特征、回旋壳体薄膜应力计算、典型回旋壳体的应力分析、内压圆筒边缘应力的概念。(内涵观测点2-1, 2-3) |
3 |
7 |
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设计 |
教学内容:第九章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设计 概述、内压薄壁圆筒和球壳的强度计算、容器的压力试验(内涵观测点2-1, 2-3) |
2 |
8 |
内压容器封头的设计 |
教学内容:凸形封头、锥形封头、平板封头、封头的结构特性和选择。(内涵观测点2-1, 2-3) |
2 |
9 |
外压容器设计基础 |
教学内容:临界压力、外压容器设计方法及要求、外压球壳与凸头封头的设计、外加强圈的作用和结构(内涵观测点2-1, 2-23) |
4 |
10 |
容器零部件 |
教学内容:法兰连接、容器支座、容器的开孔和补强。(内涵观测点2-1, 2-3) |
2 |
表5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 |
平时成绩目标值 |
40 |
期末考试成绩目标值 |
60 |
课程总评成绩 |
作业A=A1+A2+A3+A4 |
期末考试 B=B1+B2+B3+B4 |
40%A+ 60%B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A1 |
A2 |
A3 |
A4 |
B1 |
B2 |
B3 |
B4 |
考核内容和方式 |
课堂小测 |
课后作业 |
课后作业 |
课堂讨论 |
计算比较题 |
计算题1、2 |
计算题3、4 |
论述题 |
|
满分值 |
100 |
100 |
100 |
100 |
35 |
35 |
20 |
10 |
|
目标分值 |
8 |
15 |
12 |
8 |
18 |
18 |
11 |
10 |
100 |
(三) 过程考核评定标准
(1)课堂考核评定标准
课堂考勤评定依据: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旷课超过3次,该部分考核成绩为0;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课堂表现评定依据:①对课堂提问的回答准确率;②课堂发言和讨论的主动性;③课堂纪律。具体评价标准如表6所示。
表6 课堂表现评定标准
评价点 |
比例 (%) |
优秀 (100-90分) |
良好 (90-80分) |
中等 (80-70分) |
及格 (70-60分) |
不及格 (60分以下) |
课堂回答的准确率 |
40 |
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
较为准确回答问题 |
回答不够全面 |
回答与知识点有相关性 |
不回答问题 |
发言和讨论的主动性 |
30 |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
较为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
经教师鼓励或点名后参与课堂 |
互动较为被动 |
无互动、不发言、不参与讨论 |
课堂纪律 |
30 |
认真听讲并做笔记 |
认真听讲 |
相对投入地自学本课程 |
基本跟随课堂节奏 |
课堂玩手机和睡觉等行为 |
(2)课后作业考核评定标准
课堂布置作业一般课后完全,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强化,一般自备作业用纸,要求手写完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特别指出抄袭为0分。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后作业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7所示:
表7 单次课后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点 |
比例 (%) |
优秀 (100-90分) |
良好 (90-80分) |
中等 (80-70分) |
及格 (70-60分) |
不及格 (60分以下) |
作业内容 |
60 |
基础理论正确;知识点表述正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 |
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点表述较正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 |
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点表述基本正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
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点表述不太正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 |
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点表述不正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 |
作业质量 |
20 |
作业纸张符合要求;字迹较清晰;布局较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作业纸张符合要求;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作业纸张基本符合要求;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作业纸张基本符合要求;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作业纸张不符合要求;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提交时间 |
20 |
按规定时间提交 |
迟一天 |
迟两天 |
迟三天 |
迟三天以上 |
根据以上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以下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并在课堂教学和考评中执行贯彻。
(3)试卷考核评定标准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础理论和计算等。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按照6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化工原理实验I》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I/(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课程编码: 180520009 课程负责人: 吴俊荣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开设学期: 第2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其中实验总学时 32 实验总学分 1
开设实验项目数: 13 ,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4 选做实验项目数 9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4年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3 ,总学时: 20
主笔人: 吴俊荣 主审人: 吴旭 批准人:
批准日期: 2018年 12月 20 日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针对《化工原理I》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和研究,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1、实验教学目标:
(1)加深对《化工原理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研究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2、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应用这些方法研究处理各种化工工程问题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合理地规划实验的能力;正确地选择设备和设计流程的能力;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程测试仪表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单元过程和设备的操作及分析能力;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讨论和总结并用简明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的能力;
(4)培养工程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加深对《化工原理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能够根据产品、工艺等对象特征,选择确定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2 |
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 学时 |
每组 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1 |
1826021036 |
实验总论 |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
4 |
20 |
1 |
|
2 |
1826021017 |
雷诺实验 |
观察流动型态,测Re值 |
2 |
3-4 |
1 |
1 |
3 |
1826021018 |
柏努利方程实验 |
观察能量间转换关系 |
2 |
3-4 |
1 |
1 |
4 |
1826021031 |
离心泵仿真实验 |
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 |
2 |
1 |
2 |
1 |
5 |
1826021032 |
传热仿真实验 |
测定给热系数关联式 |
2 |
1 |
2 |
1 |
6 |
1826021033 |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 |
测定λ-Re关系及ζ值 |
4 |
3-4 |
1 |
1 |
7 |
1826021034 |
离心泵性能测定 |
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 |
4 |
3-4 |
2 |
1 |
8 |
1826022002 |
离心泵综合实验 |
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与流量计的标定 |
6 |
3-4 |
2 |
2 |
9 |
1826021038 |
过滤实验 |
测定过滤常数 |
4 |
3-4 |
2 |
1 |
10 |
1826023003 |
过滤设计性实验 |
设计正交试验方案,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过滤常数 |
8 |
3-4 |
2 |
3 |
11 |
1826021035 |
传热实验 |
测定对流传热膜系数 |
4 |
3-4 |
2 |
1 |
12 |
1826022003 |
传热综合实验 |
测定不同粗糙度的直管、列管对流传热系数及强化传热 |
6 |
3-4 |
2 |
2 |
13 |
1826021029 |
实验考核 |
考核 |
2 |
3-4 |
2 |
1 |
备注:选做综合、设计性实验,则相同内容的验证性实验不做。 |
四、实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以学生操作为主,指导教师讲解示范为辅。教师可通过板书、多媒体、发放实验指导材料和参考资料、示范实验要点进行指导。具体为:
(1)基础性实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独立思考的实验态度。
(2)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倡导自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预习掌握实验原理,在实验过程中解决所碰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实验报告总结提高。教师以解答学生的疑问为主,实验前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在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排出故障,而是提出产生故障的几种可能性,由学生自行排除,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见解。
对学生的要求:
(1)在每个实验项目开始前,须根据实验项目提前做好预习报告,并在实验当天交给老师检查;
(2)在正式实验操作前,学生应听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和流程,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仪器操作方法;
(3)分组完成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原始数据表格中完整记录测试数据及有关的设备参数;
(4)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原始数据完整、计算正确、图表规范、条理清楚、结果正确,有分析、有讨论。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由各实验项目成绩取平均值确定,实验项目成绩由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可将实验过程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察预习、操作两个方面;实验报告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记录。
单个实验项目的考核内容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详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考核评价标准) |
考核权重(%) |
实验过程 |
预习 |
实验前对实验的了解及准备 |
20 |
40 |
操作 |
对实验方法、工具的掌握程度 |
20 |
实验报告 |
对实验的完整描述 |
60 |
总成绩 |
所有考核方式的百分制分数乘以各自的考核权重,相加得到本课程的百分制总成绩。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
加深对《化工原理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 |
1.对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流型及其转换特征的观察 2.对流体在通道内流动时能量的守恒与转换原理的理解 3.流体在管内流动时,能量损失与流动状态及管路设置间关联的测定 4.流量计的原理及标定 5.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6.过滤常数的测定 7.套管换热器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
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 |
2 |
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 |
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课程目标在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预习 |
操作 |
实验报告 |
课程目标1:加深对《化工原理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研究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80 |
30 |
40 |
课程目标2: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
20 |
70 |
6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5%。
(三)实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实验预习
预习在实验开始前的课外时间进行,要求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仪器仪表、测试方法等。
预习需书写实验预习报告,无指定书写格式,以能体现实验预习过程为准。单次实验预习成绩根据预习报告的内容、质量和回答指导教师提问情况给定。指导教师随机对实验应该了解的知识进行提问,并做到每一个同学都有同样的回答机会。实验预习成绩由各单次预习成绩平均值确定。单次实验预习报告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 |
良 (75-84) |
中 (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 (0-59) |
1.引用的背景知识或者基础原理无误; 2.实验内容完整; 3.能用流程图或方框图等形式将实验过程表达清晰; 4.图表规范; 5.条理清晰; 6.页面布局美观,干净整洁; 7.按时提交。 (此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主要是对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进行时、实验结束后三个过程的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一般采用减分制,即发现一次不规范,该过程的评分降低一个等级。单次实验操作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按权重确定。实验操作成绩由各个单次实验操作成绩平均值确定。单次实验操作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85-100) |
良 (75-84) |
中 (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 (0-59) |
实验前 |
40% |
1.准确确定实验位置; 2.做好实验分工; 3.检查并熟悉实验设施设备; 4.准备好实验数据记录用品; 5.着装规范; 6.其它实验前的必要准备。 |
“优”级中1-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5项及以上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实验中 |
30% |
1.做好必要防护; 2.积极参与实验; 3.实验设备运行正常; 4.实验设备操作规范; 5.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6.准时记录数据; 7.数据记录清晰无误; 8.样品测试规范; 9.无闲聊或者游戏等; 10.严格遵守其它实验操作要求。 |
“优”级中1-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5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6-7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8项以上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实验后 |
30% |
1.实验数据及时口头或者书面汇报指导教师; 2.实验设备关停规范; 3.实验器材正确归位; 4.实验废弃物正确堆放; 5.实验场地清理干净; 6.实验现场检查仔细; 7.严格遵守实验室其它相关要求。 |
“优”级中1-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5-6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6项以上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四)实验报告考核评价标准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的掌握;原始数据及数据整理;实验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总结和结论;建议和见解等方面。实验期末成绩由各个单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确定。单次实验报告等级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 |
良 (75-84) |
中 (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 (0-59) |
1.引用的背景知识或者基础原理无误; 2.实验数据记录清晰; 3.实验数据完整; 4.图表规范; 5.条理清晰; 6.数据分析合理; 7.结论准确; 8.评价和建议合理; 9.用纸符合要求; 10.粘贴材料规整; 11.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12. 按时提交。 (此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3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4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六、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尚小琴主编.《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教学参考书:
张金利主编.《化工原理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6
伍钦主编.《化工原理实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化工原理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原理Ⅰ |
英文名称 |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Ⅰ |
课程编码 |
180520012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郑文芝 |
审核者 |
乔智威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本课程密切联系实际化工生产过程,是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物理操作问题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主要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去分析和设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和实验研究方法等。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和掌握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学习运用物料守恒,能量守恒建立数学模型,并能将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针对具体单元操作进行具体运算。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过程建立或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2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中设备操作型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数学公式,图形分析等知识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涉及的数据优化,确定操作范围和设备选型等问题。掌握守恒定律与数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量纲分析与动态比例缩放等数学建模方法,并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数学建模进行基本训练。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判别化工专业工程的极限、优化等问题。 |
3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工程”观念,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调节,掌握强化和优化单元操作过程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具备设计单元操作的能力。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
《化工原理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原理Ⅰ |
英文名称 |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Ⅰ |
课程编码 |
180520012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郑文芝 |
审核者 |
乔智威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本课程密切联系实际化工生产过程,是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物理操作问题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主要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去分析和设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和实验研究方法等。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和掌握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学习运用物料守恒,能量守恒建立数学模型,并能将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针对具体单元操作进行具体运算。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过程建立或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2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中设备操作型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数学公式,图形分析等知识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涉及的数据优化,确定操作范围和设备选型等问题。掌握守恒定律与数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量纲分析与动态比例缩放等数学建模方法,并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数学建模进行基本训练。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判别化工专业工程的极限、优化等问题。 |
3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工程”观念,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调节,掌握强化和优化单元操作过程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具备设计单元操作的能力。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
4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针对单独化工单元操作和多个单元操作组合设计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计算,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 |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教具、仿真等)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例题和作业、课后布置习题作业的手段。在课程中强调加强工程观念的教育,采用启发式、类比法、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以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机械基础、计算机、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该课程也是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夏清,贾绍义. 化工原理(第2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 教学参考书: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等. 化工原理(第四版),化工出版社,2015.7 2.陈敏恒,潘鹤林,齐鸣斋. 化工原理教学指导与内容精要,化工出版社,2017.7 3.Warren L.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1.05 4.王志魁. 化工原理(第五版)化工出版社,2018.7 5.柴诚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 6.夏清. 化工原理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要求,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 |
教学内容: |
1.化工单元操作概念; |
2.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关系; |
3.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要求; |
4.单位制和单位换算; |
5.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
重点: |
1.化工单元操作概念; |
2.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要求。 |
难点:对化工单元操作的理解和“工程”观念的建立。 |
|
第1章 流体流动 |
教学要求:学习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使学生能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及管路计算的方法。 |
教学内容: |
1.流体的性质:流体的密度、牛顿粘性定律与流体的粘度; |
2.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静止流体的压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
3.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流量与流速、稳定流动与非稳定流动、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及应用; |
4.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类型和雷诺数、边界层的概念,哈根泊谡叶方程,量纲分析推演摩擦阻力系数; |
5.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的计算、管路总能量损失的计算; |
6.管路计算:简单管路的计算、复杂管路的计算,短距离输油管道放大成长距离输油管道中量纲分析及动态缩放原理分析; |
7.流量测定:测速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孔板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转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
重点: |
1.柏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
2.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 |
3.管路计算。 |
难点: |
1.机械能守恒和转换在工程上的应用; |
2.阻力产生原因分析; |
3.复杂管路的动态分析。 |
|
第2章 流体输送机械 |
教学要求:掌握流体输送设备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操作、选型和调控方法。 |
教学内容: |
1.离心泵: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气缚现象、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主要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工作点及流量调节、离心泵的选型; |
2.其它类型的液体输送机械:往复泵、旋转泵、旋涡泵等; |
3.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 |
重点: |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气缚现象、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主要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工作点及流量调节、离心泵的选型。 |
难点: |
1.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
2.离心泵的工作点和流量调节。 |
|
第3章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 |
教学要求:学习非均相分离的基本规律,掌握沉降和过滤等分离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 |
教学内容: |
1.颗粒及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的特性、颗粒床层的特性、流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量纲分析推演颗粒通过流体形体阻力系数; |
2.重力沉降:沉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降尘室等; |
3.离心沉降:离心沉降的概念及计算、旋风分离器等; |
4.过滤: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过滤基本方程式、恒压过滤、过滤常数的测定、过滤设备、滤饼的洗涤、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
5.离心机:沉降离心机和分离离心机、过滤离心机; |
6.固体流态化:流态化的基本概念、流化床的主要特征和操作范围、提高流化质量的措施。 |
重点: |
1.沉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
2.过滤基本方程式; |
3.固体流态化。 |
难点: |
1.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应用; |
2.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
3.流化床的主要特征和操作范围。 |
|
第4章 液体搅拌 |
教学要求:了解机械搅拌装置的结构,掌握混合机理和搅拌功率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液体搅拌过程。 |
教学内容: |
1.机械搅拌装置:搅拌器的类型、混合机理和打旋现象、搅拌槽及槽内液体循环量和压头等; |
2.搅拌功率:功率关联式和功率曲线; |
3.搅拌器放大的基本概念:放大的基础、按功率数据放大、按搅拌效果放大等。 |
重点: |
1.搅拌器及混合机理; |
2.搅拌功率; |
难点:液体在搅拌器中的混合机理。 |
|
第5章 传热 |
教学要求:学习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使学生能解决化工生产中的传热问题和设计或选择换热设备。 |
教学内容: |
1.概述: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基本方程、典型的传热设备、稳定传热与不稳定传热; |
2.热传导: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和圆筒壁的一维稳定导热速率方程、热阻的概念; |
3.对流传热:对流传热的分析、壁面与流体间的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
4.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传热过程量纲分析法、各种情况下的对流传热系数; |
5.总传热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及应用、热量衡算、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 |
6.辐射传热; |
7.换热器:换热器的类型及选型、强化传热的途径。 |
重点: |
1.热传导; |
2.对流传热; |
3.总传热计算; |
4.强化传热的途径。 |
难点: |
1.总传热基本方程; |
2.量纲分析法在建立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中的应用; |
3.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及不同情况下的几种准数关联式。 |
|
第6章 蒸发 |
教学要求:了解蒸发器的结构,掌握蒸发操作流程和蒸发过程的计算方法,以及蒸发器的工艺设计方法。 |
教学内容: |
1.蒸发设备:蒸发器的结构和辅助装置; |
2.单效蒸发:溶液的沸点和温度差损失、单效蒸发的计算、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等; |
3.多效蒸发:多效蒸发操作流程和计算、多效蒸发和单效蒸发的比较等; |
4.蒸发器的工艺设计。 |
重点: |
1.蒸发器的结构和选型; |
2.单效蒸发的计算; |
3.蒸发器的工艺设计。 |
难点: |
1.单效蒸发的计算; |
2.蒸发器的工艺设计。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0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第1章 |
流体流动 |
14 |
10 |
|
2 |
2 |
|
|
|
1、2、3、4 |
第2章 |
流体输送设备 |
6 |
5 |
|
|
1 |
|
|
|
1、2、3、4 |
第3章 |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 |
6 |
5 |
|
|
1 |
|
|
|
1、2、3、4 |
第4章 |
液体搅拌 |
2 |
2 |
|
|
|
|
|
|
1 |
第5章 |
传热 |
12 |
9 |
|
2 |
1 |
|
|
|
1、2、3、4 |
第6章 |
蒸发 |
4 |
3 |
|
1 |
|
|
|
|
1 |
总复习 |
总复习 |
2 |
|
|
1 |
1 |
|
|
|
1、2、3、4 |
合计 |
48 |
36 |
|
6 |
6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
随堂测验随堂提问/讨论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0 |
40 |
课外实践 |
课程报告,要求独立完成 |
10 |
课后习题 |
填空题,选择题,思考题,计算题 |
20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1.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平时成绩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
第二部分:课外实践(课程报告)占总成绩的10%;
第三部分:课后习题占总成绩的20%;
平时成绩对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点1-2,1-3,1-4,2-1的支撑采取1:1:2的原则。
(一) 课堂表现评定依据
(1)对课堂即时提问的回答准确率;
(2)课堂发言的主动性;
课堂表现基本分70分,互动一次加3分。具体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85)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60) |
课堂回答的准确率 |
70% |
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回答问题 |
回答具有批判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回答不够全面 |
回答内容与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 |
回答错误 |
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
30% |
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能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经教师鼓励后能按要求参与互动 |
互动较为被动 |
无互动且没有配合意识 |
(二) 课外实践(课程报告)评定依据
课程报告评分标准
考查点 |
占比 |
优秀(>85)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60) |
新技术理论表述的正确性 |
50% |
表述正确 |
理论表述较为正确 |
理论表述一般 |
理论表述有不足 |
表述错误或未交 |
对新技术分析的深度和理解程度 |
50% |
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有深度,且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对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会采用批判的思维去思考 |
对基础理论分析与理解有一定深度 |
能够对基础理论进行初步分析 |
未交 |
(三) 课后作业评定依据
以理论课本课后计算题,思考题为主,适当添加选择和填空题,取每次作业算术平均分。具体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课后作业评定依据表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90) |
良好(80-90) |
中等(70-80) |
及格(60-70) |
不及格(<60) |
解题思路,答题步骤,书写 |
40% |
解题思路清晰,答题步骤全面,书写规范 |
解题思路较清晰,答题步骤较全面,书写较规范 |
解题思路基本正确,答题步骤较完整,书写基本规范 |
解题思路一般,答题步骤不够全面,书写基本规范 |
解题错误 |
科学性,逻辑性,计算准确率 |
60% |
非常准确 |
较准确 |
基本准确 |
大部分准确 |
错误 |
2.期末考试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60%,考试出题类型与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题型 |
总分值 |
内涵观测点1.2 |
内涵观测点1.3 |
内涵观测点1.4 |
内涵观测点2.1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选择题 |
20 |
6分 |
4分 |
6分 |
4分 |
填空题 |
20 |
6分 |
4分 |
6分 |
4分 |
综合分析题 |
10 |
3分 |
4分 |
2分 |
1分 |
计算题 |
50 |
20分 |
5分 |
20分 |
5分 |
课程目标满分值 |
100 |
40分 |
15分 |
35分 |
10分 |
备注: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分布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热力学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课程编码 |
180520013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陈胜洲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
|
|
|
|
|
|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
|
|
|
|
|
|
|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和基础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应用知识是从事化工过程的研究、开发以及设计等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工程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化工热力学是运用经典热力学的原理,结合反映系统特征的模型,解决化工过程中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和预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计算、能量的有效利用等实际问题。 |
|
|
|
|
|
|
|
|
化工热力学的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性质,会用溶液理论及状态方程计算流体相平衡,并以状态方程、流体热力学性质、液相活度系数及流体相平衡计算为重点内容,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化工过程的实际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
|
|
|
|
|
|
|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
|
|
|
|
|
|
|
毕业要求 |
内涵观测点 |
课程目标 |
|
|
|
|
|
|
|
|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过程建立或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能针对化工过程以及开放和封闭系统,运用化工热力学基本知识,选择和运用流体物性及热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
|
|
|
|
|
|
|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判别化工专业工程的极限、优化等问题。 |
能够将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分析、判别化学反应的极限、能量优化等问题。 |
|
|
|
|
|
|
|
|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
能够将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化学反应平衡、热力学函数计算以及能量综合利用等工程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
|
|
|
|
|
|
|
|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化工过程中涉及能量的有效利用、各种热力学过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等问题的关键环节。 |
|
|
|
|
|
|
|
|
2-2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
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能量的有效利用和平衡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小测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注重化工热力学基本理论的讲述及理论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例题和作业、课后布置习题作业的手段。 |
|
|
|
|
|
|
|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
|
|
|
|
|
|
|
物理化学是化工热力学的基础,学习本课程还需要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化工原理等课程的有关知识。本课程是化工设计、化学过程与设备、化工分离过程与设备、化工过程控制和毕业设计的基础。 |
|
|
|
|
|
|
|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
|
|
|
|
|
|
|
教学参考书: 1、冯新,《化工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3月第二版 2、马沛生,《化工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 3、J.R.Smith著,江振西改编,《化工热力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 4、陈钟秀,顾飞燕,《化工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年7月第三版 5、陈新志等,《化工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年9月第四版 |
|
|
|
|
|
|
|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
|
|
|
|
|
|
|
|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热力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及在化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
|
|
|
|
|
|
|
教学内容:1.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2.化工热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
|
|
|
|
|
|
|
|
重点: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
|
|
|
|
|
|
|
|
难点:热力学系统与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流体的p-V-T关系 |
|
|
|
|
|
|
|
|
教学要求:掌握描述流体的p-V-T关系的状态方程、对比态原理。掌握临界参数、偏心因子、压缩因子等概念。 |
|
|
|
|
|
|
|
|
教学内容:1.纯物质的P-V-T相图;2.维里方程及其应用;3.立方型状态方程计算气体和液体纯物质及混合物的摩尔体积,多参数状态方程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4.对比态原理、偏心因子及三参数普遍化关系。 |
|
|
|
|
|
|
|
|
重点:维里方程、PR方程,偏心因子为第三参数的普遍化法。 |
|
|
|
|
|
|
|
|
难点:P-V图、P-T图上点线面的关系,各种状态方程的特点,对比态原理的理解。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单组元流体及其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
|
|
|
|
|
|
|
|
教学要求:运用状态方程和普遍化关系式来计算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纯流体及其相变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掌握热力学图表的使用方法。 |
|
|
|
|
|
|
|
|
教学内容:1.热力学基本方程及热力学性质关系;2. 焓变和熵变的计算;3.Antoine方程计算饱和蒸汽压。4.两相纯物质性质的计算方法;5.工程常用热力学图表的使用方法。 |
|
|
|
|
|
|
|
|
重点:流体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剩余性质的概念与计算。 |
|
|
|
|
|
|
|
|
难点:流体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其应用 |
|
|
|
|
|
|
|
|
教学要求: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掌握理想功分析方法分析化工工程能量利用情况;掌握.蒸汽动力循环的计算。 |
|
|
|
|
|
|
|
|
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2.理想功及热力学效率;3.气体的压缩和膨胀;4.蒸汽动力循环的计算。 |
|
|
|
|
|
|
|
|
重点:稳定流动体系能量平衡方程、理想功计算、蒸汽动力循环。 |
|
|
|
|
|
|
|
|
难点:熵平衡、蒸汽动力循环。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章 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 |
|
|
|
|
|
|
|
|
教学要求:掌握偏摩尔性质、化学位、逸度、混合性质变化、超额性质和标准态等概念。掌握均相流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关系式,活度系数关系式,逸度和逸度系数计算方法。 |
|
|
|
|
|
|
|
|
教学内容:1.变组成的热力学关系;2.偏摩尔性质;3. 逸度和逸度系数;4.理想混合物;5.活度与活度系数;6.混合过程性质变化;7.活度系数模型。。 |
|
|
|
|
|
|
|
|
重点:偏摩尔性质的定义和Gibbs-Duhem方程推导偏摩尔性质与混合物性质间的关系。逸度系数的计算。 |
|
|
|
|
|
|
|
|
难点:摩尔性质、超额性质、流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关系式。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章 相平衡 |
|
|
|
|
|
|
|
|
教学要求:掌握含共沸物的相图;液相活度系数法、状态方程法计算互溶体系的汽-液平衡;了解气-液平衡、液-液平衡等流体相平衡。 |
|
|
|
|
|
|
|
|
教学内容:1.相平衡基础;2.互溶体系的汽液平衡关系式;3.中低压下汽液平衡关系式。 |
|
|
|
|
|
|
|
|
重点:液相活度系数计算互溶系的汽-液平衡。 |
|
|
|
|
|
|
|
|
难点:汽-液平衡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热力学基本概念 |
2 |
2 |
|
|
|
|
|
|
1,2,3 |
第二章 |
流体的p-V-T关系 |
8 |
7 |
|
|
1 |
|
|
|
1,2,3 |
第三章 |
单组元流体及其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
10 |
8 |
|
1 |
1 |
|
|
|
1,2,3 |
第四章 |
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其应用 |
12 |
10 |
|
1 |
1 |
|
|
|
2,3,4,5 |
第五章 |
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 |
10 |
9 |
|
|
1 |
|
|
|
1,2,3 |
第六章 |
相平衡 |
6 |
6 |
|
|
|
|
|
|
4,5 |
合计 |
48 |
42 |
|
2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验和课程作业;期末考试以笔试完成。过程考核根据考核内容采用百分制。
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表现 |
参与全部课程预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为100分,因事假和病假未参与课堂活动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1/3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则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课堂测验可采用主观题或客观题,不得少于5次。每次随堂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考试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能针对化工过程以及开放和封闭系统,运用化工热力学基本知识,选择和运用流体物性及热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支撑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2 |
1.流体的pVT关系及状态方程。 2.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3.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2. 能够将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分析、判别化学反应的极限、能量优化等问题。 支撑毕业要1 内涵观测点1-3 |
1.流体的pVT关系及状态方程。 2.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3.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4.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3. 能够将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化学反应平衡、热力学函数计算以及能量综合利用等工程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支撑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4 |
1.流体的pVT关系及状态方程。 2.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3.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4.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4. 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化工过程中涉及能量的有效利用、各种热力学过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等问题的关键环节。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1 |
1.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工中的应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化工中的应用。 3.典型化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相平衡的计算。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5. 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能量的有效利用和平衡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2 |
1.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工中的应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化工中的应用。 3.典型化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相平衡的计算。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课程目标 占总成绩比例 |
课堂表现 |
随堂测验 |
课程作业 |
期末考核 |
1、能针对化工过程以及开放和封闭系统,运用化工热力学基本知识,选择和运用流体物性及热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20% |
40% |
20% |
25% |
26% |
2、能够将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分析、判别化学反应的极限、能量优化等问题。 |
20% |
10% |
20% |
20% |
18.5% |
3、能够将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化学反应平衡、热力学函数计算以及能量综合利用等工程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
20% |
20% |
20% |
20% |
20% |
4、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化工过程中涉及能量的有效利用、各种热力学过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等问题的关键环节。 |
20% |
10% |
20% |
15% |
15.5% |
5、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能量的有效利用和平衡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 |
20% |
20% |
20% |
20% |
20%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10% |
15% |
15% |
60% |
10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浮动8%。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表现
参与全部课程预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为100分,因事假和病假未参与课堂活动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1/3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则不能参加考核。
2.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重点测验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公式等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若测验内容有标准答案,则按标准答案评定;若测验内容以论述性为主的主观题,则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答题准确; 4.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重点是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等的应用。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线上提交;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引用正确; 3.公式引用正确; 4.逻辑分析思路清晰; 5.结论可靠; 6.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分析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保证题型多样。考核内容覆盖课程目标要求的各项内容。
《化工原理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原理Ⅱ |
英文名称 |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Ⅱ |
课程编码 |
180520014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郑文芝 |
审核者 |
乔智威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本课程密切联系实际化工生产过程,是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物理操作问题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主要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去分析和设计计算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和实验研究方法等。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和掌握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学习运用物料守恒,能量守恒建立数学模型,并能将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针对具体单元操作进行具体运算。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过程建立或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2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中设备操作型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数学公式,图形分析等知识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涉及的数据优化,确定操作范围和设备选型等问题。掌握守恒定律与数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量纲分析与动态比例缩放等数学建模方法,并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数学建模进行基本训练。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判别化工专业工程的极限、优化等问题。 |
3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工程”观念,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调节,掌握强化和优化单元操作过程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具备设计单元操作的能力。 |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
4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针对单独化工单元操作和多个单元操作组合设计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计算,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 |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教具、仿真等)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例题和作业、课后布置习题作业的手段。在课程中强调加强工程观念的教育,采用启发式、类比法、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以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机械基础、计算机、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该课程也是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夏清,贾绍义. 化工原理(第2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 教学参考书: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等. 化工原理(第四版),化工出版社,2015.7 2.陈敏恒,潘鹤林,齐鸣斋. 化工原理教学指导与内容精要,化工出版社,2017.7 3.Warren L.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1.05 4.王志魁. 化工原理(第五版)化工出版社,2018.7 5.柴诚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 6.夏清. 化工原理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1章 蒸馏 |
教学要求:掌握精精馏过程基本原理和精馏操作流程,掌握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和设计方法,了解特殊精馏方法的原理、流程和使用条件。 |
教学内容: |
1.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拉乌尔定理、双组分理想物系和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相对挥发度; |
2.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 |
3.精馏原理和流程:精馏过程原理和条件、精馏操作流程; |
4.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理论板的概念与恒摩尔流假设、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的影响、理论板数的确定、回流比的影响与选择、塔径与塔高的计算、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和节能、精馏操作和调节等; |
5.间歇精馏; |
6.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 |
7.多组分精馏。 |
重点: |
1.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 |
2.精馏原理和流程; |
3.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 |
难点: |
1.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工艺计算; |
2.影响精馏诸因素的分析及精馏操作和调节。 |
|
第2章 吸收 |
教学要求:掌握吸收过程机理和吸收速率方程、掌握吸收塔的计算和设计方法,了解强化传质的途径。 |
教学内容: |
1.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亨利定律、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
2.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分子扩散和费克定律、气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液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扩散系数、对流传质、吸收过程机理和吸收速率方程; |
3.吸收塔的计算: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的用量与最小液气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和传质单元数、强化传质的途径; |
4.吸收系数:吸收系数的测定、经验公式和准数关联式; |
5.脱吸。 |
重点: |
1.亨利定律及其在吸收中的应用; |
2.传质机理、扩散速率方程、传质速率方程与吸收速率方程的联系和区别; |
3.吸收塔的计算; |
4.强化传质的途径。 |
难点: |
1.传质机理; |
2.各种传质系数间的关系; |
3.强化传质的途径。 |
|
第3章 蒸馏和吸收塔设备 |
教学要求:了解塔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填料塔和板式塔等塔设备的设计与调控方法。 |
教学内容: |
1.板式塔:塔板结构、塔板流体力学状况、塔板负荷性能图、塔板型式、板式塔的设计计算; |
2.填料塔:填料塔的结构与填料特性、填料塔内流体力学状况、液泛气速确定、塔径计算、填料塔附件。 |
重点:塔设备的评价、设计与校核。 |
难点:对塔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塔的设计计算。 |
|
第4章 液—液萃取 |
教学要求:了解萃取设备的结构,掌握萃取剂的选择及萃取过程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液—液萃取单元操作。 |
教学内容: |
1.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组成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方法、液—液相平衡关系、杠杆规则、萃取剂的选择; |
2.萃取过程的计算:单级萃取的计算、多级错流接触萃取的流程和计算、多级逆流接触萃取的流程和计算、微分接触逆流萃取; |
3.其它萃取分离技术:带回流的逆流萃取、伴有化学反应的萃取、超临界萃取; |
4.液—液萃取设备。 |
重点: |
1.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 |
2.萃取过程的计算; |
3.液—液传质设备的流体流动和传质特性。 |
|
第5章 干燥 |
教学要求:了解湿空气的性质,掌握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以及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的计算方法。 |
教学内容: |
1.湿空气的性质及湿焓图: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湿焓图及其应用; |
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湿物料的性质、干燥系统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 |
3.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物料中的水分、干燥时间的计算; |
4.干燥设备。 |
重点: |
1..湿空气性质、湿焓图及应用; |
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
3.干燥速率曲线及干燥时间的计算。 |
难点: |
1.湿空气性质的变化及计算; |
2.干燥速率曲线及干燥时间的计算。 |
|
第6章 新分离方法 |
教学要求:了解多种新分离技术,了解化工分离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新分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 |
教学内容: |
1.膜分离:膜材料、膜组件、各种膜分离过程简介、膜分离过程的主要传递机理、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2.吸附技术:吸附平衡和吸附机理、吸附分离过程、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3.耦合技术:反应精馏过程分析、反应精馏过程特点和研究进展、其它分离耦合技术; |
4.其它新分离方法。 |
重点: |
1.膜分离技术; |
2..吸附技术; |
3.耦合蒸馏。 |
难点: |
1.对膜分离过程的主要传递机理的理解; |
2.对吸附平衡和吸附机理的理解; |
3.耦合蒸馏。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蒸馏 |
12 |
10 |
|
1 |
1 |
|
|
|
1、2、3、4 |
2 |
吸收 |
14 |
11 |
|
2 |
1 |
|
|
|
1、2、3、4 |
3 |
塔设备 |
4 |
4 |
|
|
|
|
|
|
1、2、3、4 |
4 |
液—液萃取 |
4 |
4 |
|
|
|
|
|
|
1 |
5 |
干燥 |
10 |
8 |
|
1 |
1 |
|
|
|
1、2、3、4 |
6 |
新分离方法 |
2 |
|
|
2 |
|
|
|
|
1 |
7 |
总复习 |
2 |
|
|
1 |
1 |
|
|
|
1,2,3,4 |
合计 |
48 |
37 |
|
7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
随堂测验随堂提问/讨论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0 |
40 |
课外实践 |
课程报告等,要求独立完成 |
10 |
课后习题 |
填空题,选择题,思考题,计算题 |
20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1.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平时成绩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
第二部分:课外实践(课程报告)占总成绩的10%;
第三部分:课后习题占总成绩的20%;
平时成绩对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点1-2,1-3,1-4,2-1的支撑采取1:1:2的原则。
(一) 课堂表现评定依据
(1)对课堂即时提问的回答准确率;
(2)课堂发言的主动性;
课堂表现基本分70分,互动一次加3分。具体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85)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60) |
课堂回答的准确率 |
70% |
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回答问题 |
回答具有批判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回答不够全面 |
回答内容与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 |
回答错误 |
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
30% |
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能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经教师鼓励后能按要求参与互动 |
互动较为被动 |
无互动且没有配合意识 |
(二) 课外实践(课程报告)评定依据
课程报告评分标准
考查点 |
占比 |
优秀(>85)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60) |
新技术理论表述的正确性 |
50% |
表述正确 |
理论表述较为正确 |
理论表述一般 |
理论表述有不足 |
表述错误或未交 |
对新技术分析的深度和理解程度 |
50% |
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有深度,且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对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会采用批判的思维去思考 |
对基础理论分析与理解有一定深度 |
能够对基础理论进行初步分析 |
未交 |
(三) 课后作业评定依据
以理论课本课后计算题,思考题为主,适当添加选择和填空题,取每次作业算术平均分。具体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课后作业评定依据表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90) |
良好(80-90) |
中等(70-80) |
及格(60-70) |
不及格(<60) |
解题思路,答题步骤,书写 |
40% |
解题思路清晰,答题步骤全面,书写规范 |
解题思路较清晰,答题步骤较全面,书写较规范 |
解题思路基本正确,答题步骤较完整,书写基本规范 |
解题思路一般,答题步骤不够全面,书写基本规范 |
解题错误 |
科学性,逻辑性,计算准确率 |
60% |
非常准确 |
较准确 |
基本准确 |
大部分准确 |
错误 |
2.期末考试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60%,考试出题类型与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题型 |
总分值 |
内涵观测点1.2 |
内涵观测点1.3 |
内涵观测点1.4 |
内涵观测点2.1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选择题 |
20 |
6分 |
4分 |
6分 |
4分 |
填空题 |
20 |
6分 |
4分 |
6分 |
4分 |
综合分析 |
10 |
3分 |
4分 |
2分 |
1分 |
计算题 |
50 |
20分 |
5分 |
20分 |
5分 |
课程目标满分值 |
100 |
40分 |
15分 |
35分 |
10分 |
备注: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分布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化工原理实验II》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II/(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课程编码: 180520015 课程负责人: 吴俊荣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开设学期: 第3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24课程总学分0.5,其中实验总学时24实验总学分0.5
开设实验项目数: 9 ,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4 选做实验项目数 5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4年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1 ,总学时: 8
主笔人: 吴俊荣 主审人: 吴旭 批准人:
批准日期: 2018年 12月 20 日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针对《化工原理II》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和研究,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1、实验教学目标:
(1)加深对《化工原理I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研究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2、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应用这些方法研究处理各种化工工程问题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合理地规划实验的能力;正确地选择设备和设计流程的能力;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程测试仪表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单元过程和设备的操作及分析能力;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讨论和总结并用简明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的能力;
(4)培养工程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加深对《化工原理I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能够根据产品、工艺等对象特征,选择确定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2 |
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 学时 |
每组 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1 |
1826021014 |
精馏塔仿真实验 |
测定塔板效率 |
2 |
1 |
2 |
1 |
2 |
1826021015 |
吸收仿真实验 |
测定总吸收系数 |
2 |
1 |
2 |
1 |
3 |
1826021023 |
干燥仿真实验 |
测定物料干燥速率曲线 |
2 |
1 |
2 |
1 |
4 |
1826021024 |
三塔演示实验 |
观察不同类型塔板上的流体流动特性 |
2 |
3-4 |
1 |
1 |
5 |
1826023002 |
精馏设计性实验 |
板式精馏塔精馏过程设计和测定塔板效率 |
8 |
3-4 |
1 |
3 |
6 |
1826021026 |
吸收实验 |
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和测定吸收传质系数 |
4 |
3-4 |
1 |
1 |
7 |
1826021027 |
干燥实验 |
测定物料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
4 |
3-4 |
1 |
1 |
8 |
1826021028 |
流化床干燥实验 |
观察流化床干燥过程 |
2 |
3-4 |
2 |
1 |
9 |
1826021029 |
实验考核 |
考核 |
2 |
3-4 |
2 |
1 |
备注:选做综合、设计性实验,则相同内容的验证性实验不做。 |
四、实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以学生操作为主,指导教师讲解示范为辅。教师可通过板书、多媒体、发放实验指导材料和参考资料、示范实验要点进行指导。具体为:
(1)基础性实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独立思考的实验态度。
(2)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倡导自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预习掌握实验原理,在实验过程中解决所碰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实验报告总结提高。教师以解答学生的疑问为主,实验前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在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排出故障,而是提出产生故障的几种可能性,由学生自行排除,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见解。
对学生的要求:
(1)在每个实验项目开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资料和参考资料;
(2)在实验操作前,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和流程,掌握操作方法;
(3)分组完成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原始数据表格中完整记录测试数据及有关的设备参数;
(4)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原始数据完整、计算正确、图表规范、条理清楚、结果正确,有分析、有讨论。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由各实验项目成绩取平均值确定,实验项目成绩由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可将实验过程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察预习、操作两个方面;实验报告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记录。
单个实验项目的考核内容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详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考核评价标准) |
考核权重(%) |
实验过程 |
预习 |
实验前对实验的了解及准备 |
20 |
40 |
操作 |
对实验方法、工具的掌握程度 |
20 |
实验报告 |
对实验的完整描述 |
60 |
总成绩 |
所有考核方式的百分制分数乘以各自的考核权重,相加得到本课程的百分制总成绩。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
加深对《化工原理I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 |
1.板式精馏塔精馏过程设计和塔板效率的测定 2.对填料塔内流体力学性能的观察及测定 3.填料塔总吸收系数的测定 4.了解不同类型塔板上的流体流动特性 5.物料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 6.观察流化床干燥过程 |
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 |
2 |
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 |
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课程目标在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预习 |
操作 |
实验报告 |
课程目标1:加深对《化工原理II》课程中基本概念、现象、规律的认识,能够根据需研究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80 |
30 |
40 |
课程目标2: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判断实验现象是否正常,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表达。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
20 |
70 |
6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5%。
(三)实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实验预习
预习在实验开始前的课外时间进行,要求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仪器仪表、测试方法等。
预习需书写实验预习报告,无指定书写格式,以能体现实验预习过程为准。单次实验预习成绩根据预习报告的内容、质量和回答指导教师提问情况给定。指导教师随机对实验应该了解的知识进行提问,并做到每一个同学都有同样的回答机会。实验预习成绩由各单次预习成绩平均值确定。单次实验预习报告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 |
良 (75-84) |
中 (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 (0-59) |
1.引用的背景知识或者基础原理无误; 2.实验内容完整; 3.能用流程图或方框图等形式将实验过程表达清晰; 4.图表规范; 5.条理清晰; 6.页面布局美观,干净整洁; 7.按时提交。 (此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主要是对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进行时、实验结束后三个过程的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一般采用减分制,即发现一次不规范,该过程的评分降低一个等级。单次实验操作成绩等级通过各评价点所占比例按权重确定。实验操作成绩由各个单次实验操作成绩平均值确定。单次实验操作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85-100) |
良 (75-84) |
中 (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 (0-59) |
实验前 |
40% |
1.准确确定实验位置; 2.做好实验分工; 3.检查并熟悉实验设施设备; 4.准备好实验数据记录用品; 5.着装规范; 6.其它实验前的必要准备。 |
“优”级中1-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5项及以上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实验中 |
30% |
1.做好必要防护; 2.积极参与实验; 3.实验设备运行正常; 4.实验设备操作规范; 5.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6.准时记录数据; 7.数据记录清晰无误; 8.样品测试规范; 9.无闲聊或者游戏等; 10.严格遵守其它实验操作要求。 |
“优”级中1-3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4-5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6-7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8项以上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实验后 |
30% |
1.实验数据及时口头或者书面汇报指导教师; 2.实验设备关停规范; 3.实验器材正确归位; 4.实验废弃物正确堆放; 5.实验场地清理干净; 6.实验现场检查仔细; 7.严格遵守实验室其它相关要求。 |
“优”级中1-2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3-4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5-6项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优”级中6项以上内容未按要求进行。 |
(四)实验报告考核评价标准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的掌握;原始数据及数据整理;实验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总结和结论;建议和见解等方面。实验期末成绩由各个单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确定。单次实验报告等级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 |
良 (75-84) |
中 (65-74) |
及格 (60-64) |
不及格 (0-59) |
1.引用的背景知识或者基础原理无误; 2.实验数据记录清晰; 3.实验数据完整; 4.图表规范; 5.条理清晰; 6.数据分析合理; 7.结论准确; 8.评价和建议合理; 9.用纸符合要求; 10.粘贴材料规整; 11.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12. 按时提交。 (此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3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8条中有4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9-12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六、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尚小琴主编.《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教学参考书:
张金利主编.《化工原理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6
伍钦主编.《化工原理实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学反应工程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16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3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48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邹汉波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化学反应与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和归纳反应过程的原理和特点,将化学反应原理与反应设备内流动、传热和传递等过程相结合,用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传递模型,预测反应结果和反应器的操作性能。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提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学生进行定量工程计算和化工过程设计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
|
1 |
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化学反应器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和求解方法。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过程建立或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 |
|
|
2 |
能够根据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及数学模型,综合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对反应器和工艺过程进行优化。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判别化工专业工程的极限、优化等问题。 |
|
|
3 |
能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原理,针对特定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参数的优化、对反应器进行分析、比较和设计。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
|
|
4 |
能够利用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利用数学模型表达不同反应(气固、气液)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2-1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
|
5 |
能应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对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操作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2-2 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采用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于习题课、讨论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对原理部分采用讲授为主,知识的拓展和应用采用互动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文献查阅、工程案例以及课程网站,培养学生应用反应工程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
|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
|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掌握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化学反应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模型的建立、分析以及计算。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将有利于指导反应动力学常数的获取、复合反应以及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分析。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课程将指导学生利用化学工程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液反应器的分析和设计。 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的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如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产品开发和毕业设计课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获取、反应器的选型、最佳工艺条件以及产品放大条件等工程问题。 |
|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
|
教材: 郭锴,唐小恒,周绪美编,《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教学参考书: 1.李绍芬主编,《反应工程(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王安杰主编,张守臣,李翔副主编,《化学反应工程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朱炳辰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 Octave Levenspiel,《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Third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1999。 |
|
|
|
|
|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绪论 |
教学要求: |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内容。 |
2.掌握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 |
教学内容: |
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任务、作用及分类。 |
重点: |
化学反应的分类;反应器的操作方式及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 |
难点: |
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 |
|
第一章 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 |
教学要求: |
1.了解均相单一反应的动力学基本原理,以及非等温条件下理想反应器的设计; |
2.理解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原理; |
3.掌握这三类反应器中发生均相单一反应时,反应器设计方程的计算及应用。 |
教学内容: |
1.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方法;2.化学反应器设计基础;3.等温条件下理想反应器的设计。 |
重点: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方程计量关系、反应速率的浓度效应和温度效应。 |
难点: |
等温条件下理想反应器的设计分析;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反应器设计计算。 |
|
第二章 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
教学要求: |
1.了解单一不可逆反应过程平推流反应器与全混流反应器的比较; |
2.掌握不同的复合反应,即可逆反应、平行反应、自催化反应以及连串反应的特点; |
3.掌握不同复合反应的反应器的选型、加料方式及操作温度等操作条件的确定方法。 |
教学内容: |
1.单一不可逆反应过程及反应器;2.自催化反应及反应器;3.可逆与平行反应特性及反应器;4.连串反应特性及反应器。 |
重点: |
单一不可逆反应过程平推流反应器与全混流反应器的区别;理想流动反应器和不同型式反应器的组合;自催化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 |
难点: |
循环反应器设计方程的数学推导;复合反应在PFR和CSTR反应器的优化设计计算。 |
|
第三章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
教学要求: |
1.了解流动系统停留时间分布的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实验测定方法; |
2.理解多釜串联模型、轴向扩散模型和离析流模型的物理含义和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 |
3.掌握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确定模型参数。 |
教学内容: |
1.返混对反应过程的影响;2.流体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3.非理想流动模型 |
重点: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实验测定、统计特征值及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
难点: |
以对比时间表示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与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宏观流体、微观流体概念的理解。 |
|
第四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
教学要求: |
1.了解固体催化剂的组成和组分选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2.理解气固相多相催化过程的特征以及反应速率的表达方法; |
3.掌握兰格缪尔吸附模型(理想吸附模型)及双曲本征动力学方程的推理;内外扩散排除的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 |
1.气固相催化过程;2.固体催化剂;3.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4.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实验测定 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实验测定方法。 |
重点: |
化学吸附与脱附、表面化学反应、反应本征动力学机理的推导。 |
难点: |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表征;兰格缪尔吸附模型、双曲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
|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
教学要求: |
1.了解非等温过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
2.理解气固相催化等温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
3.掌握催化剂颗粒内气体扩散的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
教学内容: |
1.催化剂颗粒内气体扩散;2.气固相催化宏观动力学;3.非等温过程的宏观动力学。 |
重点: |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扩散,区别分子扩散、克努森扩散的区别;球形催化剂上等温反应宏观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假设、建立 。 |
难点: |
有效扩散的假设及推导;方程求解涉及二阶常微分方程的数学求解及泰勒级数近似处理。 |
|
第六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
教学要求: |
1.了解流体在固定床内的流动特性以及流体在固定床内的径向传递。 |
2.理解固定床反应器一维拟均相模型的特征。 |
3.掌握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特点和类型,以及单层绝热反应器的计算方法。 |
教学内容: |
1.流体在固定床内的传递特性;2.固定床催化反应器设计。 |
重点: |
固定床的相关参数,固定床空隙率、体积当量直径、颗粒平均直径等;等温多层和多段绝热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
难点: |
厄根方程和修正的雷洛准数;多段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的优化。 |
|
第七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
教学要求: |
1.熟悉流化床反应器的内径、床高的确定方法。 |
2.理解流化床中的气泡行为以及流化床的鼓泡床模型。 |
3.掌握流化床中散式流化与聚式流化的区别,以及流态化的不正常现象。 |
教学内容: |
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2.流化态的不正常现象;3. 流化床的工艺计算 。 |
重点: |
流化床反应器散式流化和聚式流化,浓相段和稀相段;流态化的不正常现象,床层中的气泡行为。 |
难点:流化床床层压降与空塔气速之间的相互关系。 |
|
第八章 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 |
教学要求: |
1.了解气液反应的步骤; |
2.理解五类气液反应动力学特点以及反应区间; |
3.掌握根据气液反应的快慢进行气液反应器的选型。 |
教学内容: |
1.气液反应的步骤;2.气液反应动力学;3.气液反应器。 |
重点: |
气液反应的步骤,五大气液反应过程的反应区域及适合的反应器类型;化学增强因子和膜内转换系数。 |
难点: |
气液反应过程的基础方程及五大反应过程的适合反应器。 |
|
第九章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 |
教学要求: |
1.了解反应器的热量衡算以及反应器参数的灵敏性; |
2.理解管式反应器内的热点情况。 |
3.掌握全混流反应器的定态及热稳定性的判断。 |
教学内容: |
1.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2.管式反应器的热稳定性;3.反应器参数的灵敏性。 |
重点: |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量衡算及全混流反应器的定态点。 |
难点: |
全混流反应器稳定的定态点的依据;全混流反应器着火点和熄火点的确定。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0 |
绪论 |
1 |
1 |
|
|
|
|
|
|
1 |
第一章 |
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 |
8 |
6 |
|
1 |
1 |
|
|
|
1、2、3 |
第二章 |
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
8 |
7 |
|
|
1 |
|
|
|
1、2、3、4 |
第三章 |
非理想反应器 |
7 |
5 |
|
1 |
1 |
|
|
|
2、3、4、5 |
第四章 |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
6 |
5 |
|
|
1 |
|
|
|
2、3、4、5 |
第五章 |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
6 |
5 |
|
|
1 |
|
|
|
2、3、4、5 |
第六章 |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
5 |
4 |
|
1 |
|
|
|
|
3、4、5 |
第七章 |
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
2 |
2 |
|
|
|
|
|
|
4、5 |
第八章 |
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 |
3 |
2 |
|
|
1 |
|
|
|
4、5 |
第九章 |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 |
2 |
2 |
|
|
|
|
|
|
3、4、5 |
合计 |
48 |
39 |
|
3 |
6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来源于课堂表现、课堂测试、课后作业;期末成绩由闭卷考试给出。考核内容如下表所示: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表现 |
参与全部课程预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为100分,因事假和病假未参与课堂活动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1/3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则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程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文献查阅、工程案例和小论文等完成情况,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化学反应器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和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2 |
1.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 2.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2.能够根据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及数学模型,综合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对反应器和工艺过程进行优化。 支撑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3 |
1.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 2.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3. 能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原理,针对特定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参数的优化、对反应器进行分析、比较和设计。 支撑毕业要求1 内涵观测点1-4 |
1.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2.非理想反应器 3.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4. 能够利用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利用数学模型表达不同反应(气固、气液)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1 |
1.非理想反应器 2.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3.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4.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5. 能应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对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操作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2 |
1.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2.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3.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4.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5.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6.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 7.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期末考试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课程目标 占总成绩比例 |
课堂表现 |
随堂测验 |
课程作业 |
期末考核 |
1.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化学反应器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和求解方法。 |
25% |
30% |
15% |
15% |
18.25% |
2.能够根据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及数学模型,综合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对反应器和工艺过程进行优化。 |
20% |
25% |
15% |
20% |
20% |
3.能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原理,针对特定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参数的优化、对反应器进行分析、比较和设计。 |
20% |
20% |
20% |
25% |
23% |
4.能够利用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利用数学模型表达不同反应(气固、气液)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20% |
15% |
20% |
20% |
19.25% |
5.能应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对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操作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 |
15% |
10% |
30% |
20% |
19.5%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10% |
15% |
15% |
60% |
10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浮动8%。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表现
参与全部课程预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为100分,因事假和病假未参与课堂活动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1/3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则不能参加考核。
2.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重点测验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公式等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若测验内容有标准答案,则按标准答案评定;若测验内容以论述性为主的主观题,则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答题准确; 4.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重点是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等的应用。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线上提交;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引用正确; 3.公式引用正确; 4.逻辑分析思路清晰; 5.结论可靠; 6.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及时提交。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分析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保证题型多样。考核内容覆盖课程目标要求的各项内容。
《化工专业实验I》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专业实验Ⅰ |
课程编码: |
180520048 |
课程负责人: |
梁红 |
课程性质: |
独立设课 |
开设学期: |
三 年级 一 学期 |
学时学分: |
课程总学时: 48 课程总学分: 1.5 ,其中实验总学时:48 实验总学分: 1.5 |
开设实验项目数: |
13,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8 选做实验项目数: 5 |
适用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主笔人 |
梁红 |
主审人 |
吴旭 |
日期 |
2018 年 12 月 21 日 |
一、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化工基础数据测试、反应工程、分离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实验中仪器、设备、测试技术及常用精密仪器的使用,初步了解化工专业实验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简单化工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产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与表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进行化工实验研究的能力。并加强计算机的应用,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等方法,通过比较归纳、作图等进行实验研究、信息获取和数据处理;
3. 通过实验训练加深化学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运用文献检索技能、数学拟合方法、工程科学等原理,准确分析化工工艺中各种操作条件或因素对于化工产品收率、反应转化率等工艺性能的影响,获得合理规律或拟合公式。 |
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4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2 |
掌握化工产品的制备技术及实验流程和方案的基本设计,了解实验过程中各因素对实验方案的影响,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科学实验技能。 |
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1 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和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3 |
学生基于化工产品的特性能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且能够制定可行的研究路线。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 根据产品、工艺等特征,选择确定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4 |
掌握化工产品的性能测试,了解相关表征方法,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化工相关专业的信息获取及数据处理能力。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 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
5 |
能在团队中负责地完成自身的实验任务,组织、协调及配合其他组员完成方案设计、内容展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
毕业要求9 内涵观测点9-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
1 |
1826021039 |
实验安全知识及教育 |
实验室安全操作、个人保护、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实验室有害危险品的处理等。 |
4 |
1 |
1 |
1 |
|
2 |
1826021040 |
计算机仿真实验 |
了解化工实验仿真技术,借助仿真软件,初步掌握化工实验的操作技术,并进行设备选择、流程设计。 |
4 |
1 |
1 |
1 |
|
|
3 |
1826021041 |
三元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
掌握三元液-液平衡数据测定原理及方法,能够进行数据获取、分析及处理。 |
4 |
4 |
1 |
1 |
|
4 |
1826021042 |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
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
4 |
4 |
1 |
1 |
|
5 |
1826021043 |
活度系数的测定—色谱法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
掌握活度系数的外延法测定原理及实验方法,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原理、操作及数据分析。 |
4 |
4 |
1 |
1 |
|
6 |
1826021044 |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
了解以乙苯为原料,在固定床单管反应器中制备苯乙烯的过程;掌握制备过程的转化率、选择性、收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优化化工生产工艺操作条件的方法。 |
4 |
4 |
1 |
1 |
|
7 |
1826021045 |
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实验 |
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设备的流程和操作。学会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4 |
4 |
1 |
1 |
|
8 |
1826021046 |
气固相催化宏观反应速率的测定 |
了解宏观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试原理及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基本方法,提高其分析能力。 |
4 |
4 |
1 |
1 |
|
9 |
1826022004 |
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制备、性能测试及表征 |
了解催化剂制备的原理及方法;掌握气固相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处理;了解TPO、XRD等催化剂性能测定及表征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16 |
4 |
2 |
2 |
|
10 |
1826022005 |
连续法制备沉淀二氧化硅及产品性能检测与表征 |
了解沉淀二氧化硅的各种制备方法,掌握制备沉淀SiO2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掌握IR、BET、粒度分布等表征方法及产品吸油值等性能测试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化工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
16 |
4 |
2 |
2 |
|
|
11 |
1826022006 |
功能性气凝胶的制备及应用 |
了解气凝胶形成机理及制备方法;掌握冷冻干燥法和超临界干燥法制备气凝胶的原理、合成工艺和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掌握气凝胶密度、弹性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工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和产品的制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
16 |
4 |
2 |
2 |
|
12 |
1826022007 |
还原染料的媒间接电化学还原反应的研究 |
掌握媒介间接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媒介配合体系的组成及配制,了解电解池的结构及电极材料构成;掌握隐色体靛蓝浓度的在线光谱监测方法及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通过考察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从而对媒介间接电化学还原染料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16 |
4 |
2 |
2 |
|
|
|
13 |
1826022008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的分类、构成和充放电机理;初步了解和掌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开发的研究思路和实验研究方法,学会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掌握锂离子电池电极制备的关键技术、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的常用方法,熟悉相关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 |
16 |
4 |
2 |
2 |
|
四、实验教学方式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单独设课。开课后,主讲教师需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验项目安排和进度、考核方式、实验守则、安全卫生制度等。
2.学生根据每个实验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或共同完成实验。
实验前,要求教师检查仪器设备,统计考勤,做好实验教学记录;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学习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所需测量的数据、实验仪器、注意事项等。
实验课程中,经教师考察,达到预习要求才允许参加实验;按要求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了解实验装置、实验流程、测试点、操作控制点及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仪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勤于动手、敏锐观察、细心操作、准确记录原始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检查并签名后的实验及原始数据才有效,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并参照学院要求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3.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初步实验方案。经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和步骤,学生按此进行实验。结束后,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由各实验项目成绩乘以该实验项目的占比,加和后获得最终成绩。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基础实验,每次实验的成绩按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三部分评分,其中实验准备(含预习情况、出勤情况、提问等)15%;实验过程(实验主动性、操作情况、动手能力等)25%;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60%。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次实验的成绩按实验准备与过程、讨论与答辩、实验报告三部分评分,其中实验准备与过程(含查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30%;讨论与答辩(课堂汇报文件的制作与课堂演讲)10%;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60%。
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基础实验 |
每次实验总评成绩 |
实验准备 |
课堂考勤:根据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教务规定,以下情况不予考核无成绩:旷课累计达到总学时1/4;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总学时1/3。课堂表现:预习报告和考核课堂提问等 |
15 |
80 (每个基础实验占10%) |
实验过程 |
实验表现、操作情况、动手能力等 |
25 |
实验报告 |
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 |
60 |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每次实验总评成绩 |
实验准备与过程 |
查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 |
30 |
20 |
讨论与答辩 |
课堂汇报文件的制作与课堂演讲 |
10 |
实验报告 |
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 |
60 |
总成绩 |
所有考核方式的百分制分数乘以各自的考核权重,相加得到本课程的百分制总成绩。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掌握化工产品的制备技术及实验流程和方案的基本设计,了解实验过程中各因素对实验方案的影响,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科学实验技能。 支撑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1 |
1、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 2、掌握化工专业实验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 3、掌握基础化工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 |
1、预习报告 2、实验装置流程的搭建3、实验中设备和仪器操作完成情况 4、实验中有关安全提问考核 |
1、对于基础实验: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装置的建立、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课堂提问、实验报告。 2、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查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小组讨论和答辩、实验报告等。 |
能运用文献检索技能、数学拟合方法、工程科学等原理,准确分析化工工艺中各种操作条件或因素对于化工产品收率、反应转化率等工艺性能的影响,获得合理规律或拟合公式。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4 |
4、掌握计算机化工仿真技术,并进行设备选择、流程设计 5、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文献检索分析各因素的影响,获得规律 |
1、预习报告 2、设计性实验报告的方案设计 3、实验报告的中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等 |
学生基于化工产品的特性能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且能够制定可行的研究路线。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 |
6、根据实验需求,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7、能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设计实验方案 |
1、预习报告 2、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的方案设计 |
掌握化工产品的性能测试,了解相关表征方法,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化工相关专业的信息获取及数据处理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 |
8、了解实验相关相关测试仪器的原理及表征方法 9、具有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
1、性能测试表征 2、实验报告的中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等 |
能在团队中负责地完成自身的实验任务,组织、协调及配合其他组员完成方案设计、内容展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9 内涵观测点9-2 |
10、具有熟练的仪器操作能力 11、具有团体合作能力,能够完成组内分布的任务,配合其他成员的工作 |
1、预习报告 2、实验操作情况 3、设计性实验的小组讨论与答辩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预习
实验预习一般在实验开始前的课外时间进行,以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内容、仪器仪表、测试方法、实验过程等,并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本部分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实验前期准备的情况。预习报告一般采用自备报告用纸,手写或计算机打印均可。
3.课堂提问
实验课堂提问一般随机进行,对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进行现场提问,学生主动、被动回答问题;单次提问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提问成绩由多个单次提问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4.实验操作情况
主要包括实验表现、操作情况、动手能力等。实验操作主要是对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进行时、实验结束后三个过程的评价。考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按要求进行,一般采用减分制,即发现一项不规范,该过程的评分降低一个等级。
实验课堂中,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分,主要考核内容如下:玻璃仪器使用规范,移液管、滴定管等量器读数精确,能正确安全地使用对应实验的设备仪器,能按要求配置标准溶液,能正确使用化工产品表征仪器,实验过程有条理地安排各步骤,能准确控制实验温度、浓度等操作条件,能安全地使用实验室的水电气等实验操作情况。
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比例 (%) |
优秀 (100-90分) |
良好 (90-80分) |
中等 (80-70分) |
及格 (70-60分) |
不及格 (60分以下) |
出勤 |
5% |
全勤 |
正常请假2次且补做实验 |
正常请假5次且补做实验;迟到30分钟内2次;迟到30分钟以上1次 |
迟到30分钟内4次;迟到30分钟以上2次;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1次 |
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3次;无故缺勤2次 |
课堂提问 |
4% |
回答准确率 |
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回答问题 |
回答具有批判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回答不够全面 |
回答内容与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 |
回答错误 |
1% |
回答主动性 |
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能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经教师鼓励后能按要求参与互动 |
互动较为被动 |
无互动且没有配合意识 |
预习报告 |
5% |
规范正确完成预习报告 |
预习报告内容基本完整 |
预习报告出现少量错误 |
预习报告缺少关键内容 |
未提交预习报告 |
实验操作情况 |
25% |
实验操作规范严谨 |
实验操作基本正确 |
实验操作有瑕疵 |
实验操作出现错误 |
实验操作出现较大错误 |
5.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的掌握;原始数据及数据整理;计算结果及表述;总结和结论;建议和见解等方面。单次报告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报告成绩由多个单次报告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报告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比例 (%) |
优秀 (100-90分) |
良好 (90-80分) |
中等 (80-70分) |
及格 (70-60分) |
不及格 (60分以下) |
实验数据处理 |
20% |
数据处理正确 |
数据处理较为准确 |
数据处理基本准确 |
数据处理部分准确 |
数据处理错误 |
实验结果分析 |
30% |
数据分析合理严谨 |
数据分析较为合理 |
数据分析基本正确 |
数据分析有错误 |
数据分析不合理 |
实验讨论与总结 |
10% |
实验讨论充分,总结到位 |
实验讨论较为充分,总结较为到位 |
实验讨论基本充分,总结基本到位 |
实验讨论不太充分,总结不太到位 |
无讨论与总结 |
六、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指导书)
梁红;陈姚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郭军红,包雪梅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
乐清华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
辛勤主编,《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2017 |
《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安全与环保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课程编码 |
180520049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杨伟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
|
《化工安全与环保》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
|
|
《化工安全与环保》是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为背景,将化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根据化工物质种类繁多,加工过程复杂、多样,不安全因素多,损害和伤亡事故多发性的特点,从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压力容器和机电设备运行和维护到化工系统分析和评价,全面介绍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防职业危害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化工工艺技术人员在了解和熟悉生产工艺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化工安全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本课程强调安全和环保观点,提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重学生在化工过程中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及训练学生在化工安全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
|
|
|
|
毕业要求 |
内涵观测点 |
课程目标 |
6.能够基于化学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了解化工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课程目标1: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已学的化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认识实际化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 |
6-2能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目标2:了解化学工业的危险与安全、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动向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认识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
课程目标3:了解化学工业生产所涉及的毒害物质的特性及预防和处理措施。了解化学工业生产安全卫生及卫生设施和防护器具。了解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
课程目标4:能够掌握及处理实际化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问题。 |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化学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对相应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概论 |
教学要求: |
1.化工安全技术的新进展 |
2.理解化工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的开发和应用 |
教学内容: |
化工生产安全的严峻性、化学工业的重要意义、化工安全生产的意义、化工生产的危险性及其分类 |
教学重点:化工安全生产的意义 |
难点:认识化工生产安全的严峻性,又理解化学工业的重要意义。 |
|
第二章 化学反应安全技术 |
教学要求:学习化工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类型,熟悉影响化工反应过程的危险因素,掌握其安全生产的控制技术。重点学习氧化还原、卤化、硝化、磺化、催化、聚合、电解等反应过程,预防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反应的危险产生,培养学生具有稳定化工反应操作过程和控制安全生产的工作能力; |
教学内容: |
氧化反应及反应特点、氧化反应过程安全控制技术、过氧化物的特点及安全技术;还原反应及其特点、危险性大的还原反应及其安全技术;氯化反应、氟化反应、溴化反应和碘化反应; 硝化反应的危险性分析、混酸配制的安全技术、硝化器的安全技术;磺化反应及其特点、磺化反应过程的危险性分析;催化、聚合、电解等反应过程。 |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危险形成机理。 |
难点:多种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危害。 |
|
第三章 化工单元操作安全技术 |
教学要求: |
熟悉化工单元操作类型和基本特点,重点学习化工单元操作的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控制技术,掌握常用化工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传热、蒸馏、干燥、吸收、混合等)的安全技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安全控制技术稳定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工作能力。 |
教学内容: |
物料输送过程的安全、过滤过程的安全、除尘过程的安全、粉碎过程的安全、筛分过程的安全、混合与搅拌过程的安全、造粒过程的安全、换热过程的安全、干燥过程的安全、蒸馏过程的安全。 |
教学重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各参数设置与安全生产的要求。 |
难点:干燥、蒸馏等单元操作过程中生产效率与安全生产的相互关系。 |
|
第四章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
教学要求: |
学习压力容器、锅炉、压力管道、气瓶等化工常用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熟悉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和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定期检验、维护、报废、档案资料保存的安全工作制度。重点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和管理的工作能力。 |
教学内容: |
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锅炉的安全技术、气瓶的安全技术、压力管道的安全技术、安全装置。 |
教学重点:不同级别压力容器的安全要求标准。 |
难点:多种混合气体的气瓶外观要求。 |
|
第五章 装置运行与维护安全技术 |
教学要求: |
学习化工生产中的腐蚀知识和安全检修的特点;熟悉化工装置的维护、检修、验收方法;掌握化工装置的生产操作、日常维护、安全检修及堵漏技术,掌握装置开停车的安全处理、化工检修作业的安全要求及防范措施,避免化工生产及检修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具有安全运行与维护化工装置的基本工作能力。 |
教学内容: |
化工装置的使用安全与故障处置、化工装置泄漏维护技术、化工装置安全检修技术、化工装置试车安全技术、安全生产与装置的验收。 |
教学重点:化工密封装置的泄漏检测、现场堵漏技术及其应用、现场施工操作安全。 |
难点:化工检修的特点、化工装置检修分类、检修管理及安全要求。 |
|
第六章 安全生产管理 |
教学要求: |
学习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投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管理制度。 |
教学内容: |
化学品的安全生产特点及安全管理意义、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安全管理制度、现代安全管理简介。 |
教学重点: |
安全生产标准化、事故应急管理。 |
难点: |
安全生产标准化。 |
|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
教学要求: |
学习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认识传统化工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熟悉环境污染的类型和特点,理解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学习环境科学的内容、任务和分支,了解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基本思想。 |
教学内容: |
环境问题概述、化工环境污染概况、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教学重点: |
化工污染发展历程、化工污染分类。 |
难点: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
第八章 废气的综合治理技术 |
教学要求: |
了解化工废气的来源和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认识化工废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性,熟悉化工废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措施,根据废气污染实际情况,能够采取有效的化工废气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具有预防和治理化工废气污染的技术工作能力。 |
教学内容: |
化工废气的来源及特点、除尘技术、烟气处理技术等。 |
教学重点: |
化工废气的来源及特点。 |
难点:脱硫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控制技术、氯氟烃(CFCs)和卤族化合物类物质(ODS)的控制与消减。 |
|
第九章 废水的综合治理技术 |
教学要求: |
了解化工废水的来源及其污染特征,了解化工废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化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了解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
教学内容: |
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化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 |
教学重点:化工废水的排放标准。 |
难点:生物处理技术。 |
|
第十章 结合实际生产论述生产安全问题 |
教学要求: |
以实际生产为例,例如锂离子电池生产及储运安全。 |
教学内容: |
锂离子电池背景、原料存储及运输、生产过程安全、产品储存运输安全、高安全性产品设计开发。 |
教学重点:原料存储及运输、生产过程安全、产品储存运输安全、高安全性产品设计开发。 |
难点:高安全性产品设计开发。 |
|
第十一章 废渣的综合治理技术 |
教学要求: |
了解化工废渣概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化工废渣处理技术。 |
教学内容: |
化工废渣的来源、化工废渣的分类、化工废渣的危害、固体废物管理制度简述、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标准、推行清洁生产。 |
教学重点:化工废渣处理原则、化工废渣处理处置方法 |
难点:化工废渣处理处置方法 |
|
第十二章 垃圾焚烧发电 |
教学要求: |
了解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意义、项目运作基本模式。 |
教学内容: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概述、生活垃圾产量及基本特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设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实例。 |
教学重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设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实例 |
难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设计 |
|
第十三章 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
教学要求: |
认识噪声污染的危害,学习噪声污染的特点和防治方法;了解光污染的特点和危害和防治方法;认识放射性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以及热污染的危害,熟悉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热污染的防治方法,能够辨别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以及热污染的来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物理污染的能力。 |
教学内容: |
物理性污染概述、噪声污染与控制、电磁辐射污染与控制、放射性污染与控制、热辐射污染与控制、光污染与控制。 |
教学重点:噪声污染与控制、电磁辐射污染与控制、放射性污染与控制、热辐射污染与控制 |
难点:对于外照射的防护措施、对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
|
第十四章 危险化学品的职业危害与事故救援 |
教学要求: |
学习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及特点,认识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严重性,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熟悉产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泄漏事故、中毒窒息事故、化学灼伤事故的危害及处理措施,能够正确、合理、及时、安全的处理危险化学品事故,避免或降低事故所造成损失。 |
教学内容: |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特性、危险化学品的职业危害、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应急救护及逃生自救技术。 |
教学重点:危险化学品的职业危害、危险化学品危害的防治措施 |
难点: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
|
第十五章 化工生产职业健康与防护 |
教学要求: |
了解职业健康的涵义,熟悉职业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辨识职业危害因素;掌握职业病的预防原则及职业健康监护措施,熟悉职业病预防技术措施;熟悉粉尘及工业毒物的危害,能有效提高防毒意识与能力,掌握防尘技术措施和防毒技术措施。 |
教学内容: |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职业中毒及其防治、职业健康检查。 |
教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 |
难点:工业毒物及防毒措施 |
|
第十六章 安全生产法 |
教学要求: |
了解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及意义,了解法规基本内容。 |
教学内容: |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 |
教学重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 |
难点: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
自学部分:企业HSE风险管理基础及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教学要求: |
通过慕课及其他网络课程了解HSE管理体系目的及意义,了解HSE管理体系基本内容。了解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基本方法。 |
教学内容: |
学习如何把HSE方针、目标分解到企业的基层单位,把识别危害、削减风险的措施、责任诸级落实到岗位人员。了解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适用范围、特点、理论依据。 |
教学重点:如何使学生对HSE体系充分理解 |
难点:危害识别是否充分、风险评估是否合理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2 |
化学反应安全技术 |
2 |
1 |
|
1 |
|
|
|
|
2、3、4、5 |
3 |
化工单元操作安全技术 |
2 |
2 |
|
|
|
|
|
|
2、3、4、5 |
4 |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
2 |
2 |
|
|
|
|
|
|
1、2、3、4、5 |
5 |
装置运行与维护安全技术 |
2 |
2 |
|
|
|
|
|
|
2、3、4、5 |
6 |
安全生产管理 |
2 |
1 |
|
1 |
|
|
|
|
1、2、3、4、5 |
7 |
环境保护概论 |
2 |
1 |
|
1 |
|
|
|
|
1、2、3、4、5 |
8 |
废气的综合治理技术 |
2 |
2 |
|
|
|
|
|
|
1、2、3、4、5 |
9 |
废水的综合治理技术 |
2 |
2 |
|
|
|
|
|
|
1、2、3 |
10 |
结合实际生产论述生产安全问题 |
2 |
1 |
|
1 |
|
|
|
|
2、3、4、5 |
11 |
废渣的综合治理技术 |
2 |
2 |
|
|
|
|
|
|
1、2、3、4、5 |
12 |
垃圾焚烧发电 |
2 |
1 |
|
1 |
|
|
|
|
1、2、3、4、5 |
13 |
物理污染综合治理技术 |
2 |
2 |
|
|
|
|
|
|
1、2、3、4、5 |
14 |
危险化学品的职业危害与事故救援 |
2 |
2 |
|
|
|
|
|
|
1、2、3、4、5 |
15 |
化工生产职业健康与防护 |
2 |
2 |
|
|
|
|
|
|
1、2、3、4、5 |
16 |
安全生产法 |
2 |
1 |
|
1 |
|
|
|
|
1、2、3 |
合计 |
32 |
26 |
|
6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表现 |
通过课堂提问考核上课出勤及专注度情况。 |
15 |
40 |
随堂测验 |
通过课堂讨论考察学生对化工安全设计过程和安全生产基本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 |
25 |
期末考试 |
小组展示 |
通过查阅资料,组队就不同化工过程安全及环保相关专题进行演讲,对相关案例的环保性、可持续性等相关指标能够进行评价。 |
30 |
60 |
结课论文 |
通过查阅论文撰写结课论文,要求独立完成。能够发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
30 |
合计 |
100 |
1.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平时成绩由以下2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5%;
第二部分: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5%;
(一) 课堂表现评定依据
(1)对课堂即时提问的回答准确率;
(2)课堂发言的主动性;
课堂表现基本分70分,互动一次加3分。具体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90) |
良好(80-90) |
中等(70-80) |
及格(60-70) |
不及格(<60) |
课堂回答的准确率 |
70% |
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回答问题 |
回答具有批判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回答不够全面 |
回答内容与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 |
回答错误 |
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
30% |
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能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经教师鼓励后能按要求参与互动 |
互动较为被动 |
无互动且没有配合意识 |
(二) 课程讨论及课后作业评定依据
以课堂教学案例以及课后思考题为主,取每次作业算术平均分。具体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课后作业评定依据表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90) |
良好(80-90) |
中等(70-80) |
及格(60-70) |
不及格(<60) |
解答思路安全意识,书写 |
20% |
解答思路清晰,安全意识强,安全规范全面,书写规范 |
解答思路较清晰,安全意识交强,安全规范较全面,书写较规范 |
解答思路基本正确,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较完整,书写基本规范 |
解答思路一般,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不够全面,书写基本规范 |
解答错误 |
科学性,逻辑性 |
60% |
非常准确 |
较准确 |
基本准确 |
大部分准确 |
错误 |
2.期末考试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为小组展示和课程论文,占总成绩60%,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一) 小组展示评定依据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90) |
良好(80-90) |
中等(70-80) |
及格(60-70) |
不及格(<60) |
案例展示问题关注点及解决办法的准确率 |
70% |
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提出解决安全问题方法 |
具有批判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展示及讨论不够全面 |
展示内容基本可信 |
内容陈旧,观点错误 |
展示的参与度 |
30% |
能积极参与课堂展示 |
能较积极参与课堂展示 |
经教师鼓励后能按要求参与展示 |
参与展示但表现一般 |
不参与 |
(二)课程论文评定依据表
考察点 |
所占比例 |
优秀(>90) |
良好(80-90) |
中等(70-80) |
及格(60-70) |
不及格(<60) |
内容完整性,安全意识,书写 |
40% |
内容完整,安全意识强,安全规范全面,书写规范 |
内容较完整,安全规范较全面,书写较规范 |
内容基本完整,安全规范较完整,书写基本规范 |
内容一般,安全规范不够全面,书写基本规范 |
内容错误 |
新颖性、科学性、逻辑性 |
60% |
非常准确 |
较准确 |
基本准确 |
大部分准确 |
错误 |
《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学工艺学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17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林璟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学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在化工工艺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讲授石油加工、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重要化学产品工艺过程能熟练掌握,能较好研究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济地、先进地将各种原料生产出化工产品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培养从事化工生产领域的设计、运行与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学生将来从事化工行业奠定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够结合化学工艺学理论知识和文献查阅获得知识,理解和掌握典型化学产品生产工艺中涉及的反应物质进料配比、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空速、反应催化剂等各种影响因数与反应速率、选择性的关联性规律。 |
内涵观测点2-4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化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2 |
掌握石油加工过程和典型化学产品生产过程涉及的工艺技术,理解和掌握典型化学产品生产工艺。掌握典型化学产品生产工艺中涉及的反应原理、机理、工艺参数的调控和影响规律和工艺流程设计及优化。 |
内涵观测点3-1掌握化工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3 |
能够利用化学工艺过程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机理及文献知识,分析和优化生产工艺。 |
内涵观测点3-3能够进行化工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4 |
掌握石油加工过程和典型化学产品生产过程涉及的生产成本控制。 |
内涵观测点11-1掌握化工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5 |
能够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是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学习的持续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
内涵观测点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提问与小组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等,掌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化学反应过程三传一反的课程理论知识后,为学习和理解化学工艺学涉及的石油裂解、加氢、脱氢、选择性氧化、羰基化、化工产品绿色化过程等课程内容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1.米镇涛,《化学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二版 2.刘晓勤,《化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 3.闫福安,《化学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
第一章 教学内容:绪论,化学工艺学的研究范畴;化学工业的发展、地位与作用;现代化学工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化学工业的原料资源和主要产品。 |
重点: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关系,主要的化工原料。 |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在化工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其学习热情。 |
|
第二章 教学内容:化学工艺基础,原料资源及其加工;化工生产过程及流程;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及使用;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
重点:石油的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工艺和特点;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 |
难点:学会分析复杂流程的单程转化率、全程转化率、选择性等效率指标,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 |
第三章 教学内容:烃类热裂解,热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及机理分析;裂解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及相关影响研究;管式裂解炉及裂解工艺;裂解气的预分馏及净化;裂解气的精馏分离系统、压缩和制冷系统;。 重点:烃类裂解工艺过程参数选择;各个工艺参数和原料性质对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一次裂解与二次裂解间的区别与联系。 |
难点:烃类裂解工艺过程参数选择;裂解过程的高温、短停留时间和低烃分压的选择和措施。 |
第四章 教学内容:芳烃转化过程,了解工业芳烃的主要来源及芳烃转化的实际意义;熟悉芳烃转化的主要方法、途径和催化剂;了解C8芳烃分离和转化原理和方法。 |
重点:芳烃转化的主要反应;芳烃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选择。 |
难点:芳烃生产各工艺流程的特点。 |
第五章 教学内容:合成气的生产过程,了解合成气的生产方法、煤、天然气以及渣油制合成气的技术发展,掌握天然气蒸汽转化法制合成气的反应、催化剂和操作条件。掌握天然气蒸汽二段转化法的工艺,掌握CO变换过程的原理、工艺条件。 |
重点:煤和天然气制备合成气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一氧化碳变换过程、CO变换过程工艺条件。 |
难点:天然气制备合成气的工艺流程;一氧化碳变换过程。 |
第六章 教学内容:加氢与脱氢技术背景、加氢与脱氢过程,了解加氢与脱氢反应的一般规律;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及路线、掌握氨合成的原理、动力学和热力学。 |
重点:了解加氢与脱氢反应的一般规律、氨合成原理及工艺; |
难点:氮加氢制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七章 教学内容:烃类选择性氧化,了解均相催化氧化、非均相催化氧化的一般特征和原理,了解典型均相催化氧化、非均相催化氧化实例的生产方法、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 |
重点:典型均相催化氧化、非均相催化氧化实例的生产方法、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 |
难点:实例的生产方法、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 |
第八章 教学内容:羰基化过程,了解羰化反应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羰化反应合成反应实例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 |
重点:典型羰基化合成化学品的反应生产原理和工艺; |
难点:羰基化合成反应原理和工艺。 |
第九章 教学内容:绿色化学化工 |
重点:绿色化学的概念、基本原则、评价指标、前沿研究领域;绿色过程工程的概念;绿色过程工程的基本原则;典型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原则等。 |
难点:评价化学过程绿色程度的主要指标。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5 |
2 |
化学工艺基础 |
2 |
2 |
|
|
|
|
|
|
1,4,5 |
3 |
烃类热裂解 |
6 |
6 |
|
|
|
|
|
|
1,2,4 |
4 |
芳烃转化过程 |
2 |
2 |
|
|
|
|
|
|
2,4 |
5 |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
4 |
4 |
|
|
|
|
|
|
2,3,5 |
6 |
加氢与脱氢过程 |
4 |
4 |
|
|
|
|
|
|
2,3,4 |
7 |
烃类选择性氧化 |
6 |
5 |
|
1 |
|
|
|
|
1,2,3,4,5 |
8 |
羰基化过程 |
2 |
2 |
|
|
|
|
|
|
1,2,3,4,5 |
9 |
绿色化学化工 |
4 |
4 |
|
|
|
|
|
|
1,2,3,4,5 |
合计 |
32 |
29 |
|
3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1.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提问/讨论 |
2.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后作业 |
3.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单题、工艺分析题 |
60 |
合计 |
100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表4 化学工艺学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能够结合化学工艺学理论知识和文献查阅获得知识,理解和掌握典型化学产品生产工艺中涉及的反应物质进料配比、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空速、反应催化剂等各种影响因数与反应速率、选择性的关联性规律。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4 |
主要的化工原料;本课程在化工中的主导地位;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关系。石油的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工艺和特点;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复杂流程的单程转化率、全程转化率、选择性等效率指标。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 课程论文或考试 |
掌握石油加工过程和典型化学产品生产过程涉及的工艺技术,理解和掌握典型化学产品生产工艺。掌握典型化学产品生产工艺中涉及的反应原理、机理、工艺参数的调控和影响规律和工艺流程设计及优化。 支撑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1 |
烃类裂解工艺过程参数选择;裂解过程的高温、短停留时间和低烃分压的选择和措施;各个工艺参数和原料性质对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芳烃转化的主要反应;芳烃转化各工艺流程的特点;芳烃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选择。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 课程论文或考试 |
能够利用化学工艺过程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机理及文献知识,分析和优化生产工艺。 支撑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3 |
合成气的脱碳、脱硫的方法和过程,CO变换过程的原理、工艺条件;乙烯配位催化氧化制乙醛、丙烯制环氧丙烷,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丙烯羰基化合成丁醇、辛醇生产原理和工艺;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 课程论文或考试 |
掌握石油加工过程和典型化学产品生产过程涉及的生产成本控制。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1 |
乙烯配位催化氧化制乙醛、丙烯制环氧丙烷,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丙烯羰基化合成丁醇、辛醇等生产过程涉及的生产成本控制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 课程论文或考试 |
能够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是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学习的持续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2 内涵观测点12-1 |
各类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的发展性和延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方式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 课程论文或考试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课堂考勤评定依据: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旷课超过3次,该部分考核成绩为0;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2.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是对已讲授的知识进行现场随机提问,学生主动或被动回答问题。单次提问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堂提问成绩由多个单次提问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提问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90-100分) |
良 (80-90分) |
中 (70-80分) |
及格 (60-70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回答完整 4、积极主动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4中主动回答问题,但较迟疑。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3项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标准4中需教师点名回答问题。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只达到基本合格水平;在标准4中教师点名后还需多次鼓励回答问题。 |
在优的标准1-3中至多2项只达到不合格水平;在标准4中教师点名后不回答问题。 |
3. 课后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一般自备作业用纸,要求手写完成;单次作业参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分,多次作业的总成绩按照每次作业量进行加权平均。课程作业总成绩按照15%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优 (90-100分) |
良 (80-90分) |
中 (70-80分) |
及格 (60-70分) |
不及格 (0-59分) |
能按要求提交作业,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 |
能按要求提交作业,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 |
能按要求提交作业,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
能按要求提交作业,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 |
不提交作业;或虽提交作业,但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 |
4.期末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核根据情况采取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进行考核。如果期末考核形式为开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单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相关化学工艺的分析等。如果期末考核形式为课程考查论文。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出题形式主要为专题论述作业。
《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设计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
课程编码 |
180520018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制图、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吴旭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工设计是化工工艺专业本科生所必修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化工工程与设备设计的基本能力,主要讲述化工设计的原则、方法、设计程序和技巧,以及各种化工设备图和各种化学工程与工艺图的绘制及阅读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过程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入手,确定典型工艺过程的流程及工艺条件、设备选型;了解化工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通过加强基础、面向实际、引导思维、启发创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工设计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化工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设备、管道、仪表合理布置。 |
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1 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2 |
掌握物料和能量衡算,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3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3 |
能够基于化学工艺设计和工艺计算等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1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项目可能的研究路线、原料路线和分析检测方法。 |
4 |
能够将化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工程问题,掌握经典理论、现代测试方法和手段,对工程实际问题预测和模拟。 |
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化学工程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
5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设备、工厂等的设计、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1掌握化工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6 |
熟悉化工领域产品全周期及流程的成本构成,能够从经济与管理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
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2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化学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工厂参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不同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关生产工艺的最新发展动向,来加强教学效果。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必须以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自动化与仪表、化工工艺等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 前期先修课程为本课程提供基础知识,而本课程为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等课程为化工设计和生产实习打下理论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黄璐,王保国主编,《化工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1王红林,陈砺编著,《化工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荣杰编著,《化工设计》,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年 3李国庭等编著,《化工设计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内容: |
化工设计的概念与意义与化工设计的特点。 |
重点和难点: |
化工设计总原则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
第二章 基本建设程序与设计文件 |
第一节 化工设计的种类 |
教学内容: |
理解概念设计、中试设计、基础设计与工程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是理解概念设计、基础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的基础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与国外的工艺设计、基础工程设计及详细工程设计的内容与区别。 |
笫二节 化工厂设计的工作程序 |
教学内容: |
熟悉从项目建议书到投料试车的化工厂设计工作的内容和程序。理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什任务书、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内容。了解国外通用设计程序和内容。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扩大初步设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
第三节 化工车间工艺设计的程序及内容 |
教学内容: |
了解车间(装置)工艺设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车间(装置)工艺设计的工作程序和设计准备工作及方案设计的内容。 |
第四节 设计文件 |
教学内容: |
了解初步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初步设计文件中工艺设计部分的内容。 |
第三章 厂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第一节 厂址选择 |
教学内容: |
前期准备,编写选厂报告。 |
重点和难点 |
施工条件及安全、环保要求等。 |
第二节 总平面设计 |
教学内容: |
布置原则及技术要求。 |
重点和难点 |
总体布置要求。 |
第四章 工艺设计概述 |
第一节 初步设计阶段 |
教学内容: |
正确理解设计任务,制定设计内容,深度,进度等计划。 |
重点和难点: |
分析设计有关条件。 |
第二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 |
教学内容: |
提供施工安装用图纸,表格和说明。向非工艺专业提供设计条件和要求,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 |
重点和难点: |
主要落实设备装配图,管口方位图,基础地角图及产品说明书等。 |
第五章 工艺流程设计 |
第一节 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的选择 |
教学内容: |
理解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选择的原则和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确定的方法和步骤。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确定的步骤。 |
第二节 工艺流程设计 |
教学内容: |
理解工艺流程设计的任务和工艺流程的设计方法。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工艺流程设计的步骤和内容,以及反应过程、原料预处理过程、产 |
物的分离净化过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
难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反应过程为核心,根据反应过程的特点,提出 |
对原料预处理过程、产物的分离净化过程的的要求,组织工艺流程。 |
第三节 工艺流程图 |
教学内容: |
理解工艺流程图的种类和表达内容和管道仪表流程图的设备、管道、管件、 |
阀门和仪表控制点的表达方法。了解首页图的编制内容。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管道仪表流程图的设备、管道、管件、阀门和仪表控制点的表达内 |
容和方法,以及管道标注内容和方法。 |
难点是如何确定管道等级,以及管道标注内容和表示方法。 |
第四节 典型设备的自控方案 |
教学内容: |
理解泵类、压缩机、换热器、反应器及蒸馏塔的自控方案的内容和方法,以 |
及自控设计条件的内容。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泵类、压缩机、换热器、反应器及蒸馏塔的自控方案。 |
难点是如何确定操纵变量、主变量和副变量,以及控制方案的表达方法。 |
第五节 工艺流程图计算机绘制软件 |
教学内容: |
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用PIDCAD绘制工艺流程图的过程,理解PIDCAD的 |
工作界面和绘制工艺流程图的步骤和方法。 |
重点和难点: |
有条件的院校,应上机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绘制一个简单化工过程的管道仪表 |
流程图,重点掌握设备、管道、管件、阀门和仪表控制点的绘制方法和管道标注内容和方法。 |
难点是绘制工艺流程图的顺序,以及各种管线的类型、线宽的确定,阀门类型的确定。 |
第六章 化工计算 |
笫一节 物料衡算的基本方法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深刻理解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的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此 |
基础上能熟练地选择衡算基准,并进行化学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是掌握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的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正确选择物料 |
衡算的基准。 |
难点是正确理解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的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物料衡算中;如何正确选择衡算基准(包括基准物流的名称和单位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 |
笫二节 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根据己知条件,针对不同的反应过程正确选择衡算基准和衡 |
算方法,并列出衡算方程。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是掌握直接推算法和具有循环物料的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的基准和方 |
法。 |
难点是针对不同反应过程正确选择物料衡算方法;如何正确利用转化率、选 |
择性和收率列出反应过程进出物料的关系式;如何正确理解单程转化率、单程收率和总转化率、总收率及循环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正确列出物料衡算关系式。 |
第三节 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衡算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以反应热效应为基础和以生成热为基础两种反应过程能量衡算方法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两种衡算方法的衡算基准和热量衡算表达式中的各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
难点是如何正确选择热量衡算的基准(包括温度、压力和相态),以及有相变时其热量的正负符号的取向以及正确判定热量衡算表达式中的初始和终了温度。 |
第七章 设备选型及其工艺设计 |
第一节 化工设备选用的一般原则 |
教学内容: |
理解化工设备选型和工艺设计的一般原则。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应理解设备选型和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
第二节 非定型设备设计的主要程序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非定型设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工作程序。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应掌握非定型设备基本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正确选择并填写非定型设备设计条件单。 |
难点是确定合适的设备基本结构形式和基本尺寸、主要工艺参数,以及正确选择并填写非定型设备设计条件单。 |
第三节 化工设备图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化工设备图的基本知识,化工设备图的基本内容和表格形式、化工设备图的表达特点,化工设备图的件号和尺寸标注内容和方法,化工设备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化工设备图的阅读方法和步骤。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应掌握化工设备图的有关规范、相关表格填写,化工设备图的视图表达特点,化工设备图尺寸标注内容和标注基准,阅读化工设备图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是如何确定化工设备的主、辅视图,化工设备图的尺寸标注内容、标注基准和方法。 |
第四节 设备工艺及设备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教学内容: |
应通过采用AutoCAD绘制一个简单的设备图的实例或作业,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绘图的设置、绘图、编辑、标注及对象选择和捕捉等常用操作的用途和方法,学会用AutoCAD绘制化工设备图。 |
有条件的院校应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用多媒体演示方式,用计算机进行设备选型与计算的方法与步骤,用AutoCAD绘制化工设备图的方法与步骤。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设置绘图界限、文字样式、图层与线型线宽及尺寸标注样式,线和几何图形的绘制,对象选择和捕捉,复制、移动、修剪、打断、缩放、镜像、阵列、延伸、拉伸、偏移、旋转等编辑操作,文字标注及编辑,尺寸标注及编辑。 |
难点是绘图和编辑操作中对话框或提问句的回答与输入,文字标注样式及编辑,尺寸标注样式及编辑。 |
第八章 车间布置设计 |
第一节 车间布置设计概述 |
教学内容: |
理解化工车间的组成,车间布置设计的依据、内容及程序,以及车间(装置)平面布置方案和工业建筑物的模数、敞开构筑物的结构尺寸。 |
重点和难点: |
结合具体实例,重点应理解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车间布置设计的内容,掌握直通管廊长条布置、组合型布置,室内布置和露天布置的方案的要点。 |
第二节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
教学内容: |
理解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设备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安装检修、土建及安全、卫生的要求,以及工艺设备竖面布置的原则。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应了解设备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安装检修、土建及安全、卫生的要求及应对方案,以及工艺设备竖面布置的原则。 |
第三节 典型设备的布置方案 |
教学内容: |
理解立式容器和反应器、塔、换热器、卧式容器、泵及压缩机的布置方案和布置要点。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应理解立式容器和反应器、塔、换热器、卧式容器和泵的布置要点。 |
第四节 设备布置图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设备布置图的内容、一般规定,设备布置图的图幅、比例、尺寸单位、图面安排和视图要求,设备布置图标注内容和要求,基础工程设计阶段和详细工程设计阶段的设备布置图的内容,设备布置图的绘制与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应掌握建筑物及其构件和设备的图示方法,设备的标注内容和标注方法,设备定位尺寸的标注内容和标注方法,设备布置图的绘制与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
难点是设备位号的标注内容和标注方法,标注设备定位尺寸的基准与标注方法,设备布置图的绘制方法和阅读方法。 |
第五节 设备安装图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了解设备安装图的内容、作用,及设备安装图的画法。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理解设备安装图的画法。 |
第九章 管道设计 |
第一节 概述 |
教学内容: |
了解化工车间布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了解化工车间布置设计的原则性要求。 |
第二节 管架和管道的安装布置 |
教学内容: |
了解管架的类型和应用场合,管道在管架上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的原则。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理解管道在管架上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的原则。 |
第三节 典型设备的管道布置 |
教学内容: |
理解立式和卧式容器、换热器和塔的管道布置方案和布置要求。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立式和卧式容器、换热器和塔的管道平面和立面布置方案及布置要求,确定管口方位的原则。 |
难点是正确确定立式和卧式容器、换热器和塔的管口方位。 |
第四节 管道布置图 |
教学内容: |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管道、管件、阀门、仪表控制点及管道支架的常用画法,管道布置图的配置与画法,管道布置图的绘制内容和方法及标注内容和方法,管道布置图的阅读方法与步骤。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管道转折、交叉、重叠的表示方法,仪表控制点及阀门和管架的图形符号和表示方法,平面管道布置图中建筑物、设备、管道的表达内容和方法、标注内容和标注方法,绘制管道布置图的画法与步骤,管道布置图的阅读方法与步骤。 |
难点是管道转折、交叉、重叠的表示方法,管道布置图的标注内容和方法。 |
第五节 管道轴测图(管段图、空视图)、管口方位图及管件图 |
教学内容: |
理解管道轴测图的内容、图形的表示方法及尺寸标注内容和方法,管口方位图的内容和画法,管架图和管件图的表达内容和方法。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掌握管道轴测图中管道、管件及阀门的表示方法及尺寸标注内容与标注方法,管道方位图的表达内容及绘制方法。 |
难点是管道轴测图中管道、管件及阀门的表示方法及尺寸标注内容与标注方法。 |
第十章 工艺向有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和要求 |
第一节 向土建提供的条件和要求 |
教学内容: |
需相关部门提供劳动保护、工业卫生、安全防护要求和说明。 |
重点和难点: |
提供劳动定员及生产特征。 |
第二节 向自控提供的条件和要求 |
教学内容: |
提供有关图纸。 |
重点和难点: |
工艺设备布置平、剖面图。 |
第三节 向总图提供的条件和要求 |
教学内容: |
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 |
重点和难点: |
提供有关资料。 |
第四节 向概预算提供条件 |
教学内容: |
工艺设备名称、数量及单价。 |
重点和难点: |
工艺阀门的种类、数量及单价。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2、3、4 |
2 |
基本建设程序与设计文件 |
2 |
2 |
|
|
|
|
|
|
1、2、3、4、5、6 |
3 |
厂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3 |
2 |
|
|
1 |
|
|
|
1、2、3、4、5、6 |
4 |
工艺设计概述 |
2 |
2 |
|
|
|
|
|
|
1、2、3、4、5、6 |
5 |
工艺流程设计 |
3 |
3 |
|
|
|
|
|
|
1、2、3、4、5、6 |
6 |
化工计算 |
4 |
3 |
|
|
1 |
|
|
|
1、2、3、4、5、6 |
7 |
设备选型及其工艺设计 |
4 |
3 |
|
1 |
|
|
|
|
1、2、3、4、5、6 |
8 |
车间布置设计 |
4 |
3 |
|
1 |
|
|
|
|
1、2、3、4、5、6 |
9 |
管道设计 |
4 |
2 |
|
1 |
1 |
|
|
|
1、2、3、4、5、6 |
10 |
工艺向有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和要求 |
4 |
2 |
|
1 |
1 |
|
|
|
1、2、3、4、5、6 |
合计 |
32 |
24 |
|
4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总表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开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二)课程考核分表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掌握化工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设备、管道、仪表合理布置。 支撑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1 |
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课堂考勤、随堂测验、期末考核 |
2. 掌握物料和能量衡算,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3 |
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课堂考勤、随堂测验、期末考核 |
3. 能够基于化学工艺设计和工艺计算等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1 |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项目可能的研究路线、原料路线和分析检测方法。 |
课堂考勤、随堂测验、期末考核 |
4. 能够将化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工程问题,掌握经典理论、现代测试方法和手段,对工程实际问题预测和模拟。 支撑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5-3 |
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化学工程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
课堂考勤、随堂测验、期末考核 |
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设备、工厂等的设计、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1 |
掌握化工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课堂考勤、随堂测验、期末考核 |
6. 熟悉化工领域产品全周期及流程的成本构成,能够从经济与管理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2 |
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化学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
课堂考勤、随堂测验、期末考核 |
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课程目标占总成绩比例 |
课堂出勤 |
随堂测验 |
期末考核 |
课程目标1 |
25% |
25% |
25% |
25% |
课程目标2 |
15% |
15% |
15% |
15% |
课程目标3 |
15% |
15% |
15% |
15% |
课程目标4 |
15% |
15% |
15% |
15% |
课程目标5 |
15% |
15% |
15% |
15% |
课程目标6 |
15% |
15% |
15% |
15%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20% |
20% |
60% |
10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5%。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 课堂考勤
占总分数比例为20%,全勤为20分,缺勤一次(2学时为一次)扣5分,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课程计划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 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主要以讨论形式开展,考察学生听课认真程度,对所提问题的回答准确率,课堂发言的主动性。
(四)期末考核
本课程期末考试形式为开卷考查。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理论。出题形式主要有选择题、作图题、计算题、简单题和论述题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计算的理解和应用等。
《化工专业实验II》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专业实验II(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II)
课程编码:180520051 课程负责人:梁红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开出时间: 三 年级 二 学期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其中实验总学时 32 实验总学分2
开设实验项目数:9, 其中必做实验项目数 2,选做实验项目数 7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主笔人:吴旭、乔智威 主审人:毛桃嫣
批准日期:2018 年 12 月 11 日
一、 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
1、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常用仪器、设备、测试技术及常用精密仪器的使用; |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研究的能力,包括实验方案的制定以及结果分析(包括流程、设备、实验方法及数据采集等); |
3、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项目的组织和合作能力; 4、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品产业现状、对口企业分布与发展情况; |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
1 |
掌握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认识到解决化工实验中许多复杂问题有多重方案可选择;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研究、研究路线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能够根据产品、工艺等对象特征,选择确定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
|
2 |
具备采集、收集、汇总实验数据的能力,能够对化学工程专业实验的结果如,产品和数据图等,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最终获取有效结论。 |
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
|
3 |
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项目的组织和合作能力。 |
毕业要求9 内涵观测点9-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
|
4 |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研究和产品成本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品产业现状、对口企业分布与发展情况。 |
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2: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化学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
|
5 |
具备使用采集汇总的实验数据对工程技术问题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数据分析后能够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归纳总结化学品行业现状的能力。 |
毕业要求12 内涵观测点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
|
|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实验编码 |
实验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 要求 1、必做 2、选做 |
实验类型 1、基础性 2、综合性 3、设计性 4、探究性 |
1826021051 |
水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 |
掌握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测试方法,观察聚合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4 |
2 |
2 |
1 |
1826021052 |
水性丙烯酸金属清漆(涂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掌握水溶性丙烯酸酯树脂金属烤漆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方法,并观察各种助剂的作用及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4 |
2 |
1 |
1 |
1826021050 |
环保型胶黏剂的制备 |
掌握缩合反应的原理和胶黏剂性能测试方法,观察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4 |
2 |
2 |
1 |
1826021048 |
洗洁精、无磷洗衣粉的配制 |
掌握液状和粉状洗涤产品的配制、生产原理及基本操作技术 |
4 |
2 |
2 |
1 |
1826021049 |
洗发香波的配制及其黏度稳定性试验 |
掌握配制洗发香波的工艺和洗护用品的黏度稳定性试验。 |
4 |
2 |
2 |
1 |
1826021053 |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了解表明活性剂的性质和用途;掌握表明活性剂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
4 |
2 |
2 |
1 |
1826021054 |
防腐剂山梨酸钾的制备 |
了解山梨酸钾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山梨酸钾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
4 |
2 |
2 |
1 |
1826021055 |
香料紫罗兰酮生产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
了解香料紫罗兰酮生产工艺、掌握不同参数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4 |
2 |
2 |
1 |
1826023006 |
植物中天然香料的提取及香料成分分析 |
初步掌握化工产品的制备及研究开发方法,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提取天然植物香料及其分离的方法;了解香料产品关键技术指标的检测方法,掌握红外光谱的应用 |
12 |
4 |
1 |
3 |
四、实验教学方式 |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单独设课。开课后,主讲教师需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验项目安排和进度、考核方式、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 |
2、学生根据各个实验的任务进行分组,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或共同完成实验。 |
要求学生做到: |
(1)实验前预习,根据教材和参考教材,学习相关实验内容,掌握实验项目的要求、内容、所依据的原理及所需测量的数据,明确用什么实验方法,使用什么仪器,控制什么条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 |
(2)实验课程中,经教师考察,达到预习要求才允许参加实验;按要求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了解实验装置,摸清实验流程、测试点、操作控制点及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仪表;实验过程中,勤于动手、敏锐观察、细心操作、深入分析、准确记录原始数据,经教师检查并签名后的实验及其原始数据记录才有效。 |
(3)实验结束后,独立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格式参照学院要求的格式。 |
要求教师做到: |
实验前,亲自检查仪器设备情况,清点学生人数,做好实验教学记录;实验过程中,要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实验现象有关的一些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
3、综合设计性实验 |
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所需的仪器和对实验结果的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提出初步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和实验步骤,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 |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考核方式 |
实验成绩为各个实验项目的总评成绩之和,其中基础性实验60%+综合性实验40%。 |
1、基础性实验: |
(1)实验准备(预习情况、回答提问、实验方案设计等)20% |
(2)实验过程和考核(实验表现、操作情况、动手能力等)20% |
(3)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评价等)60% |
2、综合设计性实验: |
(1)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查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20% |
(2)讨论和答辩20% |
(3)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评价等)60% |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掌握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认识到解决化工实验中许多复杂问题有多重方案可选择;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研究、研究路线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2 |
掌握树脂、涂料、胶黏剂、护肤霜、洗洁精等化学产品的结构设计、配方研制、合成控制、性能测试等所需的仪器、设备、测试技术等。 |
实验准备/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 |
具备采集、收集、汇总实验数据的能力,能够对化学工程专业实验的结果如,产品和数据图等,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最终获取有效结论。 支撑毕业要求4 内涵观测点4-4 |
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的规律和结论。 |
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 |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研究和产品成本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品产业现状、对口企业分布与发展情况。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2 |
具有自主调研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合成路线和产品性能测试标准等能力。 |
实验准备/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 |
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项目的组织和合作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9 内涵观测点9-2 |
能够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成员分工顺利完成实验项目从设计、合成到产品测试的综合性工作。 |
实验准备/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 |
具备使用采集汇总的实验数据对工程技术问题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数据分析后能够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归纳总结化学品行业现状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2 内涵观测点12-2 |
能够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产品性能和性能协同性等。能够了解实验项目相关的产业背景、企业产品和人才需求等情况 |
实验报告 |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在实验后进行,是对所做实验的深入学习和扩展,要求手写完成;单次报告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报告成绩由多个单次报告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报告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评价点 |
所占比例 |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报告内容 |
50% |
基础理论正确;知识表述准确;撰写逻辑思路清晰。 |
基础理论较正确;知识表述较准确;撰写逻辑思路较清晰。 |
基础理论基本正确;知识表述基本准确;撰写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
基础理论不太正确;知识表述不太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太清晰。 |
基础理论不正确;知识表述不准确;撰写逻辑思路不清晰。 |
报告质量 |
35% |
用纸符合要求;字迹清晰;布局美观;页面干净整洁。 |
用纸符合要求;字迹较清晰;布局较为美观;页面较为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字迹基本清晰;布局基本美观;页面基本干净整洁。 |
用纸基本符合要求;字迹不太清晰;布局不太美观;页面不太干净整洁。 |
用纸不符合要求;字迹不清晰;布局不美观;页面不干净整洁。 |
报告提交 |
15% |
按时提交。 |
晚一天。 |
晚二天。 |
晚三天。 |
晚四天或者以上。 |
六、教材(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
1、教材(指导书) |
梁红;陈姚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
2、参考书 |
郭军红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
乐清华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
徐鸽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 |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文献检索 |
英文名称 |
Document Retrieval |
课程编码 |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
学时数 |
16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工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杨伟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文献检索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因为当前是网络信息化的数据时代,查阅文献资料、尽快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独立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查找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的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2-3能认识到解决化工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优化的解决方案。 |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 |
5-1了解化工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5.能够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3 |
6-1了解化工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6. 能够基于化学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4 |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以课堂讲授与电子资料查阅指导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结合内容进行网上查询。特别是学校图书馆中、英文电子资源的查询。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过度到与化学相关的应用软件,与各科的继续学习和研究都有关,并为毕业论文资料查询提供必要的检索知识。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1] 肖信,袁中直著 《Internet化学化工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1] 王荣民主编,《化学化工信息及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第4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王正烈,王元欣著,《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概论 |
教学要求:了解文献信息检索基础;掌握Internet重要化学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
1.1 文献信息检索基础 |
1.2 Internet重要化学化工网站导航 |
1.3 Internet入门 |
教学重点:文献信息检索基础。 |
|
第二章 Google |
教学要求:了解搜索引擎;掌握Google的基本搜索功能和高级搜索功能。 |
教学内容: |
2.1 搜索引擎简介 |
2.2 Google的基本搜索功能(重点) |
2.3 Google的高级搜索功能(难点) |
2.4 Google的附属功能 |
2.5 其他搜索引擎简介 |
教学重点:Google的基本搜索功能 |
教学难点:Google的高级搜索功能 |
|
第三章 中文文献数据库 |
教学要求:了解中文文献数据库的种类;理解中文数据库检索逻辑;掌握中文数据库检索基本方法。 |
教学内容: |
3.1 学术论文及其结构(重点) |
3.2 中国知网(重点) |
3.3 万方数据库 |
3.4 维普数据库 |
教学重点:学术论文及其结构;中国知网的检索基本方法。 |
|
第四章 SciFinder |
教学要求:了解SciFinder的基本内容;掌握SciFinder检索文献、物质、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
教学内容: |
4.1 SciFinder简介 |
4.2 探索文献(重点) |
4.3 探索物质(重点) |
4.4 探索反应 |
4.5 附属功能和说明 |
教学重点:应用SciFinder检索文献、物质、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
|
第五章 Web of Knowledge |
教学要求:了解Web of Knowledge的基本功能;掌握Web of Knowledge的基本检索操作。 |
教学内容: |
5.1 Web of Knowledge简介 |
5.2 Web of Science(重点) |
5.3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
5.4 期刊引文报告 |
5.5 中科院SCI杂志分区 |
教学重点:Web of Knowledge的基本检索操作。 |
|
第六章 英文全文数据库 |
教学要求:了解英文全文数据库的种类;掌握重要出版物的检索方法。 |
教学内容: |
6.1 科学之巅 |
6.2 学会出版物(重点) |
6.3 商业出版商 |
教学重点:学会出版物的内容及检索方法。 |
|
第七章 特种文献与事实数据 |
教学要求:了解特种文献的种类;掌握专利检索的基本方法;掌握物性数据的基本检索方法。 |
教学内容: |
7.1 专利检索(重点) |
7.2 标准与法规检索 |
7.3 物性数据检索(重点) |
7.4 试剂与仪器检索 |
7.5 电子图书和书目检索 |
教学重点:专利检索的基本方法;物性数据的基本检索方法。 |
|
第8章 综合检索 |
教学要求:了解文献检索的综合应用;了解检索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教学内容: |
8.1 理论基础研究 |
8.2 应用开发研究 |
教学重点:文献检索的综合应用。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概论 |
2 |
2 |
|
|
|
|
|
|
1 |
第二章 |
Google |
2 |
2 |
|
|
|
|
|
|
1,2 |
第三章 |
中文文献数据库 |
2 |
2 |
|
|
|
|
|
|
1,2 |
第四章 |
SciFinder |
2 |
2 |
|
|
|
|
|
|
1,2 |
第五章 |
Web of Knowledge |
2 |
2 |
|
|
|
|
|
|
1,2 |
第六章 |
英文全文数据库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特种文献与事实数据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综合检索 |
2 |
2 |
|
|
|
|
|
|
1,2,3,4 |
合计 |
16 |
16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撰写综合检索报告 |
60 |
合计 |
100 |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专业英语 |
英文名称 |
Professional English |
课程编码 |
180520043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大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16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王琪莹 |
审核者 |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专业英语》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熟悉科技英语的表达方式,掌握专业文献的翻译技巧。本课程将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扩展化工专业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化学化工英文科技文献,并初步培养专业英语写作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科研及论文写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一定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词汇,较熟练阅读专业英文文献,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并应用于化工及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且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毕业要求10:沟通 内涵观测点10-2: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内涵观测点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
2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国内外前沿化学化工知识及专业信息,从而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内涵观测点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口译与笔译相结合,并进行阅读训练,课程内容还包含一定数量的问答课,通过阅读-理解-吸收的阅读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大学英语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课程为基础,熟悉和掌握化学化工专业的英文专业词汇及文献的翻译技巧,为后续毕业论文及科研工作的文献查阅打下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胡鸣,刘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8
教学参考书:
1、张裕平,姚树文,龚文军,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化工工业出版社,2014.7
2、董坚,化学工艺专业英语,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
3、范东升,姚如富,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8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ompounds(无机化学物质的命名规则)
教学要求: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1、无机阳离子的命名;无机阴离子的命名;常见的阳离子、阴离子的英文名称
2、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的命名
3、酸、碱、盐的命名
4、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英文名称
5、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酸、碱、盐的命名
教学难点:多元酸、碱、盐的命名
第二章: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有机化学物质的命名规则)
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1、烃类的命名: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等的命名;
2、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醇、酚、醛、酮、羧酸、醚、酯、胺等的命名;
3、常见的有机基团的英文名称
4、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难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三章: Unit 3 Chemical Industry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工业的起源、定义、应用和发展;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教学内容:1、Origins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2、Definition of the Chemicals Industry
3、The Need for Chemical Industry
4、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 in chemical industries
5、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化学工业的起源、定义、应用和发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第四章:Unit 4 Sources of chemicals
教学要求:掌握无机化学品和有机化学品的来源和生产新途径;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教学内容:1、Sources of Inorganic Chemicals
2、Sources of organic Chemicals(fossil fuels,biomass;animal,
vegetable oils and fats)
3、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有机化学品的几种来源和生产新途径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第五章:Unit 5 Basic chemicals
教学要求:了解基础化学品的定义、种类、生产方法和主要用途和发展;
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教学内容:1、Basic chemicals
2、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了解基础化学品的定义、种类、主要用途和发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第六章:Unit 6 Petroleum processing
教学要求:掌握石油的成分、石油精炼产品和石油精炼工艺;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教学内容:1、Constituents of Petroleum
2、Products of Refining
3、Processing or Refining
4、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石油的成分、石油精炼产品和石油精炼工艺;
教学难点:石油的成分和石油精炼工艺
第七章:Unit 7 Unit operation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工艺中单元操作的定义、类型、应用、发展和基本原理;
掌握本文的专业词汇;
教学内容:1、The concept of unit operations
2、Classification of Unit Operations
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unit operations
4、课后阅读指定文献一篇
教学重点:单元操作的定义、类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
三、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学时分配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
Unit 1 |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2 |
2 |
|
|
|
|
|
|
1,2 |
Unit 2 |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
2 |
2 |
|
|
|
|
|
|
1,2 |
Unit 3 |
Chemical Industry |
2 |
2 |
|
|
|
|
|
|
1,2 |
Unit 4 |
Sources of chemicals |
2 |
2 |
|
|
|
|
|
|
1 |
Unit 5 |
Basic chemicals |
2 |
2 |
|
|
|
|
|
|
1 |
Unit 6 |
Petroleum processing |
3 |
3 |
|
|
|
|
|
|
1 |
Unit 7 |
Unit operation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
3 |
3 |
|
|
|
|
|
|
1 |
合计 |
16 |
16 |
|
|
|
|
|
|
|
注:“在线学习”主要指在线开放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学习的学时数。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纪律与综合表现、随堂测验和课程作业;期末考核以撰写英文综述文章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课堂纪律与综合表现 |
考核上课出勤,听课、回答问题、课堂互动等综合表现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单词掌握情况、段落翻译、 口语沟通表达能力、小短文写作能力等 |
15 |
课后作业 |
考核文献翻译能力,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核 |
根据相关议题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英文综述文章 |
60 |
过程考核全部为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掌握一定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熟练阅读专业英文文献。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支撑毕业要求10 内涵观测点10-2,10-3 |
1、教材内容的阅读、翻译; 2、结合给定的资料,查阅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并进行阅读翻译。 |
随堂测验、课程作业、期末考查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国内外前沿化学化工知识及专业信息,从而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2 内涵观测点12-1 |
1、熟练查阅英文科技文献,并能进行概括总结;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并应用于化工及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 2、会撰写英文摘要及综述文章。掌握科技文章撰写的基本要领及规范。 |
课程作业、期末考查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课堂纪律与综合表现 |
随堂测验 |
课程作业 |
期末考查 |
1、掌握一定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熟练阅读专业英文文献。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20% |
40% |
20% |
20%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国内外前沿化学化工知识及专业信息,从而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
20% |
20% |
20% |
4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5%。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 课堂纪律与综合表现
对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请假、缺勤、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等情况,每次记为单次不合格。综合表现的成绩由多个单次考评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为10-20分钟,包括专业单词和关键句子的听写、段落的翻译、口语对话、小短文写作等,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检测;单次测验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测验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答题准确; 4.卷面整洁美观; 5.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在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一般为小论文翻译。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准确; 2.语言表述正确; 3.逻辑思路清晰; 4.作业整洁美观; 5.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4.期末考查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查形式为撰写综述论文1份,课程讲授结束后在课外进行,是对课程知识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拓展与应用;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成绩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语言表述正确; 3.论述逻辑性强; 4.主要节点内容完整; 5.报告整洁美观; 6.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7.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4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5-7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4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5-7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4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5-7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4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5-7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Automation and Instrument |
课程编码 |
180520061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原理、电子电工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乔智威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化工仪表与自动化是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的自动化为背景,将化工原理、生产工艺与设备、仪表及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它应用自动控制学科、仪器仪表学科及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于化学工程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化工工艺技术人员在了解和熟悉生产工艺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的知识。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提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重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了解主要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基本测量方法,化工仪表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理解不同仪表和仪器的局限性 |
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 5-1了解化工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2 |
掌握常用化工仪表和和仪器的选用方法。了解各种控制系统的特点、掌握典型化工工艺过程的控制系统及应用。 |
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实际工厂工艺过程的图纸解析,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对原理部分采用讲授为主,设备结构部分以互动双向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指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化学化工专业课程。本课程以电子电工、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基础为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教学参考书:
孟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例题习题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杜效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
教学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
教学内容:化工自动化的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工艺管道及控制流程图及自动控制系统方块图。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和品质指标。 |
重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方块图,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和品质指标 |
难点:工艺管道及控制流程图 |
第二章 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
教学要求:了解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了解对象数学模型。 |
教学内容:化工对象的特点及其描述方法;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描述对象特性的参数。 |
重点:描述对象特性的参数 |
难点:一阶、二阶微分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三章 检测仪表及传感器 |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仪表及传感器;理解仪表的选用缘由 |
教学内容:检测仪表与传感器概述;压力检测及仪表;流量检测及仪表;温度检测及仪表;物位检测及仪表 |
重点:压力、流量、温度、物位仪表的选用 |
难点:压力、流量、温度等仪表等工作原理 |
第四章 自动控制仪表 |
教学要求:学会仪表的自动控制;了解基本控制规律。 |
教学内容:自动控制仪表概述;基本控制规律及其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模拟式控制器基本原理;数字式控制器简介。 |
重点:基本控制规律及其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
难点:模拟式控制器基本原理 |
第五章 执行器 |
教学要求:了解执行器的结构和分类;理解控制阀特性。 |
教学内容:气动执行器的结构与分类;控制阀流量特性,控制阀的选择;电动执行器、电-气转换器简介。 |
重点:控制阀流量特性,控制阀的选择 |
难点:电动执行器、电-气转换器 |
第六章 简单控制系统 |
教学要求:了解简单的控制系统;理解控制器的控制规律。 |
教学内容:简单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被控变量、操纵变量的选择;测量元件特性的影响;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
重点:液相活度系数或状态方程来计算互溶系的汽-液平衡 |
难点:汽-液平衡计算 |
第七章 复杂控制系统 |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复杂控制系统 |
教学内容:串级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分程控制系统及选择性控制系统 |
重点:被控变量、操纵变量的选择,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 |
难点:控制系统中各组成单元的作用方向 |
第八章 典型化工单元的控制方案 |
教学要求:了解典型的几个控制方案 |
教学内容:流体输送设备的控制方案;传热设备的自动控制;精馏塔的自动控制;化学反应器的自动控制 |
重点:精馏塔的自动控制方案及应用实例分析 |
难点:离心泵防喘振控制方案;精馏塔的双温差控制方案 |
三、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学时分配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
1 |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
4 |
3 |
|
|
1 |
|
|
|
1 |
2 |
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
2 |
2 |
|
|
|
|
|
|
1、2 |
3 |
检测仪表及传感器 |
6 |
5 |
|
|
1 |
|
|
|
1、2 |
4 |
自动控制仪表 |
2 |
2 |
|
|
|
|
|
|
1、2 |
5 |
执行器 |
2 |
2 |
|
|
|
|
|
|
1、2 |
6 |
简单控制系统 |
6 |
6 |
|
|
|
|
|
|
1、2 |
7 |
复杂控制系统 |
6 |
5 |
|
|
1 |
|
|
|
2 |
8 |
典型化工单元控制方案 |
4 |
4 |
|
|
|
|
|
|
2 |
合计 |
32 |
29 |
|
|
3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测验和课程作业;期末考试以撰写综合报告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上课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20 |
随堂提问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0 |
期末考试 |
开卷或读书报告 |
60 |
过程考核根据考核内容采用百分制或者为等级制计分;若是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了解主要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基本测量方法,化工仪表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理解不同仪表和仪器的局限性 支撑毕业要求5:内涵观测点5-1 |
1.1理解自动控制理论。 1.2化工过程的主要仪表和控制过程。 1.3基本控制规律及控制器参数与被控过程的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机自动控制过程。 1.4最新技术动态。 1.5能够制定简单的自动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自控及监测仪表。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综合报告 |
掌握常用化工仪表和和仪器的选用方法。了解各种控制系统的特点、掌握典型化工工艺过程的控制系统及应用。 支撑毕业要求5:内涵观测点5-2 |
2.1主要的仪表工作原理和工艺参数。 2.2最新技术动态。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综合报告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考勤、提问 |
随堂测验 |
课程作业 |
综合报告 |
了解主要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基本测量方法,化工仪表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理解不同仪表和仪器的局限性 |
40% |
60% |
50% |
50% |
掌握常用化工仪表和和仪器的选用方法。了解各种控制系统的特点、掌握典型化工工艺过程的控制系统及应用。 |
60% |
40% |
50% |
5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10%。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重点测验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公式等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若测验内容有标准答案,则按标准答案评定;若测验内容以论述性为主的主观题,则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答题准确; 4.卷面整洁美观; 5.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重点是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等的应用。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引用正确; 3.公式引用正确; 4.逻辑分析思路清晰; 5.结论可靠; 6.作业整洁美观; 7.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8.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形式为撰写综合读书报告1份,一般课程讲授结束后在课外进行,是对课程知识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拓展与应用,主要内容是关于典型化工厂的设计、模拟分析、运行控制等;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一般自备报告用纸张,采用计算机打印或者手写完成均可;成绩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论述逻辑性强; 3.主要节点内容完整; 4.报告整洁美观; 5.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Process Analysis and Synthesis |
课程编码 |
180520055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0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订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乔智威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使学生在完成工程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最优操作和最优控制。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化工过程模拟的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并应用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方法开发新型化工过程和改造现有工厂技术。 |
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 2-2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
2 |
掌握并理解相关化工过程分析的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以及其中的局限性。 |
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 5-1 了解化工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3 |
能够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工过程和生产工艺是不断优化和更新的一个过程,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学习的持续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
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上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指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必须以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等相关的课程为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具备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方法开发新型化工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1] 麻德贤, 李成岳等,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6.
参考书:
[1] 张瑞生, 沈大才, 《化工系统工程基础》,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91.
[2] 杨友麒, 《实用化工系统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3] 张建侯, 《化工过程分析与计算机模拟》,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4] 朱开宏,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 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3.
[5] 张吉瑞, 《化工数值方法》, 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5.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过程生产操作控制;理解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的基本概念。 |
教学内容:化工过程;化工过程生产操作控制;化工过程的分析与合成;化工过程模拟系统;化工企业CIPS技术 |
重点: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新型手段和方法。 |
难点: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新型手段和方法。 |
|
第二章 |
教学要求:了解过程系统模拟的三种基本方法;掌握氨合成工艺流程的模拟与分析。 |
教学内容:过程系统模拟的三种基本方法;过程系统模拟的序贯模块法;过程系统模拟的面向方程法;过程系统模拟的联立模块法;氨合成工艺流程的模拟与分析 |
重点:过程系统模拟的序贯模块法、面向方程法、联立模块法的基本原理。 |
难点:过程系统模拟的三种基本方法的原理和计算。 |
|
第三章 |
教学要求:理解化工过程系统的动态模型;掌握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精馏塔和变压吸附过程的特性、模拟与分析 |
教学内容:化工过程系统的动态模型;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的动态特性;精馏塔的动态特性;变压吸附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
重点: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的动态特性、精馏塔的动态特性、变压吸附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
难点: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的动态特性、精馏塔的动态特性。 |
|
第四章 |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过程系统优化问题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规划问题。 |
教学内容:化工过程系统优化问题基本概念;化工过程系统最优化问题的类型;化工过程中的线性规划问题;化工过程中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化工过程大系统的优化 |
重点:化工过程系统优化问题基本概念、类型;化工过程中的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问题。 |
难点:化工过程中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问题。 |
|
第五章 |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作用与意义;掌握乙苯脱氢反应过程操作工况调优 |
教学内容: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作用与意义;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离线调优的方法重点: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作用及方法。 |
难点:乙苯脱氢反应过程操作工况调优。 |
|
第六章 |
教学要求:了解间歇过程与连续过程;理解不同过程的设备设计与优化 |
教学内容:间歇过程与连续过程;过程动态模型及模拟;间歇过程的最优时间表;多产品间歇过程的设备设计与优化;间歇过程的控制模型 |
重点:间歇过程的基本概念,多产品间歇过程的设备设计与优化,间歇过程的控制模型。 |
难点:多产品间歇过程的设备设计与优化。 |
|
第七章 |
教学要求:了解化工生产流程中换热网络的作用和意义;掌握换热网络。 |
教学内容:化工生产流程中换热网络的作用和意义;换热网络合成问题 |
重点:化工生产流程中换热网络的作用和意义,换热网络合成问题。 |
难点:换热网络合成问题。 |
三、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学时分配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2 |
化工过程系统稳态模拟与分析 |
4 |
4 |
|
|
|
|
|
|
1 |
3 |
化工过程系统动态模拟与分析 |
6 |
4 |
|
2 |
|
|
|
|
1,2 |
4 |
化工过程系统的优化 |
5 |
5 |
|
|
|
|
|
|
1,2,3 |
5 |
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 |
6 |
4 |
|
2 |
|
|
|
|
1,2,3 |
6 |
间歇化工过程 |
5 |
5 |
|
|
|
|
|
|
1,2,3 |
7 |
换热网络合成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28 |
|
4 |
|
|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测验和课程作业;期末考试以撰写综合报告完成。不同考核方式的具体分值分配如下表所示: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平时成绩 |
上课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随堂提问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5 |
期末考试 |
开卷或读书报告 |
60 |
过程考核根据考核内容采用百分制或者为等级制计分;若是等级制计分,每个过程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各自百分制分数,然后结合各过程的考核权重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数。
(二)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化工过程模拟的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并应用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方法开发新型化工过程和改造现有工厂技术。 支撑毕业要求2:内涵观测点2-2 |
基本掌握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的理论知识;化工过程的化工系统分析与合成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建立或使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化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综合报告 |
掌握并理解相关化工过程分析的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以及其中的局限性。 支撑毕业要求5:内涵观测点5-1 |
了解化工过程模拟软件最新版,使用其中一款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典型化工过程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综合报告 |
能够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工过程和生产工艺是不断优化和更新的一个过程,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学习的持续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2:内涵观测点12-2 |
能够使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合理准确的优化各种典型化工过程,并使用软件针对当下最新需求的化工新产品进行流程设计和优化。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综合报告 |
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
考勤,提问 |
随堂测验 |
课程作业 |
综合报告 |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化工过程模拟的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并应用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方法开发新型化工过程和改造现有工厂技术。 |
30% |
30% |
40% |
30% |
掌握并理解相关化工过程分析的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以及其中的局限性。 |
35% |
40% |
35% |
40% |
能够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工过程和生产工艺是不断优化和更新的一个过程,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学习的持续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
35% |
30% |
25% |
30% |
注:在执行过程中,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10%。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课时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2.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重点测验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公式等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若测验内容有标准答案,则按标准答案评定;若测验内容以论述性为主的主观题,则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答题准确; 4.卷面整洁美观; 5.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重点是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等的应用。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引用正确; 3.公式引用正确; 4.逻辑分析思路清晰; 5.结论可靠; 6.作业整洁美观; 7.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8.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形式为撰写综合读书报告1份,一般课程讲授结束后在课外进行,是对课程知识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拓展与应用,主要内容是关于典型化工过程的计算优化、模拟分析、运行控制等;成绩等级通过软件使用情况、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一般自备报告用纸张,采用计算机打印或者手写完成均可;成绩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论述逻辑性强; 3.主要节点内容完整; 4.报告整洁美观; 5.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技术经济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
课程编码 |
180520056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韦星船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工技术经济》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是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和经济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以及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增强经济观念,培养效益意识,使学生能将化工技术与经济效果正确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开展等奠定基础,从而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化工技术经济》课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课程内涵观测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7-1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1.认识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
课程目标1 掌握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立数学模型及其计算,培养学生能对化工工艺的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经济数据。树立化工工程概念 |
毕业要求1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2. 掌握化工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课程目标2 了解和掌握化工技术经济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化工技术经济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成本核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 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化学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
课程目标3 掌握化工工程对环境的挑战和危机测算。 |
4.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课程目标4 掌握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化工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相关研究的最新技术进展,使学生由浅入深,扎实地掌握和处理化工生产中的技术经济分析与优化问题。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而本课程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宋航,《化工技术经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06月 主要参考书: 王世娟,郑要武,《化工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02月 李银江,《精细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08月 苏建民,《化工技术经济》, 化工工业出版社,1999年 李振球,《技术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工业的概念、特点和地位,了解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特点、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
教学内容:化学工业的概念、特点和地位,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特点、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
重点:化学工业的特点和地位,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特点、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
教学要求:掌握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基本要素的概念、含义及作用。 |
教学内容: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经济效益、投资、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和费用、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 |
重点:经济效益、投资、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和费用、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 |
第三章 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
教学要求:掌握化工技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可比原则、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资金的等效值及其计算 |
教学内容:化工技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可比原则、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资金的等效值及其计算 |
重点:可比原则、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资金的等效值及其计算。 |
难点: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资金的等效值及其计算。 |
第四章 经济评价方法 |
教学要求:掌握经济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能对项目进行多方案评价与选择。了解经济评价概念及类别。 |
教学内容:经济评价概念及类别,经济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能对项目进行多方案评价与选择。 |
重点:动态评价方法。 |
难点:多方案评价与选择。 |
第五章 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 |
教学要求:掌握不确定性分析基本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掌握风险决策的原则。了解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含义及一般步骤。 |
教学内容: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含义及一般步骤,不确定性分析基本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风险决策的原则。 |
重点:不确定性分析基本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 |
难点: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
教学要求:掌握技术经济预测概念、作用,掌握技术经济预测的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了解技术经济预测概念、特点。 |
教学内容:技术经济预测概念、作用、特点及基本步骤。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 |
重点:技术经济预测的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 |
难点:技术经济预测的定量预测方法。 |
第七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 |
教学要求:掌握可行性研究的特点及分类,可行性研究的研究范围、研究步骤及内容。了解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
教学内容: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可行性研究的特点及分类,可行性研究的研究范围、研究步骤及内容。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
重点:可行性研究的研究范围、研究步骤及内容。 |
难点:可行性研究的研究内容。 |
第八章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
(自学) |
第九章 生产管理的技术经济分析与优化 |
(自学) |
第十章 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的技术经济分析 |
(自学) |
第十一章 化工项目实用案例分析 |
(自学 |
三、学时分配 表 2《化工技术经济》学时分配情况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
|
1、2 |
第二章 |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
4 |
4 |
|
|
|
|
|
|
1、2、3 |
第三章 |
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
6 |
4 |
|
2 |
|
|
|
|
1、2、3 |
第四章 |
经济评价方法 |
6 |
4 |
|
2 |
|
|
|
|
1、2、3 |
第五章 |
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 |
4 |
3 |
|
1 |
|
|
|
|
1、2、3 |
第六章 |
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
4 |
3 |
|
1 |
|
|
|
|
1、2、3、4 |
第七章 |
项目可行性研究 |
4 |
3 |
|
1 |
|
|
|
|
1、2、3、4 |
考查 |
考查 |
2 |
|
|
|
|
|
|
2 |
1、2、3、4 |
合计 |
32 |
23 |
|
7 |
|
|
|
2 |
|
四、课程考核 表 3《化工技术经济》课程考核要求和方式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统计考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
课堂考勤(10%),随堂测验/讨论(15%),课堂作业(15%) |
40 |
40 |
期末考试 |
1、识记(20%):掌握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的意义;2、理解(30%):掌握有关概念、原理知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3、简单应用(30%):应用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4、综合应用(20%):应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
60 |
合计 |
100 |
|
|
|
|
|
(二)内涵观测点、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4所示。
表4《化工技术经济》内涵观测点、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内涵观测点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掌握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立数学模型及其计算,培养学生能对化工工艺的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经济数据。树立化工工程概念。 支撑毕业要求7 内涵观测点7-1 |
掌握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立数学模型及其计算,培养学生能对化工工艺的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经济数据。树立化工工程概念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开卷考试 |
2. 了解和掌握化工技术经济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化工技术经济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成本核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1 |
了解和掌握化工技术经济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化工技术经济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成本核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开卷考试 |
3. 掌握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化工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2 |
掌握化工工程对环境的挑战和危机测算。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开卷考试 |
4. 掌握化工项目风险评估原理及影响因素 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3 |
掌握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化工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
随堂测试、课程作业、开卷考试 |
表5《化工技术经济》内涵观测点与考核方式的关系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内涵观测点占总成绩比例 |
课堂出勤 |
随堂测验,课堂作业 |
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1 |
30% |
35% |
30% |
32% |
课程目标2 |
30% |
20% |
40% |
30% |
课程目标3 |
30% |
30% |
20% |
27% |
课程目标4 |
10% |
15% |
10% |
11%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10% |
30% |
60% |
100% |
注:在执行过程中,内涵观测点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10-20%。
(三)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1.课堂考勤
全勤为优秀,每少一次出勤,等级降低一级,即缺勤1、2、3次时,成绩等级分别为良、中、及格,缺勤超过3次的记为不及格;如果全勤次数为3次时,缺勤3次即记为不及格。
2. 课堂测验
随堂测验一般进行10-20分钟,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测验,重点测验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公式等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般自备测验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随堂测验成绩由多个单次测验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对于单次测验成绩的评定标准,若测验内容有标准答案,则按标准答案评定;若测验内容以论述性为主的主观题,则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6《化工技术经济》课程课堂测验评定标准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理解正确; 3.答题准确; 4.卷面整洁美观; 5.无作弊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般课后进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一般自备作业用纸张,要求手写完成;单次作业成绩等级通过数值算法和各评价点所占比例共同确定;课程作业成绩由多个单次作业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单次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7《化工技术经济》课程作业评定标准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概念清晰; 2.原理引用正确; 3.公式引用正确; 4.逻辑分析思路清晰; 5.结论可靠; 6.作业整洁美观; 7.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8.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3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5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8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备注:①较好水平:知识方面不存在错误,有少量不完整的情况;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混乱;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②基本合格:知识方面存在少量错误;分析思路有少量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少量不足;③不合格:知识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思路有明显逻辑错误;其它方面存在大量不足。
4.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一般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课程所在学期内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基本公式、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计算。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单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一般不低于三种出题形式。课程内容覆盖和分数分配首先以学校的相关规定为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化工技术经济基本原理的理解、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及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化工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
英文名称 |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 of Surfactants |
课程编码 |
180520020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韦星船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2、掌握各种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 |
毕业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现场调研、文献研究等途径识别、分析化工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
3 |
3、了解各种表面活性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第二章 |
表面活性剂原料与中间体 |
2 |
2 |
|
|
|
|
|
|
1、2 |
第三章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工艺 |
4 |
3 |
|
1 |
|
|
|
|
1、2、3 |
第四章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工艺 |
4 |
3 |
|
1 |
|
|
|
|
1、2、3 |
第五章 |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工艺 |
3 |
3 |
|
|
|
|
|
|
1、2、3 |
第六章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工艺 |
3 |
2 |
|
1 |
|
|
|
|
1、2、3 |
第七章 |
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 |
4 |
3 |
|
1 |
|
|
|
|
1、2 |
第九章 |
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章 |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2 |
1 |
|
1 |
|
|
|
|
1、3 |
第十一章 |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 |
2 |
1 |
|
1 |
|
|
|
|
1、3 |
考查 |
考查 |
2 |
|
|
|
|
|
|
2 |
1、2、3 |
合计 |
32 |
24 |
|
6 |
|
|
|
2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统计考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
课堂考勤(10%),随堂测验/讨论(15%),课堂作业(15%) |
40 |
40 |
期末考试 |
1、识记(20%):掌握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的意义;2、理解(30%):掌握有关概念、原理知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3、简单应用(30%):应用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4、综合应用(20%):应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
60 |
合计 |
100 |
|
|
|
|
|
《化妆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妆品工艺学 |
英文名称 |
Cosmetic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21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王琪莹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妆品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以化妆品的科学原理和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化妆品工业的历史、国际国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对人体皮肤、毛发科学的学习,了解化妆品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化妆品配方;学习化妆品的生产原理,掌握各类化妆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控制;学习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检测方法;介绍各类新型功能性原料的特点及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为从事化妆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科学研究、生产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使学生具有从事化妆品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化妆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化妆品的基本成分、化妆品配方的设计原理,分析化妆品配方和应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化妆品配方的初步设计;能运用有关化妆品的专业知识解决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了解化妆品生产国内外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时根据国际化妆品行业的新动向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并培养分析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具有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化妆品研究开发、生产控制和运行管理中。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采用理论知识与生产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认识实习和专业实验,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化妆品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化学化工专业课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等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认识实习、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王培义,《化妆品—原理配方生产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三版。 教学参考书: 1、章苏宁,《化妆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2、唐冬雁、董银卯,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二版; 3、裘炳毅,高志红 ,现代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上中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 4、董银卯,李丽,孟宏,邱显荣 ,《化妆品配方设计7步》,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 5、童俐俐,冯兰宾,《化妆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绪论 |
教学要求:掌握化妆品的分类 、定义和作用,了解化妆品生产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
教学内容: |
1、化妆品概述; |
2、化妆品的定义及作用、分类; |
3、化妆品工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化妆品的定义、作用和发展趋势 |
难点:化妆品生产新技术 |
|
第二章 化妆品与皮肤 、毛发科学 |
教学要求:掌握皮肤和毛发的结构、生理作用和老化机理;理解化妆品与皮肤、毛发的关系;了解皮肤、毛发的健康与护理。 |
教学内容: |
1、皮肤的结构、生理作用,皮脂膜和天然调湿因子; |
2、皮肤的类型、老化的原因及皮肤的保健; |
3、毛发的组织结构,毛发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 |
4、头发的护理。 |
教学重点:皮肤和毛发的结构、功能和老化机理; |
难点:皮肤的结构、生理作用和衰老机理。 |
|
第三章 化妆品的一些基础知识 |
教学要求:掌握化妆品的分类、化妆品的原料;理解乳化体及其类型 、乳状液理论;了解化妆品的流变学、防腐与抗氧; |
教学内容: |
1、化妆品的原料; |
2、乳状液理论; |
3、化妆品的流变学, |
4、化妆品的防腐与抗氧; |
教学重点:化妆品的原料; |
难点:化妆品的流变学。 |
|
第四章 皮肤类化妆品 |
教学要求:掌握皮肤化妆品配方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原理;掌握雪花膏和冷霜的配方原理和组成;掌握膏霜类化妆品配方的设计原理;理解水剂类化妆品、面膜、沐浴用品的配方成分和作用原理;理解养肤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原理。 |
教学内容: |
1、膏霜类化妆品配方设计原理 |
2、洁肤化妆品 |
3、护肤化妆品 |
4、养肤化妆品 |
教学重点:皮肤化妆品配方成分的作用和原理;膏霜类化妆品配方设计原理。 |
难点:膏霜类化妆品的配方设计。 |
|
第五章 美容类化妆品 |
教学要求:掌握各类美容化妆品配方成分的作用和原理,理解美容化妆品配方的设计;理解各类美容类化妆品的分类、特性及原料。 |
教学内容: |
1、脸面用化妆品,香粉和胭脂的配方; |
2、唇部用化妆品,唇膏的配方; |
3、眼部用化妆品,指甲用化妆品;指甲油、眼部化妆品的配方; |
教学重点:各类美容化妆品配方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
难点:美容化妆品配方的设计。 |
|
第六章 发用类化妆品 |
教学要求:掌握香波的配方组成,去屑原理、 二合一香波的洗护原理;掌握各类发用化妆品的配方设计原理;理解洗发、护发和美发产品的分类、特性及原料;理解洗发、护发和美发产品的制备; |
教学内容: |
1、香波的去污原理、组成及原料; |
2、二合一香波的制备; |
3、头屑的成因、去头屑剂及去头屑香波的制备; |
4、护发用化妆品;发油、发蜡、发乳、护发素的配方及制备; |
5、美发用化妆品;摩丝、啫喱膏的制备。 |
教学重点:各类发用化妆品配方的组成成分、作用; |
难点:发用化妆品配方的设计。 |
|
第七章 特殊用途化妆品 |
教学要求:掌握美白的途径、防晒的原理;理解各类特殊用途化妆品的配方设计;理解氧化染料 、头发卷曲的原理;了解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分类 、原料。 |
教学内容: |
1、去斑化妆品、防晒品的原理及制备; |
2、染发类化妆品的原理及制备; |
3、烫发类化妆品的原理及制备; |
4、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去斑化妆品、防晒化妆品的原理; |
难点:美白和防晒化妆品配方成分的研究开发。 |
|
第八章 乳剂类化妆品、水剂类化妆品、粉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 |
教学要求:了解乳剂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了解水剂类化妆品、粉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 |
教学内容: |
1、乳剂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 |
2、水剂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 |
3、粉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 |
教学重点:水剂、乳剂、粉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 |
难点:各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
|
1,2 |
第二章 |
化妆品与皮肤、毛发科学 |
4 |
4 |
|
|
|
|
|
|
1,2 |
第三章 |
化妆品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妆品原料、乳状液理论、化妆品的流变学、防腐与抗氧 |
6 |
6 |
|
|
|
|
|
|
1,2,3 |
第四章 |
皮肤用化妆品 |
6 |
5 |
1 |
|
|
|
|
|
1,2,3 |
第五章 |
美容类化妆品 |
4 |
3 |
1 |
|
|
|
|
|
1,2,3 |
第六章 |
发用类化妆品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特殊用途化妆品 |
4 |
3 |
1 |
|
|
|
|
|
1,2,3 |
第八章 |
乳剂类化妆品、水剂类化妆品、粉类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 |
2 |
2 |
|
|
|
|
|
|
1 |
合计 |
32 |
29 |
3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 |
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涂料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涂料工艺学 |
英文名称 |
Coating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22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热力学、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艺与工程本科生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刘晓国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涂料工艺学是介绍涂料树脂合成及涂料产品生产技术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学习对于涂料树脂合成和涂料产品开发具有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其主要任务是阐述涂料树脂合成及涂料产品生产工艺和配方设计。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涂料树脂合成、涂料制备工艺及涂装工艺。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所学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掌握涂料树脂和涂料的基本概念与定义,涂料树脂合成和涂料制备技术。了解涂装技术设备和涂装工艺过程。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了解涂料树脂合成和涂料制备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讨论等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不同涂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关涂料产品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来加强教学效果。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必须以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先修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作为毕业论文后续课程的应用课程。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实用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主编:刘晓国,江西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参考书:《涂料工艺》刘登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1.涂料的基本知识 |
重点:讲述涂料产品的基本概念;难点:剖析涂料应用中所起的保护、装饰和特殊功能作用。 |
2.涂料树脂合成基本理论 |
重点:讲述树脂合成的反应原理;难点:剖析树脂合成反应的逐步聚合和连锁聚合反应的特点。 |
3.溶剂型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重点:介绍溶剂型涂料树脂合成工艺技术;难点:剖析溶剂型涂料树脂合成过程的工艺条件控制、树脂质量指标控制的方法。 |
4.粉末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重点:介绍粉末涂料树脂合成的工艺技术;难点:剖析粉末涂料树脂合成过程的工艺条件控制、树脂质量指标控制方法及粉涂料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 |
5.水性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重点:介绍水性涂料树脂合成的工艺技术和目前水性涂料树脂技术发展;难点:剖析水性涂料产品开发和助剂的筛选。 |
6.UV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重点:介绍UV涂料树脂合成的工艺技术和目前UV树脂涂料产品应用发展;难点:剖析UV树脂涂料产品配方设计和助剂筛选。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涂料的基本知识 |
2 |
2 |
|
|
|
|
|
|
1,2 |
2 |
涂料树脂合成的基本理论 |
10 |
8 |
|
|
2 |
|
|
|
1,2 |
3 |
溶剂型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6 |
6 |
|
|
|
|
|
|
1,2,3 |
4 |
粉末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4 |
4 |
|
|
|
|
|
|
1,2,3 |
5 |
水性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6 |
4 |
|
|
2 |
|
|
|
1,2,3 |
6 |
UV涂料树脂合成及应用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28 |
|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跟据课堂问题,对学生随机提问,答对者每次加2分,加满15分为止。不回答问题的每有加分。 |
15 |
课堂作业 |
跟据课堂内容布置作业,跟据作业成绩,进行加分 |
15 |
期末考试 |
论文,参考文献内容不超过30%,独立完成。 |
60 |
合计 |
100 |
《香精香料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香精香料工艺学 |
英文名称 |
Flavor and Perfume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23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 |
学时数 |
16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王琪莹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香精香料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以香精香料的科学原理和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通过介绍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的生产,香精调配的原理和生产工艺,及香料香精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和完善学生有关香料化学方面的知识,初步具有香料生产和香精方面的研究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为毕业后从事香精香料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工作打好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使学生具有从事香精香料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香精香料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香精的基本成分、香精配方的设计原理,理解香精配方和应用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香精香料的制备技术、生产工艺和应用。能运用有关香精香料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了解香精香料生产国内外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时根据国际香精香料行业的新动向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并培养分析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具有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香精香料研究开发、生产控制和运行管理中。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采用理论知识与生产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认识实习和专业实验,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香精香料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化学化工专业课程。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等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认识实习、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自编教材。 教学参考书: 1、李明、王培义、田怀香,香料香精应用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 2、孙宝国等,《香料化学与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孙宝国等,《香精概述》,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绪论 |
教学要求:掌握香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理解分子结构与香味的关系,了解香料工业的发展概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教学内容: |
1、香料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
2、分子结构与香味的关系 |
3、香料工业的发展概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教学重点:香料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
难点:分子结构与香味的关系 |
|
第二章 天然香料 |
教学要求:掌握天然香料的生产工艺;掌握动、植物性天然香料的品种、分类、性质; |
教学内容: |
1、动物性天然香料 |
2、植物性天然香料 |
3、天然香料的生产工艺 |
教学重点:动物性天然香料,天然香料的生产工艺; |
|
第三章 合成香料 |
教学要求:掌握单离香料的生产方法,理解合成香料的生产;了解合成香料类型; |
教学内容: |
1、单离香料的生产 |
2、合成香料的生产 |
3、合成香料类型介绍 |
教学重点:单离香料的生产; |
难点:合成香料的生产; |
|
第四章:香精概论 |
教学要求:掌握香精基本概念和术语,香精配方的组成;理解香精的分类,香精的生产;了解香气和香韵; |
教学内容: |
1、香精基本概念和术语 |
2、香气和香韵 |
3、香精配方的组成 |
4、香精的分类 |
5、香精的生产 |
教学重点:香精基本概念、香精配方的组成; |
难点:香精配方的组成。 |
|
第五章 香精的应用 |
教学要求:了解香精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
教学内容: |
1、香精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 |
2、食品香精及其应用; |
3、烟用香精及其应用; |
4、酒用香精及其应用; |
5、香精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教学重点:香精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香料概述 |
2 |
2 |
|
|
|
|
|
|
1,2 |
第二章 |
天然香料 |
4 |
3 |
1 |
|
|
|
|
|
1,2,3 |
第三章 |
合成香料 |
3 |
3 |
|
|
|
|
|
|
1,2,3 |
第四章 |
香精概述 |
4 |
3 |
1 |
|
|
|
|
|
1、2 |
第五章 |
香精的应用 |
3 |
2 |
1 |
|
|
|
|
|
1,2,3 |
合计 |
16 |
13 |
3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 |
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绿色精细化学品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绿色精细化学品概论 |
英文名称 |
Green Fine Chemicals |
课程编码 |
180520024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于丹凤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绿色精细化学品概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精细化工知识,使学生掌握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合成和生产方法及其应用,加强对其它相关化工课程所学有关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绿色精细化学品国内外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从事化工科研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行化工工程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学习从事化工科研工作所需的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了解绿色精细化学品国内外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并培养问题分析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培养学生科学猎取知识和自学的能力。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最新技术进展,让学生了解相关绿色精细化学品的最新发展动向,加强教学效果。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文献检索、化工技术经济、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内容。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尚堆才主编,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与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教学参考书: 1. 丁志平主编,精细化工概论 (第三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 唐林生、冯柏成编,绿色精细化工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明慧编,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绿色精细化学品特点及发展 |
教学内容: 1.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定义、特点及发展;2.绿色精细化学品的意义和趋势 |
教学重点:绿色精细化学品的特点、发展趋势 |
教学难点: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
|
第二章 绿色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设计与开发 |
教学要求:掌握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的工艺设计、实验及中试和后期工作。 |
教学内容: 1.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与开发;2.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实验产品与工艺设计;3.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的中试产品及后期工作;4.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开发研究实例 |
教学重点: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的工艺设计、实验及中试 |
教学难点: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的工艺设计 |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绿色合成技术 |
教学要求:了解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合成方法及应用。 |
教学内容: 1.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介绍;2.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合成方法;3.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与实例; |
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合成方法及应用 |
教学难点: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合成方法的设计 |
|
第四章 工业用化学品绿色化合成技术 |
教学要求:掌握水处理化学品和工业防腐剂的绿色化合成技术,了解水垢的生成和控制,防腐机理。 |
教学内容: 1.水处理化学品的介绍及绿色化合成技术;2.工业防腐剂的介绍绿色化合成技术。 |
教学重点:水处理化学品和工业防腐剂的绿色化合成技术 |
教学难点:水垢的生成和控制,防腐机理 |
|
第五章 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的绿色合成技术 |
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润滑油、石油化学品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绿色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的开发与应用 |
教学内容: 1.钻井液处理剂;2.采油用化学剂;3.国内外润滑油、石油化学品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4.新型清洁石油化学品技术研究;5.润滑油调和工艺与石油化学品加工技术;6.纳米石油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 |
教学重点:国内外润滑油、石油化学品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的绿色合成技术。 |
教学难点:绿色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的开发 |
|
第六章 绿色胶黏剂合成技术与实例 |
教学要求:了解胶黏剂的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掌握具有粘接耐久性绿色胶黏剂新配方的设计方法 |
教学内容: 1.胶黏剂的组成及分类;2.绿色胶黏剂的发展与开发;3.绿色胶黏剂的发展与开发;4.提高胶黏剂粘接耐久性的设计;5.绿色聚氨酯胶黏剂的配方设计;6.绿色胶黏剂技术开发与配方实例。 |
教学重点:绿色胶黏剂的发展与开发,绿色胶黏剂的发展与开发 |
教学难点:具有粘接耐久性绿色胶黏剂新配方的设计方法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2 |
绿色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设计与开发 |
8 |
8 |
|
|
|
|
|
|
1、2 |
3 |
表面活性剂绿色合成技术 |
4 |
2 |
|
2 |
|
|
|
|
1、2、3 |
4 |
工业用化学品绿色化合成技术 |
6 |
4 |
|
2 |
|
|
|
|
1、2、3 |
5 |
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的绿色合成技术 |
6 |
4 |
|
2 |
|
|
|
|
1、2、3 |
6 |
绿色胶黏剂合成技术与实例 |
6 |
4 |
|
2 |
|
|
|
|
1、2、3 |
合计 |
32 |
24 |
|
8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小论文和PPT演示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绿色精细化学品概论”专业相关综述论文一篇。 |
60 |
合计 |
100 |
《自修复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自修复材料 |
英文名称 |
Self-healing Materials |
课程编码 |
180520064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1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徐秀彬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自修复材料》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属于小班教学研讨课,主要讲授自修复材料领域的基础概念,介绍自修复的概念与定义、自修复的机理、方法,和自修复材料的性能,制备与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自修复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为以后从事自修复材料研究与研发提供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自修复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定义、自修复机理与方法、自修复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2 |
了解自修复材料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3 |
理解自修复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自修复的测试与衡量方法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为小班教学研讨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课堂讨论、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课程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分组实验是基于课程内容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基础化学实验,掌握了基本化学反应知识及基础的化学实验基础,为学习自修复材料的制备反应和技术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同时,掌握的自修复材料机理与制备方法可为后续的实习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奠定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Swapan Kuman Ghosh主编,《Self-healing materials》,Wiley-VCH Verlag GmbH&Co.KGaA,2009 教学参考书: 1.Martin D. Hager等主编, 《Self-healing materila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6。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自修复材料概述 |
教学要求: |
1. 了解自修复材料的定义和应用 |
2. 理解自修复材料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教学内容: |
1. 自修复材料概述;2. 自修复材料的定义;3. 自修复材料的设计策略与方法;4. 自修复材料的应用。 |
教学重点:自修复材料的定义。 |
教学难点:自修复材料的自修复机理与设计策略。 |
|
第二章 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复合材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自修复聚合物及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
2.理解自修复剂的制备方法与表征手段; |
3.掌握自修复性能的表现与评价。 |
教学内容: |
1. 自修复聚合物及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2. 自修复剂的制备与表征;3. 自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强度;4. 自修复性能的评价指标。 |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自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强度的测试方法与自修复性能的评价。 |
教学难点:自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强度。 |
|
第三章 自修复离子聚合物 |
教学要求: |
1.了解离子聚合物的定义与主要性能; |
2.理解离子聚合物及其复合物的自修复; |
教学内容: |
1. 离子聚合物概述;2. 离子聚合物的自修复;3. 其他离子聚合物研究进展;4.离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自修复。 |
教学重点:离子聚合物的概念、离子聚合物及其复合物的自修复行为及机理。 |
教学难点:离子聚合物的自修复机理。 |
|
第四章 自修复抗磨损涂层 |
教学要求: |
1.了解自修复涂层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
2.掌握自修复涂层的回流效应及自修复涂层的设计策略; |
3.理解自修复保护涂层的特殊性能与结构特征。 |
教学内容: |
1.概述;2. 自修复涂层;3. 涂层回流效应;4. 自修复保护涂层 |
教学重点:涂层的回流效应、自修复涂层的设计。 |
教学难点:涂层的回流效应。 |
|
第五章 自修复黏土 |
教学要求: |
1.了解自修复黏土的相关基础概念与进展; |
教学内容: |
1.概述;2. 关键概念介绍;3. 部分研究工作介绍。 |
教学重点:无 |
教学难点:无 |
|
第六章 陶瓷表面裂缝的自修复 |
教学要求: |
1.了解陶瓷的自修复机理及方法; |
教学内容: |
1. 概述;2.陶瓷的断裂方式与机理;3.裂缝修复及方法。 |
教学重点:无 |
教学难点:无 |
|
第七章 自修复金属材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金属材料的自修复; |
教学内容: |
1. 概述;2. 蠕变断裂机理;3.自修复机理;4.液基修复机理;5.钢、铝合金等自修复。 |
教学重点:无 |
教学难点:无 |
|
第八章 自修复水凝胶 |
教学要求: |
1.了解自修复水凝胶的概念与类型; |
2.掌握自修复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
3.了解自修复材料的主要性能及应用 |
教学内容:1. 水凝胶的概念;2.自修复水凝胶的类型;3.自修复水凝胶的制备方法;4.自修复水凝胶的性能;5.自修复水凝胶的应用。 |
教学重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水凝胶自修复性能的调控机制与应用关系。 |
难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机理。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自修复材料概述 |
4 |
2 |
2 |
|
|
|
|
|
1、2、3 |
第二章 |
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聚合物材料和聚合物复合材料 |
4 |
2 |
2 |
|
|
|
|
|
1、2、3 |
第三章 |
自修复离子聚合物 |
4 |
2 |
2 |
|
|
|
|
|
1、2、3 |
第四章 |
自修复抗磨损涂层 |
4 |
2 |
2 |
|
|
|
|
|
1、2、3 |
第五章 |
自修复黏土 |
4 |
2 |
2 |
|
|
|
|
|
1、2、3 |
第六章 |
陶瓷表面裂缝的自修复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自修复金属材料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自修复水凝胶 |
8 |
2 |
6 |
|
|
|
|
|
1、2、3 |
合计 |
32 |
16 |
16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根据课堂问题,对学生随机提问,答对者每次加2分,加满15分为止。不回答问题的没有加分。 |
15 |
课堂作业 |
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结果进行加分。 |
15 |
期末考试 |
参考文献内容不超过30%,独立完成,并有实验产品展示。 |
60 |
合计 |
100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
英文名称 |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
课程编码 |
180520026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反应工程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陈胜洲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模块的选修课,该课程的设立结合了当今世界能源和材料科技发展的趋势,即发展太阳能、氢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其存储技术。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介绍新能源技术及能源材料的发展动态和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以适应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化学电源、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太阳能材料及技术等新型能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应用材料学、电化学及化学工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复杂的能源体系。 |
2 |
以电化学,化学工程及无机材料等交叉学科为基础,了解新型能源研究前缘领域发展现状。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对新能源领域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及归纳能力。 |
3 |
能够归纳新能源领域的相关资料,提出新能源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器件组装技术方案。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提出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方案及器件构造工艺的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小测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及理论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中的应用。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例题和作业、课后布置习题作业的手段。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及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是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其中涉及多个学科,如电化学、化学工程、电子学及材料学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环节。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吴其胜,《新能源材料》,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07第二版 教学参考书: 1.[美]阿伦.J.巴德著,邵元华等译,《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 2005.05第二版。 2.Colin A著,屠海令等译,《先进电池-电化学电源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B.E. Convay, 《Electrochemical Surpercapacitors: Scientific Fundamentals and Technology》, Kluwer Acadamic/Plenum Publisher, New York, 1999 4.李健保,《新能源材料及应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5月 5.衣宝廉,《燃料电池-原理•技术•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新能源概述 |
教学要求:了解新能源的基本概念、掌握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1.能源分类;2.新能源的发展概况。 |
重点:新能源的发展 |
|
第二章 化学电源概论 |
教学要求:掌握化学电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电源的电性能指标。 |
教学内容:1.化学电源的分类;2.化学电源的发展历史;3.化学电源的电性能。 |
重点:化学电源的电性能 |
难点:化学电源的理论容量,自放电。 |
|
第三章 电化学基础 |
教学要求:掌握电池热力学、电极溶液界面构造及电极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了解电化学实验方法及测试方法。 |
教学内容:1. 电池热力学;2.双电层理论;3.电极反应动力学基础;4.电化学实验方法基础;5.电化学测试方法。 |
重点:电极反应动力学 |
难点:双电层理论,电极反应动力学。 |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 |
教学要求:掌握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基本原理,了解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了解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种类、结构及新型电极材料的发展;掌握LiFePO4及三元材料的性能。掌握石墨层间化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教学内容:1.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及基本原理;2.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最新技术; 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类及结构;4. LiFePO4及三元材料的结构与性能;5.锂离子电池5V级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状态;6.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电极材料;7.锂锰尖晶石的相关系与结构;8.石墨层间化合物及MCMB系负极材料; 9.硅碳负极材料及合金负极材料。 |
重点:锂离子电池原理;LiNiCoMnO正极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充放电特性。 |
难点:正极材料的相关系与结构。合金负极材料结构与储锂机理。 |
|
第五章 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 |
教学要求:了解太阳能电池系统的结构及基本原理,掌握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结构及光吸收机理;掌握高性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
教学内容:1.太阳能电池系统简介;2.太阳能电池开发的前缘领域。3.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新型太阳能电池:4.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开发现状;5.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开发现状:大面积化、高速成膜技术及电池结构设计。6.氧化钛太阳能电池;7.高性能氧化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转化材料。 |
重点:太阳能电池系统。GaAs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结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高速成膜技术。 |
难点: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结构及光吸收机理;高性能氧化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转化材料。 |
|
第六章 燃料电池系统 |
教学要求:了解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及基本原理,掌握气体扩散电极的构造及特点;电催化基本原理及表征方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应用。 |
教学内容:1.燃料电池系统简介及基本原理;2.多孔电极与气体扩散电极;3.电催化剂材料;4.双极板材料与流场;5.隔膜材料。6.碱性燃料电池原理、材料、特点及应用;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原理、材料、特点及应用;8.电极结构及电催化剂、电催化氧还原、氢气氧化原理;三合一膜电极组件及制备技术;9.电池堆组装技术及结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示范样车;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原理及特点。10.固体氧化物电池原理及特点;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材料的结构及特点;阳极、阳极材料结构及特点;双极连接及密封材料;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结构及试验电站。 |
重点:多孔电极与气体扩散电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结构及制备技术。 |
难点:电催化材料作用机理。电催化氧还原、甲醇氧化原理。固体氧化物电池中氧传递过程。 |
第七章 超级电容器 |
教学要求:了解超级电容器的构造及原理,超级电容器的组装技术;掌握碳材料及氧化物材料的结构、制备及性能。 |
教学内容:1.超级电容器的原理及特点;2.碳材料;3.氧化物及硫化物材料;4.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
重点:纳米结构的碳材料及氧化物材料。 |
难点:材料的结构及储能机理。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新能源概述 |
2 |
2 |
|
|
|
|
|
|
1、2 |
第二章 |
化学电源概论 |
2 |
2 |
|
|
|
|
|
|
1、2 |
第三章 |
电化学基础 |
6 |
5 |
|
|
1 |
|
|
|
1、2 |
第四章 |
锂离子电池 |
8 |
6 |
|
1 |
1 |
|
|
|
1、2、3 |
第五章 |
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 |
4 |
4 |
|
|
|
|
|
|
1、2、3 |
第六章 |
燃料电池系统 |
6 |
4 |
|
1 |
1 |
|
|
|
1、2、3 |
第七章 |
超级电容器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27 |
|
2 |
3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讨论 |
每次随堂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论文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聚合物成型加工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聚合物成型加工概论 |
英文名称 |
Introduction to the Processing of Polymer Mold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27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刘鹏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聚合物成型加工概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化工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聚合物材料及其配方、加工方法、工艺过程、加工工艺原理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性质(包括加工过程中的行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加工工艺原理和工艺过程,具备初步的聚合物加工工程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开展、以及从事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品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工作等奠定基础,从而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学习聚合物材料的原料及配方知识,了解主要的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的设备、工艺和方法;对高分子材料制品能判断其制备方法,能结合其他化学和材料学科知识,用于高分子材料制品的改性和制备。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对高分子材料制品能判断其制备方法,能结合其他化学和材料学科知识,用于高分子材料制品的改性和制备。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备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设计能力。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分析和讨论的模式。案例分析为选择生产生活的实践案例,组织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展开分析和讨论的模式。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聚合物成型加工概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化工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专业概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要求学生在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内涵和外延、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理解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应用,为其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沈新元 编,《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三版 教学参考书:刘廷华等,《聚合物成型机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1第一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绪论 (1学时) |
简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的定义及分类,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建立整体概念。 |
要点: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的定义、分类;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
第一章 挤出成型机(13学时) |
挤出成型是高分子材料成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成型过程连续,生产效率高,能生产管材、棒材、板材、型材等众多高分子制品。本章以单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在讲解挤出过程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阐述挤出机关键零部件设计的要点。讲解新型螺杆和新式的挤出机,以及成套挤出装置。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挤出机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零部件的设计。 |
1、概 述(1.0学时) |
要点:挤出成型的历史与成型特点 |
挤出成型机组成 |
挤出机的分类、型号及主要参数 |
2、挤出成型基本原理(2学时) |
要点:挤出理论概述,经典三段三区单螺杆挤出理论、现代三段七区单螺杆挤出理论 |
固体输送理论,基本假设、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讨论,公式(3-8, 3-9,3-11) |
熔融理论,基本假设、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讨论,公式(3-25,3-26) |
熔体输送理论,基本假设、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讨论,公式(3-19,3-30) |
挤出机工作特性与口模特性的匹配 |
3、挤出机零部件的设计(2学时) |
要点:挤压系统的基本结构 |
常规单螺杆的结构形式 |
常规单螺杆的几何参数的设计 |
螺杆与传动箱主轴的连接方式 |
挤出机机筒,包括常规机筒和新型机筒: |
螺杆及机筒的材料 |
挤出机其他零部件的设计 |
4、新型单螺杆(2学时) |
要点:分离型螺杆及原理 |
屏障型螺杆及原理: |
分流型螺杆及原理: |
变流道螺杆 |
5. 排气式挤出机(2学时) |
要点:单螺杆排气挤出机工作原理: |
排气式挤出机的流量及压力平衡 |
排气式挤出机的类型及主要参数 |
6. 双螺杆挤出机(2学时) |
要点:双螺杆挤出机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
不同类型双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啮合型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啮合型异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非啮合型双螺杆挤出机和锥型双螺杆挤出机 |
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与机筒结构 |
双螺杆挤出机的其他零部件设计 |
7. 挤出成型辅机(2学时) |
要点:挤出机生产线及常见辅机类型 |
吹膜辅机:薄膜成型方法,挤吹方式,吹膜机组及主要装置 |
挤管机组:机组,定型装置,冷却装置,牵引装置 |
挤板机组及主要装置:机组,三辊压光机 |
|
第二章 注射成型机(12学时) |
注塑成型是高分子材料成型的重要方法之一,注塑成型能一次成型形状复杂、尺寸精确的高分子制品,其适用范围宽、生产效率高。本章以重点讲解注塑机的注射装置和合模装置,阐述相关零部件设计的要点。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注塑机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零部件的设计。 |
1、概述(1学时) |
要点:注射成型单元操作 |
注射成型的特点 |
注射成型机的结构组成与分类 |
2、注射机基本参数(3学时) |
要点:注射装置的基本参数,包括注射量、注射压力、注射速率和塑化能力 |
合模装置的基本参数,包括合模力和合模装置基本尺寸 |
其它参数,如开合模速度、空循环时间等 |
3、注塑机的注射装置(3学时) |
要点:注射装置的基本特点 |
注射装置的类型,包括柱塞式注射装置、往复螺杆式注射装置和双阶式注射装置 |
往复螺杆塑化部件的设计,包括其结构、工作特性和主要零件(注射螺杆、螺杆头、机筒、喷嘴)的设计 |
螺杆传动装置 |
4、注塑机的合模装置(3学时) |
要点:基本要求与分类 |
液压式合模装置的原理及结构,包括单缸直压式、增压式、充液式和组合式 |
机械式合模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包括单曲肘式、双曲肘式 |
调模装置的作用,锁模力调整原理和调模方法 |
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形式及顶出位置 |
5、注射机调整、操纵和安全措施(2学时) |
要点:影响注射制品质量的因素 |
注塑工艺调整 |
防流涎设置 |
注塑机安全措施,包括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模具安全 |
|
第三章 压制成型(6学时) |
压制成型是高分子材料最重要的加工方法之一,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有最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热固性塑料和橡胶制品的成型加工。 |
1、概述(2学时) |
要点:压制成型工艺的分类、适用范围。 |
模压成型的工艺过程、特点和使用品种,工艺流程图。 |
2、模压成型的工艺性能及其内在含义(2学时) |
要点:模压成型的设备和模具之类型、特点、主要设备参数。 |
热固性塑料模压成型时预压和预热工艺的作用机理和优点,合理选择合适的预压和预热条件。 |
模压成型制品后处理机理和作用。 |
3、模压成型的成型工艺条件(2学时) |
要点:压力、温度、时间的控制方法。 |
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制品硫化过程中的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理解并掌握硫化曲线。 |
复合材料压制成型和传递模塑的类型和工艺特点。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1 |
1 |
|
|
|
|
|
|
1 |
2 |
挤出成型机 |
13 |
11 |
|
2 |
|
|
|
|
1、2、3 |
3 |
注射成型机 |
12 |
10 |
|
2 |
|
|
|
|
1、2、3 |
4 |
压制成型 |
6 |
4 |
|
2 |
|
|
|
|
1、2、3 |
合计 |
32 |
26 |
|
6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讨论 |
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环境友好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环境友好材料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friendly Materials |
课程编码 |
180520028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彭峰 |
审核者 |
彭峰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环境友好材料》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
本课程教学采用现有教材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适合化学工程、材料化工模块的高年级学生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讨论,学生可以掌握几种特殊环境友好材料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能够在从事材料研究和开发中考虑材料在生产、制造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了解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天然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合成材料、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环境友好农用材料、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现状与若干前沿问题;理解环境友好材料的评价方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课程作业与讨论,培养学生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的意识、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工程设计和研究能力,为学生进行环境友好功能材料的设计开发、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几种环境友好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征,配合综合创新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环境友好材料的发展趋势,提出有特色的环境友好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方案。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环境友好高分子合成材料、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的分析与化工制备过程中,掌握设计原理,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3 |
通过讨论与课程报告,结合国际上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促进学生对环境友好材料的社会宣传与公众交流,培养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的意识、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工程设计和研究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定讨论与学生报告,课外作业。在开设本课程的同一学期课可开设相关的综合创新实验,结合后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环境友好的材料设计、化工过程中涉及的环境与材料协同发展的复杂工程问题。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工艺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的基础,例如综合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福建师范大学环境材料开发研究所,编著,《环境友好材料》,科学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祝方, 《环境友好材料及其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吴其胜主编,《新能源材料(第二版)》(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
教学要求: |
1. 了解环境友好材料的概念、特征、作用; |
2. 理解材料对环境的双重效应; |
3. 掌握材料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的关系。 |
教学内容: |
1. 环境友好材料的概念; |
2. 环境友好材料的特征; |
3. 环境友好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
4. 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 |
教学重点:环境友好材料的定义与特征。 |
难点:材料与环境、材料与能源协同发展。 |
|
第二章 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 |
教学要求: |
1.了解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的定义与国际认证体系; |
2. 理解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及其对环境友好材料发展的指导作用; |
3. 掌握清洁生产评价的一般原则。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的定义与国际认证体系 |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原则及其对环境友好材料发展的作用 |
重点介绍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介绍最新有影响的国内外进展,由此带来的环境友好材料发展的要求与趋势。 |
第三节 清洁生产评价与审核的一般方法 |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及其对环境友好材料发展的指导作用。 |
难点: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国际认证体系。 |
|
第三章 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天然材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能再生的天然材料的自然特性与应用领域; |
2.理解纤维素、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结构特点; |
3.掌握淀粉及变性淀粉的性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木材与竹材 |
材料的结构与成分,木材与竹材的环境特性,改性与主要应用 |
第二节 纤维素 |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改性及其在环境材料中的主要应用 |
第三节 甲壳素与壳聚糖 |
甲壳素与壳聚糖结构特点与性质,功能化改性及其在环境材料中的主要应用 |
第四节 淀粉及其改性材料 |
淀粉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变性淀粉在环境材料中的主要应用 |
第五节 天然高分子材料 |
以漆树汁为原料经加工而成的涂料(天然漆)、杜仲胶(天然胶)的特性与应用、介绍目前比较关注的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材料的发展 |
教学重点:几种天然材料的结构特点与应用领域; |
难点:纤维素改性、淀粉变性的原理及其制备方法。 |
|
第四章 环境友好的高分子合成材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与环境友好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应用现状; |
2.掌握可降解高分子合成材料、水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结构特点; |
3. 理解可降解高分子合成材料、水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作用机制。 |
4. 理解光固化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工作原理与材料设计方法。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 |
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历史,材料类型与应用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 |
第二节 环境友好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分类 |
第三节 可降解的高分子合成材料 |
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共同特点是材料主链中都包含有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链段,合成方法-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介绍;重点CO2为原料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材料、聚乳酸材料的结构特征,生产方法,应用进展。 |
第四节 水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
简述环境友好的水性高分子材料,包括胶黏剂,功能涂料,油墨的等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功能性乳胶粉粒子、可再分散聚合物乳胶粉、有机纳米复合粒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粒子以及水性丙烯酸乳液的合成技术与应用。 |
第五节 光固化高分子合成材料 |
通过光引发化学反应,实现三维交联的光固化高分子材料在涂料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真正无惰性溶剂环境友好的涂料;速度快,可以进行快速的连续化涂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能量利用率高,不需要烘烤,节省大量能量,节省空间和设备投资;可以用于对热敏感材料。介绍这些材料的工作原理、材料结构设计与应用。 |
教学重点:可降解高分子合成材料,水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结构特点与应用领域; |
难点:光固化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工作原理与材料设计合成方法。 |
|
第五章 环境友好能源材料 |
教学要求: |
1. 了解能源材料的类型、作用及基本制备方法; |
2. 掌握几种特色能源材料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
3. 理解环境友好电池材料对未来电动车发展的影响; |
4. 理解光电池材料的工作原理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能源友好材料导论与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简介 |
第二节 储氢材料与氢能 |
储氢合金为代表的储氢材料、高效吸附材料、MOFs材料 |
第三节 电池材料与电动车 |
镍氢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质子交换膜电池为代表的燃料电池材料、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材料对未来电动车发展的作用。 |
第四节 光电材料与光伏材料产业 |
环境友好的光催化材料,重点介绍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光催化空气治理与水治理技术;先进的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光电材料;硅半导体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最新的钙钛矿结构的光电材料、国内光伏材料产业发展。 |
教学重点:几种特色能源材料(储氢材料、电池材料、光电材料)的特点和基本功能与应用 |
难点:电池材料与光电材料的工作原理与最新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的制备技术。 |
|
第六章 环境友好农用材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农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要求; |
2. 掌握农用高吸水树脂材料、可降解农用塑料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应用性质; |
3. 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农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环境友好(生态)土壤改性材料 |
复合缓释材料、农用高吸水树脂、生态肥料等 |
第三节 环境友好(生态)农药 |
生物农药、绿色农药的类型与发展,我国的技术进展 |
第四节 环境友好(可降解)农用塑料材料 |
农用塑料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光/生物双降解地膜以及植物纤维地膜等材料的结构特点,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农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农用高吸水树脂材料、可降解农用塑料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应用性质; |
难点:农用高吸水树脂材料与可降解农用塑料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 |
|
第七章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 |
教学要求: |
1. 了解环境与建筑材料的相互关系; |
2. 掌握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特点; |
3. 理解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影响评价模型。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环境与建筑材料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环境友好(绿色)建筑材料概念与类型 |
环境友好(绿色)建筑材料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出的无毒、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
第三节 几种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介绍 |
生态混凝土、粉煤灰制造混凝土骨料、生态玻璃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影响评价模型。 |
教学重点:环境与建筑材料的相互关系;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特点以及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介绍。 |
难点: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影响评价模型。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概述概论 |
4 |
4 |
|
|
|
|
|
|
1、3 |
第二章 |
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 |
4 |
3 |
|
1 |
|
|
|
|
1、3 |
第三章 |
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天然材料 |
4 |
4 |
|
|
|
|
|
|
1、2、3 |
第四章 |
环境友好高分子合成材料 |
6 |
6 |
|
|
|
|
|
|
1、2、3 |
第五章 |
环境友好能源材料 |
8 |
7 |
|
1 |
|
|
|
|
1、2、3 |
第六章 |
环境友好农用材料 |
4 |
4 |
|
|
|
|
|
|
1、2 、3 |
第七章 |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 |
2 |
2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0 |
|
2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5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20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报告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55 |
合计 |
100 |
《高分子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高分子材料与技术 |
英文名称 |
Polymer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29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徐秀彬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
本课程主要讲授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概念,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常见聚合物材料的性能,制备与应用,以及典型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高分材料与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对常见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以后从事高分子材料和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及其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2 |
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测试技术、分析方法和发展趋势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3 |
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与加工设备和技术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课程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掌握了基本化学反应知识及基础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为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反应和技术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同时,掌握的高分子材料与技术可为后续的实习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奠定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高长有主编,《高分子材料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教学参考书: 1.张留成主编, 《高分子材料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韩哲文主编,《高分子科学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潘祖仁主编,《高分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五版,2014。 4. Hall C. Polymer Material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1。 5. 韩冬冰,《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基础》,学苑出版社,1996。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材料与高分子材料 |
教学要求: |
1. 了解材料的定义和各种主要材料的区别、作用与发展 |
2. 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命名、分类 |
教学内容: |
1. 材料与材料科学;2. 材料的制备与性能;3. 材料的分类;4. 高分子材料发展历史及未来;5. 高分子与高分子材料;6.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
教学重点:高分子材料的命名、分类与合成。 |
教学难点:高分子材料的命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
|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教学要求: |
1.了解高分子链的各层次结构的划分; |
2.理解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
3.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 |
教学内容: |
1. 高分子链的链结构;2.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3. 高分子材料的组成与性能;4.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5. 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6. 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能 |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高分子的不同结构层次间的划分与联系,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 |
教学难点:高分子各层次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材料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的区别。 |
|
第三章 塑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塑料的定义与主要性能; |
2.理解热塑性塑料、工程塑料及热固性塑料的划分依据与主要性能差异; |
3.掌握常见的塑料的主要性能与区别。 |
教学内容: |
1. 塑料概述;2. 聚烯烃塑料;3. 其他热塑性塑料;4.工程塑料;5.热固性塑料 |
教学重点:热塑性塑料、工程塑料及热固性塑料的划分依据与主要性能差异及经典代表性塑料。 |
教学难点:热塑性塑料、工程塑料及热固性塑料的划分依据与主要性能差异。 |
|
第四章 橡胶 |
教学要求: |
1.了解橡胶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
2.掌握天然橡胶、二烯类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的划分依据与主要性能差异; |
3.理解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殊性能与结构特征。 |
教学内容: |
1. 橡胶概述;2. 天然橡胶;3. 二烯类橡胶;4. 其他橡胶;5.热塑性弹性体 |
教学重点:天然橡胶、二烯类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的划分依据与主要性能差异。 |
教学难点: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殊性能与结构特征;热塑性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
第五章 纤维 |
教学要求: |
1.了解纤维的定义与各种纤维的划分依据; |
2.掌握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及特种合成纤维的主要区别; |
3.掌握特种合成纤维的设计原则。 |
教学内容: |
1. 纤维概述;2. 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3. 合成纤维;4. 特种合成纤维 |
教学重点: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及特种合成纤维的划分依据与主要特性。 |
教学难点:纤维结构及组成与性能的关系;特种合成纤维的特殊性组成与设计原则。 |
|
第六章 胶黏剂和涂料 |
教学要求: |
1.了解胶黏剂和涂料的基本概念; |
2.掌握各种胶黏剂的黏结机理; |
3.掌握各种涂料的涂装方法。 |
教学内容: |
1. 胶黏剂的组成、分类及其机理;2.胶黏剂的选择及常见胶黏剂概述,包括环氧树脂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酚醛树脂胶黏剂及丙烯酸酯类胶黏剂;3.涂料的定义、组成、类型、涂装方法概述;4.各种常见涂料介绍,包括油基树脂漆、合成树脂漆、水性树脂涂料及粉末涂料。 |
教学重点:胶黏剂的黏结机理及各种类型胶黏剂的优缺点;涂料的组成及涂装方法;各种类型涂料的区别。 |
教学难点:胶黏剂的黏结机理和涂料的涂装方法与机理。 |
|
第七章 聚合物共混物 |
教学要求: |
1.了解聚合物共混物的定义及常用的制备方法; |
2.掌握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则; |
3.理解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4.掌握橡胶及非弹性体的增韧机理与方法。 |
教学内容: |
1. 聚合物共混物及其制备方法;2.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3.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4.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5.基于塑料的聚合物共混物;6.橡胶增韧塑料的机理;7. 非弹性体增韧。 |
教学重点:聚合物共混物的定义及常用的制备方法;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判断规则;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类型及形成机理;橡胶及非弹性体的增韧机理与方法。 |
教学难点: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判断规则;橡胶及非弹性体的增韧机理。 |
|
第八章 高分子复合材料概述 |
教学要求: |
1.了解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概念与类型; |
2.了解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造成型方法; |
3.了解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及应用 |
教学内容: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类型;2.基体和增强材料;3.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造成型;4.复合材料的性能;5.复合材料的应用。 |
教学重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造成型方法;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调控机制与应用关系。 |
难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造成型及机理。 |
|
第九章 聚合物成型加工概述 |
教学要求: |
1. 了解各种材料的成型加工基本过程; |
2. 理解各种材料的加工机理与设备工艺。 |
教学内容:1.物料的成型准备;2.热固性塑料成型;3.热塑性材料成型;4.压延、涂层、复合成型工艺;5.塑料的机械加工;6.纺丝;7.橡胶的硫化和成型。 |
教学重点:各种材料的成型加工基本过程。 |
难点:各种材料的加工机理与设备工艺。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材料与高分子材料 |
5 |
5 |
|
|
|
|
|
|
1、2、3 |
第二章 |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5 |
5 |
|
|
|
|
|
|
1、2 |
第三章 |
塑料 |
3 |
3 |
|
|
|
|
|
|
1、2、3 |
第四章 |
橡胶 |
3 |
3 |
|
|
|
|
|
|
1、2、3 |
第五章 |
纤维 |
3 |
3 |
|
|
|
|
|
|
1、2、3 |
第六章 |
胶黏剂和涂料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聚合物共混物 |
4 |
4 |
|
|
|
|
|
|
1、2、3 |
第八章 |
高分子复合材料概述 |
2 |
2 |
|
|
|
|
|
|
1、3 |
第九章 |
聚合物成型加工概述 |
3 |
3 |
|
|
|
|
|
|
1、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根据课堂问题,对学生随机提问,答对者每次加2分,加满15分为止。不回答问题的没有加分。 |
15 |
课堂作业 |
根据课堂内容,布置2-3次作业。 |
15 |
期末考试 |
课程论文,参考文献内容不超过30%,独立完成 |
60 |
合计 |
100 |
《能源转化催化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能源转化催化原理 |
英文名称 |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Conversion Catalysis |
课程编码 |
180520030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彭峰 |
审核者 |
彭峰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能源转化催化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源化工模块)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 |
本课程教学采用现有教材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适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选修。随着能源形势的发展,能源转化与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该课程将能源转化中的化学问题和催化基本原理结合,采用新的知识结构模式进行理论授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催化基本原理及其在能源化工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催化作用基本概念、多相催化理论以及化石能源催化转化,生物质能催化转化、太阳能催化转化(光催化)、电能催化转化(电催化)的基本原理、催化材料及催化技术。 |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催化基本原理、能源转化过程中涉及的催化过程及催化材料;学会应用催化基本原理去理解能源转化过程的催化问题,了解能源转化中催化相关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把握能源化工领域发展动向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催化基本原理、能源转化过程中涉及的催化过程及催化材料,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理解能源转化过程的复杂催化问题。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应用催化基本原理了解能源转化中催化相关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配合综合创新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有特色的能源转化新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方案。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3 |
培养学生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握能源化工领域发展动向,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与能源状况的社会调查,具备寻找新催化方法的研发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定讨论与学生报告,课外作业。教学中加强启发式教学,尽量找规律、抓重点、析难点,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催化科学的学习热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课外科研以及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在开设本课程的同一学期课开设相关的综合创新实验,结合后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应用于能源转化的催化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分析的复杂工程问题。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工艺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的基础,例如综合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吴志杰编著,《能源转化催化原理》,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8. 教学参考书: 1、王桂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石油、非石油资源催化转化制取能源及化学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加百勒森迪 (Gabriele Centi), 拉特格 A. 范桑滕 (Rutger A. van Santen), 可再生资源催化技术——从资源到能源生产,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黄仲涛,彭峰 主编,《工业催化设计与开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能源与能源转化概述 |
教学要求: |
1.了解能源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
2. 理解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的重要作用; |
3. 掌握能源转化的形式与发展趋势。 |
教学内容: |
1. 能源定义及其分类; |
2. 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3. 能源资源现状 |
4. 能源转化的形式与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能源的定义、分类以及能源转化的形式 |
难点:能源转化的发展趋势 |
|
第二章 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
教学要求: |
1. 了解工业催化的发展历史、能源化工过程中有代表的催化过程。 |
2. 掌握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工业催化剂的要求、多相催化反应过程; |
3. 理解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催化剂的组成与载体的作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催化工业发展史 |
涉及能源转化过程的催化发展史,能源化工过程中有代表的催化过程介绍 |
第二节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和催化剂 |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概念、基本特征;催化剂的组成与各组成的功能;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
第三节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
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传质过程,内外扩散;吸附过程,吸附态;表面反应;脱附过程;吸附等温线,BET方程测比表面积;金属、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氧化物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
教学重点:能源化工过程中有代表的催化过程介绍;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和催化剂 |
难点: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催化剂的组成与载体的作用。 |
|
第三章 化石能源催化转化原理与新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1.了解化石能源催化转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2. 了解清洁燃煤技术、天然气催化转化技术最新进展; |
3.掌握固体酸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在石油催化裂化中的作用; |
4. 理解催化燃烧与F-T合成催化技术的原理。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固体酸碱催化剂及石油催化裂化 |
固体酸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类型,催化作用原理;催化裂化工艺流程;烃类的催化裂化反应原理;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催化裂化设备。 |
第二节 煤炭转化中的催化 |
清洁燃煤技术与催化燃烧,F-T合成催化介绍 |
第三节 天然气转化中的催化 |
教学重点:固体酸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在石油催化裂化中的作用; |
难点:催化燃烧与F-T合成催化技术。 |
|
第四章 生物质能源转化中的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1.了解生物质与生物质能基本概况;生物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的应用; |
2. 了解生物质平台化合物转化的技术路线图; |
3.掌握生物质催化裂解的方法与技术进展; |
4. 理解生物柴油合成的催化过程以及副产物甘油的催化转化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基本概况 |
第二节 生物质一般催化转化原理与技术 |
生物质催化燃烧技术;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 |
第三节 生物乙醇与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催化转化 |
第四节 生物柴油与能源应用 |
教学重点:生物质与生物质能基本概况;生物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的催化生成过程,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的催化转化方法; |
难点:生物柴油合成的催化过程以及副产物甘油的催化转化。 |
|
第五章 化学制氢的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1. 了解氢能的特点与国内外氢能现状与发展趋势; |
2. 了解氨气低温催化分解制氢,硼烷催化分解制氢等新技术; |
3. 掌握天然气与煤炭催化制氢、乙醇催化重整制氢的原理; |
4. 理解催化重整制氢过程中催化剂在高温反应条件下的行为。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氢能的特点与国内外氢能概况 |
第二节 天然气与煤炭催化制氢 |
第三节 液体原料醇类催化重整制氢 |
甲醇催化重整制氢和乙醇催化重整制氢的原理、催化机制、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燃料电池发展中最新的催化制氢方法 |
氨气低温催化分解制氢、硼烷催化分解制氢的原理与催化进展 |
第五节 氢气的吸附与储存 |
教学重点:天然气、液体原料醇类制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进展; |
难点:燃料电池发展中最新的催化制氢方法 |
|
第六章 太阳能转化中的光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1.了解太阳能资源与太阳能热利用的形式; |
2. 了解典型光催化剂TiO2的可见光性能提高的方法; |
3.掌握光催化原理,光催化制氢催化剂设计; |
4. 理解半导体能带结构理论、光电化学制氢系统设计。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太阳能资源与太阳能热利用 |
第二节 光催化基本原理与发展历史 |
半导体光催化能带理论、光催化发展历史、光催化剂类型 |
第三节 典型光催化剂TiO2的研究进展 |
工作原理、可见光性能提高的方法、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等介绍 |
第四节 光催化制氢的原理与技术进展 |
半解水和全解水制氢的原理、制氢助催化剂的设计、光电化学制氢系统 |
第五节 光催化合成 |
二氧化碳光催化转化等。 |
教学重点:光催化原理与典型光催化剂TiO2的可见光性能提高的方法、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助催化剂的设计; |
难点: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协同效应与能带理论,二氧化碳光催化转化。 |
|
第七章 能源转化中的电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1.了解电动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
2. 了解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催化材料,最新技术进展; |
3.掌握电化学基本知识、电催化方法; |
4. 掌握燃料电池中阴、阳电催化过程,催化剂的类型与特性; |
4. 理解二氧化碳的电催化转化原理与研究方法。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电化学基本知识与电催化方法 |
电化学基本概念、电极反应、分析方法与仪器,电催化转化原理。 |
第二节 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原理与新技术进展 |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阳极阴极电催化过程;氢燃料电池、液体醇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进展;燃料电池车系统与发展趋势。 |
第三节 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催化材料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材料、充放电过程的化学变化与技术关键;最新的催化材料与技术。 |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电催化转化 |
电催化合成的基本状况;CO2电催化合成燃料与化学原料的原理、催化进展;以及最新的氮气电化学转化介绍,电能-化学能-电能转化模式。 |
教学重点:电化学基本概念、电极反应;燃料电池中阳、阴极电催化原理,催化剂的类型与特性;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最新进展; |
难点:CO2电催化合成的原理以及能源转化过程中能量效率的评价。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能源与能源转化概述 |
2 |
2 |
|
|
|
|
|
|
1,3 |
第二章 |
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
4 |
4 |
|
|
|
|
|
|
1、2 |
第三章 |
化石能源催化转化原理与新催化技术 |
6 |
4 |
|
2 |
|
|
|
|
1、2、3 |
第四章 |
生物质能源转化中的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4 |
4 |
|
|
|
|
|
|
1、2、3 |
第五章 |
化学制氢的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5 |
4 |
|
1 |
|
|
|
|
1、2、3 |
第六章 |
太阳能转化中的光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5 |
4 |
|
1 |
|
|
|
|
1、2、3 |
第七章 |
能源转化中的电催化原理与催化技术 |
6 |
4 |
|
2 |
|
|
|
|
1、2、3 |
合计 |
32 |
26 |
|
6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5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20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报告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55 |
合计 |
100 |
《化学电源设计与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学电源设计与工艺学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Power Supply Design and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31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物理化学、分析测试技术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范浩森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化学电源设计与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模块的选修课,该课程的设立结合了当今世界电源工艺发展的趋势,即发展新型化学电源设计及其工艺学。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介绍化学电源设计及工艺学及化学电源的发展动态和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电源工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各种化学电源: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新型能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应用材料学、电化学及化学工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复杂的能源体系。 |
2 |
以电化学,化学工程及无机材料等交叉学科为基础,了解新型化学电源研究前缘领域发展现状。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对化学电源领域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及归纳能力。 |
3 |
能够归纳新型电源领域的相关资料,提出新型电源的研究现状和器件组装技术方案。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提出化学电源材料的制备方案及器件构造工艺的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及理论在化学电源设计及工艺学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理解。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测试与表征及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是化学电源设计及工艺学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其中涉及多个学科,如电化学、化学工程、电子学及材料学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环节。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史鹏飞,《化学电源工艺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教学参考书: 1.郭炳焜等,《化学电源—电池原理及制造技术》, 2005.05月。 2.杨贵恒等,《化学电源技术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06月。 3.蔡克迪,《化学电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05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化学电源概述 |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电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掌握化学电源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1.化学电源分类;2.化学电源的发展概况。 |
重点: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与组成结构 |
|
第二章 锌-二氧化锰电池 |
教学要求:了解Zn-MnO2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掌握Zn-MnO2电池的电池反应及工作原理、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锌-二氧化锰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
重点:锌-二氧化锰锰电池的主要性能和制备工艺 |
|
第三章 铅酸蓄电池 |
教学要求:了解铅酸蓄电池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掌握铅酸蓄电池的电池反应及工作原理、二氧化铅正极和铅负极、铅酸蓄电池的电性能,铅酸蓄电池制造工艺原理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性能。 |
|
第四章 镉-镍蓄电池 |
教学要求:了解镉镍蓄电池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Cd-NiOOH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氧化镍电极的工作原理;镉电极的工作原理;密封Cd-Ni00H蓄电池; Cd-NiOOH蓄电池的电性能;Cd-NiOOH蓄电池的制造工艺,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镉镍电池工作原理和分类。 |
重点:镉镍电池的密封工艺和制造工艺。 |
|
第五章 氢-镍电池 |
教学要求:了解氢-镍蓄电池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高压H2-NiOOH电池;MH-NiOOH电池;储氢合金电极;MH-NiOOH电池的性能,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氢镍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重点:高容量和高功率型氢镍电池的开发。 |
|
第六章 锌-氧化银电池 |
教学要求:了解锌-氧化银电池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Zn-AgO电池的工作原理;锌负极;氧化银电极;Zn-AgO电池的电性能;Zn-AgO电池的制造工艺,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锂电池的原理和组成。 |
重点:锌-氧化银电池性能提高。 |
|
第七章 锂电池 |
教学要求:掌握锂电池基本原理;锂电池的组成;锂电池的种类;Li-MnO2电池;Li-SO2电池;Li-(CRx)n电池; Li-SOCl2电池;Li-I2电池。 |
教学内容:1. 锂电池的构造及基本原理;2.锂可充电电池的最新技术; 3. 锂电池正极材料分类及结构;4. Li-MnO2电池;5. Li-SO2电池;6. Li-(CRx)n电池;7. Li-SOCl2电池。 |
重点:锂电池原理。 |
难点:锂电池的组装。 |
|
第八章 锂离子电池 |
教学要求:掌握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基本原理,了解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了解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种类、结构及新型电极材料的发展;掌握LiFePO4及三元材料的性能。掌握石墨层间化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教学内容:1.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及基本原理;2.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最新技术; 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类及结构;4. LiFePO4及三元材料的结构与性能;5.锂离子电池5V级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状态;6.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电极材料;7.锂锰尖晶石的相关系与结构;8.石墨层间化合物及MCMB系负极材料; 9.硅碳负极材料及合金负极材料。 |
重点:锂离子电池原理;LiNiCoMnO正极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充放电特性。 |
难点:正极材料的相关系与结构。合金负极材料结构与储锂机理。 |
|
第九章 燃料电池 |
教学要求:了解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及基本原理,掌握气体扩散电极的构造及特点;电催化基本原理及表征方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应用。 |
教学内容:1.燃料电池系统简介及基本原理;2.多孔电极与气体扩散电极;3.电催化剂材料;4.双极板材料与流场;5.隔膜材料。6.碱性燃料电池原理、材料、特点及应用;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原理、材料、特点及应用;8.电极结构及电催化剂、电催化氧还原、氢气氧化原理;三合一膜电极组件及制备技术;9.电池堆组装技术及结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示范样车;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原理及特点。10.固体氧化物电池原理及特点;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材料的结构及特点;阳极、阳极材料结构及特点;双极连接及密封材料;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结构及试验电站。 |
重点:多孔电极与气体扩散电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结构及制备技术。 |
难点:电催化材料作用机理。电催化氧还原、甲醇氧化原理。固体氧化物电池中氧传递过程。 |
|
第十章 其它化学电源 |
教学要求:了解其它新型化学电源。 |
教学内容:钠-硫电池;固体电解质电池; 热电池;锌-空气电池。。 |
重点:其它新型化学电源的种类。 |
难点: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化学电源概论 |
6 |
4 |
|
2 |
|
|
|
|
1、2 |
第二章 |
锌-二氧化锰电池 |
2 |
2 |
|
|
|
|
|
|
1、2 |
第三章 |
铅酸蓄电池 |
2 |
2 |
|
|
|
|
|
|
1、2 |
第四章 |
镉-镍蓄电池 |
2 |
2 |
|
|
|
|
|
|
1、2 |
第五章 |
氢-镍电池 |
2 |
2 |
|
|
|
|
|
|
1、2 |
第六章 |
锌-氧化银电池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锂电池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锂离子电池 |
6 |
4 |
|
2 |
|
|
|
|
1、2、3 |
第九章 |
燃料电池 |
4 |
2 |
|
2 |
|
|
|
|
1、2、3 |
第十章 |
其他化学电源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26 |
|
6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考勤 |
课堂考勤 |
20 |
50 |
作业 |
作业完成情况 |
30 |
期末考试 |
论文 |
50 |
合计 |
100 |
《石油加工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石油加工工程 |
英文名称 |
Petroleum Processing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32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蔡卫权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石油加工工程是介绍石油炼制生产技术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主干选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石油炼制和产品加工开发过程中的常用工艺和装置设备的设计和应用,并熟悉石油加工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前景,掌握石油化工行业相关的概念和名词,建立工程意识;其主要任务是阐述石油炼制和加工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知道如何将前期储备的基础理论课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学生今后从事石油化工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使学生初步了解石油炼制和加工产品生产的基本方法;理解石油炼制和加工产品生产的基本特点;掌握石油炼制和加工的工艺方法。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掌握石油炼制和加工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基本的设备要求。 |
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和作好准备。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联系实际,并结合不同石油炼制和加工新技术开发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关石油炼制和加工产品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来加强教学效果。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必须以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先修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作为毕业论文后续课程的应用课程。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沈本贤,《石油炼制工艺学》,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参考书:李淑培,《石油加工工艺学(上、中、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陈俊武,《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侯祥麟,《中国炼油技术(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 |
1.了解石油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石油加工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和我国的石油工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
2.理解石油加工工程的基本特点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石油的定义;石油炼制工业的特点;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前景;我国及世界石油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教学重点:讲述石油炼制和加工产品技术的基本概况。 |
|
第二章 石油的化学组成 |
教学要求: |
1.了解石油的一般性状、元素组成、馏分组成 |
2.理解石油馏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 |
3.掌握石油的馏分组成以及馏分与产品的区别 |
教学内容: |
石油的基本特点(性状、元素组成、馏分);石油馏分的特点及分类;石油馏分中的烃类成分;石油馏分中的非烃成分;我国石油馏分的特点 |
教学重点:石油馏分的分类以及烃类和非烃组分,石油馏分与产品的区别 |
教学难点:烃类和非烃组分各自的物性特征 |
|
第三章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 |
教学要求: |
1.了解石油和石油产品的物理性质及各物理性质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
2.理解油品有关的物理性质与油品性能间的关系 |
3.掌握评价油品性质的重要专业名词 |
教学内容: |
油品的蒸发性能;油品的流动性;油品的燃烧性能;油品的燃烧性能;油品的溶解度;油品的其它性质 |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利用油品的蒸发性能来对油品进行初步分类和处理;油品的燃烧性能中涉及到燃烧安全的闪点、燃点、自燃点等概念 |
教学难点:本章节概念点特别多,需要靠熟练记忆 |
|
第四章 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 |
教学要求: |
1.了解石油产品的分类标准和各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要求以及使用情况 |
2.理解石油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的特点 |
3.掌握石油产品的种类以及各自基本的特性 |
教学内容: |
石油产品(汽油、柴油以及航空煤油等)的分类及分类依据;石油产品的各自特点以及质量要求和使用条件;石油产品的炼制工艺以及进一步精制的方法。 |
教学重点:石油产品(汽油、柴油以及航空煤油等)各自基本的特征和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性能进一步提升的方法 |
教学难点:石油产品的规范标准,石油产品性能的大量评价指标 |
|
第五章 原油的分类与加工方案 |
教学要求: |
1.了解原油的类型、评价方法以及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特点 |
2.理解原油各种的分类标准以及各自标准的特点 |
3.掌握原油加工方案确定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
教学内容: |
原油评价方法的概述;原油的分类(商品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和我国采用的分类法);我国主要油田的原油特点;几种典型的原油加工流程方案 |
教学重点:原油加工方案确定的原则和原油切割方案确定的基本内容 |
教学难点:区别几种原油的分类方法 |
|
第六章 炼油厂的构成和工艺流程 |
教学要求: |
1.了解炼油装置工艺流程和熟悉工艺流程图 |
2.理解炼油过程的结构分析 |
3.掌握炼油厂的炼油过程和辅助设备的组成 |
教学内容: |
炼油厂的构成和辅助设施的组成;炼油装置工艺流程和几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炼油过程的结构分析(原油加工能力、重油轻质化能力、生产汽油的能力、加工含硫原油的能力以及润滑油的生产能力) |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炼油厂的构成和辅助设施的组成 |
教学难点:熟悉和区分几种工艺流程图 |
|
第七章 原油的脱盐脱水 |
教学要求 |
1.了解原油脱盐脱水的目的 |
2.理解原油脱盐脱水的工艺 |
3.掌握原油脱盐脱水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 |
原油含盐含水的原因;原油含盐含水对原油储运、加工、产品质量及设备的影响;原油脱盐脱水方法(加热、加破乳剂、高压电场、注水)的基本原理;原油脱盐脱水的工艺 |
教学重点:运用在原油脱盐脱水过程中的几种方法和各自的原理 |
教学难点:原油脱盐脱水的具体工艺过程 |
|
第八章 石油蒸馏过程 |
教学要求: |
1.了解蒸馏过程的几个概念,包括相平衡、泡点和露点 |
2.了解蒸馏工艺的流程方案和不同蒸馏过程的工艺特征与操作过程 |
3.理解蒸馏的原理 |
4.掌握蒸馏操作的三种基本类型:闪蒸、简单蒸馏和精馏 |
教学内容: |
蒸馏过程的几个基本概念;蒸馏操作的基本类型;石油及石油馏分的蒸馏曲线;原油蒸馏工艺流程;原油常压精馏塔;原油精馏塔工艺计算;减压蒸馏塔;原油蒸馏的换热方案及腐蚀与防腐 |
教学重点:蒸馏操作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 |
教学难点:原油精馏塔的工艺计算以及换热方案计算的确定 |
|
第九章 热加工过程 |
教学要求: |
1.了解热加工过程的定义 |
2.了解烃类、渣油、焦化和减粘裂化过程的工艺和操作 |
3.掌握各类热加工过程的目的 |
教学内容: |
热加工过程概述;石油烃类的热反应;几种热反应过程介绍(热裂化、减粘裂化、焦炭化) |
教学重点:几种热反应过程各自的特点以及在石油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
教学难点:对石油中各烃类发生热反应的规律的掌握 |
|
第十章 催化裂化 |
教学要求 |
1.了解催化裂化处理的原料、生产的产品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
2.了解催化裂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 |
3.了解催化裂化装置的工艺流程中装置类型 |
4.理解影响催化裂化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
5.理解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催化剂种类、失活和再生 |
6.掌握催化裂化过程涉及的基本概念 |
7.掌握催化裂化工艺的组成过程和各过程的特点 |
教学内容: |
催化裂化的原料和产品;催化裂化的发展过程;催化裂化的工艺流程概述;石油馏分的催化裂化反应;影响催化裂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种类、使用性能、助剂、失活和再生;石油烃类的催化裂化反应;石油馏分的催化裂化;流态化基本原理;反应-再生系统工艺计算;渣油催化裂化 |
教学重点:催化裂化工艺流程的组成;催化裂化过程中的-涉及到催化剂的部分 |
教学难点:反应再生系统工艺的计算 |
|
第十一章 催化重整 |
教学要求: |
1.了解催化重整的原料和生产的产品 |
2.了解催化重整的技术发展历程 |
3.了解催化重整发生的主要反应 |
4.理解影响催化重整反应的主要因素 |
5.掌握催化重整的定义和目的 |
6.掌握催化重整的工艺过程的组成部分 |
教学内容: |
催化重整的原料和产品;催化重整的技术发展;催化重整的工艺流程(原料预处理、重整反应等)以及各流程的特点;催化重整的化学反应;催化重整的主要操作因素;重整催化剂 |
教学重点:催化重整工艺流程以及催化剂 |
教学难点:催化重整过程涉及到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2、3 |
2 |
石油的化学组成 |
2 |
1 |
|
|
1 |
|
|
|
1、2、3 |
3 |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 |
2 |
2 |
|
|
|
|
|
|
1、2、3 |
4 |
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 |
4 |
3 |
|
1 |
|
|
|
|
1、2、3 |
5 |
原油的分类与加工方案 |
2 |
1 |
|
1 |
|
|
|
|
1、2、3 |
6 |
炼油厂的构成和工艺流程 |
2 |
1 |
|
1 |
|
|
|
|
1、2、3 |
7 |
原油的脱盐脱水 |
1 |
1 |
|
|
|
|
|
|
1、2、3 |
8 |
石油蒸馏过程 |
5 |
4 |
|
1 |
|
|
|
|
1、2、3 |
9 |
热加工过程 |
2 |
2 |
|
|
|
|
|
|
1、2、3 |
10 |
催化裂化 |
7 |
4 |
|
2 |
1 |
|
|
|
1、2、3 |
11 |
催化重整 |
3 |
3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24 |
|
6 |
2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某一石油加工新产品开发综述”论文一篇 |
60 |
合计 |
100 |
《可再生能源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可再生能源工程 |
英文名称 |
Renewable Energy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33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工程力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范浩森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可再生能源工程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模块的选修课,该课程的设立结合了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趋势,即发展太阳能、氢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介绍介绍了再生能源的国内外资源状况、分布及应用,一般技术原理等知识,同时,还介绍了当今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发展状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以适应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及氢能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应用无机化学、材料学、电化学及化学工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复杂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
2 |
以无机化学,电化学,化学工程及无机材料等交叉学科为基础,了解可再生能源研究前缘领域发展现状。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对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及归纳能力。 |
3 |
能够归纳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资料,提出新能源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器件组装技术方案。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提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的制备方案及工艺分析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及理论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理解。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测试与表征及工程力学等课程是可再生能源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其中涉及多个学科,如电化学、化学工程、工程力学及材料学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环节。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左然,《可再生能源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 教学参考书: 1.[美]马克苏拉克著,李昱熙等译,《可再生能源:来源与方法》, 2011.07第一版。 2.[丹]亨里克·隆德著,王育明译,《可再生能源》,中国三峡出版社,2017.01 3.刘建国,《可再生能源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2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概述 |
教学要求: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概念、掌握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能源、人类与环境:能量的转换;能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能源应用前景。 |
重点:可再生能源与环境 |
难点:能量的各种形式和转换 |
|
第二章 能量转换基础知识 |
教学要求:掌握能量转换过程基本知识。 |
教学内容: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半导体物理、电化学等基础知识。 |
重点:能量转换的各种形式 |
难点: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知识。 |
|
第三章 太阳能热利用 |
教学要求:掌握太阳能利用和转化基本知识。 |
教学内容:太阳辐射;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与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制冷与空调;太阳能干燥;太阳能储存。 |
重点:太阳能的利用技术和太阳能发电 |
难点:太阳能的吸收与热转换。 |
|
第四章 太阳能电池技术 |
教学要求:掌握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转化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开发。 |
教学内容:太阳能电池高效率化:微晶硅太阳能电池-微结晶的高效率;微处理消除硅缺陷能级技术;CuInSe2薄膜的合成及高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开发等。 |
重点:CuInSe2薄膜的合成及高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 |
难点:微结晶的高效率。 |
|
第五章 生物质能 |
教学要求:了解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 |
教学内容:生物质能的形成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来源;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厌氧消化制取气体燃料;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生物质能与经济和环境;最新生物质能技术及生物质能发展展望。 |
重点:生物质转化技术和气化技术。 |
难点:生物质裂解技术。 |
|
第六章 风能 |
教学要求:了解风能的技术及利用。 |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和利用简介;风能资源及分布;风的基本特征;各种类型的风力机;风力发电机的结构;风力机的控制;风力机的选址和输出功率;风能利用的发展;环境影响和风能利用展望 风能的计算。 |
重点:各种风力系统。 |
难点: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基础。 |
|
第七章 水电能 |
教学要求:了解水电能的开发及综合利用。 |
教学内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水能资源普查与开发规划;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农村小水电的开发利用情况;我国水电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 |
重点:水电能资源开发的基本方式。 |
难点:水电站的施工技术。 |
|
第八章 潮汐能 |
教学要求:了解潮汐能的开发及综合利用。 |
教学内容:潮汐能的来源和形成方式;潮汐能发电原理;潮汐能发电形式;具备条件;潮汐能的优缺点;潮汐能应用现状。 |
重点:潮汐能的开发利用。 |
难点:潮汐能的发电原理及发电装置。 |
|
第九章 波浪能 |
教学内容:波浪的起因和定义;波浪的特征和波浪能的功率;波浪能装置的范例;世界各国的波能研发活动;波浪发电的技术进展、经济性、环境影响和未来展望。 |
教学重点:波浪能资源及波浪能转换技术 |
教学难点:波浪在深水和浅水中的传播 |
|
第十章 地热能 |
教学内容:地热能源及其应用;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能的其他利用;地热回灌技术 |
教学重点:地热能开采 |
教学难点:热储工程学基础 |
|
第十一章 氢能 |
教学内容:氢能的制备和存储;氢能的利用技术;氢能的制备方法 |
教学重点:氢能的产生与利用 |
教学难点:氢能的制备工艺 |
|
第十二章 燃料电池 |
教学内容:燃料电池原理及特点;燃料电解质材料的结构及特点;阳极、阳极材料结构及特点;双极连接及密封材料;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结构及试验电站。 |
教学重点: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结构及特点 |
教学难点:燃料电池中电催化燃料氧化机理及氧传递过程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能源、人类与环境 |
2 |
2 |
|
|
|
|
|
|
1、2 |
第二章 |
能量转换基础知识 |
4 |
2 |
|
2 |
|
|
|
|
1、2 |
第三章 |
太阳能热利用 |
2 |
2 |
|
|
|
|
|
|
1、2 |
第四章 |
太阳能电池 |
2 |
2 |
|
|
|
|
|
|
1、2 |
第五章 |
生物质能 |
4 |
2 |
|
2 |
|
|
|
|
1、2、3 |
第六章 |
风能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水电能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潮汐能 |
2 |
2 |
|
|
|
|
|
|
1、2、3 |
第九章 |
波浪能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章 |
地热能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一章 |
氢能 |
4 |
2 |
|
2 |
|
|
|
|
1、2、3 |
第十二章 |
燃料电池 |
4 |
2 |
|
2 |
|
|
|
|
1、2、3 |
合计 |
32 |
24 |
|
8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点名 |
上课考勤 |
20 |
50 |
作业 |
作业完成情况 |
30 |
期末考试 |
论文 |
50 |
合计 |
100 |
《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能源工程概论 |
英文名称 |
Introduction to Energy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34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蔡卫权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能源工程概论是化学工程专业材料化工模块的主干专业选修课程之一,也是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任务是讲授能源的基本概念、能源的发展形势、特点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进行论述与评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较宽广的能源科学技术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以适应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加强学生对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资源、能源的转换与储存、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与能源系统工程等能源基础知识的掌握。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培养学生对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动向的兴趣。 |
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通过交叉学科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结合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及理论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当今能源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最新发展动向,并通过展示能源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学生对能源技术的理解。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是能源工程概论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其中涉及多个学科,如化学工程、材料学、环境学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环节。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吴金星,《能源工程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参考书:刘伯谦,《能源工程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苏亚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任有中,《能源工程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 |
1.了解目前的能源形势以及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理解能量与能源间的关系、能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
3.掌握能源的基本概念与知识、能源的分类与评价 |
教学内容: |
能量相关的知识(概述、能量的形式、性质、转化、传递);能源的分类与评价;能源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关系;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包括能源资源、能源消费、能源的需求预测 |
教学重点:能源的基本概念与知识 |
教学难点:能量的形式、性质、转换、传递,能源的分类与评价 |
|
第二章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 |
教学要求: |
1.了解能量的传输、能量的储存 |
2.理解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和电能的原理 |
3.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和能量贬值的概念 |
教学内容: |
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概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能量贬值原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概述、燃料的燃烧、气体燃料的燃烧技术、油的燃烧技术、煤的燃烧技术、燃烧设备);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概述、蒸汽轮机、内燃机、火力发电厂、先进发电技术);能量的传输(概论、电能的传输、煤炭的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能量的储存(概论、机械能的储存、电能的储存、热能的储存) |
教学重点: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能量贬值原理 |
教学难点: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和电能的过程 |
|
第三章 常规能源 |
教学要求: |
1.了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加工、消费以及利用技术 |
2.理解常规能源的现状及各自的局限 |
3.掌握常规能源的种类 |
教学内容: |
煤炭(煤炭相关的知识、煤炭资源与开采、煤炭消费、洁净煤技术、煤的气化与液化);石油(石油相关的知识、石油资源、石油生产与消费、油田的开发、石油的加工、主要石油产品及油品结构);天然气(天然气的特性、天然气资源与生产、天然气市场、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 |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 相关的知识,目前的生产与消费状况 |
教学难点:主要石油产品及油品结构 |
|
第四章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
教学要求: |
1.了解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能源资源状况及利用技术。 |
2.理解各自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缺陷 |
3.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
教学内容: |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含义和分类;太阳能及其利用(概述、太阳能基本特性、太阳能利用分类、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及其利用(生物质能含义、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的转换技术);地热能(地热资源的介绍及分类、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地热能的利用、世界地热发电现状与发展前景);海洋能及其发电技术(潮汐能、波浪能、冷热交替海洋温差热能、海水盐差能、海流能);风能及风力发电(风的产生与风能定义、风能特征及风能估算、风力利用、中国的风能资源、风能利用中的问题);氢能(氢的基本性质及氢能特点、氢的制取、储存、利用和氢安全);核能(概述、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技术、核废弃物处理与核安全、核能利用的未来) |
教学重点:太阳能的利用;生物质能的转换技术;氢能安全 |
教学难点:地热能的利用、核废弃物处理与核安全 |
|
第五章 节能 |
教学要求: |
1.了解原节能的组织管理措施、热能与电能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
2.理解节能的必要性 |
3.掌握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的途径 |
教学内容: |
节能概述;节约热能(热能的主要用途、按质利用热能、余热回收和利用、热能节约中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节约煤炭(提高燃煤设备和装置的效率、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节约用油(内燃机节油、工业炉窑与工业锅炉的节油、交通运输节油、利用新技术从废物中提取石油);节约用电(概述、提高发电效率、输配电节电) |
教学重点: 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的途径 |
教学难点: 内燃机节油、热能节约中的新设备和新技术 |
|
第六章 能源与环境 |
教学要求: |
1.了解环境概念、环境系统的组成,了解目前全球由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 |
2.理解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 |
3.掌握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
教学内容: |
概述;环境保护与检测;环境污染;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热污染、能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能源问题、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
教学难点:能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保护与检测 |
|
第七章 能源系统工程 |
教学要求: |
1.了解能源系统工程的任务 |
2.理解能源系统工程在能源领域的作用和应用 |
3.掌握能源系统工程投入产出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层次分析法 |
教学内容: |
概述(基本概念、能源系统工程的任务);能源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层次分析法);能源系统的预测和规划(能源系统预测、能源系统规划);能源管理及信息系统(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
教学重点:能源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 |
教学难点:能源系统的预测和规划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2、3 |
2 |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 |
4 |
2 |
|
|
2 |
|
|
|
1,、2、3 |
3 |
常规能源 |
6 |
6 |
|
|
|
|
|
|
1、2、3 |
4 |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
10 |
10 |
|
|
|
|
|
|
1、2、3 |
5 |
节能 |
4 |
2 |
|
|
2 |
|
|
|
1、2、3 |
6 |
能源与环境 |
4 |
4 |
|
|
|
|
|
|
1、2、3 |
7 |
能源系统工程 |
2 |
2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28 |
|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与能源领域相关”论文一篇 |
60 |
合计 |
100 |
《食品加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食品加工原理 |
英文名称 |
Food Processing Principle |
课程编码 |
180520036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顾采琴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食品加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模块课程,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原理等基础理论和知识,研究及讨论食品原料、食品生产和贮运过程涉及的基本问题的课程,它的研究内容和范畴包括根据食物原料特性,研究食品的加工和保藏、研究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加工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良好的生产方法等,本课程可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加工以及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几类重要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如热处理、冷藏和冷冻、干制、发酵、腌渍、烟熏、辐射以及化学保藏食品的原理、每种食品加工手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常用的加工技术及原理,为今后从事食品加工、食品质量管理以及进行新产品开发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热处理、冷藏和冷冻、干制、发酵、腌渍、烟熏、辐射以及化学保藏这几类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分析食品加工、质量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
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就食品加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能够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有自己独到的意见和见解。 |
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了解目前上述食品加工通常采用的加工技术及手段以及今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食品加工新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面。 |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进行认识实习。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今后的毕业论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食品加工的问题。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生物化工模块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食品工艺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夏文水主编,《食品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 教学参考书: 1.曾庆孝主编,《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 2.朱蓓薇、张敏,《食品工艺学》,科学出版社出版,2015。 3.赵晋府主编 著,食品工艺学(第二版)(高等学校专业教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 |
1.了解食品的概念、分类、功能、食品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食品加工的目的。 |
2.理解食品加工与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
3.掌握食品和食品加工的概念、食品的功能、食品的质量因素、影响食品变质的因素。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食品加工的基本概念 |
食品的概念、食品的功能、特性、食品加工的目的以及对食品原料的要求, |
第二节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包括原料特性,食品质量因素、加工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工艺设备和生产组织等。 |
教学重点:食品和食品加工的概念、食品的功能、食品的质量因素、影响食品变质的因素。 |
难点:影响食品变质的因素。 |
|
第二章 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 |
教学要求: |
1.主要了解食品热处理的类型和特点、不同热处理方式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了解食品中传热的方式、影响食品传热的因素。 |
2.理解食品的pH值分类目的、微生物耐热性的指标、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
3.掌握食品热处理保藏食品的基本原理以及热处理方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杀菌工艺的确定、杀菌公式的含义。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食品的热处理 |
食品热处理的作用、工业烹饪的种类和各自的作用、罐藏食品变质现象和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微生物的耐热性 |
微生物耐热性的指标、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
第三节 食品的传热 |
食品中传热的方式、杀菌工艺的确定 |
教学重点:食品热处理保藏食品的基本原理以及热处理方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杀菌工艺的确定、杀菌公式的含义。 |
难点:表示微生物耐热性的指标、食品传热的特点以及杀菌工艺的确定。 |
|
第三章 食品的脱水 |
教学要求: |
1.了解食品水分活度的概念、水分活度与食品微生物、酶活性的关系以及食品失水的机制,食品了解干制食品包装之前的处理、包装材料的种类、要求及适应范围、包装产品的贮藏的环境要求等。 |
2.理解干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食品干制的方法及其优缺点,食品包装前的处理及包装材料的选择。 |
3.掌握食品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存的关系以及食品失水的机制、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食品干制的方法。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食品干藏原理、食品干制的基本原理 |
食品水分活度与食品变质的关系以及食品失水的机制。 |
第二节 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干制的影响因素以及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第三节 干制品的包装和贮藏 |
干制食品包装之前要求以及干制品贮藏的环境要求等。 |
教学重点:干制保藏食品的基本原理、食品水分活度与微生物活性和食品保质期的关系、食品脱水的机制、食品脱水过程中品质变化以及常用的干制方法。 |
难点:食品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存的关系、理解食品失水的机制以及食品的干制过程的特性。 |
|
第四章 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 |
教学要求: |
1.了解食品冷却的方法和各自的应用范围,了解食品回热与解冻的概念、解冻的过程、解冻的方法。 |
2.理解食品冷藏、冷冻保藏的基本原理,低温对微生物、酶活性以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冻结速度、冻结时间、冻结方法、冻结与冻藏时的变化及技术管理。 |
3.掌握冷冻、冷藏对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冻藏前抑制酶活性的重要性,食品冷却方法、冷却、冷藏中的食品的变化及技术管理以及食品冻结速率对食品的影响。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食品低温保藏的基本原理 |
冷藏、冷冻保藏的基本原理,包括低温对微生物、酶活性以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二节 食品的冷藏 |
食品冷却的方法和各自的应用范围、冷却、冷藏中的食品的变化及技术管理。 |
第三节 食品的冻藏 |
食品冻结的基本概念、冻结方法、冻结与冻藏时的变化及技术管理。 |
第四节 食品的回热与解冻 |
食品回热与解冻的概念、解冻的过程、解冻的方法。 |
教学重点:食品冷藏、冷冻对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速冻的基本概念、食品冷却与冷冻的方法、食品冷冻、冷藏及冻藏过程中食品质量的变化以及技术管理。 |
难点:冻结点与冻结率的基本概念、冻结曲线的含义、冻结速率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冻结方法、冻结与冻藏过程中食品质量发生的变化。 |
|
第五章 食品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 |
教学要求: |
1.了解腌制和发酵区别、发酵的类型,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如蔬菜类、乳类、酒类、肉类),腌制剂的制备方法、烟熏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
2.理解食品发酵、腌渍和烟熏保藏的基本原理(渗透、扩散)、腌制剂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腌渍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腌渍的方法。 |
3.掌握食品腌渍保藏的基本原理及腌渍的方法,发酵保藏的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烟熏保藏的原理、烟熏的方法和影响烟熏产品质量的因素。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食品的腌渍保藏 |
食品腌渍保藏的基本原理以及腌制剂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及腌渍的方法。 |
第二节 食品的发酵保藏 |
食品发酵保藏的原理、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第三节 烟熏保藏 |
烟熏保藏的原理以及影响烟熏产品质量的因素。 |
教学重点:食品腌渍保藏、发酵保藏和烟熏保藏的基本原理、腌渍、发酵和烟熏过程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腌制、发酵和烟熏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
难点:腌制剂的扩散、水分的渗透、渗透压与微生物活性的关系、发酵过程的优势菌种及控制发酵的因素、烟雾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食品的保藏作用。 |
|
第六章 食品辐射保藏 |
教学要求: |
1.了解辐射的类型、射线的种类及特点和辐射剂量。 |
2.掌握食品辐射的化学效应、生物学效应(包括对微生物、病毒、植物的影响)以及辐射在食品贮藏保鲜上的应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辐射在食品保藏上的应用及其优势、辐射源、电离辐射及辐射剂量。 |
第二节 食品辐射的化学与生物学效应 |
辐射对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影响以及对生物体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教学重点:食品辐射的化学效应、生物学效应、安全剂量及应用要点。 |
难点:辐射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第七章 食品的化学保藏 |
教学要求: |
1.了解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在食品上的应用现状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
2.掌握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的种类及应用领域和应用的注意要点。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概述 |
化学保藏的概念、化学防腐剂与抗氧化剂的区别以及应用领域。 |
第二节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问题 |
第三节化学防腐剂 |
化学防腐剂的基本概念、种类、特点及其应用和注意事项。 |
第四节抗氧化剂 |
抗氧化剂的基本概念、种类、特点及其应用和注意事项。 |
教学重点:化学防腐剂、抗氧化剂与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的特点及应用。 |
难点:每种防腐剂的作用、适用的食品种类以及使用条件。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3 |
3 |
|
|
|
|
|
|
1,2 |
第二章 |
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 |
7 |
7 |
|
|
|
|
|
|
1,2,3 |
第三章 |
食品的脱水 |
6 |
6 |
|
|
|
|
|
|
1,2,3 |
第四章 |
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 |
7 |
7 |
|
|
|
|
|
|
1,2,3 |
第五章 |
食品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 |
4 |
4 |
|
|
|
|
|
|
1,2,3 |
第六章 |
食品辐射保藏 |
3 |
3 |
|
|
|
|
|
|
1,2,3 |
第七章 |
食品的化学保藏 |
2 |
2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随堂测验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或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课堂测验。 |
60 |
合计 |
100 |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生物分离工程 |
英文名称 |
Biolog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37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化工原理,分离工程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顾采琴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生物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模块课程,是运用生物化学、分离工程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原理等基础理论和知识,研究及讨论生物分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基本设备以及典型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本课程可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添加剂、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等的分离纯化、质量管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产品的分离原理、分离技术及设备,生物分离纯化过程的四个阶段和基本单元的操作,能使学生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较好运用各种分离技术来设计合理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路线或改进现有工艺,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生物分离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原理,能运用各种分离的理论和技术来设计合理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路线或改进现有工艺,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 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就物质分离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能够和国内外的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
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了解目前生物分离工程通常采用的技术及手段以及今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进行新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拓展自己的视野。 |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进行认识实习。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今后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生物分离工程的问题。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生物化工模块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孙彦等主编,《生物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 教学参考书: 1.毛忠贵著,《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8。 2.刘国诠主编,《分离纯化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 |
1.了解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2.理解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的特点及其重要性、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步骤。 |
3.掌握生物分离工程的选择准则。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生物技术产品种类,生物分离工程的特性,分离纯化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步骤 |
生化物质提炼的特殊性,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步骤 |
第三节生物技术产品及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及动向 |
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难点:生物分离工程的选择准则 |
|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
教学要求: |
1.了解细胞的结构 细胞破碎和产物释放 |
2.理解重力沉降、离心沉降和过滤 |
3.掌握细胞破碎技术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释放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细胞分离 |
重力沉降 离心沉降 过滤 |
第二节 细胞破碎 |
细胞的结构 细胞破碎和产物释放 细胞破碎技术 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释放 |
教学重点:细胞破碎技术 |
难点: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释放 |
|
第三章 初级分离 |
教学要求: |
1.了解蛋白质的表面特性 |
2.理解泡沫分离原理 泡沫分离设备和过程泡沫分离的应用 |
3.掌握盐析沉淀、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热沉淀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沉淀分级 |
蛋白质的表面特性 盐析沉淀 等电点沉淀 有机溶剂沉淀 热沉淀 其他沉淀法 |
第二节 泡沫分离 |
泡沫分离原理 泡沫分离设备和过程泡沫分离的应用 |
|
第四章 膜分离 |
教学要求: |
1.了解管式膜组件,平板式膜组件,螺旋卷式膜组件,中空纤维(毛细管)式膜组件 |
2.理解反渗透、超滤和微滤、 透析、 电渗析和渗透汽化的基本原理 |
3.掌握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和分离操作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
反渗透 超滤和微滤 透析 电渗析 渗透汽化 |
第二节 膜材料及其特性 |
膜材料 膜的结构 水通量 |
第三节 膜组件 |
第四节 操作特性 |
浓度极化模型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
第五节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 |
操作形式 流速 压力 料液浓度 |
第六节 膜分离过程 |
分离操作 错流过滤过程的流体力学 |
第七节 膜的污染与清洗 |
第八节 应用 |
菌体分离 小分子发酵产物的回收 蛋白质的回收、浓缩与纯化 膜生物反应器 |
教学重点:反渗透、超滤和微滤、 透析、 电渗析和渗透汽化的基本原理 |
难点: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和分离操作 |
|
第五章 萃取 |
教学要点: |
1.了解反胶团及其基本性质 反胶团的溶解作用 反胶团萃取操作 |
2.理解萃取、反萃取、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的基本概念,分配定律与分配平衡。 |
3.掌握有机溶剂萃取、液固萃取(浸取)、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操作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分配定律与分配平衡 |
第三节 有机溶剂萃取 |
弱电解质的分配平衡 化学萃取平衡 溶剂萃取操作 |
第四节 液液萃取操作 |
混合澄清式萃取 多级错流接触萃取 多级逆流接触萃取 分馏萃取 微分萃取 |
第五节 双水相萃取 |
双水相系统 双水相中的分配平衡 影响分配系数的各种因素 双水相萃取操作 |
第六节液膜萃取 |
液膜的种类 液膜萃取机理液 膜萃取操作 |
第七节 反胶团萃取 |
反胶团及其基本性质 反胶团的溶解作用 反胶团萃取操作 |
第八节 液固萃取(浸取) |
液固萃取操作及设备 浸取剂 |
第九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超临界流体萃取操作 应用 |
教学重点:掌握有机溶剂萃取、液固萃取(浸取)、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操作 |
难点:萃取、反萃取、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的基本概念,分配定律与分配平衡 |
|
第六章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基础 |
教学要点: |
1.了解膨胀床吸附、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吸附和搅拌釜吸附 |
2.理解吸附剂、离子交换剂,吸附等温线,离子交换的计量置换模型,空间质量作用模型。 |
3.掌握吸附平衡、液相扩散、固相扩散和固定床吸附的理论。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吸附分离介质 |
吸附剂 离子交换剂 |
第二节 吸附平衡 |
吸附等温线 离子交换的计量置换模型 空间质量作用模型 |
第三节 吸附过程传质动力学 |
液相扩散 固相扩散 |
第四节 固定床吸附 |
第五节 固定床吸附过程理论 |
表面吸附速率控制 液膜扩散速率控制 内扩散速率控制 |
第六节 其他吸附操作 |
膨胀床吸附 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吸附 搅拌釜吸附 |
教学重点:吸附平衡、液相扩散、固相扩散和固定床吸附的理论。 |
难点:吸附等温线 离子交换的计量置换模型 空间质量作用模型 |
|
第七章 色谱 |
教学要点: |
1.了解色谱原理与分类、反相色谱、流通色谱和置换色谱原理与操作。 |
2.理解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和色谱聚焦的原理与操作。 |
3.掌握色谱过程理论基础、凝胶过滤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原理与操作。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色谱原理与分类 |
原理 分类 |
第二节 色谱过程理论基础 |
平衡模型 理论板模型 传质速率模型 |
第三节 分离度 |
第四节 凝胶过滤色谱 |
原理与操作 凝胶过滤色谱介质 影响分离的因素 凝胶过滤色谱的应用 凝胶过滤色谱的特点 |
第五节 离子交换色谱 |
原理与操作 线性梯度洗脱色谱 逐次洗脱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及特点 |
第六节 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 |
原理 疏水性吸附剂 色谱操作 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的特点 |
第七节 色谱聚焦 |
原理与操作 多缓冲剂与多缓冲离子交换剂 色谱聚焦的应用 |
第八节 反相色谱 |
第九节 羟基磷灰石色谱 |
流通色谱 置换色谱 |
教学重点:色谱过程理论基础、凝胶过滤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原理与操作 |
难点:色谱过程理论基础。 |
|
第八章 亲和色谱 |
教学要点: |
1.了解亲和膜色谱原理和特点及应用 |
2.理解亲和作用的本质,影响亲和作用的因素,亲和吸附等温线,色素亲和吸附平衡 |
3.掌握亲和作用体系、亲和色谱过程和亲和色谱的应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生物亲和作用 |
亲和作用的本质 影响亲和作用的因素 亲和作用体系 |
第二节 亲和色谱原理 |
第三节 亲和色谱介质 |
亲和配基 亲和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间隔臂的作用 |
第四节 亲和吸附平衡 |
亲和吸附等温线 色素亲和吸附平衡 |
第五节 亲和色谱过程和应用 |
亲和色谱过程 亲和色谱的应用 |
第六节 亲和膜色谱 |
原理和特点 应用 |
教学重点:亲和作用体系、亲和色谱过程和亲和色谱的应用 |
难点:亲和吸附等温线,色素亲和吸附平衡 |
|
第九章 结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冷却结晶器 蒸发结晶器。 |
2.理解晶体粒度分布 粒数衡算方程。 |
3.掌握结晶原理和结晶操作特性。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结晶原理 |
溶解度 过饱和溶液与介稳区 成核 |
第二节 结晶的生长 |
生长速率 ΔL定律 |
第三节 结晶过程设计基础 |
晶体粒度分布 粒数衡算方程 |
第四节结晶器 |
冷却结晶器 蒸发结晶器 |
第五节 结晶操作及其应用 |
结晶操作特性 应用 |
教学重点:结晶原理和结晶操作特性。 |
难点:晶体粒度分布 粒数衡算方程。 |
|
第十章 干燥 |
教学要点: |
1.了解盘架干燥器,冷冻干燥器,传送带式干燥器,转筒干燥器,气流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 |
2.理解湿空气和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
3.掌握传导干燥和对流干燥原理和过程。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干燥速度 |
传导干燥 对流干燥 |
第二节 湿空气和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
湿空气的性质 物料中的水分 |
第三节 干燥过程 |
盘架传导干燥 球形粒子对流干燥 |
第四节 干燥设备及其应用 |
盘架干燥器 冷冻干燥器 传送带式干燥器 转筒干燥器 气流干燥器 流化床干燥器 喷雾干燥器 |
教学重点:传导干燥和对流干燥原理和过程。 |
难点:干燥设备及其应用。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1 |
1 |
|
|
|
|
|
|
1 |
第二章 |
细胞分离与破碎 |
2 |
2 |
|
|
|
|
|
|
1,2.3 |
第三章 |
初级分离 |
2 |
2 |
|
|
|
|
|
|
1,2.3 |
第四章 |
膜分离 |
4 |
4 |
|
|
|
|
|
|
1,2.3 |
第五章 |
萃取 |
5 |
5 |
|
|
|
|
|
|
1,2.3 |
第六章 |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基础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色谱 |
4 |
4 |
|
|
|
|
|
|
1,2.3 |
第八章 |
亲和色谱 |
3 |
3 |
|
|
|
|
|
|
1,2.3 |
第九章 |
结晶 |
3 |
3 |
|
|
|
|
|
|
1,2.3 |
第十章 |
干燥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或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课堂测验。 |
60 |
合计 |
100 |
《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食品工艺学 |
英文名称 |
Food 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38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生物化工方向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曾庆祝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食品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方向的一门选修课。 |
主要介绍不同食品原料及采用不同加工技术制造各类食品的加工工艺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加工原理与技术及各类食品(如肉制品、水产品、焙烤制品、果蔬、软饮料、乳制品、酒类等)的加工工艺。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生物加工、食品加工及新产品开发及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与加工的关系以及根据加工原理理解加工工艺,了解影响食品加工品质的因素,为学生毕业后能胜任食品及生物化工行业的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使学生掌握不同食品原料的加工原理、技术和方法,理解各类食物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关键技术。 |
指标点1:具备从事化学工程专业生物化工方向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通过各类食品加工工艺流程与技术的实际生产加工案例、国内外最新加工技术的讲解与分析,深入理解食品或生物加工全流程布置要求、配套设备设施及其工作原理,了解相应产品品质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
指标点10:能够就生物化工或食品加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根据各章节内容,安排不同专题题目,由学生独立自主查阅资料、完成汇报课件、进行课堂汇报、回答问题及讨论交流。 |
指标点12: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与分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PowerPoin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各项专题分组展开讨论和交流,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案例和课堂作业、课程论文等手段。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涉及到加工过程操作单元、物质成分的理化变化、食物的微生物控制等内容,需要具备《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汪志君,韩永斌、姚晓玲主编. 《食品工艺学》,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5年出版 参考书: 夏文水主编. 《食品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年出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教学内容:介绍食品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涵盖的主要内容,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食品工艺学的学习要求。 |
|
第一章 食品的成分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的一般成分及特殊成分,理解及掌握食品成分的加工特性。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食品的一般成分、食品的特殊成分及食品成分的加工特性等内容。 |
教学重点:食品的特殊成分及食品成分的加工特性。 |
难 点:不同食品成分的加工特性。 |
|
第二章 食品加工保藏原理 |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食品加工保藏的前处理方法,理解各种加工保藏的技术特点及设备工作原理,掌握各加工保藏的原理。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食品加工保藏的质量变化、热冷处理保藏原理、脱水处理保藏原理、腌渍及烟熏处理保藏原理、发酵保藏原理、化学保藏原理、辐射保藏原理等内容。 |
教学重点:食品加工保藏的质量变化、热冷处理保藏原理。 |
难 点:辐射保藏原理。 |
|
第三章 畜产食品加工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肉制品、乳制品及蛋制品的加工工艺流程,理解各加工工序的技术特点及相关设备工作原理,掌握三种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要点。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肉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加工工艺及蛋制品加工工艺。 |
教学重点:肉制品、乳制品及蛋制品的加工关键技术及品质变化。 |
难 点:肉制品、乳制品及蛋制品的加工的品质变化及控制。 |
|
第四章 水产食品加工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水产原料的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制品加工工艺尤其是鱼糜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要点。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水产原料及特点、水产食品冷冻工艺、水产食品干制工艺、水产食品腌制工艺、水产食品熏制工艺、鱼糜制品加工工艺。 |
教学重点:水产原料特点、鱼糜制品加工工艺关键技术。 |
难 点:鱼糜制品加工工艺。 |
|
第五章 农产食品加工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农产品原料的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面制品、米制品、豆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要点。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面制食品加工工艺、米制品加工工艺、豆制品加工工艺等内容。 |
教学重点:面制食品、米制品及豆制品加工关键技术。 |
难 点:面制食品、米制品及豆制品加工过程的品质控制。 |
|
第六章 园艺食品加工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果蔬原料的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原料预处理及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果蔬罐头、果蔬汁及速冻果蔬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要点。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园产原料的预处理、果蔬干制、果蔬灌藏、果蔬制汁、果蔬速冻、果蔬糖制及蔬菜盐腌工艺等内容。 |
教学重点:果蔬加工的关键技术。 |
难 点:果蔬加工过程的品质控制。 |
|
第七章 调味品加工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调味品的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食醋、酱油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要点。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食醋酿造工艺、酱油酿造工艺、味精生产工艺、香辛料加工工艺、复合调味品加工工艺等内容。 |
教学重点:食醋酿造工艺、酱油酿造工艺。 |
难 点:食醋酿造过程品质控制关键技术、酱油酿造过程品质控制关键技术。 |
|
第八章 软饮料加工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软饮料概念及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饮用水、碳酸饮料、蛋白饮料、果蔬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要点。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包装饮用水生产工艺、碳酸饮料加工工艺、茶饮料加工工艺、蛋白饮料加工工艺、固体饮料加工工艺、特殊用途饮料加工工艺、果汁和蔬菜汁加工工艺。 |
教学重点:包装饮用水生产工艺、蛋白饮料加工工艺、果汁和蔬菜汁加工工艺。 |
难 点:蛋白饮料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果汁和蔬菜汁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 |
|
第九章 白酒酿造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白酒的种类及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制曲的关键技术、白酒发酵原理及关键技术。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白酒的种类及主要原辅料、曲酒生产工艺、白酒生产工艺、低度白酒生产工艺、世界著名蒸馏酒简介。 |
教学重点:白酒生产的主要原辅料特点及制曲的关键技术。 |
难 点:发酵关键技术及蒸酒工艺。 |
|
第十章 黄酒酿造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黄酒的种类及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黄酒酿造的关键技术。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黄酒的种类及特点、黄酒酿造原辅料、黄酒酿造糖化发酵、黄酒酿造工艺基础、黄酒传统酿造工艺、黄酒酿造新工艺、日本清酒酿造工艺。 |
教学重点:黄酒酿造原辅料、黄酒酿造糖化发酵关键技术。 |
难 点: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及新工艺的技术要点、品质控制。 |
|
第十一章 啤酒酿造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啤酒的种类及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啤酒酿造的关键技术。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啤酒的种类及特点、啤酒生产工艺及啤酒的稳定性。 |
教学重点:啤酒酿造的原辅料及啤酒酵母的选择、麦芽汁的制备技术及发酵关键技术。 |
难 点:麦芽汁的制备技术及糖化技术。 |
|
第十二章 葡萄酒酿造工艺 |
教学要求:了解葡萄酒的种类及特点,理解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技术特点、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葡萄酒酿造的关键技术。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葡萄酒的种类及特点、酿造用葡萄原料、葡萄酒酿造前处理技术、葡萄酒的发酵、葡萄酒的稳定性及贮存管理、葡萄酒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 |
教学重点:葡萄酒酿造前处理技术、葡萄酒的发酵及稳定控制关键技术。 |
难 点:葡萄酒酿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
|
第十三章 食品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工业废弃物的种类及特点,理解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方法,掌握几种动植物源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的关键技术。 |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食品工业废弃物特点和利用途径、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动植物源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等内容。 |
教学重点:动物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
难 点:食品工业废弃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利用技术。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绪论 |
食品工艺学概述 |
1 |
1 |
|
|
|
|
|
|
1、2、3 |
第一章 |
食品的成分 |
1 |
1 |
|
|
|
|
|
|
1、2、3 |
第二章 |
食品加工保藏原理 |
4 |
4 |
|
|
|
|
|
|
1、2、3 |
第三章 |
畜产食品加工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四章 |
水产食品加工工艺 |
4 |
4 |
|
|
|
|
|
|
1、2、3 |
第五章 |
农产食品加工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六章 |
园艺食品加工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调味品加工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软饮料加工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九章 |
白酒酿造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章 |
黄酒酿造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一章 |
啤酒酿造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二章 |
葡萄酒酿造工艺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三章 |
食品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
2 |
2 |
|
|
|
|
|
|
1、2、3 |
总结 |
课程总结与测试 |
2 |
2 |
|
|
|
|
|
|
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课堂测试 |
全班分为若干组,3-5人为一组,每组独立完成一个课题,根据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及制作PPT、课堂汇报及回答问题,每个专题满分为100分,按正确度、参与度、深度和广度、贡献度打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个小组以课堂汇报内容为主题,提交一篇5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满分为100分,按完成质量、每人的贡献度进行评分,抄袭为0分。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发酵工程 |
英文名称 |
Chemical Automation and Instrument |
课程编码 |
180520039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生物化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韩立鹏 |
审核者 |
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发酵工程》是生物化工专业一门最重要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在学生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知识学习阶段之间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本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中关键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 |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生物工程专业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本课程以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涉及的工程知识为教学内容,融合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方法与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
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课程讨论,自主讲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生物技术基本知识框架,促进非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生物技术的关注,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以PPT教学结合课堂讨论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定数量的习题课。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陈坚、堵国成主编,《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教学参考书:魏银萍、吴旭乾、刘颖主编,《发酵工程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
教学内容:发酵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重点:发酵工程的现在。难点:发酵工程的未来。 |
|
第二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2学时) |
教学内容:原料的预处理、淀粉的水解糖的制备、糖蜜原料的处理、非粮食生物质的转化、前体物质、促进剂。 |
重点:非粮食生物质的转化。难点:前体物质、促进剂。 |
|
第三章 培养基及设备的灭菌(2学时) |
教学内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的理论基础、培养基灭菌的工程设计。 |
重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难点:湿热灭菌的理论基础。 |
|
第四章 空气除菌的工艺及设备(2学时) |
教学内容: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和发酵工业对空气无菌程度的要求、空气除菌的方法、介质过滤除菌的机理、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介质过滤除菌的设备及计算。 |
重点:空气除菌的方法。难点: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 |
|
第五章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2学时) |
教学内容:种子的制备过程、种子质量的控制、生产发酵罐的无菌接种、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
重点:种子的制备过程。难点:种子质量的控制。 |
|
第六章 发酵过程用的微生物及扩大培养(2学时) |
教学内容: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发酵工艺的控制、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发酵过程的自动控制、发酵动力学、发酵过程优化。 |
重点:发酵工艺的控制。难点:发酵动力学。 |
|
第七章 厌氧发酵设备(2学时) |
教学内容:酒精发酵设备及计算、啤酒发酵设备及计算。 |
重点:设备原理和结构。难点:设备计算。 |
|
第八章 通风发酵设备(2学时) |
教学内容:通风发酵罐及结构、通气与搅拌、氧的传递。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设计。 |
重点:通风发酵罐及结构。难点:通气与搅拌。 |
|
第九章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2学时) |
教学内容:工业发酵染菌的危害、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发酵染菌率、染菌原因的分析、发酵染菌的防治、噬菌体感染和处理方法。 |
重点:工业发酵染菌的危害。难点: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 |
|
第十章 产物的提取与精制(2学时) |
教学内容: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过程、萃取。 |
重点: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难点:萃取。 |
|
第十一章 固定化细胞发酵(2学时) |
教学内容:细胞固定化的方法、固定化细胞的形状及性质、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固定化细胞的应用。 |
重点:细胞固定化的方法。难点:固定化细胞的形状及性质。 |
|
第十二章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2学时) |
教学内容: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工程菌的培养、工程菌分批培养动力学、培养装置与产物的提取。 |
重点: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难点:工程菌分批培养动力学。 |
|
第十三章 动植物细胞培养(2学时) |
教学内容: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
重点: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难点: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
|
第十四章 固态发酵(2学时) |
教学内容:固态发酵的分类、固态发酵反应器、固态发酵的应用、固态发酵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重点:固态发酵的分类。难点:固态发酵反应器。 |
|
课堂练习和考核(2学时)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4 |
4 |
|
|
|
|
|
|
3 |
第二章 |
培养基及其制备 |
2 |
2 |
|
|
|
|
|
|
1 |
第三章 |
培养基及设备的灭菌 |
2 |
2 |
|
|
|
|
|
|
2 |
第四章 |
空气除菌的工艺及设备 |
2 |
2 |
|
|
|
|
|
|
2 |
第五章 |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 |
2 |
2 |
|
|
|
|
|
|
1 |
第六章 |
发酵过程用的微生物及扩大培养 |
2 |
2 |
|
|
|
|
|
|
1 |
第七章 |
厌氧发酵设备 |
2 |
2 |
|
|
|
|
|
|
2 |
第八章 |
通风发酵设备 |
2 |
2 |
|
|
|
|
|
|
2 |
第九章 |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 |
2 |
2 |
|
|
|
|
|
|
2 |
第十章 |
产物的提取与精制 |
2 |
2 |
|
|
|
|
|
|
2 |
第十一章 |
固定化细胞发酵 |
2 |
2 |
|
|
|
|
|
|
1 |
第十二章 |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
2 |
2 |
|
|
|
|
|
|
1 |
第十三章 |
动植物细胞培养 |
2 |
2 |
|
|
|
|
|
|
1 |
第十四章 |
固态发酵 |
2 |
2 |
|
|
|
|
|
|
1 |
第十五章 |
课堂练习和考核 |
2 |
|
|
|
2 |
|
|
|
2 |
合计 |
32 |
30 |
|
|
2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现代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现代生物技术 |
英文名称 |
Modern Biotechn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62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生物化工方向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曾庆祝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现代生物技术》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方向的选修课。 |
本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化工领域中的食品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技术中的下游过程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将来从事生物化工、食品加工与保藏以及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基本理论,并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在生物化工、食品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为今后从事生物化工、食品加工以及进行新产品开发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生物技术在化工、食品、制药等方面的作用和应用,认识国内外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 |
指标点1:具备从事化学工程专业生物化工方向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结合实际案例降解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生物化工工程产品生产过程中,并能够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分析、优化或预测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等相关领域过程中的生物技术问题。 |
指标点10:能够就生物化工或食品加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根据各章节内容,安排不同专题题目,由学生独立自主查阅资料、完成汇报课件、进行课堂汇报、回答问题及讨论交流。 |
指标点12: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与分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PowerPoin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各项专题分组展开讨论和交流,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案例和课堂作业、课程论文等手段。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涉及到食物成分的理化变化、生物微生物等内容,需要具备《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知识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罗云波主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第3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参考书: 王岁楼,王艳萍,姜毓君主编,《食品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2013出版 陆兆新主编,《现代食品生物技术》(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1章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及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
教学内容: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食品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与展望。 |
教学重点:现代生物技术及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2章 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 |
教学要求:了解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组成部分,理解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及基因载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原理。 |
教学内容:基因工程概述、DNA分子的提取与检测技术、工具酶和基因载体、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基因工程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工具、基因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原理。 |
难点:基因工程的工具、基因修饰与表达。 |
第3章 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 |
教学要求:了解细胞工程的含义,理解细胞的基本培养方法和技术,掌握制备和培养细胞的基本技术、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教学内容: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工程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动物细胞工程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制备和培养细胞的基本技术、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难点: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4章 蛋白质工程 |
教学要求:了解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及蛋白质工程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解蛋白质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掌握蛋白质改造和设计的原理与主要方法。 |
教学内容;概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步骤与改造策略、蛋白质的改造方法、蛋白质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蛋白质改造和设计的原理与主要方法。 |
难点:蛋白质改造和设计的原理与主要方法。 |
第5章 食品酶工程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酶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解食品酶工程的原理和内容,掌握食品酶工程中酶制剂的分离、改造和应用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教学内容:食品酶工程概述、酶的生产与改造、酶的固定化及其生产应用技术、酶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食品酶工程中酶制剂的生产、分离、改造和应用。 |
难点:酶的改造及固定化。 |
第6章 发酵工程 |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理解发酵生产所包含的基本工艺环节及发酵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发酵设备及工作原理,掌握发酵过程控制的关键技术和技术参数。 |
教学内容:发酵工程概述、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发酵菌种及其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发酵设备、发酵过程的控制、重组细胞培养与发酵过程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对策及应用实例。 |
教学重点:发酵生产基本工艺、发酵动力学、发酵设备及工作原理、发酵过程控制的关键技术和技术参数。 |
难点:发酵动力学与发酵过程优化控制。 |
第7章 转基因生物反应器 |
教学要求:了解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微生物生物反应器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理解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的含义,掌握转基因动物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
教学内容:概述、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反应器、转基因微生物反应器。 |
教学重点: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的工作及操作原理。 |
难点:基因表达。 |
第8章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
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涵盖范围及内容,理解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路线,掌握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分离纯化单元操作原理、操作要点。 |
教学内容:概述、原料与预处理、固液分离和细胞破碎、初步纯化、精细纯化、成品加工、下游工程案例。 |
教学重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路线、分离纯化单元操作原理、操作要点。 |
难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分离纯化单元操作硬件设施及操作要点。 |
第9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理解DNA重组具有食品的安全学评价程序和内容、理解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
教学内容:概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生物技术食品的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技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案例。 |
教学重点:转基因食品安全学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
难点: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PCR技术、生物芯片。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
|
1、2、3 |
第二章 |
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 |
4 |
4 |
|
|
|
|
|
|
1、2、3 |
第三章 |
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 |
4 |
4 |
|
|
|
|
|
|
1、2、3 |
第四章 |
蛋白质工程 |
4 |
4 |
|
|
|
|
|
|
1、2、3 |
第五章 |
食品酶工程 |
4 |
4 |
|
|
|
|
|
|
1、2、3 |
第六章 |
发酵工程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转基因生物反应器 |
2 |
2 |
|
|
|
|
|
|
1、2、3 |
第八章 |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
4 |
4 |
|
|
|
|
|
|
1、2、3 |
第九章 |
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
2 |
2 |
|
|
|
|
|
|
1、2、3 |
总结 |
课程总结与测试 |
2 |
2 |
|
|
|
|
|
|
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课堂测试 |
全班分为若干组,3-5人为一组,每组独立完成一个课题,根据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及制作PPT、课堂汇报及回答问题,每个专题满分为100分,按正确度、参与度、深度和广度、贡献度打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个小组以课堂汇报内容为主题,提交一篇5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满分为100分,按完成质量、每人的贡献度进行评分,抄袭为0分。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微生物学 |
英文名称 |
Microbiology |
课程编码 |
180520040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专业概论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刘鹏 |
审核者 |
吴旭、毛桃嫣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微生物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跨模块专业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建立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体系、综合设计抗菌抑菌实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讲授基础微生物学、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等相关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掌握微生物对实际生活安全性的影响、如何利用微生物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进而对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备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开展等奠定基础,从而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体系,了解微生物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加工。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基础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掌握微生物对实际生活安全性的影响、如何利用微生物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能够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对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备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设计能力。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分析和讨论的模式。案例分析为选择生产生活的实践案例,组织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展开分析和讨论的模式。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微生物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跨模块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专业概论,要求学生在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应用,为其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环境友好材料、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分离工程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闵航编,《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刘慧等,《现代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第二版 何国庆,贾英民等,《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9月第二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微生物 |
教学内容: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
重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
|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
教学要求:掌握各种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组成和各组份的功能,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教学内容:细菌的细胞结构、培养繁殖、菌落特征;放线菌、蓝细菌的细胞结构、培养繁殖、菌落特征;酵母菌霉菌的细胞结构、培养方式、菌落特征;病毒的结构组成。 |
重点:细菌的细胞结构、酵母菌的细胞结构、 |
难点: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差异。 |
|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 |
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营养类型、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基础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教学内容: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培养基。 |
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难点:微生物对不同类型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及原因。 |
|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
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代谢调节等基础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
重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难点:微生物五种呼吸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菌种。 |
|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 |
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杀灭、抑制等基础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重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难点: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解释杀菌和抑菌机理。 |
|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 |
教学要求:简单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育种、基因重组、基因工程、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等基础知识点。 |
教学内容: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和微生物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微生物与基因工程、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重点:无。 |
难点:无。 |
|
第七章 微生物与免疫 |
教学要求:简单了解微生物的感染、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血清学反应及应用等基础知识点。 |
教学内容:感染、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血清学反应及应用 |
重点:无。 |
难点:无。 |
|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
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污水处理等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
教学内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
重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八种相互关系。 |
难点:无。 |
|
第九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
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分类与命名、分类鉴定的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 |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
重点: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
难点: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
|
第十章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控制 |
教学要求:掌握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途径等基础理论知识。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理解实际生产中工厂为防止微生物污染所采取的措施,并能够设计防控微生物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
教学内容: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途径、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控制微生物生长与食品保藏技术。 |
重点: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
难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设计防控微生物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
|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
教学要求:掌握食品中常见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乳酸菌。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理解实际生产生活中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所采取的措施,并能够设计防控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和措施。 |
教学内容:食品中常见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乳酸菌;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微生物引起的各类食品变质 |
重点: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 |
难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设计防控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和措施。 |
|
第十二章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中常见的中毒原因,了解食物中病原菌的检测技术。 |
教学内容:食物中毒概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病原菌的检测技术 |
重点:无。 |
难点:无。 |
|
第十三章 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检测技术与指示菌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中的菌数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了解指示菌的概念。 |
教学内容:食品中的菌数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指示菌 |
重点:食品中的菌数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 |
难点:食品中菌数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
|
第十四章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教学内容:酒精发酵与饮料酒的酿造、乳制品与调味品发酵、食品添加剂与酶制剂的生产、微生物的菌体及其内含物的应用 |
重点:无。 |
难点:无。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1 |
1 |
|
|
|
|
|
|
1 |
2 |
微生物形态与结构 |
8 |
7 |
|
1 |
|
|
|
|
1 |
3 |
微生物的营养 |
2 |
2 |
|
|
|
|
|
|
1、2、3 |
4 |
微生物的代谢 |
2 |
2 |
|
|
|
|
|
|
1、2、3 |
5 |
微生物的生长 |
2 |
2 |
|
|
|
|
|
|
1、2、3 |
6 |
微生物的遗传 |
1 |
1 |
|
|
|
|
|
|
1、2、3 |
7 |
微生物与免疫 |
1 |
1 |
|
|
|
|
|
|
1、2、3 |
8 |
微生物的生态 |
2 |
2 |
|
|
|
|
|
|
1、2、3 |
9 |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
2 |
2 |
|
|
|
|
|
|
1、2、3 |
10 |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控制 |
3 |
2 |
|
1 |
|
|
|
|
2、3 |
11 |
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
3 |
2 |
|
1 |
|
|
|
|
2、3 |
12 |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
2 |
2 |
|
|
|
|
|
|
2、3 |
13 |
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检测技术与指示菌 |
2 |
1 |
|
1 |
|
|
|
|
2、3 |
14 |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1 |
1 |
|
|
|
|
|
|
2、3 |
合计 |
32 |
28 |
|
4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讨论 |
每次随堂测验(讨论)满分为100分,按测验正确度、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整洁度打分,抄袭为0分,并明确对应的课程目标点,最终成绩采用平均分 |
15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60 |
合计 |
100 |
《胶体表面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胶体表面化学 |
英文名称 |
Colloidal and Surface Chemistry |
课程编码 |
180520045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于丹凤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胶体与表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及表面特性的科学。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学分支学科,涉及石油开发、陶瓷、催化、涂料、建材、造纸、塑料、农药、环保、医药、食品等众多应用领域。胶体与表面化学主要研究各种不同的表、界面性质、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胶体与界面现象的关系、表面活性物质、乳状液与高分子溶液,在此基础上介绍胶体科学的新发展,胶体与表面化学在环境、信息、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胶体及表面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工程问题,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可行性设计方案。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将胶体表面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工程问题,具备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看待本课程对于化工过程问题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益终生。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学生在学完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胶体分散体系及表面特性的理论及方法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胶体及表面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1.《胶体化学基础》,周祖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表面化学》,顾惕人等,科学出版社,1994。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要求: |
1.了解胶体化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
2.胶体化学研究对象及今后的应用领域 |
教学内容: |
胶体的概念;胶体化学发展简史;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 |
教学重点:胶体定义与现象。 |
难点:胶体与表面化学研究范畴及方法。 |
第二章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
教学要求: |
1.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 |
2.理解溶胶的性质; |
3.了解胶体的形貌及稳定性。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及净化 |
第二节 溶胶的运动性质 |
扩散、Brown运动、沉降 |
第三节 溶胶的光学性质 |
光散射、颗粒大小及形状的测定 |
第四节 溶胶的电学性质 |
电动现象及其应用,表面电荷,双电层及电动电势 |
第五节 胶体的稳定性 |
溶胶的聚沉及稳定 |
第六节 流变性质 |
流变的概念,稀溶液粘度 |
第七节 胶体的形貌 |
胶体形状、大小及分布 |
教学重点:胶体的制备方法及原理,胶体的性质及稳定性。 |
难点:胶体稳定性 |
第三章 凝胶 |
教学要求: |
1.了解凝胶的特征及分类; |
2.了解凝胶的形成及结构; |
3.凝胶动力学; |
4.物质在凝胶中的扩散与化学反应。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凝胶的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凝胶的形成 |
凝胶的形成条件及方法 |
第三节 凝胶的结构 |
空间结构及作用力 |
第四节 防凝作用及影响因素 |
防凝现象,影响防凝作用的因素 |
第五节 凝胶的性质 |
触变作用、离浆作用、膨胀及吸附 |
第六节 凝胶中的扩散和化学反应 |
扩散作用、化学反应 |
第七节 几种重要的凝胶 |
硅酸铝凝胶、铝皂溶胶及聚丙烯酰胺凝胶 |
教学重点:凝胶的制备和凝胶的性质特征。 |
难点:凝胶的膨胀、离浆、吸附、触变现象。 |
第四章 界面现象和吸附 |
教学要求: |
1.理解表面性质基本理论; |
2.理解表面润湿和铺展; |
3.了解界面吸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
表面张力的概念,测定及方法 |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一些现象 |
弯曲界面两侧的压力差及与曲率半径之间的关系,毛细管现象,弯曲液面饱和蒸气压。 |
第三节 润湿和铺展 |
润实现象和润湿角,铺展,润湿热 |
第四节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
吸附热、吸附曲线及吸附量的测定 |
第五节 吸附等温方程式 |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
第六节 固体-气体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
温度、压力、吸附剂等对吸附的影响 |
第七节 固体-溶液界面吸附 |
吸附量及其测定,单分子层及多分子层吸附性质 |
教学重点:学习单分子层的吸附理论,包括Langmuir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
难点:固体吸附的本质、吸附等温线及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
第五章 常用吸附剂的结构、性能和改性 |
教学要求: |
1. 了解多孔性物质的表征及测定; |
2. 了解常用吸附剂的结构和及其应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多孔性物质的表征及测定 |
密度、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半径、粒度及测定方法。 |
第二节 常用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 |
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的结构和应用 |
第三节 固体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
表面改性效果的测定,表面改性方法和原理,表面改性的应用。 |
教学重点:常用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 |
难点:表面改性及应用 |
第六章 表面活性剂 |
教学要求: |
1.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类型; |
2.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特点 |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
Gibbs吸附公式、吸附层结构、LB膜及应用 |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的体相性质 |
各种性质对浓度的转折点,表面活性剂浓度 |
第五节 胶束理论 |
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胶束结构 |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
HLB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七节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应用 |
增溶作用,润湿和渗透,分散和絮凝,起泡和消泡,去污作用 |
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及应用 |
难点: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
第七章 乳状液 |
教学要求: |
1. 掌握乳化剂的定义及分离; |
2. 了解乳状液的制备及物理性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乳状液的定义及类型 |
第二节 乳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 |
乳状液的制备方法,乳化剂的加入方式,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
第三节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
稀释法,染色法,电导法 |
第四节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
乳状液的热力学稳定性,油水界面,界面电荷,乳状液的粘度,液滴大小及分布,粉末乳化剂的稳定作用 |
第五节 乳化剂的选择 |
乳化剂的分类,HLB值及应用 |
第六节 乳状液的变型和破乳 |
乳状液的变型及影响因素,乳状液的破坏 |
第七节 微乳状液 |
微乳状液的微观结构,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微乳状液的制备及性质 |
第八节 乳状液的应用 |
控制反应,农药乳剂,沥青乳状液,稠油的乳化降粘,纺织工业等 |
第九节 液膜分离 |
液膜分离机理及应用 |
教学重点:乳状液和泡沫的物理性质及制备方法 |
难点:泡沫的物理性质和稳定因素 |
第八章 高分子溶液 |
教学要求: |
1. 掌握高分子溶液与胶体的异同点; |
2. 了解高分子溶液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
数均分子量,质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Z 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 |
第二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 |
溶胀,溶解,高分子在溶液中的形态 |
第三节 溶液中高分子的大小 |
均方末端距,均方回转半径 |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
渗透压,光散射,粘度,超离心沉降 |
第五节 聚电解质 |
解离平衡,聚电解质的粘度,聚电解质的应用 |
教学重点:高分子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
难点:分子溶液与胶体的异同点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 |
2 |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
6 |
5 |
|
|
1 |
|
|
|
1、2、3 |
3 |
凝胶 |
4 |
4 |
|
|
|
|
|
|
1、2、3 |
4 |
界面现象和吸附 |
6 |
5 |
|
|
1 |
|
|
|
1、2、3 |
5 |
常用吸附剂的结构、性能和改性 |
4 |
4 |
|
|
|
|
|
|
1、2、3 |
6 |
表面活性剂 |
3 |
3 |
|
|
|
|
|
|
1、2、3 |
7 |
乳状液 |
4 |
4 |
|
|
|
|
|
|
1、2、3 |
8 |
高分子溶液 |
3 |
3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0 |
|
|
2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不能上课要提前请假,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40 |
随堂测验/讨论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课程报告论文 |
60 |
合计 |
100 |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
英文名称 |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
课程编码 |
180520035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热力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袁杨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应用化学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生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使学生了解生物能源生产、科研全貌,初步掌握主要能源植物遗传育种、主要生物能源原料高效生产和主要生物质能转换、利用方式技术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研究或工作中寻找突破口。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掌握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定义及类型、主要能源植物遗传育种、主要能源植物高效生产、生物质的直接燃烧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燃料乙醇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机理及工艺、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生物质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等。 |
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全面了解生物质资源的种类、定义。掌握资源转化技术。能够较完整的、系统的了解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
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使学生了解目前生物质资源可利用方式技术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帮助学生在研究和工作中寻找突破口。 |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采用理论与事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同时会有一些视频给予更多的感性认识。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在学生完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热力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生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1]崔宗均主编,《生物质能源与废弃物资源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 [1]尹芳 张无敌 许玲 等 主编,《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刘荣厚,《生物质能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一)绪论, |
了解课程的结构框架和编排体系,了解能源的现状及能源的发展史; |
(二)生物质资源及其资源量概述, |
了解生物质的概念,掌握生物质的类型,生物质能源的分类及特点,生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了解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理解生物质资源量的估算方法,含有量。 |
重点:生物质的类型,生物质能源的分类及特点等。 |
难点:生物质的组成及结构。 |
(三)生物质原料植物资源 |
了解含糖类、含淀粉类、含油脂类、含纤维类和油藻类植物资源的分类,掌握主要代表性植物资源的习性和特点。 |
重点:含糖类、含淀粉类、含油脂类、含纤维类和油藻类植物资源的分类,及主要代表性植物资源的习性和特点。 |
难点:含糖类、含淀粉类、含油脂类、含纤维类和油藻类植物资源的应用。 |
(四)有机废弃物类生物质 |
了解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加工废弃物、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分布,掌握其资源量及其所含能量。 |
重点:各种废弃物资源的现状,资源量及其所含能量。 |
难点:废弃物的利用。 |
(五)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 |
了解生物质压缩成型的发展历史,掌握生物质原料组成成分、生物质压缩成型特性,熟悉生物质压缩成型工艺,了解压缩成型技术。 |
重点:生物质压缩成型的特性、影响因素及其成型工艺,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 |
难点:生物质压缩成型的特性、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 |
(六)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
了解生物质燃烧过程及特性,掌握影响燃烧的主要因素和技术特点,了解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
重点:生物质燃烧过程,生物质燃烧过程的计算,影响燃烧的主要因素,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的特点,生物质直燃发电概念及其发电系统,不同种类物质的直燃发电。 |
难点:生物质燃烧过程,生物质燃烧过程的计算,影响燃烧的主要因素。 |
(七)固体生物质裂解转化技术 |
了解生物质汽化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掌握生物质裂解油的原理及转化工艺。 |
重点:生物质汽化技术的分类,能够汽化的生物质的物理性质,与生物质汽化相关的基本现象,生物质汽化的原理,生物质汽化技术的类型,生物质汽化技术的工艺,生物质裂解油的概念,裂解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转化工艺过程。 |
难点:生物质汽化的原理,生物质汽化技术的工艺,生物质裂解油的概念及工艺。 |
(八)生物质燃料乙醇的转化 |
了解燃料乙醇的生产原理及乙醇发酵的生化过程,掌握糖类、淀粉类、木质纤维原料的乙醇生产技术及工艺。 |
重点:燃料乙醇的概念,燃料乙醇的生产方法,乙醇发酵的生化过程,乙醇发酵的工艺类型,乙醇发酵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糖类、淀粉类原料的乙醇生产技术,木质纤维类原理生产乙醇的工艺。 |
难点:糖类、淀粉类、木质纤维原料的乙醇生产技术及工艺。 |
(九)生物柴油的转化 |
了解生物柴油的生产原理,掌握生物柴油的各种生产技术及工艺。 |
重点:生物柴油的概念及特点,生物柴油的发展史,生物柴油生产所涉及的水解反应、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物理法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化学法、酶法、工程微藻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原理及工艺。 |
难点:生物柴油生产所涉及的水解反应、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物理法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化学法、酶法、工程微藻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原理及工艺。 |
(十)沼气发酵 |
了解沼气的理化性质,掌握沼气发酵的原理、工艺及装置,了解我国现有沼气的发展方向。 |
重点:地球上甲烷的循环过程,沼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学原理,沼气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沼气的发酵条件,常见的沼气发酵工艺及装置。 |
难点:沼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学原理,沼气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沼气的发酵条件,常见的沼气发酵工艺及装置。 |
(十一)生物质制氢 |
了解生物质制氢的原料及工艺技术,熟悉产氢机理。 |
重点:氢能的特点,生物制氢的发展历程,产氢微生物及产氢机理,光合制氢的原料、工艺技术,发酵制氢的原料、工艺技术,生物质快速热解制氢、生物质超临界转换制氢、等离子体热解汽化制氢工艺。 |
难点:产氢微生物及产氢机理,光合制氢的原料、工艺技术,发酵制氢的原料、工艺技术,生物质快速热解制氢、生物质超临界转换制氢、等离子体热解汽化制氢工艺。 |
(十二)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分解及其转化技术 |
了解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分解菌株种类,掌握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技术。 |
重点:木质纤维素的结构特点,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特点,分解菌株的种类,纯培养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纤维素的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的预处理技术,纤维素酶的概念及分类,降解原理,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技术现状,酶的混合增效及混合酶应用,多菌协作促进秸秆快速分解的原理、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难点:木质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特点,纤维素的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的预处理技术,纤维素酶的概念及分类,降解原理,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技术现状。 |
(十三)生物基产品转化技术 |
了解秸秆材料的开发途径,掌握聚乳酸和木糖醇的生产工艺。 |
重点:秸秆贮量,秸秆特性及加工方法,秸秆材料的开发途径,生物质乳酸菌的特征,发酵特性,聚乳酸的转化机理与工艺,木糖醇的简介,木糖醇的物化特性、功能特性,木糖醇的生产工艺,生产木糖醇的影响因素,木糖醇的应用。 |
难点:生物质乳酸菌的特征、发酵特性,聚乳酸的转化机理与工艺,木糖醇的生产工艺。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1 |
1 |
|
|
|
|
|
|
1、2、3 |
2 |
生物质资源及其资源量概述 |
3 |
3 |
|
|
|
|
|
|
1、2、3 |
3 |
生物质原料植物资源 |
4 |
4 |
|
|
|
|
|
|
1、2、3 |
4 |
有机废弃物类生物质 |
2 |
2 |
|
|
|
|
|
|
1、2、3 |
5 |
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 |
2 |
2 |
|
|
|
|
|
|
1、2、3 |
6 |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
3 |
3 |
|
|
|
|
|
|
1、2、3 |
7 |
固体生物质裂解转化技术 |
2 |
2 |
|
|
|
|
|
|
1、2、3 |
8 |
生物质燃料乙醇的转化 |
3 |
3 |
|
|
|
|
|
|
1、2、3 |
9 |
生物柴油的转化 |
3 |
3 |
|
|
|
|
|
|
1、2、3 |
10 |
沼气发酵 |
2 |
2 |
|
|
|
|
|
|
1、2、3 |
11 |
生物质制氢 |
2 |
2 |
|
|
|
|
|
|
1、2、3 |
12 |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分解及其转化技术 |
3 |
3 |
|
|
|
|
|
|
1、2、3 |
13 |
生物基产品转化技术 |
2 |
2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考勤 |
考勤平时到课情况,课堂提问等 |
10 |
40 |
平时作业 |
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PPT演讲 |
30 |
期末考试 |
与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综述性论文 |
60 |
合计 |
100 |
《化工学科前沿讲座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学科前沿讲座 |
英文名称 |
Lectures on the Frontie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47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刘自力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学科前沿讲座》是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进展,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发展,分8个专题讲座。主讲教师均由在某一学科领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担任。其主要作用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培育创新精神和启发科研思路。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对化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了解,加深理解基础理论学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思路,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通过分析文献,掌握化工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了解化工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新特点,及时根据行业新动向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具有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化工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控制和运行管理中。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采用理论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属知识拓展课程,是大学本科课程的延伸,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由主讲教师根据各自的课题研究,整理文献资料,编写讲义。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讲:工业催化与催化新材料 |
教学要求:了解工业催化的概念和催化领域新进展;理解催化作用的定义与特征;了解催化剂的组成;了解工业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宏观物性的表征;了解催化新材料。 |
教学内容:1、工业催化的概念和发展简史,催化领域新进展;2、催化作用的定义,催化剂的组成与载体功能;3、工业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宏观物性的表征;4、催化新材料进展。 |
教学重点: 催化作用的定义,催化剂的组成,催化领域新进展; |
难点:催化新材料进展; |
|
第二讲 纳米碳材料在化工与能源催化中的应用进展 |
教学要求:了解碳材料的多种形态和发展历程;了解纳米碳材料在化工与能源领域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动态;掌握碳纳米管、石墨烯的特殊结构和催化特性;理解非金属碳催化的催化氧化本质,电催化过程中纳米碳材料的作用。 |
教学内容:1、纳米碳材料的发展历程;2、基于纳米碳材料的绿色催化氧化研究进展;3、基于纳米碳材料的电催化研究进展;4、纳米碳结构性催化剂与碳纳米管中中试制备。 |
教学重点:碳纳米管、石墨烯的特殊结构和催化特性;非金属碳催化的研究进展; |
难点:纳米碳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非金属碳催化的作用本质与催化研究方法。 |
|
第三讲 高比能量电池材料与技术进展 |
教学要求:了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高比能量电池的构造、原理及应用;了解材料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基本研究方法。 |
教学内容:1. 高比能量电池基本原理及种类;2.锂-硫电池构造、材料发展现状;3.全固态电池技术现状;4.燃料电池技术现状。 |
重点: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及固态电解质; |
难点:电池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 |
|
第四讲 绿色分离工程 |
教学要求:了解分离过程的原理;了解分离方法的选择;了解新型分离技术拓展的必要性;了解常用的现代绿色分离技术。 |
教学内容:1.分离过程的普遍性;2. 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3. 分离方法的选择;4. 绿色分离工程;5. 现代绿色分离技术概述。 |
重点:分离过程的分析和比较;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 |
难点: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分离技术的选择 |
|
第五讲 界面润湿性材料技术与应用 |
教学要求:了解界面润湿性材料的特征与机理;了解超疏水超疏油功能材料构造、原理及应用; |
教学内容:1.界面材料的背景与界面润湿性特征;2.界面润湿性材料的发展现状;3.界面润湿性材料在防污、自清洁、防微生物黏附的应用;4.界面润湿性材料的具体研究实例。 |
重点:界面润湿性材料在防污、自清洁、防微生物黏附的应用研究。 |
难点:界面润湿性材料的内在机理。 |
|
第六讲 功能型涂层材料 |
教学要求:了解功能型涂层材料的现状和进展;了解功能型涂层材料作为精细化学品在工业和民用的应用;了解功能型涂层解决各领域的瓶颈技术问题。 |
教学内容:1.涂层表面润湿性简介,功能型涂层简介;2.疏水疏油涂层和亲水亲油涂层的应用及最近进展;功能性涂层的制备和改性; |
重点:涂层的不同功能型概念及其在应用中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
难点:功能性涂层的制备和改性; |
|
第七讲 食品胶体结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
教学要求:了解食品是什么;了解经典食品胶体结构的构建原理及应用领域;了解食品材料学目前的研究现状。 |
教学内容:1. 食品胶体结构的定义及分类;2.食品胶体结构的构建方法;3.食品胶体结构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4.食品材料学研究现状。 |
重点:食品胶体结构的构建方法; |
难点:食品胶体结构与其功能特性及应用方向的关系。 |
|
第八讲 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教学要求:掌握超高温杀菌、微波杀菌、高压杀菌的应用原理及对食品的影响;理解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原理;了解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的应用原理及对食品的影响;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应用原理及对食品的影响。 |
教学内容:食品的杀菌技术;新型食品生产技术;食品成分分离技术;食品生物技术。 |
教学重点: 新型食品生产技术、有效成分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
难点: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讲 |
工业催化与催化新材料 |
4 |
3 |
|
1 |
|
|
|
|
1、2、3 |
第二讲 |
纳米碳材料在化工与能源催化中的应用进展 |
4 |
3 |
|
1 |
|
|
|
|
1、2、3 |
第三讲 |
高比能量电池材料与技术进展 |
4 |
3 |
|
1 |
|
|
|
|
1、2、3 |
第四讲 |
绿色分离工程 |
4 |
3 |
|
1 |
|
|
|
|
1、2、3 |
第五讲 |
界面润湿性材料技术与应用 |
4 |
3 |
|
1 |
|
|
|
|
1、2、3 |
第六讲 |
功能型涂层材料 |
4 |
3 |
|
1 |
|
|
|
|
1、2、3 |
第七讲 |
食品胶体结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
4 |
3 |
|
1 |
|
|
|
|
1、2、3 |
第八讲 |
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4 |
3 |
|
1 |
|
|
|
|
1、2、3 |
合计 |
32 |
24 |
|
8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全勤为100分,事假和病假需出示假条,病假不扣分,事假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20分,缺勤1/3不能参加考核 |
10 |
50 |
课堂讨论 |
每次随堂讨论,满分为100分,按讨论参与度、深度和广度打分。 |
20 |
课堂作业 |
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按完成度、正确度和深度打分,抄袭为0分。 |
20 |
期末考试 |
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按实际卷面成绩评定 |
50 |
合计 |
100 |
《生物活性成分学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生物活性成分学及加工技术 |
英文名称 |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s |
课程编码 |
180520050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苏东晓 |
审核者 |
毛桃嫣、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生物活性成分学及加工技术》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
|
本课程作为化学化工的专业课程,采用生物活性成分学的理论知识教材与生物活性成分加工技术教材相结合,以生物活性成分的类型为线索,为学生系统阐述各种结构类型活性成分的生物技术制备方法以及研究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活性成分资源利用现状、加工技术的理论原理,掌握生物活性成分的类型和分离制备方法。 |
|
在论述每一类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方法时,强调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列举代表性的工艺过程及参数为主,辅以研究进展。学生可以掌握生物活性成分的经典理论,原理、加工方法和技术,包括生物活性成分的来源、分类、功效以及分离加工制备方法和现代加工仪器设备。了解生物活性成分在食品、化工、医疗和保健品等方面的应用,并熟悉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学生对此课程的认识与创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进行化学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基本理论,配合文献检索、生物化学等课程来系统的储备专业知识,并将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加工技术灵活应用于化妆品,医疗,食品等方面的研究。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掌握生物活性成分及加工技术的经典理论、原理,了解常用加工技术及仪器的特征,针对不同生物活性成分选择不同加工技术和物质来源,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及方法。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能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学习,了解最前沿生物活性成分学理论知识及最新加工技术,完善知识体系。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定数量的问答课。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与化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1.王振宇、赵海田主编,《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 徐任生、赵维民、叶阳主编,《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科学出版社,2016。 3.石(John Shi)、 魏新林,《Functional Food Ingredients and Nutraceuticals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绪论 |
|
教学要求: |
1.了解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来源和资源现状 |
2.理解掌握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生物活性成分的定义 |
第二节 主要的生物天然活性成分的来源 |
第三节 天然活性成分的资源现状 |
第四节 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及生物合成途径 |
第五节 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天然活性成分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天然活性成分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
难点: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及生物合成途径 |
|
第二章 生物碱类成分 |
|
教学要求: |
1.了解生物碱的定义以及生物碱类成分的主要来源 |
2.理解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原理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生物碱的定义以及性质 |
第二节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原理 |
第三节 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技术 |
教学重点: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原理 |
难点: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技术 |
|
第三章 萜类物质 |
|
教学要求: |
1.了解萜类化合物基本概念以及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 |
2.理解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的原理 |
3.掌握分离提取方法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萜类物质概念 |
第二节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第四节 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 |
第五节 萜类化合物生理功能的应用 |
教学重点: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 |
难点: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 |
|
第四章多酚类物质 |
|
教学要求: |
1.了解多酚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及分类和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 |
2.理解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以及原理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多酚类物质概念 |
第二节 多酚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三节 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 |
第四节 多酚类化合物生理功能的应用 |
教学重点: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和多酚类化合物生理功能的应用 |
难点:多酚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
第五章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高通量筛选 |
|
教学要求: |
1.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 |
2.理解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原理 |
3.掌握高通量筛选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分离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 |
第二节 高通量筛选技术 |
第三节 高通量筛选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分离 |
教学重点:高通量筛选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分离 |
难点:高通量筛选技术 |
|
第六章 超临界技术在生物活性成分萃取中的应用 |
|
教学要求: |
1.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及影响萃取率的因素 |
2.掌握超临界技术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超临界技术相关概念及系统 |
第二节 超临界萃取原理 |
第三节 影响超临界萃取率的因素 |
第四节 超临界萃取在食品和化工工业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超临界技术原理 |
难点:影响超临界萃取率的因素 |
|
第七章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活性成分处理中的应用 |
|
教学要求: |
1.理解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
2.掌握膜分离技术在生物活性成分处理中的应用 |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简介及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三节 影响膜分离技术分离效果的因素 |
第四节 膜分离在生物活性成分处理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
难点:膜分离技术在生物活性成分处理中的应用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绪论 |
4 |
4 |
|
|
|
|
|
|
1、2、3 |
第二章 |
生物碱类成分 |
4 |
4 |
|
|
|
|
|
|
2、3 |
第三章 |
萜类物质 |
4 |
4 |
|
|
|
|
|
|
2、3 |
第四章 |
多酚类组分 |
8 |
6 |
|
2 |
|
|
|
|
2、3 |
第五章 |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多样性与高通量筛选 |
4 |
4 |
|
|
|
|
|
|
1、2、3 |
第六章 |
超临界技术在生物活性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活性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
4 |
2 |
|
2 |
|
|
|
|
1、2、3 |
合计 |
32 |
28 |
|
4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或专题PPT等,独立或分组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课程论文 |
60 |
合计 |
100 |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食品添加剂 |
英文名称 |
Food Additives |
课程编码 |
180520063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袁杨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以各种加工食品所必需添加的能够改进食品的色香味形以及延长保保质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对学生从事各类香精香料加工、食品加工、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的种类、特性和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尤其对新型食品添加剂,如新型乳化剂、新型抗氧化剂等在现代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掌握,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从事各类香精香料加工、食品化学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胜任香精香料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的采购与销售等相应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特点,重点掌握各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认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懂得利用添加剂解决食品产品的品质及稳定的复杂问题。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全面了解中国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定义。部分了解世界上新型食品添加剂的开发。能够教完整的、系统的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了解食品添加剂不断有新的产品面市,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市面上的新产品作为教学例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采用理论与产品例子、生产厂家的实际例子和应用例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同时会有一些视频给予更多的感性认识。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应该先修《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课程,与《食品工艺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均有较密切的联系。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1] 郝利平,聂乾忠,周爱梅 等 主编,《食品添加剂》(第3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7月。 参考书: [1] 孙宝国 主编. 食品添加剂[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彭珊珊 主编,《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 [3] 刘钟栋 主编,《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是各种食品原料与添加剂的分类、各种原料和添加剂的应用原理和特点、各种原料与添加剂的应用;各种原料与添加剂的复配使用;各种原料与添加剂必需按照国家标准添加,其中有应用范围、应用的最大量和残留量等。 |
难点是各种添加剂的复配应用;市面上同一产品有不同的品牌,但不同品牌其效果有时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应用效果有很大差别,而学生对此是不清楚的,因此在今后的应用中产生较多的问题,这一点是学习的难点。 |
第1章 绪言 |
了解学习食品原料与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用数个配方来说明;介绍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发展方向;介绍添加剂的使用历史;国内外的状况;国内有关杂志、展览等内容。 |
重点:食品添加剂的概念、食品原料与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 |
第2章 食品防腐剂 |
了解食品用防腐剂的名称、种类;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各种防腐剂的特点和使用条件;合成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防腐剂复配使用,各种加工食品目前所添加的防腐剂等等。 |
难点:各种防腐剂的特点和使用条件,各种加工食品所用的防腐剂。 |
第3章 食品抗氧化剂 |
掌握抗氧化剂的定义、种类,加工食品添加抗氧化剂的重要性,掌握各种加工食品应该添加哪些抗氧化剂和抗氧化助剂。 |
重点:水溶性抗氧化剂和油溶性抗氧化剂的不同应用,使用新型天然抗氧化剂的介绍。 |
第4章 食品呈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 |
了解食品酸味剂、甜味剂和鲜味剂的名称、种类以及特点,掌握各类加工食品正确使用各种呈味剂的品种、应用含量,以及正确复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剂等等。 |
重点:各种呈味剂的特点;复配使用呈味剂以提高产品的口感和风味等。 |
第5章 食品着色剂 |
了解食品着色剂分水溶性和油溶性,以及分合成和天然着色剂;掌握安全使用食品着色剂;了解食品颜色调制的基本原则。 |
重点:着色剂的新品种和调配关键。 |
第6章 护色剂和漂白剂 |
了解护色剂和漂白剂的品种、应用原理和加工食品的应用。强调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允许的品种和含量,绝对不能违规使用。 |
重点: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有关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 |
第7章 食用香料和香精 |
了解食用香精和品种和种类,合成香精和天然香精,咸味香精和甜味香精的种类,食品中应用的方法。 |
重点:不同加工食品添加不同的食用香精,根据其水溶性油溶性和加工食品的加工温度不同添加香精。香精质量的简单鉴别。 |
第8章 食品乳化剂 |
了解加工食品添加乳化剂的重要性,常用食品乳化剂的种类,应用原理,不同HLB值乳化剂的实际应用,乳化剂的复配使用。不同品牌的乳化剂其质量相差很大。 |
重点:常用乳化剂的应用。 |
第9章 食品增稠剂 |
了解食品中添加食用增稠剂的重要性,增稠剂的应用原理,常用食品增稠剂的品种、价格和应用。 |
重点和难点:食品增稠剂的复配使用。 |
第10章 食品疏松剂、凝固剂、抗粘结剂 |
了解食品疏松剂、凝固剂、抗粘结剂的品种,应用原理和使用特点,应用实例。 |
重点:常用食品疏松剂、凝固剂、抗粘结剂的实际应用。 |
第11章 奶制品添加剂 |
了解牛奶和制成各种奶制品原料,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乳清粉、乳糖、酪软酸钠等食品原料和添加剂,掌握上述添加剂和原料的实际应用。 |
重点:各种奶原料和添加剂的实际应用。 |
第12章 粉末油脂 |
掌握粉末油脂的特点、加工原理和实际应用。 |
重点:粉末油脂在各种方便食品中的应用。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2 |
2 |
|
|
|
|
|
|
1、2、3 |
2 |
食品防腐剂 |
4 |
4 |
|
|
|
|
|
|
1、2、3 |
3 |
食品抗氧化剂 |
4 |
4 |
|
|
|
|
|
|
1、2、3 |
4 |
食品呈味剂 |
4 |
4 |
|
|
|
|
|
|
1、2、3 |
5 |
食品着色剂 |
2 |
2 |
|
|
|
|
|
|
1、2、3 |
6 |
护色剂和漂白剂 |
1 |
1 |
|
|
|
|
|
|
1、2、3 |
7 |
食用香料和香精 |
2 |
2 |
|
|
|
|
|
|
1、2、3 |
8 |
食品乳化剂 |
4 |
4 |
|
|
|
|
|
|
1、2、3 |
9 |
食品增稠剂 |
2 |
2 |
|
|
|
|
|
|
1、2、3 |
10 |
食品疏松剂、凝固剂、抗粘结剂 |
2 |
2 |
|
|
|
|
|
|
1、2、3 |
11 |
奶制品添加剂 |
2 |
2 |
|
|
|
|
|
|
1、2、3 |
12 |
粉末油脂 |
3 |
3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试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课堂PPT展示等 |
15 |
期末考试 |
完成”食品添加剂“主题相关的综述性论文一篇 |
60 |
合计 |
100 |
《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工业催化 |
英文名称 |
Industrial Catalysis |
课程编码 |
180520065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刘自力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催化剂是现代化工的核心技术,掌握工业催化的相关技能对于促进化工技术的升级换代、培养高水平的化工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催化》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工业催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催化剂设计、制备、表征的一般知识和规律,着重讨论在科研和生产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有关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反应及其作用机理,介绍催化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催化剂组成、比例及表面层原子、分子及离子的位置、运动以及构型与催化剂性能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工业催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技巧,为培养化工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配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工业催化剂制备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工业催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可行性设计方案。 |
毕业要求1:问题分析 指标2-5理解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通过分析文献,认识到解决复杂化工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并能优选解决方案。 指标点2-7能运用有关化工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表达一个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
2 |
能够将数学、物理、化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工业催化剂的制备与工业催化反应的工程应用,掌握工业催化的经典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 |
毕业要求10:工程知识 指标点1-7掌握化工控制、化工设备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有关知识提出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
3 |
能够针对具体催化反应,提出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反应的工程技术方案,能够进行工业催化剂制备、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研究开发和运行管理。 |
毕业要求1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指标点3-2能够分析并优选出合理可行的化工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方案。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开展小组课堂讨论、小测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辅以课堂上讲解例题和作业、课后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强化对关键知识的掌握。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要有较好的化学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所以本课程是在学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的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较好地用以上课程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工业催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准确理解工业催化的难点,掌握工业催化的特点,并能用工业催化的基本知识去进一步理解工业催化过程,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之中。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黄仲涛,耿建铭,《工业催化》(第二版,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教学参考书: 1、唐晓东,王豪,汪芳,《工业催化》(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2、金杏妹,《工业应用催化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王尚弟、孙俊全,《催化剂工程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催化作用与催化剂(含绪论) |
|
教学要求: |
讲述催化作用的定义与特征; |
催化剂的组成与功能; |
了解工业催化剂的特点。 |
教学内容: |
绪论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第一章主要讲述催化作用的定义与特征、催化剂的组成与功能、工业催化剂的特点。并简要介绍均相催化与均相催化剂。 |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催化作用的定义与特征、催化剂的组成与 |
功能、工业催化剂的特点。 |
教学重点:催化作用的定义与特征。 |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组成与功能。 |
|
|
第二章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
教学要求: |
掌握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 |
理解内扩散和外扩散效应; |
消除内、外扩散效应的途径。 |
教学内容: |
本部分共5小节,主要讲述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吸附等温线、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和氧化物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
教学重点:消除内、外扩散效应的途径。 |
教学难点: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与活化。 |
|
第三章 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教学要求: |
掌握常用的酸碱催化剂; |
分子筛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
络合催化剂的组成及反应特征。 |
教学内容: |
本部分共5小节,主要讲述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教学重点:择形催化、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有机联系。 |
教学难点:晶格缺陷与多相催化反应之间的关系。 |
|
第四章 环境友好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明确常用的固体酸催化剂的类型; |
离子液体的概念; |
多酸化学基础。 |
教学内容: |
固体酸碱催化剂;离子液体型催化剂;多酸类催化剂; |
教学重点:固体超强酸。 |
教学难点:多酸的类型及结构。 |
|
第五章 未来能源和燃料工业用催化技术 |
教学要求: |
常用的C1催化反应; |
F-T反应中催化剂的影响; |
教学内容: |
介绍C1化学;煤的液化催化剂。 |
教学重点:常用的F-T催化剂及产物。 |
教学难点:C1催化反应及其催化剂结构。 |
|
第六章 具有突异催化性能的新材料 |
教学要求: |
掌握纳米技术的定义及意义; |
药物拆分用催化剂的机理。 |
教学内容: |
纳米催化剂的使用;药物拆分用催化剂;多面金属晶体的合成。 |
教学重点:纳米技术在催化中的使用。 |
教学难点:纳米催化剂结构特点及其纳米效应。 |
|
第七章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与使用 |
教学要求: |
了解共沉淀制备和浸渍制备催化剂的方法; |
熟悉各自方法的优缺点; |
催化剂的使用方法及工业开工条件; |
催化剂失活的特征; |
常用的催化剂再生方法。 |
教学内容: |
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沉淀制备法和浸渍制备法。还要了解混合制备法、离子交接制备法、熔融制备法 ,催化剂的使用、失活与再生。 |
|
教学重点:催化剂常用的两种制备方法:浸渍法和共沉淀法 |
教学难点: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与控制,催化剂的失活。 |
|
第八章 工业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宏观物性的表征 |
教学要求: |
熟悉催化剂活性的实验测定方法; |
了解一些常用的表征手段如XRD、BET、TG-DSC等。 |
教学内容: |
讲述催化剂活性测试的基本概念、催化剂活性的测定和催化剂的宏观物性及其测定;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催化剂的表面积,孔结构的实验测定及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教学重点:运用现代物理方法分析表征催化剂的结构。 |
教学难点:催化剂表征分析数据的解读。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催化作用与催化剂(含绪论) |
4 |
4 |
|
|
|
|
|
|
1 |
第二章 |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
2 |
2 |
|
|
|
|
|
|
1、2 |
第三章 |
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8 |
7 |
|
|
1 |
|
|
|
1、2 |
第四章 |
环境友好催化技术 |
2 |
2 |
|
|
|
|
|
|
1、2 |
第五章 |
未来能源和燃料工业用催化技术 |
2 |
2 |
|
|
|
|
|
|
1 |
第六章 |
具有突异催化性能的新材料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与使用 |
8 |
7 |
|
|
1 |
|
|
|
1、2、3 |
第八章 |
工业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宏观物性的表征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0 |
|
|
2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开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仪器分析 |
英文名称 |
Instrumental Analysis |
课程编码 |
180520041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袁杨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现代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中化学分析的后续课程,本课程类型是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础应用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运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和手段解决化学分析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如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有关的定律、公式及其应用。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通过对仪器分析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常用仪器的简单结构,了解仪器分析的发展动向,如仪器由几部分组成,有哪些重要部件,简单分析操作过程。 |
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了解各方法对样品的要求与样品的处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基本数据的运用,分析数据的处理。同时具备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的能力。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仪器分析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必须及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实验室现场动手试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需要一定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一定的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反过来学好现代仪器分析化学课程对一步了解和加深前面所学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有一定的作用,且对学习更多专业模块课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 [1] 刘约权,现代仪器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参考书: [1] 华中师范大学等校合编,《分析化学》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 朱明华主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3] 张剑荣等编.《仪器分析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4] 陈培熔主编.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本课程重点是介绍光学分析、电学分析、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
本课程难点是各方法对样品的要求与样品的处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基本数据的运用,分析数据的处理。结合学到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方法的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
(一)绪论 |
了解仪器分析的特点、仪器分析法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仪器分析方法分类以及分析仪器的作用。 |
(二) 仪器分析数据处理方法 |
学习掌握仪器分析数据处理方法。 |
重点:分析信号预处理,分析信号校正。 |
(三)光分析法导论 |
了解电磁波的波动性质、电磁波的微粒性,物质的能态、辐射的发射和吸收。 |
重点: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四)原子发射光谱法 |
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发展概况、分析流程及特点,原子的能级、能级图、光谱项符号及光谱的产生, 谱线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仪器的各部分以及应用。 |
重点:原子发射光谱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定量分析中工作条件的选择。 |
难点:光谱产生涉及的原子结构、能级、光谱项的概念及表示法。 |
(五)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
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概况、分析流程及特点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
重点:原子化技术、干扰效应及抑制、原子吸收分析的基本原理。 |
难点: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
(六)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
掌握光吸收定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构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
重点: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类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方法。 |
(七)电分析化学导论 |
了解基本术语和概念 电化学池、电化学池图解表示式与电极电位,电极的分类,电极极化。电分析方法的分类,电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
重点:基本术语和概念。 |
(八)电位分析法 |
了解金属基指示电极的分类,膜电位与离子选择电极的作用原理以及分析方法。 |
本章重点:膜电位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电位分析的测定方法。 |
本章难点:膜电位的产生机理。 |
(九)电解与库仑分析法 |
了解电解分析、库仑分析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 |
重点:电解分析法与库仑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定量方法。 |
难点:死停终点法。 |
(十)色谱分析原理 |
了解色谱法的分类,线性洗脱色谱及其相关术语,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等保留值概念。了解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色谱峰展宽的因素 、速率理论方程),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响应信号的测量、定量校正因子、定量方法:外标法、内标法、归一化法)。 |
重点: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术语及定性定量方法。 |
难点: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
(十一)气相色谱法 |
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工作过程、气相色谱仪的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载气及其速度的选择、柱温的选择、柱长和内径的选择)。该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
重点:气相色谱法的原理、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法。 |
难点:定性方法。 |
(十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
了解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紫外光度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 ,了解其它液相色谱法,了解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根据相对分子质量选择、根据溶解性选择、根据分子结构与性质选择)。 |
重点: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1 |
1 |
|
|
|
|
|
|
1、2、3 |
2 |
仪器分析数据处理 |
1 |
1 |
|
|
|
|
|
|
1、2、3 |
3 |
光分析法导论 |
2 |
2 |
|
|
|
|
|
|
1、2、3 |
4 |
原子发射光谱法 |
4 |
4 |
|
|
|
|
|
|
1、2、3 |
5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4 |
4 |
|
|
|
|
|
|
1、2、3 |
6 |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
4 |
4 |
|
|
|
|
|
|
1、2、3 |
7 |
电分析化学导论 |
2 |
2 |
|
|
|
|
|
|
1、2、3 |
8 |
电位分析法 |
4 |
4 |
|
|
|
|
|
|
1、2、3 |
9 |
电解与库仑分析法 |
2 |
2 |
|
|
|
|
|
|
1、2、3 |
10 |
色谱分析原理 |
4 |
4 |
|
|
|
|
|
|
1、2、3 |
11 |
气相色谱法 |
2 |
2 |
|
|
|
|
|
|
1、2、3 |
12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 |
2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勤到课情况、课堂提问回答情况 |
20 |
40 |
平时作业 |
平时布置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
20 |
期末考试 |
撰写一篇《现代仪器分析》课程讲述内容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
60 |
合计 |
100 |
《产品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产品开发 |
英文名称 |
Product Development |
课程编码 |
180520046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化学工艺学、化工原理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徐秀彬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产品开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精细化学品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细化工的范畴,特点,发展方向;了解部分常见精细化学品的分类、化学结构、合成化学、应用性能及范围;了解现代精细化工领域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从事精细化工科研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研究或产品开发与技术改进需要,组织开展和实施精细化学品配方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科研及技术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够对精细化学工业的基本面貌、范畴、各系列主要产品、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主要产品的合成原理,制备工艺,质量影响因素 |
毕业要求1: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能够将化学专业、精细有机合成、化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化工产品的开发,掌握化工产品开发的合成原理、方法和技术。 |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能够对优选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工程设计、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研究开发和运行管理。 |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讲授方式,课堂讨论为基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组展开分析和讨论。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化学工艺学》、《化工原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上述专业课程的延伸,有利于学生在化工工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提高。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黄肖容,徐卡秋主编,《精细化工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教学参考书: 1.曾繁涤主编,《精细化工产品及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宋启煌主编,《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3.姚蒙正主编,《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原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4. 熊远钦主编,《化工产品市场营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5. 朱洪法主编,《精细化工:产品技术与配方》,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精细化学品概论 |
教学要求: |
1. 了解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分类 |
2.掌握精细化学品化学的定义、分类方法。 |
3.掌握精细化学品的特点。 |
4.了解精细化学品的发展及前景。 |
教学内容: |
1. 精细化学品的分类及含义;2. 精细化工的生产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 配方研究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精细化工的生产特点 |
教学难点:无 |
|
第二章 精细化学品的剂型设计 |
教学要求: |
1. 了解精细化学品的主要剂型及其成型助剂 |
教学内容: |
1. 精细化学品的剂型概述;2. 精细化学品的常见剂型及其常用的加工助剂;3. 精细化学品常见剂型的加工过程。 |
教学重点:精细化学品剂型加工的目的、作用和一般过程 |
教学难点:剂型加工中常用助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
|
第三章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的基础理论 |
教学要求: |
1. 掌握从事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所需的基础理论 |
2.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复配原理; |
3. 了解精细化学品配方研究的一般方法 |
教学内容: |
1. 物质间的溶解与共混规律;2.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作用;3.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原理;4. 乳化理论与技术;5. 精细化学品配方研究的一般方法。 |
教学重点:物质间的溶解与共混规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原理。 |
教学难点: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其作用;乳化理论与技术。 |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 |
教学要求: |
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概念与分类。 |
2.了解各类表面活性剂的概念、作用、机理。 |
3.掌握常用表面活性剂品种。 |
教学内容: |
1. 概述;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合成方法。 |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
|
第五章 日用化学品 |
教学要求: |
1.了解化妆品的定义与分类。 |
2.熟悉雪花膏、护发素、牙膏的配方结构特点、原料的作用及护肤、护发原理。 |
3.了解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洗涤剂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复配研究及其规律。 |
教学内容:1. 概述;2. 化妆品;3. 洗涤用化学品 |
教学重点:熟悉含洗涤剂、洗发香波、餐具洗涤剂的配方结构特点、助剂的种类及其作用。 |
教学难点:掌握化妆品的原料的化学结构与典型的合成路线。 |
|
第六章 皮革化学品 |
教学要求: |
1.了解皮革化学品的定义与分类。 |
2.掌握皮革加工的主要工序。 |
教学内容:1. 概述;2. 皮革鞣制剂;3. 皮革加脂剂;4. 皮革涂饰剂;5. 其他皮革助剂。 |
教学重点:理解皮革的鞣剂、加脂剂和涂饰剂的合成和作用机理。 |
教学难点:皮革常用产品的合成原理和作用机理。 |
|
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 |
教学要求: |
1.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
2.了解中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发展趋势。 |
教学内容:1. 概述;2. 食用色素;3. 营养强化剂;4. 防腐剂;5. 抗氧化剂;6. 酸味剂;7. 其他食品添加剂。 |
教学重点:常用食品添加剂的结构性质、制备、作用和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
教学难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对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和要求。 |
|
第八章 农用化学品 |
教学要求: |
1. 了解农药的发展前景、农药使用与环境保护; |
2. 理解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农药的作用形式与农药剂型; |
3. 熟悉常见的农药:熏蒸剂、杀线虫剂和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 |
教学内容:1. 概述;2. 杀虫剂;3. 除草剂;4. 杀菌剂;5. 熏蒸剂、杀线虫剂和杀鼠剂。 |
教学重点:常见农药产品的化学结构和合成方法。 |
教学难点:理解农药产品的化学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
|
第九章 香料香精 |
教学要求: |
1.掌握香料与香精的定义、分类。 |
2.掌握香料香精的性质、制备、作用。 |
3.了解香料香精的发展及前景。 |
4.熟悉影响香料香精香味的因素。 |
教学内容:1. 概念;2. 天然香料;3. 合成香料;4. 香精。 |
教学重点:香料及合成香料的类型,结构和用途;天然香料的来源。 |
教学难点:香料的结构与香型的关系;香精的配置;香精的合成。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精细化学品概论 |
2 |
2 |
|
|
|
|
|
|
1、3 |
第二章 |
精细化学品的剂型设计 |
4 |
4 |
|
|
|
|
|
|
1、3 |
第三章 |
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的基础理论 |
4 |
4 |
|
|
|
|
|
|
1、3 |
第四章 |
表面活性剂 |
3 |
3 |
|
|
|
|
|
|
1、2、3 |
第五章 |
日用化学品 |
4 |
4 |
|
|
|
|
|
|
1、2、3 |
第六章 |
皮革化学品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食品添加剂 |
4 |
4 |
|
|
|
|
|
|
1、2、3 |
第八章 |
农用化学品 |
4 |
4 |
|
|
|
|
|
|
1、2、3 |
第九章 |
香料香精 |
3 |
3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课程论文,参考文献内容不超过30%,独立完成 |
60 |
合计 |
100 |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国际贸易 |
英文名称 |
International Trade |
课程编码 |
180520057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相关化学工艺课程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赖雅平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国际贸易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相关组织、国际贸易的政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化工贸易相关领域的工作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使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贸易工作所需的相关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贸易过程中涉及的问题。 |
2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能够就化工贸易过程的运作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感受并认同国际贸易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兴趣,热爱国际贸易专业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以讲授为主,电化教学(多媒体、光碟、录相等)为辅,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留一定量的思考题。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宏微观经济学是其前期课程,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有关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等课程的前期课程;与中国外贸概论是平行课程。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何元贵主编,《新编国际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2014年2月第8次印刷。 教学参考书:黄鲁成,《国际贸易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绪论 |
教学要求:国际贸易是怎样的一门科学,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搞清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的涵义;国际贸易的研究范围;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国际贸易的概念及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及内容。 |
教学难点:学习方法。 |
|
第二章: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及常用的统计指标 |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介绍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及常用的统计指标。希望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介绍能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 |
1.对外贸易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常用的统计指标 |
1.贸易额(Value of Trade)与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2.对外贸易差额 3.净出口(Net Export)和净进口(Net Import) |
|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教学要求:我们将回顾历史,梳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工和贸易的思想脉络,由此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国际 |
贸易理论的模型是如何一步步突破理论局限性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搞清楚:(1)贸易的原因与流向;(2)贸易商品的价格;(3)贸易利益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分 |
配的。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
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
3.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简介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
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1.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简介 |
2.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
3.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
4.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评价 |
教学重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评价 |
教学难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重点有两个:理解H-O理论的假定条件。随着假定条件的变化,该理论的结论会出现某些变化,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 |
里昂惕夫之谜。要求学生分析和比较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解释,最后形成较为系统的看法。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赫克歇尔及俄林的主要贡献及其贸易思想 |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易模型 |
1、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
2、H-O模型的前提假设 |
3、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
4、H-O模型分析 |
5、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
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
2、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特定要素模型 |
3、贸易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
第四节 对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贸易模型的实证检验 |
1、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及其内容 |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
教学重点:理解H-O理论的假定条件,里昂惕夫之谜 |
教学难点:里昂惕夫之谜。 |
|
第五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产业内贸易(或行业内贸易、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属于 |
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的情况。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
2.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轨迹 |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
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
1.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环境 |
2.价格歧视和国际贸易 |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 |
1.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计算 |
2.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 |
|
第五节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
教学重点:讲解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经济环境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讲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产业内贸易(或行业内贸易、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的情 |
况。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有两个: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产品异质性(产品差异化)包括三类:水平异质性、垂直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产品的异质性是 |
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
|
第六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变化 |
教学要求:了解在小国情况下,要素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理解罗布津斯基定理;在大国情况下,会发生“贫困化增长”。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内涵 |
第二节 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四节 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教学重点:在小国情况下,要素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理解罗布津斯基定理;在大国情况下,会发生“贫困化增长” |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是不同生产要素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 |
教学要求: |
1.了解贸易政策主要有两种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 |
2.了解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会交替地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导论 |
2 |
2 |
|
|
|
|
|
|
1,2,3 |
第二章 |
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及常用的统计指标 |
2 |
2 |
|
|
|
|
|
|
1,2,3 |
第三章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4 |
4 |
|
|
|
|
|
|
1,2,3 |
第四章 |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8 |
8 |
|
|
|
|
|
|
1,2,3 |
第五章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8 |
8 |
|
|
|
|
|
|
1,2,3 |
第六章 |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变化 |
4 |
4 |
|
|
|
|
|
|
1,2,3 |
第七章 |
国际贸易政策? |
4 |
4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课堂出勤情况 |
15 |
40 |
课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25 |
期末考试 |
开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市场营销学 |
英文名称 |
Market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58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相关化学工程工艺学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赖雅平 |
审核者 |
邹汉波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为轻工、化工企业输送既懂化工,又懂营销的专门人才。本课程就是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而开设的。通过从介绍市场观念入手,探讨企业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规律、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以及企业战略和战略性营销规划,介绍营销研究和需求测量、预测等方法,重点讨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等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为毕业后从事化工或相关行业的营销、质量监测、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能认识和理解,又能说明其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综合地、比较全面地分析、判断、说明和解决实际营销活动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的有关知识。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特点,因此,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这门学科理论发展得很快,教师应随时注意其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 |
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感受并认同市场营销学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的学习兴趣,热爱生化专业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习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因此,本课程与这些学科相适应的课程联系较紧密,如:会计学、心理学、企业管理等等。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采用的教材: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第四版 参考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企业营销案例》 (汤定娜 万后芬主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辅助用书《市场营销学》学习指南与练习 (吴健安主编 王旭副主编)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是市场营销及其相关概念,市场导向战略,企业战略与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及特点,消费者市场与消费者行为模式,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组织市场的类型和特点,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调研,市场细分战略 |
,竞争者分析,.确定竞争对象与战略原则,产品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品牌与商标的基本概念,影响定价的因素,定价的一般方法,分销渠道的职能与类型,分销渠道策略;促销与促销组合,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国际目标市场选择,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服务营销概述 |
,服务质量管理,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营销道德等内容。 |
难点是市场营销及其相关概念,消费者市场与消费者行为模式,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组织市场的类型和特点,市场细分战略,竞争者分析,产品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影响定价的因素,定价的一般方法,分销渠道的职能与类型,分销渠道策略;促销与促销组合,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国际目标市场选择,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服务营销概述,服务质量管理,网络营销,营销道德等内容。 |
(一)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
了解市场营销及其相关概念 |
重点:市场营销及其相关概念,市场的三个共同特征、四个职能。 |
(二)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
了解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变,正确认识新旧营销观念的区别、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基本特征,以及以顾客满意为焦点全面贯彻现代市场营销哲学等主要问题 |
重点:市场导向战略, |
(三)战略规划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
掌握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含义、作用和步骤,掌握制定企业任务、目标和营销组合的基本方法,以及企业营销创新的主要途径,明确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和主要任务,应用组合理论确定企业的主要业务。 |
重点: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含义、作用和步骤 |
(四)市场营销环境 |
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影响作用,掌握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应用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分析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对策。 |
重点: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与对策, |
(五)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
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应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特征。 |
重点:消费者市场与消费者行为模式,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 |
(六)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 |
了解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掌握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阶段特征,应用生产者、中间商、非营利组织的购买行为类型及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
重点:组织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
(七)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 |
了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含义与构成,了解市场需求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估计目前市场需求的基本原理,应用市场预测的主要方法,解决企业市场管理决策问题 |
重点:市场需求的测量与预测 |
(八)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营销战略各步骤的含义及其联系,掌握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应用市场细分原理和市场定位方法,处理企业目标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
重点:市场细分战略 |
(九)竞争性市场营销战略 |
了解竞争者的识别方法,掌握市场主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市场利基者等各类竞争者的竞争战略,应用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特定行业的竞争者分类及其竞争战略。管理变化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变化过程的两种观点,组织变化及遇到的人的阻力,如何减少组织变化的阻力,管理者如何预测改革。 |
重点:竞争者分析 |
(十)产品策略 |
认识产品的整体概念及其营销意义,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应用新产品开发过程、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过程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决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 |
重点: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开发 |
(十一)品牌、商标与包装策略 |
了解品牌的含义及其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掌握品牌注册的营销意义及品牌与商标的区别,包装的含义、作用以及包装的市场要求,品牌设计与包装设计的原则,品牌与包装的基本策略,应用品牌理论分析中国实施名牌战略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
重点:品牌与商标的基本概念 |
(十二)定价策略 |
掌握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成本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和竞争导向定价等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应用价格变动反映及价格调整原理,分析中国特定行业的价格大战及其得失。 |
重点:.影响定价的因素,定价的一般方法 |
(十三)分销策略 |
掌握分销渠道和物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销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类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差别等,并应用分销渠道理论分析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等营销现实问题。 |
重点:分销渠道的职能与类型 |
(十四)促销策略 |
了解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掌握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促销组合理论,分析中国企业促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重点:促销与促销组合 |
(十五)市场营销组织 |
了解市场营销计划的作用与内容、市场营销组织的主要类型,掌握处理营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关系的技能,以及市场营销控制的主要方法。应用市场营销控制理论分析和处理企业营销管理的绩效问题。 |
重点:市场营销控制 |
(十六)国际市场营销 |
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基本标准,揭示和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营销策略。 |
重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
(十七)服务市场营销 |
掌握服务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服务营销与产品营销的区别,掌握服务营销组合的主要因素及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应用服务的有形展示、定价、分销与促销组合策略,为提高服务企业的形象与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
重点:服务营销概述,服务定价、分销与促销 |
(十八)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 |
了解近年来市场营销学界研究和提出的一些新概念、新问题,初步掌握绿色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营销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
重点:绿色营销,营销道德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第一章 |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
2 |
2 |
|
|
|
|
|
|
1,2,3 |
第二章 |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
2 |
2 |
|
|
|
|
|
|
1,2,3 |
第三章 |
战略规划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
2 |
2 |
|
|
|
|
|
|
1,2,3 |
第四章 |
市场营销环境 |
2 |
2 |
|
|
|
|
|
|
1,2,3 |
第五章 |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
2 |
2 |
|
|
|
|
|
|
1,2,3 |
第六章 |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
2 |
2 |
|
|
|
|
|
|
1,2,3 |
第七章 |
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 |
1 |
1 |
|
|
|
|
|
|
1,2,3 |
第八章 |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九章 |
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章 |
产品策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一章 |
品牌、商标与包装策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二章 |
定价策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三章 |
分销策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四章 |
促销策略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五章 |
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 |
2 |
2 |
|
|
|
|
|
|
1,2,3 |
第十六章 |
国际市场营销 |
1 |
1 |
|
|
|
|
|
|
1,2,3 |
第十七章 |
服务市场营销 |
1 |
1 |
|
|
|
|
|
|
1,2,3 |
第十八章 |
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 |
1 |
1 |
|
|
|
|
|
|
1,2,3 |
合计 |
32 |
32 |
|
|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随堂案例讨论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情况 |
25 |
40 |
课堂考勤 |
考核课堂出勤情况 |
15 |
期末考试 |
开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 |
英文名称 |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Transfer Engineering |
课程编码 |
180520060 |
课程类型 |
专业选修课程 |
课程级别 |
专业课程 |
学分数 |
2 |
先修课程 |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 |
学时数 |
32 |
其中实验学时 |
|
其中实践学时 |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年制) |
制定单位 |
威斯尼斯wns888官方网站 |
执笔者 |
梁红 |
审核者 |
吴旭 |
一、教学大纲说明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
本课程是一门探讨化工传递过程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单元过程的研究。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料)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三传”)的原理系统的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的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序号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配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化工控制工程中的传递问题,提出解决化工控制工程问题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化工传递过程的最新发展,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能够就化工过程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
3 |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具有具有终生学习能力。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电化教学为辅,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强调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如何根据具体过程建立其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
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该课程也是后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的基础。 |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教材:陈涛,张国亮.《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教学参考书: [1]威尔特(美)等著,马紫峰,吴卫生等译,《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谢舜韶,谷和平,肖人卓,《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1月 |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教学内容为:传递过程概论 重点、1.圆管中的层流流动的流体分布;2.牛顿型流体和非牛顿型流体的区别。 难点、牛顿型流体的粘度的计算。 |
|
第二章、教学内容为:1.动量传递概论;2.描述流动问题的观点与时间导数;3.连续性方程;4.运动方程。 重点、1.动量的分子传递和涡流传递;2.流体通过相界面的动量传递;3.描述流动问题的观点和时间导数;4.连续性方程的推导;5.柱坐标和球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6.牛顿型流体的本构方程和运动方程。 难点、1.通用表达式;2.化工流体的总能量衡算;3.机械能衡算;4.应力表示的运动方程;5.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
|
第三章 教学内容为:1.曳力系数与范宁摩擦因数;2.平壁间与平壁面上的稳态层流;3.圆管与套管环隙间的稳态层流;4.爬流;5.势流;6.平面流与流函数的概念。重点、1.平壁间的稳态平行层流;2.圆管与套管环隙中的稳态层流及流线和流函数; 难点、1.爬流和势流;2.流函数的应用。 |
|
第四章、教学内容为:1.边界层的概念;2.普朗特边界层方程;3.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4.管道进口段内的流体流动;5.边界层分离。重点、1.边界层的概念;2.边界层分离的理论和表达方程。难点、边界层动量方程和平板边界层计算。 |
|
第五章、教学内容为:1.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2.湍流时的运动方程;3.湍流的半经验理论;4.无界固体壁面上的稳态湍流;5.圆管中的湍流。 重点 、1.湍动的基本概念;2.光滑管和粗糙管中的湍流速度分布和流动阻力;难点、1.普兰德混合长与通用速度分布方程;2.速度分布与流动阻力;3.湍流边界层中层流内层的计算。 |
|
第六章 教学内容为:1.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2.能量方程;2.重点、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能量方程的特定形式;4.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能量方程;难点、1.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能量方程的应用。 |
|
第七章教学内容为:1.稳态热传导;2.不稳态热传导;3.内部热阻和表面热阻均不能忽略时的大平板的不稳态导热;4.多维不稳态导热。重点、1.稳态温度场和不稳态温度场的区别;2.导热问题的分析求解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难点、1.稳态温度场的计算2.不稳态温度场的数学模型3.分析解计算。 |
|
第八章 教学内容为:1.对流传热的机理与对流传热系数;2.平板壁面对流传热;3.管内对流传热;4.自然对流传热;重点、1.单相对流传热的一般数学模型;2.边界层及其与对流传热的关系;3.平壁层流传热的分析解和层流传热的近似积分解的计算。 难点、1.边界层方程;2.速度分布与温度分布;3.对流传热系数及边界层热流方程;4.平壁层流传热;5.管内层流传热;6.临界热流强度的分析。 |
三、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其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 分配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实践 |
在线 学习 |
其它 |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
1 |
传递过程概论 |
2 |
2 |
|
|
|
|
|
|
1、2 |
2 |
动量传递概论和动量传递微分方程 |
5 |
4 |
|
|
1 |
|
|
|
1、2、3 |
3 |
动量传递的若干解 |
5 |
4 |
|
|
1 |
|
|
|
1、2、3 |
4 |
边界层流动 |
5 |
4 |
|
|
1 |
|
|
|
1、2 |
5 |
湍流 |
4 |
3 |
|
1 |
|
|
|
|
1、2 |
6 |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
4 |
3 |
|
1 |
|
|
|
|
1、2、3 |
7 |
热传导 |
3 |
3 |
|
|
|
|
|
|
1、2 |
8 |
对流传热 |
4 |
3 |
|
|
1 |
|
|
|
1、2 |
合计 |
32 |
26 |
|
2 |
4 |
|
|
|
|
四、课程考核 |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合计 |
平时 成绩 |
课堂考勤 |
考核上课出勤情况。 |
10 |
40 |
随堂测验 |
考核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情况。 |
15 |
课堂作业 |
考核平时作业和小论文等,要求独立完成。 |
15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60 |
合计 |
100 |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论文(设计)名称: |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
学时: |
2.0周 |
学分: |
2.0 |
论文(设计)编码 |
180520401 |
适应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主笔人 |
刘芝婷 |
主审人 |
吴旭 |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后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与“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设计”为基础和相互衔接的而成的化工过程基本设计的实践训练过程,其任务是,学生在完成化工单元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过程典型设备的机械设计,使学生掌握设备的选材、结构设计、强度设计、标准选用和工程绘图等基本设计方法,具有化工容器及设备设计的初步能力。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学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完成化工单元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过程典型设备的机械设计,使学生掌握设备的选材、结构设计、强度设计、标准选用和工程绘图等基本设计方法,具有化工容器及设备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运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必须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AutoCAD ”、 化工制图等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前期先修课程为本课程提供基础知识,而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升华提供必要的条件。 “AutoCAD ”、 化工制图及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为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内涵观测点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化工过程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化工过程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4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
了解典型化工设备特点,掌握化工设备设计中的工程力学知识,树立化工设备设计中的安全意识、法律规范和工程观念等。 |
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 |
能够利用专业知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完成设备各零部件如筒体、封头、法兰等的设计、选型。 |
毕业要求5(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 |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设备的选材、结构设计、强度设计、标准选用和工程绘图等基本设计方法,具有化工容器及设备设计的初步能力。 |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主要考核图纸与设计计算计算说明书,各自占总考核成绩的50%。其中各部分的考核观测点与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目标 |
毕业能力 |
设计计算说明书 |
工程设计图纸 |
主要观测点 |
权重 |
主要观测点 |
权重 |
1 |
3-2 |
根据工艺参数确定各部分尺寸是否合理 论证过程是否合理,有无考虑非技术层面因素的需求 强度、稳定性计算和校核过程科学、合理 |
0.5 |
设备装配图、部件图和零件图的画法和标注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
0.5 |
2 |
3-4 |
非技术层面因素的规定是否予以考虑和分析,且分析合理有效 |
0.2 |
工艺设计中,有无体现安装方便、使用便捷、成本合理等以人为本的理念 |
0.2 |
2 |
5-2 |
计算依据和过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文献检索工具选用是否合理 法律法规的引用是否合适和对应分析过程合理有效 标准引用的合理与准确 报告结构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文字表述规范清晰 |
0.3 |
工程制图符合相关的制度标准和规范 展示是否完整,细节阐述是否合理,标注是否准确清晰等 |
0.3 |
五、配套教材 |
教材: 蔡纪宁,张秋翔.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参考书: 1、赵军.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8 2、国标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3、国标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4、胡建生. 化工制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6 |
5、伍钦, 梁坤. 板式精馏塔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6、潘红良,郝俊文. 过程设备机械设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金工实习Ⅳ》教学大纲
项目名称:金工实习Ⅳ/ Practice of Metal Techniques Ⅳ
学时: 2 周 学分:2.0
项目编码:180410402
主笔人:陈从桂 主审人:陶建华
适用范围:化学工程
一、实习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了解读图技术、车削、铣削、钳工、数控等加工技术,进行系统的各金属加工技术实操训练,实现图纸要求的零件形状及精度。
2、能够依照安全规程进行实习,规避实习中不安全行为,形成严谨的工程职业习惯。
3、能够在实习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零件加工与安全保护,在实习中不伤害其他同学。
4、能够与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并根据实习要求,撰写符合规范的实习报告。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够依照安全规程进行实习,规避实习中不安全行为,形成严谨的工程职业习惯。 |
毕业要求6: 指标点6-2能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2 |
能够在实习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零件加工与安全保护,在实习中不伤害其他同学。能够与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并根据实习要求,撰写符合规范的实习报告。 |
毕业要求9: 指标点9-1 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安全教育
1)实习中的安全知识;
2)安全操作要点。
第二章:车工实习
1) 了解切削加工,尤其是车削加工基本知识;
2) 了解零件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切削用量及加工经济性;
3) 了解车床的型号及规格,了解车床传动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功用;
4) 了解车刀材料的要求,车刀的组成部分及主要角度;
5) 了解车床各种附件的名称及用途;
6) 掌握车端面、车外圆的正确操作方法;
7) 了解轴类零件装夹、换刀和测量的操作方法。
第三章:铣工实习
1) 了解铣床加工基本知识(包括加工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切削用量、顺铣和逆铣等);
2) 了解常用铣床(立式铣床、卧式铣床、万能卧式铣床)的特点和用途。万能卧式铣床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万能立铣头的构造及其应用;
3) 了解铣刀常用的材料和常用铣刀(圆柱铣刀、盘铣刀、端面铣刀的)结构特点;
4) 了解铣床附件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5) 熟悉铣削基本加工方法(铣平面、铣多面体)和常用测量方法;
6) 了解工件安装和刀具安装方法。
第四章:钳工实习
1) 了解钳工的特点及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作用;
2) 掌握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和套螺纹的方法和应用;
3) 了解钻床的组成、运动和用途,了解扩孔,铰孔和锪孔的方法;
4) 掌握钳工常用工具、量具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钳工作业件。
第五章:数控加工实习
1) 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
2) 初步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冲床的程序编制方法和操作方法;
3) 了解数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第六章:焊接实习
1) 掌握焊接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应用;
2) 了解手工电弧焊,并初步掌握手工电弧焊基本操作能力;
3) 了解熔化焊常见焊接缺陷及检测和防止方法;
4) 了解焊接接头型式和坡口形式;
5) 了解电焊条的组成、作用、牌号和选择方法。
四、实习安排与主要内容
序号 |
实习安排 |
主要内容 |
学时/天.周 |
地点 |
1 |
安全教育 |
第一章:安全教育 |
4学时 |
校内 |
2 |
车工实习 |
第二章:车工实习(车削指定零件) |
20学时 |
校内 |
3 |
铣工实习 |
第三章:铣工实习(铣削指定零件) |
20学时 |
校内 |
4 |
钳工实习 |
第四章:钳工实习(手工加工指定零件) |
16学时 |
校内 |
5 |
数控加工(或焊接实习 |
第五章:数控加工实习或第六章:焊接实习 |
16学时 |
校内 |
6 |
实习总结(实习报告) |
|
4学时 |
校内 |
五、实习教学方式
第一步:理论讲解,教师讲解安全知识、实习项目的相关概念、原理与方法等。
第二步:实车操作,学生根据零件制造工艺进行实车操作,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及向老师咨询。
第三步:实习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总结,分析其中难点问题。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 考查,加工零件与实习报告
2.成绩评定方法
1) 实习表现 20%
2) 实习报告 20%
3) 制作的零件 60%
考核等级:各考核项目设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考核评分标准:
优:遵守安全操作规定,熟练操作机床,了解金属加工工艺,制造零件精度满足公差要求,实习研讨热烈并能协调一致,实习报告撰写规范,无错误,团队协作好等。
良:遵守安全操作规定,能操作机床,了解金属加工工艺,制造零件有1-2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实习报告撰写规范,错误较少,团队协作良好等。
中:遵守安全操作规定,能操作机床,基本了解加工工艺,制造零件有3-5处不能满足要求,实习报告撰写规范,无较大错误,团队协作良好等。
及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定,基本能操作机床,基本了解加工工艺,制造零件有5处以上不满足要求,实习报告撰写规范,无重大错误,团队协作良好等。
不及格:不遵守安全操作规定,无法操作机床制造出零件,或撰写实践报告不合格、或团队不团结等情况。
七、教学参考书
1 《金工实习教程》郭庆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金工实习教材》张小亮,张守英,黄宇婷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金工实习教材》萧泽新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项目名称: |
认识实习 |
学分: |
2.0 |
项目编码: |
180520402 |
主笔人: |
毛桃嫣 |
主审人: |
吴旭 |
适用范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一、实习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
1、实习教学目标: 认识实习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多个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必要的先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过程,学生能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多种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生产的组织与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意识,理解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能够依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实习,规避实习中的不安全行为,形成严谨的工程职业习惯。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规范融入专业工程实践,逐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工程理念,并具有法律意识。 能够了解相关的行业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公众利益优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能正确归纳总结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并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 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能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并能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互学习,互相协作,并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
2、实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实习的基本内容,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工艺过程,熟悉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学习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储运等知识,全程认真记录,实习报告总结全面。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
1 |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能够依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实习,规避实习中的不安全行为,形成严谨的工程职业习惯。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规范融入专业工程实践,逐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工程理念,并具有法律意识。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内涵观测点8-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
2 |
能够了解相关的行业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公众利益优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内涵观测点8-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
|
3 |
能正确归纳总结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并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内涵观测点:6-2 能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
4 |
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能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并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内涵观测点9-2 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
|
5 |
能作为小组负责人,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并能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互学习,互相协作。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内涵观测点9-3 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
|
三、实习安排与主要内容 |
序号 |
实习安排 |
主要内容 |
学时/天.周 |
地点 |
1 |
实习动员 |
介绍实习地点,说明实习目的,下达实习任务,强调实习安全注意事项 |
1天 |
校内 |
2 |
校外或校内参观实习 |
掌握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工艺过程,熟悉其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其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学习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储运等知识。 校外实习:按班级分小组到各实习工厂生产车间现场参观实习(含石油化工类企业、精细化学品类企业) 校内实习:仿真实习,拆装实习 |
7天 |
校内和校外 |
3 |
实习小结 |
预定教室进行班内各小组第一周的实习小结,开展学生进行PPT总结报告,分享实习心得和感受。 |
1天 |
校内 |
4 |
实习总结 |
全面总结所有实习企业的概况、产品生产过程、原理、工艺等知识,总结实习和分享自身实习的心得体会. |
1天 |
校内 |
|
|
|
|
|
|
四、实习教学方式 |
校内实习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仿真实习和拆装实习 |
校外实习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
模式一:专家讲座与讨论: |
以教学班为单位,由带队老师或聘请工厂的技术人员进行以下专题讲课: |
①工厂情况介绍及安全教育; |
②介绍各厂及车间的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管理制度。 |
模式二:现场考察与讲解 |
带队老师将实习班分成小组,在工厂的技术人员带领及指导下,各小组下到各生产车间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每隔几天进行小组轮换。重点熟悉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包括主要工序、各工序工艺参数等;熟悉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将每天所看所学记录成实习笔记。 |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
|
|
|
|
(一)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方式:考查;包括:考勤、实习日志、互评、预习汇报、实习中期小结、实习报告等。 2.成绩评定方法: (1)平时成绩:占40%,含考勤、实习日志。 在平时成绩占比中,考勤占20%,实习日志占80%。 (2)期终成绩:占60%,含预习汇报、实习中期小结、实习报告。 在期终成绩占比中,汇报占40%,实习报告占60%。 (二)考核评分标准 考核等级:各考核项目设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1.考勤(单次) (1)优:按时出勤 (2)良:迟到(30分钟以内);病假 (3)中:迟到(30~60分钟以内) (4)及格:迟到(60~120分钟以内);事假 (5)不及格:迟到(120分钟以上);缺席 2.实习日志 记录每天实习内容,包括工艺及工艺流程中的各类数据、图标、设备设施等,并进行专业的描述。要求有实习的具体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及感受。对于单次日志成绩的评定标准,见下表:
|
|
|
|
|
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中 (70-79分) |
及格 (60-69分) |
不及格 (0-59分) |
1.记录认真; 2.逻辑清晰; 3.要点突出; 4.格式整洁美观; 5.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3.实习小结和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小结和汇报,准备ppt,对前期的参观学习,结合资料查阅,对各企业的相关生产工艺及企业文化等进行小结汇报,并回答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成绩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中 (70-79分) |
及格 (60-69分) |
不及格 (0-59分) |
1.内容充实; 2.逻辑清晰; 3.ppt格式整洁美观; 4.对ppt内容熟悉,陈述流利; 5.回答问题准确; 6.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7.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5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5条中有1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5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5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6-7条中有1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4.实习报告
实习结束时,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汇总分析,主要汇报学生实习内容、对工艺流程的深刻认识、对工艺设计流程的把握等方面;要求对实习企业的概况、工艺流程等进行叙述,要求有基本工艺流程图,现有工艺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等。成绩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中 (70-79分) |
及格 (60-69分) |
不及格 (0-59分) |
1.内容充实; 2.逻辑清晰; 3.要点突出; 4.报告格式整洁美观; 5.无抄袭等违纪行为; 6.及时提交。 (此标准为满分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只达到较好水平。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下只达到基本合格。其它符合良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1项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1项不合格。其它符合中及以上等级标准。 |
在满分标准1-3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在满分标准4-6条中有2项或者以上不合格。 |
(三)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平时成绩 |
期终成绩 |
|
考勤 |
实习日志 |
实习汇报 |
实习报告 |
1、在认识实习过程中,能够依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实习,规避实习中的不安全行为,形成严谨的工程职业习惯。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规范融入专业工程实践,逐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工程理念,并具有法律意识。 |
80% |
20% |
0 |
10% |
2、能够了解相关的行业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公众利益优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
0 |
60% |
20% |
20% |
3、能正确归纳总结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并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 |
0 |
10% |
20% |
60% |
4、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能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并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
0 |
10% |
30% |
10% |
5、能作为小组负责人,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并能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互学习,互相协作。 |
20% |
0% |
30% |
0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设计名称:化工原理程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学时: 2 周 学分:2
设计编码:180520403
适应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主笔人:尚小琴 主审人:毛桃嫣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化工原理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典型单元操作中某一工艺过程的设计计算、主要设备结构尺寸的设计计算及选择、辅助设备的设计计算及选型、典型单元设备图纸的绘制。
通过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化工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单元设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过选用设计计算式、讨论工艺参数与结构尺寸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单元过程及设备在设计、操作、控制、安装、维修、安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物性参数、搜集数据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程目标4:提高学生在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计算、绘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设计说明书的编制要求;
二、运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依据于自然界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理论,包括柏努利方程、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定律、费克定律等基本理论。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原理实验、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机械制图等有关先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本课程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 |
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单元操作过程 和单元设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过选用设计计算式、讨论工艺参数与结构尺寸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5.能够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物性参数、搜集数据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10.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能就化工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课程目标4:提高学生在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计算、绘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设计说明书的编制要求。 |
四、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及对课程目标支撑
本课程采用平时表现(20%)、设计质量(说明书40%、图纸30%)、答辩情况(10%)综合考评的方式考核,学生应完成设计图纸不少于1张A1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各部分的考核观测点与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目标 |
毕业能力 |
平时表现 |
设计说明书 |
设计图纸 |
答辩 |
主要观测点 |
权重 |
主要观测点 |
权重 |
主要观测点 |
权重 |
主要观测点 |
权重 |
1 |
3-2 |
设计工作态度 过程出勤 设计进度 提问与回答问题 按时并上交相关资料 |
0.8 |
计算方法正确 计算结果准确可信 设备设计计算正确 设备选型合理 |
0.5 |
设计完整、合理 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
0.6 |
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 对设计方案理解深入 主要问题回答正确 对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好 |
0.4 |
2 |
5-2 |
掌握工具书等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文献检索工具选用合理 提问与回答问题 |
0.2 |
计算工具选择与应用 工艺计算参数选取合理 |
0.2 |
|
|
相关问题回答正确 |
0.3 |
3 |
10-1 |
|
|
符合设计说明书的基本要求 结构分明、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无误 表达、图表、数据、单位、引用等准确规范 |
0.3 |
整体布局合理 细节表达准确 符合制图规范 |
0.4 |
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
0.3 |
五、配套教材
1.教材:付家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08
2.参考书:伍钦.板式精馏塔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
《化工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论文(设计)名称: |
化工设计课程设计 |
学时: |
8.0周 |
学分: |
8.0 |
论文(设计)编码 |
180520404 |
适应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主笔人 |
吴旭 |
主审人 |
邹汉波、毛桃嫣 |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
化工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学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和个性,正确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工艺过程开发性设计的能力。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完成化工单元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过程的工艺设计,掌握设备及管道的设计与选材,国家标准选用和工程绘图等基本的设计方法,具有化工工艺流程、设备平立面布置,以及管路设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化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计算机工具和专业软件,独立完成一项工程设计,按期提交符合数量与质量要求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设计成果。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达成如下目标: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 |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
1 |
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工艺流程设计的具体问题,结合先进前沿思想,体现创新性。 |
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3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
2 |
能够认识到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针对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能够分析化工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管理及法律、法规,遵守行业守则。 |
毕业要求3 内涵观测点:3-4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
|
3 |
掌握设备及管道的设计与选材,国家标准选用和工程绘图等基本的设计方法。能够借助计算机工具和专业软件,独立完成一项工程设计或者一个科研课题,按期提交符合数量与质量要求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设计成果。 |
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
4 |
具有化工工艺流程、设备平立面布置,以及管路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工艺过程开发性设计的能力。 |
内涵观测点: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化学工程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
|
5 |
能够在化工设计中兼顾设计与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毕业要求7: 内涵观测点: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
|
6 |
能够从管理和经济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 |
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
二、运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
以“AutoCAD ”、 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等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前期先修课程为本课程提供基础知识,而本课程为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化工原理、“AutoCAD ”、 化工制图及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为化工设计课程设计打下理论基础。在课程设计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并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延伸。 |
三、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
|
|
|
考核方式:考查。 |
|
|
|
课程设计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层次,评分标准如下: |
|
|
|
优: |
|
|
|
1.很好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具有较强独立分析解决设计中问题的能力。 |
|
|
|
2.设计说明书内容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格式和表述规范,结论正确; |
|
|
|
3.图面清楚整洁,能很好地表达设计意图,符合国家制图标准; |
|
|
|
4.答辩时,表述简明扼要,概念清楚,能熟练正确地回答问题; |
|
|
|
5.学习态度认真,遵守纪律好,虚心好学,肯钻研。 |
|
|
|
良: |
|
|
|
1.较好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
|
|
|
2.设计说明书内容较充实,数据较可靠,条理较清楚,文字较流畅顺,格式和表述较规范,结论基本正确; |
|
|
|
3.图面清楚整洁,能较好表达设计意图,设计成果较规范; |
|
|
|
4.答辩时,语言表达较简明,能较好地回答主要问题,较好地掌握了设计内容和有关理论知识。 |
|
|
|
5.学习态度较认真,遵守纪律较好。 |
|
|
|
中: |
|
|
|
介于良好和及格的标准之间。 |
|
|
|
及格: |
|
|
|
1.基本上完成了课程设计任务,设计成果在规定时间修改后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
|
|
|
2.答辩时,回答问题上有错误,但经启示能够更正; |
|
|
|
3.学习态度一般,但缺勤数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
|
|
|
不及格: |
|
|
|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评为不及格: |
|
|
|
1.设计成果不符合及格要求。 |
|
|
|
2.答辩时,概念不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经启发仍不能更正。 |
|
|
|
3.弄虚作假,有严重抄袭行为。 |
|
|
|
表2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方式 |
|
|
|
课程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1 |
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工艺流程设计的具体问题,结合先进前沿思想,体现创新性。 支撑毕业要求 内涵观测点3 3-3 |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设计图纸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
答疑提问;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和图纸规范性;答辩表现 |
2 |
能够分析化工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管理及法律、法规,遵守行业守则。 支撑毕业要求 内涵观测点3-4 |
正确引用国家、地方、行业的相关法律、规范和环保要求。 |
答疑提问;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和图纸规范性;答辩表现 |
3 |
掌握设备及管道的设计与选材,国家标准选用和工程绘图等基本的设计方法。能够借助计算机工具和专业软件,独立完成一项工程设计或者一个科研课题,按期提交符合数量与质量要求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设计成果。 支撑毕业要求5 内涵观测点5-2 |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设计,计算,实验,模拟等的正确性。 |
答疑提问;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和图纸规范性;答辩表现 |
4 |
具有化工工艺流程、设备平立面布置,以及管路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工艺过程开发性设计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内涵观测点5-3 |
通过对实验数据或设计数据的科学分析,综合获得有效结论。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 |
答疑提问;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和图纸规范性;答辩表现 |
5 |
能够在化工设计中兼顾设计与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支撑毕业要求7 内涵观测点7-2 |
能就化工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答疑提问;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和图纸规范性;答辩表现 |
6 |
能够从管理和经济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支撑毕业要求11 内涵观测点11-3 |
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
答疑提问;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和图纸规范性;答辩表现 |
(二)过程性评价
1.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成果评阅、答辩
2.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
表3 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 |
课程目标占总成绩比例 |
平时成绩 |
成果评阅 |
答辩表现 |
课程目标1 |
10% |
10% |
10% |
10% |
课程目标2 |
10% |
10% |
10% |
10% |
课程目标3 |
10% |
10% |
10% |
10% |
课程目标4 |
20% |
20% |
20% |
20% |
课程目标5 |
20% |
20% |
20% |
20% |
课程目标6 |
10% |
10% |
10% |
10% |
课程目标7 |
10% |
10% |
10% |
10% |
课程目标8 |
10% |
10% |
10% |
10%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40% |
30% |
30% |
100% |
3.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3.1 答疑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集中答疑时长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
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3.2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完成任务工作量及完成质量、平时表现情况;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图纸及文本材料完成质量等,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4 平时成绩评价标准
考察点 |
所占 比例 |
优秀(85-100)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0-59) |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 |
20%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很好,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强,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较强,能够恰当运用各类知识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一般,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一般,能够比较恰当运用各类知识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一般,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尚可,恰当运用各类知识的能力尚可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尚可,运用各类知识的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 |
完成任务情况和水平(工作量、完成质量及平时表现) |
20% |
按计划进度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按时答疑 |
按计划进度完成设计任务,按时答疑 |
基本按计划进度完成设计任务,偶尔缺勤答疑 |
在指导老师督促下基本按计划进度完成设计任务,答疑缺勤少于三分之一 |
未能按计划进度完成设计任务,答疑缺勤多于三分之一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 |
20% |
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 |
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一般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尚可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 |
创新能力 |
10% |
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
创新能力一般 |
创新能力尚可 |
创新能力较弱 |
图纸及文本材料完成质量 |
30% |
报告完整,外文文献翻译流畅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强,设计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图纸符合规范要求 |
报告完整,外文文献翻译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较强,设计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图纸比较符合规范要求 |
报告比较完整,外文文献翻译比较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较强,设计结构比较完整,条理较清晰,图纸较符合规范要求 |
报告基本完整,外文文献翻译基本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尚可,设计结构比较完整,条理一般,图纸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
报告不完整,外文文献翻译不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不强,设计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晰,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 |
3.3 成果评阅
成果评阅主要考查设计文本材料的质量和所提交图纸的技术水平,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5 设计成果评阅标准
考察点 |
所占 比例 |
优秀(85-100)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0-59) |
设计文本材料的质量 |
50% |
设计格式规范,条理清晰,专业问题表述准确,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
设计格式规范,条理清晰,专业问题表述准确,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
设计格式较规范,条理较清晰,专业问题表述较准确,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
设计格式比较规范,条理一般,专业问题表述欠准确,创造性和实用性一般 |
设计格式不规范,条理不清晰,专业问题表述不正确,无创造性和实用性 |
提交图纸的技术水平 |
50% |
图纸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表述准确 |
图纸比较符合规范要求,表示准确 |
图纸较符合,表述准确性一般 |
图纸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表述一般 |
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 |
3.4 答辩表现
设计答辩表现主要考查答辩时讲述的系统性及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7 设计答辩表现评价标准
考察点 |
所占 比例 |
优秀(85-100)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0-59) |
完成任务情况与水平 |
15% |
高质量完成了设计全部任务 |
较高质量完成了设计全部任务 |
完成了设计全部任务,情况一般 |
完成了设计核心任务,情况一般 |
未完成设计核心任务 |
成果的质量 |
15% |
设计计算正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图纸符合规范要求 |
设计计算正确,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晰,图纸比较符合规范要求 |
设计计算较正确,结构比较完整,条理较清晰,图纸较符合规范要求 |
设计计算错误较多,结构比较完整,条理一般,图纸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
设计计算错误很多,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晰,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 |
答辩时讲述的系统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
35% |
答辩时表述清晰,条理性好,概念清楚 |
答辩时表述清晰,条理性好,概念较清楚 |
答辩时表述不清晰,条理性一般,概念尚清楚 |
答辩时表述尚清晰,条理性好,但概念不是很清楚 |
答辩时表述不清晰,条理性不好,概念不清楚 |
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
35% |
能较快速、准确地回答提出的全部问题,没有错误 |
能较准确地回答提出的全部问题,没有显著错误 |
能回答提出的部分问题,无关键错误 |
基本能回答提出的全部问题,但是有少量错误 |
不能回答提出的全部问题,错误很多 |
四、配套教材
教材:黄璐,王保国主编,《化工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参考书:
1 .王红林,陈砺编著,《化工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刘荣杰编著,《化工设计》,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年
3. 李国庭等编著,《化工设计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项目名称:毕业实习 学时:4 周 学分:4.0
项目编码:180520405
主笔人:战宇 主审人:毛桃嫣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要求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育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对化工装置的现场考察、观摩,为今后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了解化工企业及专业发展现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通过毕业实习巩固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获得化工专业课所阐述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化工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工安全生产和操作的能力,能分析实习工厂在生产操作、质量监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培养关心项目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入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规范。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选择和提出多种化工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各方案的利弊,搜索并确定最优方案。 |
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3能认识到解决化工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优化的解决方案。 |
2 |
培养学生熟悉清洁生产评价工程实践环境影响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工具评价清洁生产工程实践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内涵观测点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
3 |
能够依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实习,规避实习中的不安全行为,形成严谨的工程职业习惯。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规范融入专业工程实践,逐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工程理念,并具有法律意识。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内涵观测点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4 |
能够了解相关的行业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公众利益优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内涵观测点8-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
5 |
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能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并能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互学习,互相协作,并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内涵观测点9-3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
6 |
能与企业工作人员(管理+技术+普通员工等)沟通交流相关工程问题;参会提问与发表观点;撰写实习报告以及完成实习答辩。 |
毕业要求10 :沟通 内涵观测点10-1能就化工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二、实习安排与主要内容
表2 课程主要内容
序号 |
实习安排 |
主要内容 |
学时/天.周 |
地点 |
1 |
动员会 |
实习动员和实习任务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
1天 |
学校 |
2 |
仿真实验 |
学生根据仿真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仿真实验。 |
5天 |
学校 |
3 |
安全教育 |
请厂方安全负责人讲述安全生产制度和相关安全生产知识。 |
0.5天 |
实习工厂 |
4 |
实习工厂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 |
请实习工厂技术人员讲述实习工厂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和主要设备知识。 |
0.5天 |
实习工厂 |
5 |
现场实习 |
实习学生按分组进入相应工段或车间实习。 |
20天 |
实习工厂 |
6 |
实习答辩 |
实习学生制作PPT汇报实习工作内容,进行实习答辩。 |
1天 |
学校 |
三、实习教学方式
毕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学生单独实习)两种方式
(1)集中式实习,主要在与我校及威斯尼斯官网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进行,根据学生人数和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中安排,由学院派出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进行指导。
(2)分散式实习,由学生联系专业对口或岗位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生选择分散式实习,必须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实习单位接收函或实习协议书、以及实习单位、家长、学生本人三方出具的安全保证书等材料,履行学校学院规定的必要手续,经同意后方才允许参加分散式实习。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1)现场考察与讲解:针对实习内容,指导老师、企业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详细的讲解。
(2)岗位跟班实习:分配学生到主要生产与环保岗位,熟悉工程流程、岗位职责,观察、记录与分析问题,编写实习日记。
(3)撰写实习报告,毕业实习答辩。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式
综合考勤、实习日记、实习答辩与毕业实习报告4个部分,前三者构成平时成绩,各种考核方式权重占比见下表。
表3 考核方式和权重
考核方式 |
考核要求 |
考核权重(%) |
考勤 |
(实习动员与准备+现场实习)缺勤小于3次 |
10 |
实习日记 |
每日一次 |
30 |
毕业实习答辩 |
分组或个人形式答辩 |
10 |
毕业实习报告 |
按照要求提交实习报告一份 |
50 |
备注:考核内容采用百分制计分。
(二)考核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实习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如下表所示。
表4实习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实习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能选择和提出多种化工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各方案的利弊,搜索并确定最优方案。 支撑毕业要求2 内涵观测点2-3 |
日记规范性:格式、逻辑、要点等,毕业实习答辩、毕业实习报告 |
考勤、实习日记、毕业实习答辩、毕业实习报告 |
培养学生熟悉清洁生产评价工程实践环境影响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工具评价清洁生产工程实践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支撑毕业要求7内涵观测点7-2 |
日记规范性:格式、逻辑、要点等,毕业实习答辩、毕业实习报告 |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支撑毕业要求8 内涵观测点8-2 |
考勤、实习日记 |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支撑毕业要求8 内涵观测点8-3 |
实习日记、毕业实习答辩、毕业实习报告 |
实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与配合,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支撑毕业要求9 内涵观测点9-3 |
实习日记、毕业实习答辩 |
能与企业工作人员(管理+技术+普通员工等)沟通交流相关环保问题;参会提问与发表观点;撰写实习报告以及完成实习答辩。 支撑毕业要求10 内涵观测点10-1 |
实习日记、毕业实习答辩、毕业实习报告 |
考核方式对实习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5 考核方式对实习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
实习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分数分布(百分制) |
课程目标占总成绩比例 |
考勤 |
实习日记 |
实习答辩 |
实习报告 |
课程目标1 |
0 |
15% |
15% |
25% |
10% |
课程目标2 |
100 |
20% |
0 |
0 |
30% |
课程目标3 |
0 |
20% |
25% |
30% |
18% |
课程目标4 |
0 |
15% |
20% |
0 |
11% |
课程目标5 |
0 |
10% |
15% |
0 |
11% |
课程目标6 |
0 |
20% |
25% |
45% |
20%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10% |
30% |
10% |
50% |
100% |
注:在执行过程中,实习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5%。
(三)过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1)考勤
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
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中等;
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
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考核资格。
(2)实习日记
每日撰写1篇日记。一般自备纸张,要求手写完成(或者线上作答);日记成绩由多个单次日记成绩通过算数平均计算确定。对于单次日记成绩的评定标准见下表,从5个方面考查,综合评定: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内容充实; 2.逻辑思路清晰; 3.要点突出; 4.格式规范整洁; 5.语句通顺。 |
1.内容较充实; 2.逻辑思路较清晰; 3.要点较突出; 4.格式较规范; 5.语句较通顺。 |
1.内容基本充实; 2.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3.重点基本有; 4.格式基本规范; 5.语句基本通顺。 |
1.内容不够充实; 2.逻辑思路不够清晰; 3.重点不够突出; 4.格式不够规范; 5.语句不够通顺。 |
1.内容缺失; 2.逻辑思路不清晰; 3.重点不突出; 4.格式不规范; 5.语句不通顺。 |
(3)毕业实习答辩
采用分组或个人形式答辩(或者线上作答),准备ppt。从5个方面考查,综合评定: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内容充实; 2.逻辑思路清晰; 3.要点突出; 4.回答问题准确; 5.ppt格式规范整洁。 |
1.内容较充实; 2.逻辑思路较清晰; 3.要点较突出; 4.回答问题较准确; 5.格式较规范。 |
1.内容基本充实; 2.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3.重点基本有; 4.回答问题基本准确; 5.格式基本规范。 |
1.内容不够充实; 2.逻辑思路不够清晰; 3.重点不够突出; 4.回答问题不够准确; 5.格式不够规范。 |
1.内容缺失; 2.逻辑思路不清晰; 3.重点不突出; 4.回答问题不准确; 5.格式不规范。 |
(4)毕业实习报告
每人按照要求提交一份实习报告稿,一般采用计算机打印或者手写完成均可。成绩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从5个方面考查,综合评定:
优 (85-100分) |
良 (75-84分) |
中 (65-74分) |
及格 (60-64分) |
不及格 (0-59分) |
1.内容充实; 2.逻辑思路清晰; 3.要点突出; 4.格式规范整洁; 5.语句通顺。 |
1.内容较充实; 2.逻辑思路较清晰; 3.要点较突出; 4.格式较规范; 5.语句较通顺。 |
1.内容基本充实; 2.逻辑思路基本清晰; 3.重点基本有; 4.格式基本规范; 5.语句基本通顺。 |
1.内容不够充实; 2.逻辑思路不够清晰; 3.重点不够突出; 4.格式不够规范; 5.语句不够通顺。 |
1.内容缺失; 2.逻辑思路不清晰; 3.重点不突出; 4.格式不规范; 5.语句不通顺。 |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是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在此教学环节,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工程设计、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动手实验或工程咨询,获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在化工领域的继续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本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达成如下目标: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 |
1 |
能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查阅和参考文献研究,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规律或结论,并总结归纳。 |
毕业要求2 2-4 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2 |
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和专业知识,探索和研究适应于课题或者设计的研究方案、所需原料和分析表征手段。 |
毕业要求4 4-1能够基于专业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项目可能的研究路线、原料路线和分析检测方法。 |
3 |
能用图纸、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化学工程中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与答辩老师进行正常交流,回答相关问题。能够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时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对象合理的组织语言。 |
毕业要求10 10-1 能就化工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4 |
在设计和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及时跟踪国际前沿进展,体现地区差异、创新意识和各地文化差异性。 |
毕业要求10 10-2了解化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5 |
能够从工程管理和化工技术经济角度,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 |
毕业要求11 11-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6 |
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身心健康,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指导老师探讨对指定课题的理解,并提出疑问,最终解决设计或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
毕业要求12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
三、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要求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和答辩成绩分别按50%、20%和30%的比例合成。
(一)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
毕业论文环节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整个过程的组织与质量监控参照学校、学院与化工专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表2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方式
序号 |
教学内容 |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及评价方式 |
课时及类型 |
教学方式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1 |
1 引言 运用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等)搜集所需信息,说明毕业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和专业知识,探索和研究适应于课题或者设计的研究方案、所需原料和分析表征手段。 2.能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查阅和参考文献研究,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规律或结论,并总结归纳。 3.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及时跟踪国际前沿进展,体现地区差异、创新意识和各地文化差异性。 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
1-2周,实践课时 |
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任务驱动 |
2-4 4-1 10-2 |
2 |
2 实验方案选择、制定 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技术,说明各自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类实验技术,探讨、制定具体实验实验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分析方法。 |
1.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和专业知识,探索和研究适应于课题或者设计的研究方案、所需原料和分析表征手段。 2.能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查阅和参考文献研究,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规律或结论,并总结归纳。 3.能用图纸、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化学工程中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与答辩老师进行正常交流,回答相关问题。能够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时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对象合理的组织语言。 4.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从工程管理和化工技术经济角度,解决科学研究中产品开发的实际问题或提出新型化工材料合成方案。 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
1-2周,实践课时 |
讲授/讨论/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
2-4 4-1 10-1 11-3 |
3 |
3 搭建实验平台、确定分析方法 分析现有实验条件,确定还需补充的实验设备,并说明哪些实验或测试需借用其他单位设备(每一项实验、或测试均需有具体的实验地点)。 |
1.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和专业知识,探索和研究适应于课题或者设计的研究方案、所需原料和分析表征手段。 2.能用图纸、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化学工程中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与答辩老师进行正常交流,回答相关问题。能够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时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对象合理的组织语言。 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
1-2周,实践课时 |
讲授/讨论/自主学习 |
4-1 10-1 |
4 |
4 实验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整理 (1)能准确、规范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答辩时能提供给评委查阅。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时,能准备记录设备型号规格和分析方法,并获得科学、有效的实验数据。 (2)分析某因素的影响时,至少超过4个数据点。如分析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则至少要测出4个或4个以上反应温度时对应的转化率。 |
1.能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查阅和参考文献研究,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规律或结论,并总结归纳。 2. 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身心健康,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指导老师探讨对指定课题的理解,并提出疑问,最终解决设计或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
2-3周,实践课时 |
讲授/讨论/自主学习 |
2-4 12-2 |
5 |
5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图表化处理,并尝试分析实验规律及推测发生该现象的原理。 |
1.能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查阅和参考文献研究,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规律或结论,并总结归纳。 2.能用图纸、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化学工程中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与答辩老师进行正常交流,回答相关问题。能够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时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对象合理的组织语言。 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从工程管理和化工技术经济角度,解决科学研究中产品开发的实际问题或提出新型化工材料合成方案。 4.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身心健康,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指导老师探讨对指定课题的理解,并提出疑问,最终解决设计或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
1-2周,实践课时 |
讲授/演示/讨论/自主学习 |
2-4 10-1 11-3 12-2 |
6 |
6 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PPT,参加答辩 |
1.能用图纸、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化学工程中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与答辩老师进行正常交流,回答相关问题。能够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时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对象合理的组织语言。 2.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身心健康,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指导老师探讨对指定课题的理解,并提出疑问,最终解决设计或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
1周,实践课时 |
讲授/讨论/任务驱动 |
10-1 12-2 |
(二)过程性评价
1.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考核、评阅教师考核,答辩情况考核
2.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每周讨论会,进行科学实验时的出勤情况:正常出勤1次,该次记为优秀;正常请假1次,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内的,该次记为良好;迟到30分钟以上的,该次记为中等;迟到当日集中答疑时长50%以上的,该次记为及格;缺勤的,该次记为不及格。考勤成绩由多个单次考勤成绩通过数值算法确定,缺勤累计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毕业论文完成任务工作量及完成质量、平时表现情况;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图形及文本材料完成质量等,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4 平时成绩评价标准
考察点 |
所占 比例 |
优秀(85-100)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0-59) |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 |
20%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很好,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强,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较强,能够恰当运用各类知识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一般,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一般,能够比较恰当运用各类知识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一般,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尚可,恰当运用各类知识的能力尚可 |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基本技能和外语水平尚可,运用各类知识的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 |
完成任务情况和水平(工作量、完成质量及平时表现) |
20% |
按计划进度高质量完成论文任务,按时答疑 |
按计划进度完成论文任务,按时答疑 |
基本按计划进度完成论文任务,偶尔缺勤答疑 |
在指导老师督促下基本按计划进度完成论文任务,答疑缺勤少于三分之一 |
未能按计划进度完成论文任务,答疑缺勤多于三分之一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 |
20% |
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 |
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一般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尚可 |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 |
创新能力 |
10% |
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
创新能力一般 |
创新能力尚可 |
创新能力较弱 |
图纸及文本材料完成质量 |
30% |
开题报告完整,外文文献翻译流畅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强,毕业论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图纸符合规范要求 |
开题报告完整,外文文献翻译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较强,毕业论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图纸比较符合规范要求 |
开题报告比较完整,外文文献翻译比较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较强,毕业论文结构比较完整,条理较清晰,图纸较符合规范要求 |
开题报告基本完整,外文文献翻译基本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尚可,毕业论文结构比较完整,条理一般,图纸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
开题报告不完整,外文文献翻译不准确,综述综合归纳性不强,毕业论文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晰,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 |
成果评阅
成果评阅主要考查毕业论文文本材料的质量和所提交图纸的技术水平,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5 毕业论文成果评阅标准
考察点 |
所占 比例 |
优秀(85-100)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0-59) |
论文的撰写质量 |
50% |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条理清晰,专业问题表述准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条理清晰,专业问题表述准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
毕业论文格式较规范,条理较清晰,专业问题表述较准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
毕业论文格式比较规范,条理一般,专业问题表述欠准确,创新性和实用性一般 |
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条理不清晰,专业问题表述不正确,无创新性和实用性 |
论文及相关成果的技术水平 |
50% |
毕业论文理论性很强,实验方案设计完善,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
毕业论文理论性强,实验方案设计完善,分析较合理、计算正确 |
毕业论文理论性比较强,实验方案设计较完善,分析较合理、计算正确 |
毕业论文理论性一般,实验方案较设计完善,分析较合理、计算一般 |
毕业论文理论性差,实验方案设计不完善,分析一般、计算错误很多 |
3.4 答辩表现
毕业论文答辩表现主要考查答辩时讲述的系统性及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评定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6 毕业论文答辩表现评价标准
考察点 |
所占 比例 |
优秀(85-100) |
良好(75-84) |
中等(65-74) |
及格(60-64) |
不及格(0-59) |
完成任务情况与水平 |
15% |
高质量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任务 |
较高质量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任务 |
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任务,情况一般 |
完成了毕业论文核心任务,情况一般 |
未完成毕业论文核心任务 |
成果的质量 |
15% |
毕业论文计算正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图纸符合规范要求 |
毕业论文计算正确,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晰,图纸比较符合规范要求 |
毕业论文计算较正确,结构比较完整,条理较清晰,图纸较符合规范要求 |
毕业论文计算错误较多,结构比较完整,条理一般,图纸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
毕业论文计算错误很多,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晰,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 |
答辩时讲述的系统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
35% |
答辩时表述清晰,条理性好,概念清楚 |
答辩时表述清晰,条理性好,概念较清楚 |
答辩时表述不清晰,条理性一般,概念尚清楚 |
答辩时表述尚清晰,条理性好,但概念不是很清楚 |
答辩时表述不清晰,条理性不好,概念不清楚 |
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
35% |
能较快速、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全部问题,没有错误 |
能较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全部问题,没有显著错误 |
能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部分问题,无关键错误 |
基本能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全部问题,但是有少量错误 |
不能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全部问题,错误很多 |
根据以上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以下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并在课堂教学和考评中执行贯彻。
表7 《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 |
平时成绩目标值 |
40 |
期末考试成绩目标值 |
60 |
课程总评成绩 |
A=A2+A3+A4 |
B=B1+ B5+B6 |
A+ B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5 |
课程目标6 |
A2 |
A3 |
A4 |
B1 |
B5 |
B6 |
考核内容和方式 |
完成任务工作量及完成质量、平时表现情况 |
出勤、讨论表现、平时表现情况 |
完成任务工作量及完成质量、平时表现情况 |
毕业论文、成果评阅、答辩表现 |
毕业论文、成果评阅、答辩表现 |
毕业论文、成果评阅、答辩表现 |
满分值 |
30 |
30 |
40 |
40 |
30 |
30 |
|
目标分值 |
12 |
12 |
16 |
24 |
18 |
18 |
100 |
|
|
|
|
|
|
|
|
|
四、配套教材[毕业论文(设计)不作要求
由指导老师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在任务书中列出